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石窟又名小南海石窟。
龙游县地处
浙江省西部,而龙游石窟位于龙游县城北郊的石岩背村,属小南海镇,衢江和灵山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龙游石窟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龙游石窟占地面积约为0.38平方公里,石窟总数60座左右,总长度16公里,面积不等,小的洞厅面积有数百平方米,大的则能达到几千平方米;石窟的洞口基本都呈倒斗型,从石窟的洞口垂直向下延展,高度约30米;无论洞窟的大小,洞窟的入口都为二、三十平方米左右的长方形。石窟洞口基本垂直于地面,石窟洞口呈“倒斗型”,洞中有许多根粗大的鱼尾状的石柱撑顶,洞窟的立柱和洞壁上刻凿有文字和飞马、飞鸟和
飞鱼等图案。
龙游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加久远,但建造的年代不明。1992年6月9日,浙江衢州市
龙游县石岩背村的几位农民发现了龙游石窟。2003年12月,龙游石窟被
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区,成为了衢州市的首个国家4A级景区。2013年,龙游石窟以“千年古城之谜”之称被列入了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同年,龙游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龙游被称为姑蔑,迄今为2500余年,是古
越国通向闽、赣、荆楚的必经之路,是南方水陆交通的枢纽关键,龙游石窟所处的凤凰山也处于水陆交叉的中心处。
龙游石窟各洞窟的形成时间不同,石窟的开凿时间跨度较大。根据1号洞窟内石雕刻形成的年代分析,形成于隋唐以前;2号
四大石窟内出土的陶罐分析,开凿时间不迟于
西汉;位于翠光岩附近的艾公洞,由清朝知县艾朝栋主持开凿,其中也存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凿的露天洞坑。
1992年6月9日,
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凤凰山石岩背村的四位村民使用四台抽水泵抽水抓鱼,意外发现了地下存在大型石窟群。
自1998年新闻媒体对龙游石窟进行报道后,
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著名文物专家胡继高先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郑孝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杨鸿勋等专家学者先后对龙游石窟的选址、材料、测量方法、建筑方法、运输方法、建筑工具等方面进行研究。
1997年8月17日,周少雄与王涤在州市人大副主任、市旅游领导小组副组长姜宁馨先生的陪同下,对龙游石窟进行了考察。同年9月4日,周少雄与王涤应龙游县政府的邀请,在省旅游局的支持下,特邀省内专家教授共七人组成考察组,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调查分析。
2001年10月中下旬,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和研究员王明达在二号洞窟中发现陶片,经过清理和拼凑陶片为两只破碎的施釉陶瓷。
自2001年3月开始,在多位岩石力学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对龙游石窟进行抢险加固工作。经过三年的工作,已先后完成了三、四、五号的石窟的抢险加固工作。
迄今为止已先后抽干并开发了七个洞窟,除其中两个由于地表水倒灌而重被淹没外,现实际开发出的洞窟共有五个,从一到五为编号,并且修建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其余石窟仍处于积水、方等状况。
四大石窟内有许多鱼尾状石柱,石柱、洞顶、洞壁都有不同凿痕,一号石窟内有长约1500厘米、宽50厘米的“天马行空图”
浮雕,北壁有鱼、马、鸟三种动物的雕刻图像。
总体布局
龙游石窟景区主要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成,景区内设有游客中心为景区里的旅客提供服务,同时设有展示厅和观影厅以向游客介绍龙游石窟。自然景观为龙游石窟现开发的七个洞窟,从一到七为其编号,因两个洞窟由于地表水倒灌而重被淹没,主要景点为一至五号洞窟,洞窟呈
北斗七星的形状分布。人文景观为马鸟鱼广场、竹林禅寺等。
建筑特色
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山上似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大小、造型的24个洞窟,石窟的面积从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高度约30米。石窟洞口基本垂直于地面,石窟洞口呈“倒斗型”,洞窟的形制与规模大体相似,洞身流畅,洞顶呈宽敞的穹形,由岩石的开口处约30°斜面向下延伸。洞壁陡峭,洞中有许多根粗大的鱼尾状的石柱撑顶,与洞顶浑然一体,洞壁与洞顶上都发现了凿痕,似是古人为装饰而留下的痕迹。
开凿的洞室集中在较小范围内散布,其中24个洞室相距较近,位于中心位置的洞室之间距离更近,这样的分布使得洞室在总体上具有层次感,在集体活动时更易于相互协调。地下洞室群单体洞室轴线的走向多为南北向或南北偏西向,洞口位置均随地形变化,方向多为偏东南或西南,且标高都高于附近地面,有利于采光、通风,同时避免地表水流入洞内。
龙游洞室群单体洞室的平面尺寸和跨度相对较大,结构类型都是中间设立柱的直墙斜顶结构,洞窟基本都呈矩形,洞窟中的立柱间距大都不超过10米,立柱断面的形状为顺轴线走向的鱼尾形,顶部的断面局部放大形成了柱帽,下面部分的断面逐渐变大。
四大石窟沿壁有锯齿形的台阶,锯齿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台阶距洞口的位置约4米。洞窟的立柱和洞壁上刻凿有文字和飞马、飞鸟和
飞鱼等图案,凿痕呈规则排列,有着较强的立体感。通过对洞内岩石检测,洞窟内岩石多为
沉积岩中的红砂
页岩。
主要建筑
一号石窟
一号石窟地面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形似正方形,是迄今为止开发出的最小的一个石窟,洞窟进口下方设有一个矩形方池,石窟内有长约1500厘米、宽50厘米的“天马行空图”
浮雕。由于
四大石窟的地面面积小,一号石窟内仅有一根立柱,石窟顶部分高低两层,之间相差约为50厘米。洞窟北壁上有鱼、马、鸟三种动物的雕刻图像。
二号石窟
二号石窟的地面面积大约900平方米左右,石窟的形状接近正方形,石窟北面有小部分尚未完工。2号石窟的南壁与1号石窟仅隔0.5米,洞窟中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的尖头朝向北面,靠东一根立柱尖头朝东,四根立柱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97cm、274cm、155cm,高度约为10cm。二号
四大石窟内的光线较充足,是现在发现的石窟中开凿得最规整的石窟。
三号石窟
三号石窟地面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石窟形状呈长方形,但东北角有一部分未完工,洞窟西北角设有矩形水池。石窟顶呈45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石窟转角处有螺旋状刀痕贯穿上下。三号石窟中有三根立柱,立柱呈一字型南北向排列。
四号石窟
四号石窟地面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进口有平台,洞窟右侧为陡峭的石壁,左侧为盘旋而下的锯齿状石阶,石阶长度达50米以上。洞窟内有三根立柱,呈三角形分布,洞窟底部凭证,矩形方池位置在洞窟底部的中部。
五号石窟
五号石窟的地面面积约为700平方米,石窟的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梯道被土石掩盖,石窟呈矩形。石窟中有三根立柱,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位置在石窟的东北角。
千古之谜
开凿目的之谜
有考古学家认为,龙游石窟可能是古代帝王的陵墓、皇宫或储藏室。但在探索龙游石窟的过程中并未发现随葬品或宫中用品,洞窟中不存在遮挡之物以进行空间划分,同时石窟台阶间距大,不便于进出与运输。
有学者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人采集石料后留下的废弃洞窟,但洞窟内的石料多为红砂页岩,这类岩石的特点为质地密度小、结构疏松、极易风化,并不被用作建筑石料,同时一部分专家反驳,认为采石废弃的洞窟没有必要进行有规则的装饰与修建。
部分专家提出,龙游石窟可能曾是古代练兵、屯兵的地方,由于怕被敌人或奸细发现,所以将练兵屯兵的地方秘密设置在了地下。但在
四大石窟中进行练兵屯兵,需要解决采光问题,洞窟中无法进行自然采光,同时并没有在洞窟内发现有人工采光的烟火痕迹。同时练兵屯兵的地方需要道路通畅,以保障士兵进出快速便捷,但石窟上下仅有一条阶梯,且台阶间距大,不符合该要求。
有一部分人认为外星人为在地球居住或采集地球物质而挖掘石窟,但对比外星材料建造的考察站并不安全,且洞窟内的凿痕也存在变化,所以外星文明说的可能性极小。
开凿年代之谜
由于并没有在龙游石窟中发现文物,所以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断定龙游石窟的建造时期是哪一时代,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龙游石窟的开凿年代不可能太早,龙游石窟开凿的下限年代最晚不迟于西汉时期。
洞壁厚度之谜
四大石窟之间紧密相邻,却不互通,相邻石窟的洞壁最薄仅有50-60cm,且洞壁延伸长达几十米远,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古人如何测量并确定石窟的开凿方向和开凿深度是一大谜题。
石阶之谜
每一个石窟的一侧都设有石阶,台阶呈锯齿形状,锯齿相隔较远,且洞窟的洞口与石阶之间并不相连,存在一段距离。这样的石阶并不便于行走,更不利于古人将石料从洞内运输出去。
凿痕之谜
石窟中除了地面以外都布满了均匀细密的凿痕,这些凿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平行凿痕,平行凿痕的水平延伸长达十几米;第二类为倾斜凿痕,倾斜凿痕处于两条平行凿痕之间,长度为30厘米左右。凿痕之间间距均匀,深浅相似,且不存在凿痕交错的情况。龙游
四大石窟的工程量大,需要几代石匠进行开凿,但石窟的工艺水平却如出一辙。
影响与价值
影响
龙游石窟作为古代采石场遗址,是中国古代传统采石工艺的见证,体现出了古人的工程科学思想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科学技术亮点。目前,以龙游石窟实地测量与实验的数据为基础的地质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中国大型古地下工程的工程地质学研究也有一部分源于龙游石窟,研究内容涉及到龙游石窟的工程科学价值、地质条件和环境、岩性物质特征、洞室破坏原因、洞窟风化等。随着专家学者对龙游石窟的研究深入,应用性的地质工程学研究也逐渐增多,如洞窟稳定性分析及防护加固、洞窟稳定和安全通道及旅游线路的选择等。
艺术价值
洞室集中一定范围中,位于中间部位的部分洞室相距更近,即位于中心位置的洞室是核心,其余为外围,总体上具有层次感。龙游石窟的的石室内的装饰艺术可以反映古代文化特点,石室内除了规律排列的凿痕外还有马、鱼、鸟等雕刻图案。鱼尾状的立柱或象征着人们对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的期盼,马、鱼、鸟等动物的雕刻图案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二号
四大石窟的洞壁上发现的古文字,造型刚柔并济,对中国上古历史的研究和文字的历史研究或有重大的突破。
历史价值
龙游石窟包含的大量历史信息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并由此对中国古文明的成就产生影响。 虽然暂时不明确龙游石窟的具体修建时间与工艺技术等问题,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深入透彻研究并认识到龙游石窟的历史意义、艺术特征和实际功能,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和古代人类的发掘以及工艺水平。
旅游价值
龙游县位于长三角区域和浙中城市群周围,龙游石窟具有文化内涵和资源的特殊性与唯一性,具备优越的旅游条件。当代社会群众关注人文历史,同时对世界未解之谜保持好奇,龙游石窟满足这一旅游条件,给龙游县及浙西旅游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日俱增的经济效益。
开发与保护
历程
2001年,龙游石窟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4。
2003年12月,龙游石窟被
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区,成为了
衢州市的首个国家4A级景区。
2004年10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
龙游县调研旅游景区发展工作并提出:“要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传承好。”牢记遵循”四好“原则,相关工作人员为保护与研究
四大石窟,每年都会对石窟进行保护加固施工,并且每年举行大型的石窟研讨会。
2005年3月,龙游石窟被评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龙游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8月18日,龙游畔·8090青年创造季发布会在龙游石窟举行,活动旨在推动青年力量、关注城乡融合发展,鼓励跨界、跨专业协作,集聚不同年龄层次的设计师共策共设共建龙游瀫。
存在问题
自然因素
在龙游石窟中存在塌方情况,窟顶上部岩石产生破裂,自上而下裂缝延伸。同时地下水具有的潜蚀作用,在洞窟中五号洞口与三号洞口处存在较大渗流量的地下水,对流经地段的岩石具有冲刷作用。经检测,地下水还具有溶蚀作用。地表植物的根部可能撑裂岩石,使岩石裂隙不断扩大加深,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
有机酸、
碳酸、
硝酸等溶液,溶解并吸收某些矿物元素,这种作用同样可使岩石受到腐蚀性破坏。
人为因素
由于龙游
四大石窟的发现和初期开发是由当地居民自发进行的,对石窟保护不足,破坏了历史文化遗存的原始性与真实性。
措施
针对自然因素造成的问题,专家学者要勘测龙游石窟周围环境,研究地下流水的来源,做到从源头上杜绝流水对石窟的腐蚀。对岩石成分做出明确的分析报告,了解各个洞体各类岩石分布状况,分区分类对龙游石窟进行保护。逐渐迁移石窟区内的居民,避免居民的生产活动对石窟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腐蚀。结合专业技术使用专业喷剂,加固岩层。对已经
产生裂纹的岩石与石柱,考虑旅游和美观等情况,遵循支护可逆、支护不影响美观和支护寿命长等原则选择支护或灌注的方式加固。
龙游县委县政府始终践行中央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指示精神,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实现了文保提档升级、全面完成了空间普查勘探、实施了科学系统保护工程。
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
龙游县政府强对龙游石窟的宣传保护力度,提倡文明安全旅游。建立龙游石窟特有旅游文化,开发
旅游价值。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制定出相应的龙游石窟保护规章制度,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做好龙游石窟的旅游产业。
文化活动
相关诗词
不知发秘是何年,欲叩山灵无处得。
我来一见快平生,不觉清风生两腋。
乘鸾归去梦魂消,白云依旧埋苍石。
百尺苍崖水气昏,我来避暑动吟魂。
千年尽露波涛色,万古犹存斧凿痕。
倒跨苍龙探月窟,醉骑老鹤蹑云根。
天心水面无穷意,日日乘舟到洞门。
“翠光岩又西,曰岩。去治北亦五里,梁天监二年有异鸟,紫质立岩际羽族,随之故名”
相关活动
2019年7月2日,德国公共电视二台
德国电视二台黄金档栏目的导演Peter Prestel及其摄制组成员,他们将在此采访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历史文化古迹的纪录片《世界考古的求解之谜———神秘的石窟》。
2020年10月29日,举办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
龙游县活动,20多位中央、省、市级媒体的记者参加了“绿水青山看中国”采风活动。
2020年,
郎朗“琴韵朗音”专场演奏会在龙游石窟举行。
2021年5月13日,龙游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2021年10月14-17日,举办2020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先后举办知音自得、琴韵朗音、风光霁月、户外音乐节等系列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刁玉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伟刚出席盛典,钢琴家郎朗、歌手
齐秦加盟。
2022年8月18日,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发布会在龙游石窟举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
bilibili创始人、总裁
徐逸,上海
风语筑有限公司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李晖,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建筑、艺术、媒体行业领域的广大青年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