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石(bloodstone)是中国的特产
玉石品种,鸡血石因为含有殷红艳丽的
朱砂石矿物,宛如鸡血凝成而得名。它与
青田石、
寿山石并列为“印石三宝”。
鸡血石按产地主要有
昌化鸡血石和
巴林鸡血石。鸡血石主要由
地开石、
高岭石等矿物组成,并含少量
叶蜡石、
石英、云母、
明矾石、辰砂等矿物。具有
蜡状光泽、油脂光泽、玻璃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鸡血石由“地”和“血”两部分组成。其中红色的部分称为“血”,红色以外的部分称为“地”。
鸡血石主要被用来加工印章,也会根据石材的色相、形状、色调布局,取势造型,制作雕刻艺术品。
主要特性
矿物组成
鸡血石主要由地开石、高岭石等矿物组成,并含少量叶蜡石、石英、云母、明矾石、
朱砂石等矿物。具有蜡状光泽、油脂光泽、玻璃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鸡血石由“地”和“血”两部分组成。其中红色的部分称为“血”,红色以外的部分称为“地”。鸡血石的“地”主要由
地开石和
高岭石矿物组成,地开石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
二氧化硅、
氧化铝,
显微镜下呈假六方板状或他形粒状,结晶颗粒细小,结构致密。“血”主要是由
朱砂矿物组成,辰砂的主要成分为HgS。“血”结晶颗粒细小,呈细脉状、条带状、片状、团块状、斑点状和云雾状分布于“地”上。
物理特性
(1)力学性质
解理:无。
断口:贝壳状至平坦状断口,断面较光滑。
韧度:好,有利于雕刻。
密度:2.53~2.74g/cm3。由于
朱砂石的密度为8.0~8.2g/m3,因此鸡血石的密度取决于辰砂的含量。
(2)光学性质
颜色:鸡血石的颜色包括“地”的颜色和“血”的颜色两部分。“地”通常呈白、灰白、灰黄白、乳白、瓷白、灰、浅灰、深灰、灰黑、黑灰、青灰、红、粉红、紫红、黄、黄灰、褐黄、浅黄绿、深绿、黑褐、黄褐、棕、黑、无色以及它们的混合色。“血”常呈鲜红、朱红(大红)、暗红和淡红色。“血”的颜色是由辰砂的颜色、含量、粒度及分布状态所决定的。
光泽:鸡血石的原石一般无光泽或呈土状光泽,个别透明度好者呈
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其抛光面一般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个别可呈玻璃光泽;而其中的“血”(
朱砂)可呈金刚光泽。
透明度:鸡血石呈不透明至近于透明状,多呈不透明至微透明,个别冻地鸡血石近于透明。
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
折射率:“地”的折射率约为1.56(点测法),“血”的折射率大于1.81。
多色性:无。
发光性:不特征。
化学特性
鸡血石的化学稳定性相对较差,这主要是构成血的辰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分解。此外,辰砂虽然不与
硝酸、
硫酸起作用,但却会溶于“
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以1:3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强酸)。“地”虽然有一定的抗酸碱腐蚀的能力,但由于其主要组成成分都是一些含水矿物,所以不能耐受高温,也忌长时间的烈日曝晒。
结构特征
(1)结构。鸡血石主要呈显微隐晶质结构、显微粒状结构、显微鳞片状结构和纤维鳞片状结构。
(2)构造。鸡血石主要呈致密块状构造,个别为变余角烁状构造。“血”呈细脉状、条带状、片状、团块状、斑点状和云雾状散布于地上。
形成原因
昌化鸡血石成因
昌化鸡血石产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北区西北面的玉岩山一带。其矿床的发育是特定地质环境下的产物,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火山活动极为频繁,堆积了巨厚的以酸性、中酸性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地层,造成了形态纷杂的构造盆地,为鸡血石的形成在构造环境和物质来源上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在盆地封闭和半封闭的构造条件下,火山期后具有一定压力的含汞火山热液沿次级断裂小构造缓慢上升,对两侧的围岩形成热液渗透带。热液对渗透带中的矿物进行选择性蚀变,劳村组的
流纹岩或流纹质凝灰岩中碱性元素溶于热水溶液而淋滤掉,剩余的铝硅酸盐矿物则向
地开石、
高岭石等转化,形成鸡血石的“地”。同时,火山热液中的汞与硫相互作用,发生
朱砂石石化,当汞的含量大于0.5%时,便有微粒状辰砂析出,以浸染状、脉状、团块状分布于地开石中,形成鸡血石的“血”。
巴林鸡血石成因
巴林鸡血石矿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北部,地处
大兴安岭西南端的东南侧。巴林鸡血石的成矿与
燕山期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断裂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构造条件,晚休罗世火山活动则提供了成矿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区内广泛分布的酸性流纹岩。热液活动是
巴林石成矿的重要条件,酸性热水溶液在裂隙中运移时对流纹岩进行渗透,形成巴林石。早期巴林石形成后,热液中的汞与硫相互作用,发生
朱砂石矿化,形成巴林鸡血石。
巴林石的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蚀变型,热液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的活动特征,可以分为围岩蚀变、热液交代、冻石类主要成矿期、辰砂矿化、表生改造阶段等五个期次,强烈的硅化以及
硫酸铝钾石化、高岭石化、黄铁矿化是巴林石的重要找矿标志,辰砂化和黄铁矿化是巴林鸡血石的找矿标志。
分布区域
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石材,是一种上等的印章和雕刻材料,因其中的辰砂色泽艳丽,红似鸡血而得名。被称为“印石皇后”。主要产于浙江昌化和内蒙巴林两地,近几年在湖北、陕西、四川、云南和贵州也发现一些鸡血石,但质量欠佳。
另
俄罗斯鄂霍次克一楚科奇火山岩带中普拉明汞矿床和佩卡瓦姆汞矿床被发现具有与中国鸡血石矿床相同的特征,有希望成为新的鸡血石产区。
名称来源
昌化鸡血石也称为
凤血石。在昌化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玉岩山飞来一对美丽的
不死鸟。它们的到来和幸福的结合使得玉岩山万物生辉,百鸟齐鸣。可是美好的生活却被一对闻讯而来的鸟狮打破了。凶狠的鸟狮想将凤凰变成自己的腹中之物,时刻在寻觅下手的机会。有一天,当雌凤凰进入孵育期,而雄凤凰外出觅食的时候,鸟狮乘机偷袭。雌凤凰勇敢迎战,被咬断了一条腿,鲜血染红了山上的石头。后来雄凤凰归来,与雌凤凰一道终于用智慧和力量击败了鸟狮。事后,这对凤凰埋葬了被鸟狮践踏破碎了的凤凰蛋,腾空飞去。玉岩山上的凤凰血和凤凰蛋经过了千万年的埋藏,变成了今天的稀世珍宝——鸡血石。
分类
鸡血石的分类可以按鸡血石的产地、鸡血石的质地以及“血”的颜色和特性进行分类。
按产地分类
昌化鸡血石
产于浙江
临安区昌化区上溪乡邵家村。昌化位于浙江西部
杭州市地区与安徽交界的山区,是西天日山脉的南部延伸,邵家村所处的山区,旧称十二都康山岭,产石的一段原名玉石山,现名玉岩山。昌化鸡血石血色鲜活浑厚,纯正无邪,但地稍差,因而有“南血”之称。
巴林鸡血石
指产于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的鸡血石。其“地”细腻滋润,透明度好,并以冻地为主,几乎没有“软地”“刚地”“硬地”,且不含“砂钉”,但血色淡薄娇嫩,因而有“北地”之称。
按质地分类
冻地鸡血石
指质地细润清亮、透明度好、硬度低,犹如“
胶冻”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
地开石和
高岭石组成,呈白、黑、黄、灰、粉红以及黄白黑的混色,强
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硬度低(2~3)。主要有羊脂冻、
牛角冻石、
黄冻、肉糕冻、芙蓉冻、藕粉冻、杨梅冻、桃花冻、玫瑰冻、五彩冻、水晶冻、鱼子冻、
玛瑙冻、五彩冻、羊脑冻、蓝天冻、藕粉冻等。
软地鸡血石
指质地较为细腻、硬度较低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地开石和高岭石组成,另含一定量的
明矾石。呈白、灰白、浅粉、黑、黄及黄白黑的混色,蜡状光泽,微透明至不透明,硬度为3~4,主要有
白玉地、
黄玉地、黑地、花地、瓦灰地、青灰地等。
刚地鸡血石
指质地稍粗糙、有“玉”感、硬度较高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
地开石、
高岭石和明矾石组成,并含一定量的显微晶质
石英。颜色呈白、乳白、粉红、黑、褐黄和浅灰色,
蜡状光泽,微透明至不透明,硬度为4~6,性较脆,易碎裂,主要有刚灰地、刚褐地、刚黄地、刚白地等。
硬地鸡血石
指颜色发白、质地粗糙而干燥、硬度很高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次生石英岩化凝灰岩或残余流纹岩组成。以灰、白二色为主,无光泽,不透明,无油性,硬度为6~7,性脆,主要有水泥地。
按“血”的颜色及特性分类
鸡血石按其“血”的颜色、多少和血形以及“地”的颜色可划分为大红袍(血量占90%以上)、小红袍(血量占70%~90%)、刘关张(白或黄、红、黑色)、黑旋风(纯黑的地子)、红帽子(血色在料的顶部)、红腰带(血色在料的中部)以及夕阳红、翡翠红、彩霞红、牡丹红、芙蓉红等。
应用领域
加工印章
传统的鸡血石主要被用来加工印章,按其形制有方章(正宗方章、弧头方章、半弧方章等)、扁章、对章、随形章等类别。浙江临安昌化老坑冻地“大红袍”扁章,其血色鲜红深厚,血量约70%,地子色白纯微透,少有瑕,现已为很难得的珍品。
雕刻工艺品
鸡血石除了切磨成各种规格的印章供珍藏外,还根据石材的色相、形状、色调布局,取势造型,因材施艺,巧取天然,通过圆雕、镂雕、
浮雕等技法,创作出既保持石材的自身色彩,又与造型与内容相吻合的艺术品。
矿物开采
找矿方向
由于其源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环境,是因板块俯冲引起大规模的
岩浆活动。鸡血石则是由沿断裂上升的火山期后热液对源岩交代蚀变而生成,因此,从鸡血石成矿的地质条件上看,鸡血石可能并非昌化独有。应该把找矿远景区定在由板块俯冲引起的活动陆缘的火山活动地区,从酸性、中酸性的火山岩入手,具体深入到火山盆地和断裂的小构造中去寻找。
找矿标志
一是强烈的硅化是成矿的前提,因此找矿必须限于次生石英岩化发育的地段。二是
黄铁矿化常和
朱砂伴生,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只是有鸡血石处常有黄铁矿化,而有黄铁矿化处则不一定有鸡血石。三是
朱砂石化是直接的找矿标志,但要注意鸡血石和汞矿不同,鸡血石找矿还必须同时考虑辰砂与
地开石共生。
开采方法
鸡血石早年的开采方法尚属原始,即用木柴火烧至高热,然后猛泼冷水,让
矿石在热胀冷缩中进裂或剥落,再用铁器凿取。
民国以后,鸡血石的开采较多地采用火药爆破技术,规模有所扩大,效率大有提高。1942年浙江民族文化馆刊印的《昌化县经济》总结石农采石经验,分“选穴、酱孔、装药、发炮、检料、剖截、磨光、
上蜡、拼对”九个步骤,开采利用的技术大有进步。
历史
发现历程
鸡血石开采已有六七百年历史。远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已成了皇宫、官府的玺印或雕制工艺品作为馈赠之宝石。1784年,清
爱新觉罗·弘历南巡时,得天目山(浙江)祥源寺
住持献鸡血石一方。
乾隆回京后派御匠刻成“乾隆之宝”印玺一方。在中国首都
故宫博物馆的“
珍宝馆”内,收藏的历代帝皇用鸡血石刻制的印玺就达68颗之多。
1972年9月,中日建交之后,
日本内阁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恩来总理也以一对鸡血石印章馈赠田中首相,鸡血石从此扬名海外。
开采历史
鸡血石早年的开采方法尚属原始,即用木柴火烧至高热,然后猛泼冷水,让
矿石在热胀冷缩中进裂或剥落,再用铁器凿取。
民国以后,鸡血石的开采较多地采用
发射药爆破技术,规模有所扩大,效率大有提高。1942年浙江民族文化馆刊印的《昌化县经济》总结石农采石经验,分“选穴、酱孔、装药、发炮、检料、剖截、磨光、
上蜡、拼对”九个步骤,这表明开采利用的技术大有进步。
品质鉴定
质量评价
鸡血石的质量主要从血、地、净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血
血的好坏是由血色、血量、浓度和血形四个因素综合决定的。血色以鲜红色最佳,朱红(大红)次之,暗红最差。血量是指血的面积占整块鸡血石面积的百分比或含血的面数的多少,血量越多,价值越高。一般来说,血量大于50%的鸡血石属特级品。对于鸡血石方章来说,六面均有血的最好,四面、五面含血的次之,三面和侧面含血的又次之,单面和顶脚或局部含血的鸡血石最差。鸡血石的浓度是指血的分布聚散程度,可分为浓、清、淡三级,以血浓者为上,清淡者次之,稀散者最差。血形是指血的分布形态,有团血(包括块状血)、条血(包括脉状血、丝状血)和点血(星点状、云雾状血)之分,其中以团血、条血为佳,点血次之。
地
地的质量由颜色、透明度、光泽和硬度四方面决定,有冻地、软地、刚地和硬地之分。以冻地最好,软地次之,刚地更次,硬地最差。鸡血石地的颜色以颜色均匀的单色为佳。杂色为次,但某些颜色搭配协调的鸡血石价值比单色价值更高,如“刘关张”鸡血石。透明度以半透明的冻地为上品。光泽以油脂光泽和强
蜡状光泽的为佳。
净度
净度是指鸡血石内部所含杂质和裂绺的多少。杂质有软性杂质与硬性杂质之分。软性杂质是指杂质硬度与鸡血石硬度相近的杂质。硬性杂质是指硬度较大的矿物包裹体(如
石英、
黄铁矿等)。杂质的存在降低了鸡血石的质量。硬性杂质在工艺上称为“砂钉”,它严重影响鸡血石的雕琢和质量。软性杂质对鸡血石的质量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如硬性杂质那么大,特别是当这些杂质在鸡血石中参与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优美图案时,还会提高鸡血石的质量。
鸡血石的裂纹有原生裂纹和后生裂纹两种。原生裂纹在工艺上称为“继”,是指鸡血石在成矿早期形成的裂纹被后期生成的
迪开石、黄铁矿、黏土等矿物充填,形成矿物脉或黏土
夹石,其中迪开石脉对鸡血石质量影响最小,黄铁矿脉严重影响鸡血石的工艺性能,并破坏血形,黏土夹层则严重影响鸡血石质量。后生裂纹在工艺上称为“裂”,大而深、明显易见的裂严重影响鸡血石的质量,浅而短、隐约可见的裂可用黄蜡封住,但仍对鸡血石的质量有较严重的影响。
鸡血石以血量多、血色鲜艳、血形优美、质地细腻透明、无杂质和裂继者为上品。
其他要素
透明度、光泽、硬度也可对其质量评价有影响。如透明度分为四级(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透明度越高,质量越好;蜡状光泽度越强,硬度亦越低,鸡血石质量就越好。另外,鸡血石的产地也是评价其质量的一个要素,在珠宝玉石市场上,以
昌化鸡血石质量最好,巴林鸡血石次之,贵州鸡血石和陕西鸡血石最次。同时还应关注原石的缺陷和完整性,原石的缺陷主要看是否影响方章的切割,一般来说,以能保持方章的完整性为好。若存在明显缺陷,严重影响方章切割,质量将会受影响,但自然形状的摆件和工艺雕刻品除外。工艺质量、工艺水平越高,质量越高。
鉴别
昌化鸡血石及其仿制品的鉴别
由于昌化鸡血石质佳、色美、价值又高,所以利用不含“鸡血”的昌化石,来充做“假鸡血石”牟利。早在
清代末期,既已有之。近年来,印石市场兴旺,对中国的印石品种以及石雕、篆刻艺术的欣赏与收藏热潮大增。其中对鸡血石的收藏更是不断地升温,经炒作,其价格已成为天价。作伪手法也随之加强。因此鉴别
昌化鸡血石及其
仿制品显得尤为突出。下表列出了昌化鸡血石及其仿制品的鉴别特征。
昌化鸡血石与巴林鸡血石的鉴别
因昌化鸡血石现已禁止开采,而在收藏家大肆收购昌化鸡血石之际,市场上出现以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鸡血石冒充昌化鸡血石高价销售的现象。内蒙古巴林鸡血石和
昌化鸡血石从外观上一般很难区别,但若仔细观察则不难发现,两者在血色、血形和质地上仍存在明显差异,所谓“南血北地,各有千秋”。两者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人工优化
形神兼备,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结合
在雕刻鸡血石珍贵石材时,将雕刻与自然相结合,不过分追求工艺,也不过分追求自然,将二者有机结合,如一块上小下宽的
黄冻地鸡血石,巧用伴生其间的黄冻地和旋转的血路,使题材与血色统一起来,采取圆雕、
浮雕等技法,雕刻成坦胸露腹的
弥勒佛,就达到了自然与工艺的完美统一。
依色取巧,因石配工
在遇到质地纯净、血色分布呈团块状石材时,要用“单一雕”和“同时雕”的方法衬托血色。所谓“单一雕”就是底色不用雕刻,而将血色按形雕成“红梅图”“
五蝠捧寿”等图案。“同时雕”就是将底色与血色同时雕刻,如将红、白、黑的鸡血石雕刻成三国人物。
利用鸡血作底色衬托雕刻主题
鸡血分布呈脉状,将整块夹生其间的鸡血石料锯成方章,侧面呈线条状,正面就呈片状,在雕刻这种原材料时要先观察鸡血石的血脉走向、分布、深度,在制作过程中,保存大片鸡血部分,将鸡血作为背景,雕刻各种景物。这样雕刻出来的亭台楼阁、花鸟鱼虫历史人物等形象在鲜红血色的衬托下会更加精美。
打破常规,突破束缚
鸡血石艺术雕刻要打破血色在“被衬托”与“作衬托”上的限制,追求艺术的现代美。写真则逼真自然,写意则奇怪生焉。例如一块血色走向、质地及层次都不太清楚的鸡血石材,其顶部带血弯曲自上而下,还兼有条带状的白冻地,此时就不必考虑非要用绿色做叶子的传统做法,而是将其作为倾注而下的冰凌,并在中间或下部进行山水造型。
环境影响
存储量几近枯竭
地方性特有矿产的存储量原本就十分稀少,加之近年来不加控制的疯狂开采,导致了许多地方性特有矿产出现了矿源急缺甚至枯竭的窘境。而原料的稀缺提升了加工品在市场的价格,利润的提升又促使人们更加疯狂的开采,导致供给与需求形成了一种自始而复的恶性循环。
以
昌化鸡血石为例,最优质的鸡血石和绝大部分储量都在“昌化汞矿”时期被采烧。之后,采汞矿剩余的矿柱和尾矿开始被作为艺术品的原材料进行开采。随着经济发展,鸡血石的价值急剧上升,抢挖鸡血石的事件不断发生,甚至引发了数次流血冲突,大量鸡血石被盗挖。到21世纪初,鸡血石矿床每年能开采的矿只有几百吨,其中70%的是不含血的叶腊石、
地开石,20%的是少量含血的低品鸡血石,真正能作为加工原料的优质鸡血石还不到5%。
导致生态破坏
地方性矿产的分布与开采一般具有其独特性,照搬普通矿产的开采模式极易导致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鸡血石为例,其与普通叶腊石交织在一起,形成延绵穿梭的矿床,其开采方式多为地表打洞开采。而放任私有矿主开采鸡血石直接导致了矿床所在的岩体由于过度开凿而千疮百孔,不仅破坏了山体的表层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而且影响山体牢固度,极易造成矿山安全隐患,甚至引起大规模的山崩与滑坡。此外采矿者只以开采高价值的少量鸡血石为目的,对大量的低价伴生矿随同废弃物糊乱堆放,经雨水淋滤,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大量排入地表水体,造成水质污染,甚至部分鸡血石碎片也进入水循环系统,造成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了当地及下游居民的身体健康。
预防措施
完善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
从传统的矿产立法模式中反思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完善地方性特有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建立符合资源特点和地方实际的法规体系。
科学划分管理权力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管理权力,合理分配经济利益,是解决地方性特有矿产资源保护难题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建立地方性特有矿产资源保护责任制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分工、企业利润的合理需求、市场运行机制的变化等因地制宜地制订税费政策和利益分配方案,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监管积极性,规范矿业市场运行秩序,保障企业权益。
对矿产实施保护性开采
面临地方性特有矿产需求旺盛而开采量已达到极限、储量几近枯竭的特殊供需矛盾,政府可以借鉴国家对特殊矿种实施的保护性开采措施,在行政管理方面,在政府的集中筹划下由国土资源部门对地方性矿产进行综合规划,严格设立开采主体的准入标准,根据统计资料设立开采指标,对开采活动实施总量控制,并对开采行为收取自然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在矿山和初级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成立专门的资产运作公司,实施统一规范的矿山管理和市场调控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