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林(学名:Strix nebulosa),
鸱鸮科、
林鸮属的大型鸮类,平均体重790~1454g;平均体长610~840mm。头大而圆,具有显著圆盘形面盘,呈灰色或灰白色,其上有同心暗色圆环和“X”形白斑,上体暗灰褐色,具有暗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有宽阔暗色纵纹。
乌林鸮主要在北极周边的森林带中分布。主要栖息于成熟、广阔的北方原始针叶林和以
落叶松、
桦树、
杨属等林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
乌林鸮常在夜晚活动和觅食,有时在黎明和黄昏也会活动,偶尔也在白天活动。肉食性,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尤其偏好
捕食耗子。领域大小一般会根据食物的丰富程度或者地形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部分迁徙,一些地区的乌林鸮是
留鸟,一些地区的乌林鸮会在冬季迁徙至更为适宜的环境中。
乌林鸮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于2021年评定为无危(LC)。
亚种分化
乌林鸮为
林鸮属(Strix)下一种。
德国博物学家约翰·赖因霍尔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首次正式描述了乌林鸮。
乌林鸮共2个亚种被确认。
2014年,一些美国学者以
线粒体单倍型为依据,提出应该将
内华达山脉中部的乌林鸮单独划分出一个
亚种:Strix nebulosa yosemitensis,但该划分方式尚未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形态特征
乌林鸮是一种大型的鸮类,平均体重790~1454g;平均体长610~840mm;
头大而圆,面盘显著,呈圆盘形,一般为灰色或灰白色,具一些呈波状的黑色同心圆圈。眼先、眼上和眼下羽毛为白色并连结一起形成类似“X”形的斑,皱领羽毛特密集、黑褐色而杂有白色横斑。颏暗褐色具少许白色斑点,喉黑色,两侧各有一块白斑。喙下垂直区域有一道黑色的羽毛,形似“黑色胡子”,正因此特征,
德语中乌林鸮“Bartkauz”的意思为“长胡子的
鸮形目”。上体灰褐色具白色横斑及虫蛀状斑和褐色羽干纹,背部纵纹较粗著,肩部羽毛较白,外羽瓣近乎纯白色具少数褐色横斑。翅上初级覆羽和小翼羽较偏暗,呈浅灰色和黑褐色,大覆羽、中覆羽外羽瓣具大型白色卵圆形斑。飞羽暗褐色具浅褐色横斑,内羽瓣茶黄色,次级飞羽亦具浅褐色横斑,外羽瓣微沾白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同背,腰和尾上覆羽羽干纹不显。尾上覆羽较短具显著横斑,尾羽灰褐色,具5道不明显的浅白色横斑和白色斑点。其余下体污白色,有宽阔的褐色纵纹,在一些松散的羽枝上有细的横斑。跗蹠和趾被羽,灰白色具淡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被有稀疏的横斑。
虹膜黄色,嘴黄色,爪黑色。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乌林鸮主要在北极周边的森林带中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分布区西起芬诺斯堪底亚地区,穿过
西伯利亚地区,东至
堪察加半岛,向南也包括立陶宛南部、蒙古北部、中国东北部和库页岛北部等地,在
北美洲的分布区北至
阿拉斯加州和
加拿大北部,南至
落基山脉和
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在中国主要见于
黑龙江省,也分布于东北其他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地区。
栖息地
乌林鸮主要栖息于成熟、广阔的北方原始针叶林和以
落叶松、
桦树、
杨属等林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也会到沼泽或其他较空旷的地区活动,偶见于沟谷杂木林。在山地地区生活的乌林鸮也会有部分到更高的亚高山地区生活,
犹他州海拔3200m的地区为已知的乌林鸮栖息的最高处。在繁殖期外,偶尔也能在其他类型的景观或者人类居住区附近发现乌林鸮。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乌林鸮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例如
耗子、
鼩鼱、松鼠和
山兔等。乌林鸮尤其偏好
捕食田鼠,田鼠在其繁殖季节的食物中占比可达90%,而在北欧地区,田鼠会占乌林鸮平时猎物的72%~74%;在冬季它们也会较多的捕食,偶尔会吃大型动物的腐肉。在极少情况下也会捕食一些鸟类,例如:乌鸦、小型鹰科鸟类、
旅鸫(
鸫属 migratorius)、一部分
鸭科鸟类等,在少数情况下还会捕食青蛙、赖蛤蟆、蛇类以及一些昆虫等。乌林鸮喜欢在半开放的森林与空地中捕猎,一般会在栖息的树枝上等待猎物。乌林鸮一般在开阔的林地内觅食,一旦发现了猎物,它就会悄无声息地从栖息处滑翔至猎物上空,用爪子捕获猎物。即使在积雪覆盖地面的冬季,乌林鸮也可以凭借听觉判断猎物的方位,随后落入积雪中捕获猎物,这一过程往往会在积雪中留下乌林鸮坠落的痕迹,在许多地区,这种痕迹都是表明当地有乌林鸮栖息的重要标志。乌林鸮会吐
食丸,食丸长35~110mm,宽18~44mm。
领域行为
乌林鸮的领域大小一般会根据食物的丰富程度或者地形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乌林鸮的领域范围约10~25km²,也常会较小的领域面积,如2.6km²的情况。在极少情况下甚至会有0.47km²的乌林鸮领域存在。根据1985年在
芬兰的记录,在当地,平均每走100km可以遇见一对乌林鸮。而根据1981年和1983年的记录,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会有两个或更多的乌林鸮巢穴相距仅有100~400m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地区当地
耗子种群密度一般会较高。
防御行为
乌林鸮在自己的巢穴附近会极具攻击性,会攻击巢附近或侵入其领域的人类,甚至有驱赶
熊瞎子体型掠食者的记录。乌林鸮突然受到惊吓时,它们会收缩自己的羽毛,让自己显得非常纤细,并且会挺直身体来以此融入环境,一般只有成年乌林鸮和羽毛已经丰满的亚成体乌林鸮可以作出这样的行为。
节律行为
乌林鸮一般在夜间活动和觅食,有时会在黎明或者黄昏活动,在繁殖期内偶尔也会在白天活动。乌林鸮是一种部分迁徙的鸟类,部分地区的乌林鸮是
留鸟(如中国等地区)。部分地区的乌林鸮会在冬季迁徙至更为适宜的环境中,如在
加利福尼亚州,乌林鸮在冬季会迁徙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乌林鸮在冬季也会迁徙到积雪较薄的地区。乌林鸮的迁徙主要与当地猎物(尤其是
耗子)的猎取难易度有关,它们在食物缺乏的季节会向猎物充足、更易猎取的地区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乌林鸮迷失方向,在远离它们正常分布范围的地区栖息,甚至繁殖。曾经在
德国东北部以及
纽约地区发现过迷路的乌林鸮。根据曾经使用无线电对迁徙中乌林鸮的记录,迁徙中的乌林鸮在24h内大约可行进40km,在为期三个月的迁徙途中,总共约行进650km。
生长繁殖
求偶与巢址选择
乌林鸮的配对为“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季节,一般是冬末可以听到其求偶的鸣叫。鸣声为较快较沉闷的húw- húw-húw声,
雌性鸣声与
雄性类似,但音调更高,声音更沙哑。乌林鸮一般不会筑巢,它们会使用大型鸟类,尤其是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
鵟属(Buteo)的废弃巢穴,也会使用废弃的乌鸦巢等,一般不会再向废弃巢穴中添加新的建材。而由于乌林鸮会使用各类弃巢,因此人们可在树枝上、岩石上、甚至树下的地面浅凹处发现它们的巢穴;乌林鸮也会在人工巢中繁育。乌林鸮一般会在林中筑巢,在少数情况下也会在较开阔的地区(例如:被砍伐后的森林和开阔的田野)中筑巢,不过在开阔地区筑巢的乌林鸮,其幼鸟会更早的离开巢穴,以减少阳光的直射。一般乌林鸮巢的大小取决于当地食物的丰富度,如果当地食物非常稀缺,乌林鸮一般不会繁殖,甚至可能会移居其他地区。乌林鸮的巢一般比较平整,可以从地面看到巢中的乌林鸮。一般乌林鸮的一个巢穴会被重复使用数年。
孵化
雌鸟一般一次产卵3~6枚,在繁殖期腹部会出现一片孵化斑,卵为纯白色(大多数乌林鸮一次产卵4~5枚),
欧洲的乌林鸮卵的大小平均53.2x42.4mm,北美为54.2x43.4mm,卵平均重50g。雌鸟开始产卵后一般每隔1~3天产一枚卵,雌鸟直接将卵产在巢的底部。卵由雌鸟独自孵化,这期间由雄鸟喂养雌鸟,雄鸟会用喙喂养雌鸟,并将剩余的猎物储存在巢边。一般产下第一枚卵后雌鸟即开始孵化,一般需要孵化28~30天,
早成雏出生的先后顺序与卵产下的先后有关。
育雏与发育
刚孵化出的雏鸟约重40g,两周后可体重可达500g。一般在孵化后4~6天睁开眼睛。在刚孵化出雏鸟的两周内,
雌鸟会维持巢内的清洁,它会吞掉巢内的蛋壳碎片、食物残渣以及雏鸟的
食丸和粪便。乌林鸮雏鸟出生后雌鸟雄鸟均会带回猎物喂养雏鸟,它们会将猎物撕扯成较小的碎块,供雏鸟食用。雏鸟逐渐羽化后,便会开始练习飞行,此时可见其在巢中反复徘徊,拍打翅膀。幼鸟在出生后20~29天后离巢,此时
早成雏还不具有飞行能力,体重约425~630g。离开巢穴后,巢址位于开阔地带的幼鸟在离巢后,通常会前往较茂密的林中。幼鸟在出生5~6周后,便可逐渐学会并且熟练飞行。幼鸟孵化大约20周后独立。雏鸟一般在夏末独立,在秋冬季便离开原巢址,渐渐分散至其他区域生活。根据1988年在美国
俄勒冈州的记录,当地幼鸟第一年一般会分散至距出生地7.5~32km的地区。而在1992年在
加拿大的记录,当地幼鸟第一年离开巢址的距离可远达753km,但大多数幼鸟还是会选择留在出生地附近。在出生后第二年达到性成熟。乌林鸮在野外平均寿命约13年,最长可达17年,有些寿命甚至更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乌林鸮寿命可达2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2020年的调查估计,全球乌林鸮总数约12万只,其中约有8万只成熟个体;北美乌林鸮总数估计约为5.8万只,其中约3.87万只成熟个体。该物种在1970年至2017年间在北美的种群数量有大幅度的增加,而
欧洲的种群数量也一直保持稳定。
潜在威胁
全球变暖会缩小乌林鸮的
栖息地范围,如果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那么乌林鸮的栖息范围将会持续北移。乌林鸮的种群数量也与
耗子的种群数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大规模的森林采伐对乌林鸮的
种群有一定的威胁,因为过于空旷的林间空地不利于其他鸟类筑巢,从而减少乌林鸮潜在的巢址;但是有规划的,一定程度的森林开发反而有利于乌林鸮的
捕食,因为开阔的林地有利于乌林鸮发现猎物,从而增大狩猎成功的机会。除了这些潜在威胁外,触电、鼠药中毒、人类野外游玩活动对乌林鸮
栖息地的干扰、车祸等因素都是对乌林鸮的潜在威胁。
保护级别
乌林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于2021年评定为无危(LC)。
乌林鸮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乌林鸮已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间关系
大雕鸮(Bubo virginianus)在野外是乌林鸮的一大威胁,它们会
捕食乌林鸮的卵、
早成雏、幼鸟。此外,乌鸦也会威胁乌林鸮的卵和雏鸟,貂属动物(Martes)、
貂熊(Gulo gulo)会捕食幼年的乌林鸮。在大多数年份,与乌林鸮领地重叠的鸮类,如:大雕鸮、
长耳鸮(Asio otus)等由于食性的差异,彼此的主要猎物一般不会重叠,但是在食物匮乏的年份,彼此之间可能有较激烈的竞争。乌鸦以及一些小型鸟类在野外也常常会攻击或骚扰乌林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