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无齿䰶
䰶科无齿䰶属的一种鱼类
巨无齿䰶(拉丁学名:Pangasianodon gigas),别名巨无齿、湄公河巨,为䰶科无齿䰶属淡水鱼。巨无齿䰶体型巨大,雄性体长超过300厘米,雌性体长超过235厘米,体重可超350千克。身体顶部呈银色至深灰色,底部呈白色至黄色,身体无条纹。吻部圆形。口端位,下颌突出且低。眼睛位置非常低,成鱼鳃耙不发达或无。背棘2个,背软条7-8个;没有丝状延伸的背鳍、腹鳍和胸鳍
巨无齿䰶为湄公河盆地特有种,见于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为底栖淡水鱼,主要栖息于河流或溪流底部,水深10米或以上。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亦食同类;一岁以后以淡水底部的碎屑和藻类为食。1983年泰国研究人员首次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中国于1996年从泰国引进首批巨无齿䰶进行人工养殖。巨无齿䰶可食用,也可用于水产养殖实验研究。
201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巨无齿䰶的物种保护级别列为极度濒危(CR)。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约定巨无齿䰶为禁止国际贸易物种。
形态特征
巨无齿䰶体型巨大,雄性体长超过300厘米,雌性体长超过235厘米,体重最大超过350千克。身体顶部呈银色至深灰色,底部呈白色至黄色,身体无条纹。
身体粗壮,吻部圆形,头长占体长14.3-21%。口端位,下颌突出且低。眼睛位置非常低,后鼻孔位于前鼻孔附近;成鱼鳃耙不发达或无。成年巨无齿䰶没有牙齿和几乎完全没有触须。背棘2个,背软条7-8个;鳍灰色,有7条分支的背鳍条,没有丝状延伸的背鳍、腹鳍和胸鳍。沿腹腔有1个单室鳔。肛门软条有35个,椎骨48个。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巨无齿䰶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为湄公河盆地特有种,见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下游干流。
栖息环境
巨无齿䰶为底栖淡水鱼,主要栖息于河流或溪流底部,栖息水深10米或以上。特别偏爱岩石、砂砾底,有时栖息于水下的洞穴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巨无齿䰶是杂食性鱼,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亦食同类;一岁以后以淡水底部的碎屑和藻类为食。湄公河巨无齿䰶通常不会捕食鱼类,除非其天然食物来源缺乏,当其进入被洪水淹没的森林时,会以高水位的水果为食。圈养巨无齿䰶可适应多种食物,包括鱼肉、虾肉和人工鱼食。
节律行为
水平和垂直运动
人工养殖未成年巨无齿䰶呈现昼夜水平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所有的1代巨无齿䰶在放生后大约40天内(5-6月)在整个水库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以寻找合适的住所;随后,在水库内大深度的有限小区域内移动,呈现出昼夜水平移动模式,白天比晚上表现出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表明其在白天活动,可能与摄食行为有关。
垂直运动:与环境条件(储层的温跃层和/或溶解氧分层)有关的垂直运动的垂直游动范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1代巨无齿䰶在5-7月和12-次年2月两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分布模式:5-11月,巨无齿䰶倾向于在温跃层的中层(6-9米)以上活动,白天比夜间的垂直运动更活跃,深度更大;12月,温跃层消失后,巨无齿䰶开始在较深层活动,且垂直运动较5-7月减少,白天在中层上下运动,夜间游动深度变化不大,倾向于停留在深层。
季节性进食
人工养殖巨无齿䰶表现出与食物供应同步的季节性进食节奏,这种主动进食和长期禁食的摄食节奏与泰国的旱季/湿季吻合,旱季巨无齿䰶可摄食藻类,雨季藻类缺乏,巨无齿䰶禁食。这种长期禁食的季节性摄食节律可能受内源时钟系统控制。
生长繁殖
生长发育
巨无齿䰶稚鱼和幼鱼身体背面略黑,腹侧银白色并伴有两条横向黑条纹;幼鱼的眼睛中心在通过嘴角的水平线以上,亚成鱼和成鱼的眼睛完全低于嘴角水平。幼鱼的上颌和下颌成对发育良好。幼鱼有触须,随年龄增长而变短、不发达。幼鱼双颌骨、犁骨和犁骨延伸上有一条窄齿带,此齿带随着鱼的成长而逐渐退化,直至消失。小幼鱼有口齿和鳃耙,体长长到约30-50厘米时消失;幼鱼的上颌和下颌、腭骨及咽区(咽牙)都有牙齿,每颗牙齿的形状都与颌牙几乎相同,但大小从颌牙到咽牙逐渐减小;随着幼鱼体长增加,功能性上颌牙齿的数量减少,体长20厘米的幼鱼其功能性上颌齿被增厚的上皮细胞像覆盖;体长24厘米的幼鱼无牙齿。
卵黄囊吸收后的2周时间里,巨无齿䰶鱼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蚤剑水蚤属、裸腹蚤类)。鱼苗阶段,巨无齿䰶具有残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食性开始转变,当达到1龄时转为草食性,摄食丝状藻类以及附生生物。
巨无齿䰶是世界鱼类中生长速度最快之一,在6年内达到150-200千克;2005年在泰国北部捕获的一条九英尺长(274.3厘米)的巨无齿䰶重达646磅(约293千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最大的淡水鱼。
野生巨无齿䰶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6-8龄。最长寿命可超过60年。
繁殖
巨无齿䰶是洄游性鱼,成年巨无齿䰶每年都会迁徙很远产卵,产卵地在湄公河干流。
雨季开始时(4-5月)巨无齿䰶聚集并逆流而上产卵。卵大且量少,为粘性卵,呈黄棕色,直径约1.7mm。体长1.5-2.0米的雌鱼,其繁殖力是50-200万粒卵。幼鱼在7-8月跟随洪水顺流而下,到达柬埔寨
巨无齿䰶在雨季后期(10-12月)会离开洞里萨湖栖息地,而在旱季(枯水期)则栖息在湄公河的深水区。
人工养殖
1983年泰国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湄公河三角洲捕获的巨无齿䰶野生亲本进行诱导产卵,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1984年人工繁殖获得的苗种放养在池塘中,经过多年的培育,于2000年达到性成熟后被泰国帕尧内陆水产站用作亲本进行繁殖,但未获成功;2001年,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这些人工培育的亲本进行人工繁殖首次获得了成功。
中国于1996年从泰国引进首批巨无齿䰶进行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人工繁殖巨无齿䰶最初使用鲤鱼脑垂体(PG)催产;1992年之后开始混合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和地欧(DOM)。
巨无齿䰶卵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孵化:一是用水将受精卵冲洗到粒卵开始显现出粘附性后,均匀散布让其粘附到人工孵化器上;二是对受精卵进行脱粘处理后,将这种半浮性的受精卵放在孵化桶或其它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必须增氧,以防受精卵缺氧影响孵化效率,增氧可采取充气或流水等方式。
养殖管理
由于巨无齿䰶体型巨大、生长迅速,极度濒危且在水族馆中非常敏感,因此不适合水族馆养殖。若在水族馆中饲养,需提供大片开放区域供其游泳并提供植被区域,吃掉的植物及时更换;适宜水温在20-28°C之间,水的pH值应保持在6.0-7.5之间。巨无齿䰶只能与其他胆小的大型物种一起饲养,切勿与具有攻击性的物种饲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自身体型巨大及过度开发,巨无齿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大约1993年前,湄公河地区总体年度捕捞数为40-50条。在清孔(泰国北部),巨无齿䰶渔获量从1990年捕获69条下降到1997年仅捕获7条;1999年捕获20条,2001年和2002年没有捕获。在廊开府(泰国东北部),1900年代初期每年捕获40-50条,此后捕获数量有所下降,1967年捕获了11条,1970年几乎没有捕获。在琅勃拉邦老挝北部),1968年捕获仅3条,1972年、1973年和1974年没有捕获,且自此以后未见该物种的重大渔获量报告。在Khone瀑布(老挝南部),1993年之前每年均有捕获,1993年没有渔获量报告。在洞里萨湖柬埔寨),1999年捕获4条,2000年捕获11条;2001年以后每年捕获少于10条。
2003年,湄公河地区年度捕捞数下降到约5-8条。
致危因素
巨无齿䰶种群威胁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过度捕捞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二是过度采伐、湄公河上大坝修筑致其栖息地丧失,三是中国澜沧江流域开闸放水致水流加速影响其主要繁殖地。
保护措施
泰国老挝和柬埔寨通过立法保护巨无齿䰶免遭非法捕捞。泰国多次尝试通过人工繁殖提升巨无齿䰶的种群数量,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仅从2000年到2003年,泰国当局就释放了大约1万只人工繁殖的巨无齿䰶到水库,将这些人工繁殖的巨无齿䰶引入湄公河的尝试尚未成功。增加区域巡逻以阻止狩猎,以确保野生巨无齿䰶达到繁殖年龄。
保护级别
201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巨无齿䰶的物种保护级别列为极度濒危(CR)。
2015年《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CMS)》将巨无齿䰶定为濒危迁徙物种。
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约定巨无齿䰶为禁止国际贸易物种。
主要价值
巨无齿䰶可食用。巨无齿䰶在泰国的价格很高,因为吃这种鱼会带来好运;同样,中国人认为巨无齿䰶肉可以益智延年。巨无齿䰶可用于水产养殖实验研究。
泰国是唯一允许私人捕捞巨无齿䰶的国家。巨无齿䰶在泰国捕捞的地点是Bungsamlan和ShadowLake,一年四季都可以捕获。Bungsamran湖的巨无齿䰶捕捞记录约为100.0千克,Bungsamran的巨无齿䰶平均重13.6千克。ShadowLake和Bungsamlan都是巨无齿䰶的养殖地,其重量达120-140千克。
参考资料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4-08-25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水平和垂直运动
季节性进食
生长繁殖
生长发育
繁殖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养殖管理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