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女,1936年5月出生,
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人,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材料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现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半导体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爱珍1958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化学系,1983-1996年先后创建了固态和气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在科技部、
中国科学院和所长领导下,1995年建立了世界银行贷款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88-2000年国家863计划中担任新材料领域电子、光子材料专题负责人。
李爱珍1985年以来获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4年工程科学奖1项(TWAS 2004 Prize in Engieering Sciences is awarded to Li Ai在hen),中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1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发表论文256篇。获全国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
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实施15周年先进个人,
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2003年荣获
中原地区分子束外延全国学术会
特别贡献奖 。
李爱珍1936年5月出生于
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1948年毕业于港边村陶青小学,初中时期先后就读于晋江县立中学和
晋江市南侨中学,1954年7月从
泉州市第一中学考入
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工作,一路从担任研究员,再到博士生导师,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也为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0年8月至1982年10月,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李爱珍去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拜访了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的
卓以和,从而打下了在国际前沿领域做研究的基础。从1995年开始,经过五年时间,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在
亚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实现了亚洲范围内此类激光器“零的突破”,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掌握此类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李爱珍从1999年开始每次都提交给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大会两篇以上的报告,介绍中国科研的进展。作为亚洲唯一委员的李爱珍,在2005年,成功申请到2010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也使得中国的科研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准。
1998 年, 李爱珍用气态源分子束外延 ( GSMBE) 技术, 研制出
亚洲首批中红外 5 至 8 微米亚纳米量级 400 层的量子级联激光器 ( QCL) 材 料, 并经器件验证, 发表了亚洲首篇量子级联激光器 SCI 论文,李爱珍共发表论文256篇,专著篇章3章。
李爱珍出生于华侨家庭,“文革”中被批斗过,导致她的科研之路遭遇了诸多坎坷,赴美做访问学者也是恩师
邹元爔院士不避风险举荐才最终成行。
在李爱珍50年的科研生涯中,几乎没有假期,在同事眼里,李爱珍对于科研工作,不是其他人的勤奋,而是拼命,就连大年初一同事的电话拜年,也是电话打到实验室才找到了人。在李爱珍心中,“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2001年退休后和退休前一样,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每天都要去实验室,继续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李爱珍当选成为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却一直不在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名单中,中国评选院士强调年轻化,她在1999年、2001年和2005年曾3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为候选人, 但3次均因为年龄超过60岁而落选。
李爱珍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并且优于大多数研究人员,自己独立研制出了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美国科学院院士、贝尔实验室前半导体研究副总裁
卓以和 评)
李爱珍创建的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研究出来的半导体材料,在国防、经济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毅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