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是当代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2006年03月,小说由
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
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历史背景,以女主角
王葡萄从七岁被卖至五十多岁的遭遇为叙述内容,讲述了自幼在孙家做
童养媳的寡妇王葡萄则始终恪守其最朴素的准则,
土地改革时将被错划为恶霸地主的公爹孙怀清从死刑场上背回,并将其藏匿于红薯窖四 十余年的感人又惊人的故事。故事所处的岁月正是中国农村发生纷乱复杂变化的历史阶段,主人公王葡萄凭着她的勤劳和聪慧,帮助公爹度过了一次次饥谨,一次次政治运动带来的危机。
小说来源于流传在中原大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民间性,一经推出,就备受青睐。小说以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对
中原地区底层农民的生存哲学和女性对情感、欲望的追求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写出了人性的光辉灿烂。
《第九个寡妇》曾荣获第三届《
当代》长篇小说2006年度专家五佳奖,2006年度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浪2006年度图书奖,第五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小说提名等殊荣。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第九个寡妇》是著名作家严歌苓历时五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在
河南省的真实事件,讲述了
童养媳王葡萄在
土地改革时将被错划为恶霸地主的公公从死刑场上背回,藏匿于红薯窖几十年的故事。就其所涵盖的时间跨度而言 ,囊括了
中原地区从
现代史末期 (1944- 1949)到当代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 (1949- 1979),大约共40年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许多风云变幻的重大历史事件,除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后期和“国共两党”三年内战之外,就是
当代史通常称之为“历次革命政治运动”,如:
斗地主分田地的土改、
抗美援朝战争、镇压肃清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派、农业合作化互助组初级社、
大跃进 、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城市
公私合营、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大饥荒年代、
四清运动、“文革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去世和粉碎“四人帮”。这些“革命政治运动”,曾经遍及城乡,影响着
中原地区8亿多人口。《第九个寡妇》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的曲折故事。
内容情节
王葡萄七岁时,被一群逃难的人带到史屯,村里的地主孙怀清把她买了下来给小儿子铁脑当
童养媳。194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来史屯街筹粮的几个
八路军顺手宰了两个扯电话线的鬼子,没想到电线杆顶上还有一个鬼子,把消息从电话里传回了鬼子兵营。一个连的鬼子包围过来,把全村的人赶到场子上,并要媳妇们认领自己的男人。有八个媳妇认领了八个八路军,将他们救下来,而她们的丈夫,八个史屯的年轻男人被鬼子拉走去当苦工,最终都被折磨死。只有小媳妇
王葡萄认下了自己的丈夫铁脑,但铁脑在当晚就被八路军作为奸细给除掉了。从此史屯就有了九个花样年华的寡妇,而王葡萄这时才十四岁。
屯上的寡妇们有了“英雄寡妇”称号,村里每年都凑出几斗新粮送给她们,政府也做大媒给年轻寡妇们寻上了好人家,但这些都没有
葡萄的份儿,因为她不是“英雄寡妇”。但王葡萄对这些毫不在意,每天还是干着自己的事情。王葡萄曾和戏班子里的琴师朱梅偷偷相恋,但当她准备和公爹孙怀清摊牌时,戏班子却因为得罪了军官而被迫出逃,琴师也得了痨病死在了半路上。葡萄守寡后的第一段感情,就这样夭折了。
解放后国家进行
土地改革,
孙怀清被划为恶霸,他那投诚了解放军的大儿子孙少隽要求土改工作队释放孙永清,并与土改工作队发生了火力冲突,孙少隽当场将父亲劫走。后来,孙少隽的部队被解放军挫败,孙怀清也被关到了洛城监狱。在全史屯人热火朝天分田时,
王葡萄丈夫的二哥孙少勇回来了,他已是解放军的军医,回来的目的是要帮助村里乡亲找到父亲孙怀清埋藏的财产。在孙少勇的哄骗下,王葡萄把公公藏起来的六百块大洋交了出来。不久,
朝鲜战争爆发,被监禁的政治犯和被判为恶霸的地主,都将被枪决。清晨村里有人鸣锣吆喝,叫家属去河滩收尸,
葡萄去了刑场,发现公公孙怀清还没有咽气。她把重伤的孙怀清背回家,藏在红薯窑里。几个星期过去,孙怀清竟然转危为安,并在红薯窖里生活起来。
孙少勇又回家了,葡萄在相处中喜欢上了他。两人一夜同居之后,葡萄怀孕了。在同一互助组的冬喜和春喜哥俩的照顾下,葡萄利避过了所有人的耳目,悄悄地生下了孙少勇的儿子。孙儿的出生给孙怀清带来了些许希望,但葡萄知道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可能长久瞒过村邻。麦收之后,她把四个月的儿子送到了二十多里外山间一座侏儒
小庙。她藏在灌木中,看见侏儒们把儿子带走了。某天天晚上,孙少勇突至。作为一个医生,他的直觉告诉他,
葡萄当时一定怀有身孕。葡萄告诉他,自己已经把孩子送走。葡萄的绝情,使孙少勇决定割断这段情缘。
夏天的夜晚,十七岁的史春喜突然对一直相处得如姐弟的葡萄发起了性攻击,两人几乎相持了一夜。地窑里的孙怀清听的一清二楚,他准备好只要春喜攻击得手,他便冲出去和他拼老命。他意识到葡萄一天不嫁人,门前就断不了是非。因此他决定悄悄出走,不再拖累葡萄。孙怀清不辞而别,村里成立了高级社,九个寡妇之一的蔡琥珀当上了支部书记,史冬喜当上了社长,
葡萄的猪栏一再扩大,给社里创造了财富。史冬喜憨厚正直,在长期接触中,
葡萄对他渐生情愫,并不顾他有家室做了他的情人。人民公社成立后,冬喜升为社长,在一次大雨抢险救人中被垮塌的
窑洞砸死。
史春喜参加志愿军
抗美援朝战争复员回来,在劳模大会上见到了葡萄。葡萄虽然成了县里的养猪模范,但发言却落后愚昧,史春喜庆幸自己当年没和这样一个女人发生瓜葛。地区新来了一位丁书记,当年在山里率领
八路军打游击时,曾向
孙怀清借过钱,孙怀清也多次为游击队筹粮。他向史屯的人们打听孙怀清的情况,当他得知孙怀清被枪决的消息后,不禁黯然。史春喜成了公社的社长,率领社员大炼钢铁。地里的庄稼没人收,一拨一拨来看史屯公社的粮屯的参观团,看到的只是厚厚土堆浮面上洒一层粮的粮堆。
葡萄从一个无赖史五合的口中,得到了孙怀清的消息。他想以此消息讹诈葡萄,葡萄把他引到侏儒庙附近,葡萄的儿子当时已经是个八岁男孩,在每年一次与葡萄的相见中,直觉告诉他葡萄可能是自己的亲母亲。当五合扑上去施暴时,男孩从庙里叫出一两百侏儒,五合很快死在侏儒的乱杖之下。葡萄根据史五合提供的线索,在一个农场里找到了隐名埋姓的孙怀清。此时农场正在肃清员工转为军管,她把公爹劝回了史屯,将地窑挖大,把老头儿再次安顿下来。
大饥开始了,牲口、树皮都成了社员的口粮。
孙怀清想到了鱼。这一带人是从不吃鱼的,
葡萄捞回的小鱼,也不知怎样烹。她从此一趟趟地背着捞来的鱼,去十多里外的火车站,和站上伙房的人交换一点
杂粮食品。到了第三年,孙怀清终于病倒。葡萄见他生命垂危,不得不去洛城找孙少勇。孙少勇此时已有妻室,但葡萄称有病人需急救,把他带回了史屯。少永以为,病人一定是他的儿子,当他在地窑中见到半人半鬼的孙怀清时,惊吓得几乎灵魂出窍。在孙少勇的治疗下,孙怀清终于痊愈,但孙怀清拒不承认这个曾建议枪决自己的儿子。
“四清”工作队的老朴是位作家,他被分配到葡萄家住宿。
葡萄了解了老朴的身世,以及他的善良、善解人意后,渐渐慕恋起他来。十分突兀地,她把地窖中的秘密透露给了老朴。老朴不愿背叛她的信赖,也不愿做她的同谋,告病假匆匆离开了“四清运动”工作队。老朴再来到史屯,是“文革”开始之后。他被押到史屯来改造。妻子和孩子都离开了他,村里人也不再像对待名人那样对待他,唯有葡萄待他如故。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葡萄既懵懂也不在意。在老朴最艰苦的日子里,葡萄的情爱成为他的慰藉。老朴的翻身和再次走红,标志着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文革”期间,孙怀清经历了几次
中风。每次被孙少勇救治过来,他的身体便失去一部分功能。“
四人帮”倒台时,孙怀清已是又聋又瞎。一个邻居男孩偶然爬上
葡萄家的院墙,看到一个白发白须的老头,那是正在院里恢复他半瘫的身子的孙怀清。渐渐的,村里人传说孙怀清复活的事。人们猜到葡萄将他隐藏了二十多年。但所有人都对外来的人闭口不谈这件事情。最后两个
知青也离开史屯回城了。地主已经在落实政策了。但史屯人仍为葡萄坚守着这个秘密。
角色介绍
王葡萄
葡萄是一个经历了战乱、饥荒和半生苦难的女人。她七岁失去双亲,被“逃黄水”的人卖给史屯孙家做
童养媳。十四岁时丈夫铁脑被当作奸细杀死,从此她成了第九个寡妇。
土地改革时
孙怀清被划为恶霸地主枪决侥幸未死,
葡萄偷偷把他从刑场背回,藏在红薯窖中二十年,对其不离不弃,竭尽全力地照护 ,直至孙怀清染病而死 。在这期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疾风暴雨的运动浪潮里,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严峻的人性人伦考验。为此,她没有再嫁,即使与情人斩断情丝、即使把刚出生不久的私生子送人都在所不惜。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中,
王葡萄不记恨、认死理,用她的 悲悯、宽容、仁爱支撑和拯救周围的人。其强悍的生命力、坚韧质朴的母性以及自由超脱的个性,展现了
中原地区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年轻寡妇圆润而生动的形象。
孙怀清
太平镇镇长,是王葡萄的公公,被村里人尊称为“二大”。
孙怀清勤劳善良、知慧仗义。他得知侄子孙克贤要买逃黄水的小丫头王
葡萄时,毫不犹豫出手相救买下葡萄给儿子铁脑当
童养媳,他待葡萄如女儿,葡萄待他如亲爹。当他被当作汉奸陷害入狱后,他看空世事准备英勇赴死;当被葡萄救下藏入地窖后,他凭着强大的生命力活了下来;当史春喜夏夜意欲突袭葡萄时,他时刻守护准备拼命;为了葡萄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他不辞而别隐姓埋名外出谋生;当孙少勇救下重病的他,孙怀清依然拒不认这个曾建议枪决他的儿子;他在葡萄的保护下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终自然老去。是贯穿整部小说故事线索的主要人物。
铁脑
孙怀清的小儿子,
王葡萄的丈夫。他和
葡萄从小就在一起,但却没有培养出亲情,也没有产生爱情。二人圆房不久,他就被
八路军当作奸细处死了。
朱梅
戏班的琴师,十七八岁,眉清目秀,风流倜傥。为了引起朱梅的注意,葡萄穿着娇艳,一副风流寡妇的模样。朱梅与葡萄自然而然地恋爱了,情到深处两人在麦秸秆上发生了关系并私定了终生。戏班子因为得罪了军官被迫出逃,他不辞而别,最终得了痨病死在了半路上。
孙少勇
孙怀清之子,他充满理想,是解放军的军医。为了顺应形势,他主动上交父亲的财产;为追求“进步”,他把父亲送上刑场;他与
葡萄相爱,但葡萄却因为他对父亲孙怀清的行为,而毅然用板斧赶走了他,也不让他知道 儿子的事;他与娃娃亲的妻子结婚,后来又因种种原因离婚。他是一个循规蹈矩、审时度势的普通人,以蜕变苟活于风云变幻的人生考验中。
史冬喜
相貌丑陋,为人朴实,史屯公社主任。葡萄打心底喜欢冬喜,他与葡萄经常在坟场边的林子里约会,就在他为了葡萄准备不干公社主任并与妻子离婚时,却为救人被压在了垮塌的房子里。
史春喜
史屯公社书记,年少时对
葡萄产生了嫂子般的“暗恋”。在他的眼里,
王葡萄这样没有觉悟的农村女人是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却又总是不由自主地和葡萄打情骂俏,他与葡萄之间更多的是“性”而非“爱”。
老朴
一位父母因抗战早亡的孤儿,他善良且善解人意,因为作家身份文革时被打成“
右派”。老朴两次到史屯,第一次是“四清运动”工作,葡萄慕恋他并将窑院的秘密透露给了老朴,他因为不愿背叛就以病假为由匆匆离开了“四清运动”工作队;第二次是“文革”开始之后。他被押到史屯来改造,唯有
葡萄待他如故,文革结束后老朴离开了史屯。
蔡珑拍
蔡珑拍是与葡萄差不多同时成为寡妇的女人,她用自己丈夫的命救了
八路军,成为英雄寡妇。她在每一个标识性的历史叙事阶段出场,带着典型的被
意识形态塑造的生命痕迹。在与葡萄交会的各个场景之中,早早远离了女性自我。最终在革命的浪潮中,她被游街,挨批斗,显得悲凉而滑稽。
侏儒
侏儒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个特殊形象的设定,在小说中也具有特殊的意味。虽然所占篇幅不多,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一条重要线索。当
王葡萄生下和少永的儿子却又不得不将儿子送走的时候,她想到了那群侏儒,她把孩子放在他们必经的中上,于是侏儒领养这个孩子;当史五合发现了孙怀清的秘密进而要挟王葡萄的时候, 她把史五合引到了河滩的矮庙,由侏儒们把他打死;当村子里的人要去王
葡萄家搜查孙怀清的时候,葡萄连夜把孙怀清送到了河滩的矮庙里。葡萄每次在面临巨大的难题时,帮她化解的似乎都是这群侏儒们,他们也一直以局外人的眼光旁观着史屯变迁。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尊重生命
《第九个寡妇》整部小说其实就是一个保全生命的故事,
王葡萄的公公孙怀清被判了死刑,所有人包括孙怀清的儿子都认为他应该死,只有葡萄认定公公从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他辛劳一生应该活着。葡萄冒险救下公公并将他隐藏在地窖中。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为了公公能活下去,她失去了和所爱的人结婚的机会,丧失了抚养亲生儿子的权利,被史五合威胁发生关系,直面大饥荒年代的生存考验,在她看来,只要公公活着,任何事物都可以丢舍。在守护这个秘密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朴实而原本的展现,最终孙怀清得以自然地老去。
平等意识
严歌苓在《第九个寡妇》的创作中一直持有”女性应该以一种本能力量与男性平等生存“的观点。
王葡萄作为平凡的农村寡妇,却从来不遮掩、不躲避自己感情,她追求自由恋爱而且毫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以一副不谙世事却通达智慧的态度直面一切, 她的行为在中国农村社会里可以算得上是惊世骇俗。
葡萄以以平等意识对抗传统男性
霸权,大胆追求爱与性,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女性形象,始终主导着自己的命运和选择,实现甚至超越了平等。
女性意识
作者在小说中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关注。小说中叙述了几个寡妇的悲惨遭遇,描述了她们在苦难中挣扎的艰辛。虽然八个寡妇因为救下
八路军成了“英雄寡妇”,受到了政府的关照,但当灾难来临时,她们依旧无处可逃。
李秀梅的丈夫被迫害投河而死, 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这也是大多数女性生存状态的写照。但主人公
王葡萄却能够把握自身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劳动价值,王葡萄的身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尽管如此,王葡萄也没能改变几千年来女性的生存困境。作者通过对历史场景中女性命运进行书写,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反思。
地母精神
王葡萄是带有浓厚的
中原地区底层地母形象,好宽厚、仁爱、质朴,虽处在社会底厚,却始终博爱,既涌动着原始的母性情怀,也散发着本能的情欲魅惑。王葡萄有着“生坯子”的个性,始终以近乎无欲则刚的从容与镇定之姿来对抗各类命运遭际。她虽身处弱势、经历了众多苦痛,但最终依靠宽厚广博的母性,最终庇佑和拯救了他人。
清静无为
在
王葡萄的眼中,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她也从不认同“阶级”“名利”等观念,对任何事物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态度是她的生存之道,同样也是她一直秉承的价值观念。在面对孙怀清的”罪行“时,葡萄不以为然,坚持说他是自己的爹,连女队长都说她是一盆无法觉悟的稀泥。当她成为养猪模范被公开表扬时,她只听懂了自己的名字,其他的一概不知。对于一些高官人物,她也从不愿去结交奉承。她就像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隐居者,清净无为,只为内心的安逸自在。
艺术特点
语言方言化
作者将
河南省农村方言引入到这部小说,大量鲜活明快的短语与句式构建出一个陌生而又充满魅力的语言体系,使整部小说的语言呈现出方言化的特征。此外,作者又将方言与隐喻巧妙结合,借助劳动人民高超的概括力和想象力,用一种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生命经验中缺失已久的、与土地连接在一起的生命本能。
叙述视角转换
也称叙述跳角 .即在“全知”模式中,短暂地采用人物内视角或采用多种人物视角的瞬间切换,这种行文方式成为小说的又一特色。例如,小说主角
王葡萄在村民们围坐在场院里“
斗地主”之时,有这样一段来自她的视角:“五十个村都有人来,场院坐不下,坐到田里去了。田里长出数不清的拳头,打向满天星星的黑夜。
葡萄半张着嘴,看着满坡遍野的拳头,一下一下地往空气里打着,她心里说:这是打啥呢?”作者通过对葡萄内视角的描写,展现了她自己记忆里的历史场面,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再如,小说在描述村民群情激愤地喊着 “打倒地主伪保长孙怀清 ” 时,叙述出现了跳角,转入了其中一个村民刘树根的心理意识,以反讽的叙事技巧道出了村民们罔顾事实、人云亦云的盲目性和斗争行为的荒谬。
以“人”为中心
小说在宏大的历史为背景, 但又让历史隐退,用以“人”为中心的处世准则,让读者用一个完全陌生的角度窥探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人性奇观。例如,小说通过
葡萄从门缝里看“来来往往的腿”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
意象,从中摘取着推动历史发展的线索;小说通过各色人物几十年间对孙怀清态度的变化,
映射出史屯人在时代的大浪后展现出对历史伤痕的原谅与释然。小说站在民间立场,在人性以高于历史的姿态,为读者提供了对历史现实的反思。
另类书写的叙事策略
小说抛去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仅以朴实的方式原汁原味的叙述了一个发生在
河南省农村的故事。作者采用低视点叙事,有意放低身段,用与故事中主要角色人物等齐的高度,塑造了一个未经点染、不为各种概念约束的人物形象
王葡萄,以一种执拗和偏爱,呈现出对现代
中原地区记忆的另类书写,以凸现事物长期被扭曲被遮掩的原生态意义。
作品影响
《第九个寡妇》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自抗日战争到文化大革命几十年中
中国历史的变迁,带领读者感受传统的仁义思想在处于
政治权利边缘的乡村民间的巨大影响。小说出版于2008年,被称为严歌苓的转型之作 (她出国前曾创作了很多军旅小说,出国后又多描写移民生活)。小说在中国大陆出版后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把它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多得的重磅之作,也有人指责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该作并非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但其创作汇集了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思想观念和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一般手法,因此有学者将这一作品视为研究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标本。
此外,《第九个寡妇》曾荣获第三届《当代》长篇小说2006年度专家五佳奖,2006年度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浪2006年度图书奖,第五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小说提名等殊荣。
作品评价
复旦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
陈思和先生评价小说《第九个寡妇》:“在当代新历史小说创作领域,继80年代张炜的《
古船》和
刘震云的故乡系列以后,这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已经很久没有读到了。
王葡萄是“民间的
后土娘娘之神”,是作家贡献给当代中国文学独创的艺术形象。从作家的《
少女小渔》到《扶桑》,再到这《第九个寡妇》,王葡萄完整地体现了一种来自中国大地的、民族的、内在生命能量和艺术美的标准。王葡萄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正是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两大特点。”
比较文学学者李安东认为:“在《第九个寡妇》中,王葡萄集神性、人性和魔性于一身,无法用一般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准则去解读。严歌苓的作品,包括《第九个寡妇》中的男性都是灰调的、被动的,看似最谦卑的女性实际上却是最高大的,由此体现了严歌苓的女权主义立场。”
作家
梁晓声在《第九个寡妇》序言中,对小说进行了评论和推荐:“我是无可奈何地爱上了一个叫
王葡萄的女人。她是一个农村寡妇。她已经三十六岁的时候,依然具有使大多数男人几乎没法不爱上她的可爱之点。她是那样一个女人——不管一个男人已经爱过(包括暗恋)多少个女人了,他一旦认识了她,那也还是会立刻喜欢起她来。用歌苓小说的话说——“接着就开始了”——爱她。而且,无怨无悔。”
南开大学文学教授
周志强评价:“在《第九个寡妇》中,王葡萄的生命魅力构造出一个个历史的瞬间,这个人物既可以看作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又可以看作是一种充满象征和隐喻色彩的母性符号;严歌苓赋予了王葡萄一种超越历史的想象性色彩:她总是藐视所有的政治事件和伦理规制。严歌苓努力使她所讲述的故事逃避一种历史化的阐释,努力营造一种魔幻的氛围,从而修改人们对于一个世纪生活方式的固定记忆。”
衍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