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濂,1939年6月出生于云南省威信县,退休前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工程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被誉为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
1959年,曾孝濂高中毕业,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时值《
中国植物志》项目启动,被选中去画植物标本。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曾孝濂参与国家“523”
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1995年,曾孝濂受聘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
高级工程师。1997年退休后,曾孝濂投入“百花”“百鸟”的创作中。1999年,曾孝濂受邀创作了“中国十大名花”和“云南八大名花”作品系列。 2002年底,其《中国云南百花图》出版。接着,并与美籍台湾画家
杨恩生古生物画家侯晋封一起为古鸟类专家
侯连海完成了《
中国古鸟类》一书的古生态复原图。2018年,为北京
世界园艺博览会创作壁画稿《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2019年,曾孝濂为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创作了《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2022年,
曾孝濂美术馆开幕。2022年3月5日—5月22日,曾孝濂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画与相——“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个展。
曾孝濂和全国三百多位植物分类学家,以及当时能够参与绘画工作的插图师164人一起,一共用了45年的时间,编纂出了全世界最大型的、种类最丰富的一套巨著——《
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6册,超过5千万字。此外,他先后共创作发表2000余幅植物科学画,参与逾50部科学著作的插图工作,出版个人画集多种。而由他设计的11套邮票中,《杜鹃花》《杉树》《君子兰》在历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为最佳邮票,《中国鸟》获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其个人主要作品有《花叶》《云南花鸟》《中国云南百鸟图》《
曾孝濂作品选》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曾孝濂1939年6月生于
云南省威信县。他自幼爱画画,上了中学又是班里出黑板报的主力。
工作经历
1959年,高中毕业的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时值《
中国植物志》项目启动,曾孝濂被选中去画植物标本。因为《
中国植物志》立项,需要大量画师。于是,曾孝濂在研究所里,一画就是整整37年。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曾孝濂参与国家“523”
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曾孝濂主要任务是把项目组初步筛选出的有效抗疟植物绘成一本画册,交给部队和科研机构去做实验。五年间,除了雨季,曾孝濂基本置身
云南省和
越南、
老挝、缅甸接壤的
雨林,与科研人员参与考察、采集标本,再根据科学家们筛选出来的种类实地写生,图文编印成册。雨林归来,在绘制《
中国植物志》
茶花图谱时,曾孝濂改变传统的植物志插画形式,画出的一组云南茶花颇具
照相写实主义风格。
1992年,曾孝濂在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植物志》绘制期间,买到几本
英国动物博物画家的作品集,开始了鸟类博物画的创作尝试。1995年,曾孝濂受聘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
高级工程师。
退休生活
1997年退休后,曾孝濂投入“百花”“百鸟”的创作中。曾孝濂到
北京动物园里住了大半年,每天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又到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里详细记录鸟类的形态特征,请教鸟类专家。这批鸟类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获得好评。1998年底,《
中国云南百鸟图》出版。 1999年,
世界园艺博览会在
昆明市召开。曾孝濂受邀创作了“中国十大名花”和“云南八大名花”作品系列。 2002年底,《中国云南百花图》出版。接着,他应邀完成《药用植物画集》,在日本出版发行。并与美籍台湾画家
杨恩生古生物画家侯晋封一起为古鸟类专家
侯连海完成了《
中国古鸟类》一书的古生态复原图。
2017年,在深圳举办的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曾孝濂专门为大会创作了10幅作品。2018年,曾孝濂为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创作壁画稿《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是他创作过的最大尺幅作品,画满了37种植物。2019年,曾孝濂为中国北京
世界园艺博览会创作了《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画中包含水稻、大豆、
桑树、银杏、
珙桐等三十多种
中原地区原产植物,画幅高1.17米,宽2.5米,用的是最大的纸。2021年,曾孝濂住回到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始一天最少8小时的绘画。2022年,
曾孝濂美术馆在云南昆明开馆。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生物博物画为展览主体的个人美术馆,展示了曾孝濂60年来的代表作品及创作手稿,收录300幅作品的画册《极命草木——曾孝濂和他的博物画》也在当天发布。
主要成就
曾孝濂和全国三百多位植物分类学家,以及当时能够参与绘画工作的插图师164人一起,一共用了45年的时间,编纂出了全世界最大型的、种类最丰富的一套巨著——《
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6册,超过5千万字。除此之外,曾孝濂还参与了《
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科学著作绘制插画。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邮票作品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曾孝濂的夫人是
张赞英。曾孝濂在从事植物科学画工作的过程中,夫人张赞英对他的工作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理解。
人物轶事
对曾孝濂而言,画画,小时候是爱好,工作时是职责,那退休之后就成了一种停不下来的癖好和精神支撑。更何况,笔墨当随时代。当下,生态回归已成全人类的共识。植物科学画作为博物画的分支,也已从科研院所走向大众,且更加追求表达动植物原初的自然美、生态美和它们对生存的渴望,力求和观众产生心灵共鸣,唤起大众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人的认知,总是从局部和细节开始,然后随着岁月的沉淀逐步深化。在如今的我看来,大自然是由美的原则构成的。从微观的大分子基因排序到肉眼难见的孢子和花粉粒,从维管束的交织组合到根茎叶花果的特殊构造,从生命个体到各式各样的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无一不是美妙绝伦的。实际上,大自然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以及每一门学问、每一门手艺的源头,也是我们的老师。
相关展览
荣誉奖项
作品奖项
参考资料:
知名言论
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物种,对它那种生命状态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那种生存的欲望和强烈的表现,不实际看到很难画出来,甚至不可能画出来。生命力的状态是在准确之上的更高标准。
每种花都有自己的招数,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感识的表现,最鲜明,最奇特,有时候真的超乎人类的想象。
艺术鉴赏
曾孝濂的一幅画的信息量极其丰富,除了根、枝、花、果外,连分类学家最看重的叶片正、反、侧面的形态都有。曾孝濂说自己在力求把植物画美,不能改变植物特征,就从光线、色彩、虚实、明暗上下功夫。他画画的方法也与其他绘图员不同——除了像别人一样摹标本,他还坚持去野外写生,从活植物身上取材观察。曾孝濂画的速度比别人慢。每画一张图,他都先打草稿,再给植物学家看,得到确认后才用钢笔着墨。
曾孝濂对生物画的描述:生物绘画的第一个特点,主题要与生物物种相关。第二,从绘画手法上看,生物绘画必须使用
现实主义的手法,准确地描绘这个物种的分类特征、形态特征,就是这个绘画既有鉴别这种物种的功能,也有单独的审美价值。第三,这种绘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支撑,比方说画植物,在动手画这个植物之前,必须先去了解这个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这个植物和它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果特征或者关系没有把握住,画错了,或者是画得不清楚,哪怕素描关系再好、色彩关系再好,也是一个失败的作品。第四,生物绘画没有门派之分,凡是写实主义手法,无论古今中外,都可以拿来使用和借鉴。“生物绘画需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多元共存。创作者在绘画实践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把它提升为绘画语言,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我自己对生物绘画的理解,也是我实践过程当中遵循的标准。曾孝濂提出的生物绘画的最后一个特征,是生物绘画绝对不是冷漠再现,而是要热情地讴歌——“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物评价
无论是贾平凹笔下的落叶,还是曾老笔下的繁华,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植物生命的美。(
董卿 评)
生命力,是曾孝濂一直强调的。其实,从节目中可以看到,他的言辞和举手投足间,也似乎都带着些植物的空灵。他的气质那样轻那样淡,却总能透出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来。而这种生命力,与贾平凹笔下的《落叶》交相辉映:“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朗读者》栏目 评)
曾孝濂最初从事植物科学画,是因为编写《
中国植物志》的需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并不高调的曾孝濂,这两年除了投身热爱的科学画创作,同时致力于科学画的推广。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这既是因为科学画之美,也是因为曾孝濂期待更多人来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人民日报 评)
曾老喜欢孤独,他总说热闹是大家的,孤独是自己的,孤独时能从大自然身上学到很多。(新华网 评)
曾老师来的这60年,一辈子兢兢业业,带领一帮人完成了《中国植物志》的插图任务,如果没有绘画插图,《中国植物志》是出不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汉董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