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鱼科(学名:Myctophidae)是
辐鳍鱼纲灯笼鱼目的其中一科,因体上有能发出晶莹夺目光泽的小圆形发光器、形似灯笼而得名。本科鱼类通称灯笼鱼。
形态特征
灯笼鱼科的鱼类体积不大。体延长,侧扁,前部膨大,后部渐窄。头大。眼大,前侧位。口大,下位。无须。上颌口缘由前颌骨构成。两颌牙细小,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牙。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有假鳃。体被
圆鳞或
栉鳞,易脱落。侧线完全。背鳍大。有脂鳍。
胸鳍长,伸达腹鳍基后方。臀鳍基较背鳍基长。
尾鳍叉形。头部和侧线下方的体侧以及腹部都有许多发光器,其数量和位置因种而异,是分类依据之一。
灯笼鱼科鱼类是
深海鱼中运用本身的发光器或发光
腺体来发光的代表,其腹部,甚至于头部都有成群、成行或单独的小发光器。灯笼鱼科和同目的新
灯鱼科比较下,灯笼鱼科鱼类的头部较圆而大,臀鳍起点在背鳍基下方或略后方,而新灯鱼的头较小而尖,臀鳍起点在背鳍基之后。灯笼鱼又区分成灯笼鱼及珍灯鱼两个
亚科,
尾明角灯鱼属于灯笼鱼亚科,它与同属其他种灯笼鱼主要的不同在于:发光器的位置,以及尾上与尾下的发光器并没有黑缘。
生活习性
灯笼鱼科为小型的发光鱼类,种类繁多,约有200多种,占灯笼鱼种类的一半以上。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是典型的
浮游动物食性,主要栖息于200—750米水层。有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回游习性,夜间浮游于大洋上表层,这种生态特性,在大洋—深海生态系流营养物质转递过程中,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一些夜表性回游的种类,也是大洋性上层经济鱼类(如
北方蓝鳍金枪鱼、鳅、箭
旗鱼科等)和
头足纲的摄食对象。因而,它是值得研究和开发的深海鱼类资源之一。
分类
中国常见种有灯笼鱼属中的
芒光灯笼鱼,体被
栉鳞,臀鳍上方发光器3个,排列略成一直线,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
金焰灯笼鱼,体被
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以上两种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
南海。
底灯鱼属中的
七星底灯鱼在中国是
东海沿岸常见的小型鱼类,体长20~40毫米。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
甲壳亚门。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生态大洋中层,卵生,
浮游动物食性。
作用
灯笼鱼科的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
1. 食物链中的中间环节:灯笼鱼科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消费者。它们将能量从浮游生物转移到更高层次的捕食者,如大型鱼类、海鸟、海洋哺乳动物等。
2. 能量转移:由于灯笼鱼科鱼类数量庞大,它们在海洋中层带的生物量非常丰富,是能量从低层生物向高层捕食者转移的关键媒介。
3. 昼夜垂直迁移:许多灯笼鱼科鱼类具有昼夜垂直迁移的习性,夜间上浮到表层觅食,白天则下沉到较深水域。这种迁移有助于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和循环。
4.
生物多样性的贡献:灯笼鱼科鱼类种类繁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着积极作用。它们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健康状况。
5. 科学研究的对象:灯笼鱼科鱼类的生态习性、生理特性等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了解深海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6. 商业资源:虽然目前灯笼鱼科鱼类的商业捕捞主要用于制作
鱼粉和
鱼油,但它们巨大的生物量也意味着有潜力成为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对象。
7. 环境指示物种:灯笼鱼科鱼类对海洋环境变化敏感,可以作为监测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
8.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灯笼鱼科鱼类的
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可以作为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总之,灯笼鱼科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连接不同营养级、促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大洋食物链
安康鱼科鱼类体型小、寿命短、数量多,因而成为许多大洋中掠食者主要的摄食对象,譬如:、鲣、鲭、鰺、鰆、、
飞鱼科及乌贼,甚至不少海鸟、
鲸豚和海豹也是以灯笼鱼为其主要食物。从
海豚的胃内含物中可以找到许多灯笼鱼科鱼类的
耳石,由此可知有不少海豚都是靠灯笼鱼来维生。至于灯笼鱼本身则吃以
甲壳亚门为主的浮游生物,在
温带地区当食物产生季节性变化时,灯笼鱼会在食物量多的季节尽量在体内储存脂肪,累积的能量可供冬末春初产卵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