热带点斑原
海豚(学名:Stenella attenuata),是海豚科
原海豚属的海洋哺乳动物,又名热带斑海豚、白点原海豚,有两个
亚种。
雄性比
雌性略大,成体雌性体长1.8~1.95米,成体雄性体长为2.0~2.1米,出生时体长80~85厘米。热带点斑原海豚体型细长,呈纺锤形,喙狭长而窄;头顶拥有用于呼吸和交流的气孔,背部呈铁蓝色,背鳍呈狭窄的镶刀形,中等大,位于体中部,顶端通常尖,后缘凹入。
胸鳍位于体两侧,呈狭三角形,
尾鳍宽阔。热带点斑原海豚出生时完全没有斑点,斑点的数目与大小会随年龄而增多。。
热带点斑原海豚在中国分布于东海、
南海;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北纬40°至南纬35°之间的
印度洋、
大西洋和
太平洋,喜欢栖息于
热带和
亚热带近海地区。
2018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热带点斑原海豚与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常集群活动,可帮助黄鳍金枪鱼渔民定位目标,有助于捕鱼业发展。
形态特征
热带点斑原海豚
雄性比
雌性略大,成体雌性体长1.8~1.95米,成体雄性体长为2.0~2.1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会出现斑点,故被称为“热带点斑原海豚”。
热带点斑原海豚体型细长,呈纺锤形。喙狭长而窄,长度可达喙宽的2.2倍,雌性的喙比雄性更长,无腭沟,喙与额隆间有明显的凹痕分界;头顶拥有用于呼吸和交流的气孔,窝圆润,中等大小,下颌骨呈弓形,下颌联合很短,上下颌两侧各有29~37颗小而圆的牙齿,两翼骨相接,背鳍呈狭窄的镶刀形,中等大,位于体中部,顶端通常尖,后缘凹入。
胸鳍位于体两侧,呈狭三角形;
尾鳍宽阔,侧缘微内凹,中央具深缺刻。
热带点斑原海豚喙呈黑色,尖端和唇为白色,一条暗灰色带围绕眼部并前行至额隆的前端,还有一道暗色条纹从口角延伸到胸鳍。背部呈铁蓝色,起自额的中部,止于背鳍后,反光时看起来紫色或很深的绿色;腹面灰色,
妊娠或发情的个体则为粉红色,腹中线白色。背、腹侧交界线构成1条连接呼吸孔与背鳍后缘的弧线,形似“披肩”,“披肩”在头部时狭窄,至背鳍前方扩展到胁部低处,尾柄分成暗色的上半和浅色的下半。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热带点斑原海豚
指名亚种(Stenella attenuata attenuata Gray, 1846)主要分布于北纬40°至南纬35°之间的海洋;热带点斑原海豚
墨西哥亚种(Stenella attenuata graffmani Lönnberg, 1934)则分布范围较小,仅见于
拉丁美洲。
栖息环境
热带点斑原海豚主要栖息于热带和
亚热带近海地区:在东热带
太平洋中,热带点斑原海豚在深度小于50米、表面温度超过25
摄氏度的温跃层水域出现频率最高;在
大西洋西南部,它们主要出现在斜坡和深度超过850米的海水中;在夏威夷主要岛屿周围,它们出现在从浅近岸水域到5000米深处。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热带点斑原海豚喜食小型上层和中层鱼类、鱿鱼和
甲壳亚门,如
飞鱼科(Exocoetidae)、浮鱼科(Nomeidae)和
灯笼鱼科(Myctophidae)等。热带点斑原海豚使用回声定位来定位它们的食物,哺乳期的
雌性会比怀孕的雌性吃更多的食物,以此来满足产奶的高代谢需求,此时的它们更偏好
捕食鱼类,因为鱼类含有较多的钙和磷,有助于泌乳,且含水量较低,可以防止哺乳期雌性的额外水分流失。虽然大型
鲸目类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维持幼崽几个月所需的能量,但热带点斑原海豚的脂肪很薄(约0.5厘米),因此能量储备很少。
社群行为
热带点斑原海豚是一
种群居动物,一个种群通常几头到几千头不等,常与
长吻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
黄鳍金枪鱼和觅食的海鸟共同活动。
活动特点
热带点斑原海豚游速快,冲刺速度可达22千米每小时以上,有时会进行鲸尾击浪与船首乘浪,部分个体则会躲避船只。
热带点斑原海豚非常活跃,从远处就可通过其跳跃产生的泡沫来寻找其踪迹,因为它们会以小角度进行长距离跳跃之后回落造成大片水花,但不做空中旋转,幼体可做特别高的垂直跳跃。
生长繁殖
生长
热带点斑原海豚野生平均寿命为46岁,牙齿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可以反映出个体生长的过程,是年龄鉴定的依据。
热带点斑原海豚出生时体长80~85厘米,平均在2.44岁断奶。北部近海
雌性的平均性成熟年龄约为11.1岁,南部近海雌性的平均性成熟年龄约为9.8岁;
雄性性成熟的平均年龄为14.7岁。雌性性成熟标志为左侧
卵巢重量超过右侧卵巢重量,雄性性成熟标志为产生精子。性成熟后,热带点斑原海豚便会离开所在
种群并加入其他种群继续生长繁殖。
热带点斑原海豚出生时完全没有斑点,幼年期时腹部先长出一些暗色斑点,之后身体的背面再长出淡色斑点;斑点的数目与大小会随年龄而增多。有些年龄较大的
海豚斑点多到底色几乎完全不可辨识,身体的背部显得色泽很淡,故获得“银背海豚”之称。
繁殖
热带点斑原海豚的繁殖是季节性的,通常在春秋两季有交尾现象,妊娠期为11.2~11.5个月,在怀孕期间会分泌乳汁,每胎产1仔(极少数会产2仔),哺乳期约29个月(是其他大型
鲸目的三倍多),在东
太平洋的
种群产仔间隔约为26~36个月,在日本附近的则约为48个月,但怀孕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
雌性个体的受精成功率仅为年轻个体的一半。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1999年,热带点斑原海豚是
墨西哥湾最常见的鲸类动物之一,在深水区鲸类中数量仅次于
宽吻海豚(Bottlenose delphis);在
热带东太平洋和
苏禄海种群数量居第二位;在
印度洋种群数量居第六位。
截至2006年,热带点斑原海豚指名亚种种群估计约为129万头,热带点斑原海豚
墨西哥亚种种群估计约为28万头,与1959年调查得的种群数量相比下降了76%。2008年的调查数据表明,由于
鲔鱼围网
渔业造成的热带点斑原海豚死亡率大幅下降,东热带
太平洋中的
种群数量可能正在以缓慢的速度增加。
威胁因素
热带点斑原
海豚的种群数量通常受到猎捕和误捕的威胁,主要是因受到
北方蓝鳍金枪鱼拖网
捕捞业的误捕而下降(用来捕捉这些金枪鱼的巨大渔网可能会无意中缠住海豚)。从1950~1980年,
热带点斑原海豚被捕捉金枪鱼的渔网缠住的意外事件已使得东太平洋热带海域的种群数目下降约65%,即500万头。在中国福建、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以及
菲律宾、拉克代夫群岛、
所罗门群岛、
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等也存在直接猎捕或兼捕热带点斑原海豚的
渔业,但上述大多数渔业对热带点斑原海豚
种群的影响尚未评估。
除此之外,一些热带点斑原海豚会被
日本渔民故意杀死,每年有500~2000头被捕获,供日本人食用。在日本,1976年~1982年间有538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捕杀;1982年有3799头被捕杀,1994~1997年有23~449头被捕杀。
保护级别
2018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保护措施
2008年,中国建立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为热带点斑原海豚等许多热带近海珍稀水生动物提供了避难所,对典型生物群落的保护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带点斑原海豚在国内由沿海国家管理,在国际上由美洲热带
鲔鱼委员会 (IATTC) 管理。根据国际
海豚保护计划协议的授权,IATTC 对国际
渔业实施了年度
种群死亡率限制,对每艘围网
渔船实施了每艘船只的限制,并设立了一个国际审查小组,在公开会议上审查违规行为海豚和其他兼捕物的安全释放。
主要价值
热带点斑原海豚与
黄鳍金枪鱼常集群活动,可帮助黄鳍金枪鱼渔民定位目标,有助于捕鱼业发展。
种间关系
热带点斑原海豚经常与
长吻原海豚、黄鳍金枪鱼和觅食的海鸟在一起,这可能会增强对捕食者的集体警惕,如大型鲨鱼和其他较大型的海豚科鲸类动物。
热带点斑原
海豚与许多外寄生物和偏利共生物共同生活,如
端足目的合
鲸虱科(Syncyamus)、
绦虫纲类的海豚叶槽虫(Phyllobothrium delphini)、
线虫类的海豚吸尾线虫(Halocercus delphin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