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闪击波兰
1939年德国与波兰的战役
德国闪击波兰,又称德波战争, 在波兰称作“1939年保卫战争”,在德国称作“波兰行动”,行动代号为“白色方案”,是纳粹德国、苏联和一支小规模的斯洛伐克部队波兰战役的行动。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国法西斯主义出动了五十五个师的兵力和一千五百多架飞机,向波兰突然发动了全线的猛烈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是宣战以后,英、法却按兵不动,不给波兰任何支持。波兰政府反动无能,对战毫无准备,到9月17日,波兰军就被法西斯侵略军击溃。波兰政府仓皇逃窜,华沙居民进行了首都保卫战,但因孤立无援,于9月27日华沙沦陷。 
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历史背景
两大策源地
1931年“九·一八事件”和1933年1月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上台,两个战争策源地开始出现,到1936年11月德、日两个帝国主义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德、日帝国主义从三十年代初期开始,到三十年代中期,完成了政治上全面法西斯化、国民经济军事化、双边外交关系一体化的演变过程,从而使得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联成一气,最终形成。
英法绥靖政策
1938年初,欧洲已经到了战争前夕。法西斯德国既已积蓄了力量,又沉醉于轻易获得的胜利,于是就加紧进行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活动。希特勒决定先从欧洲中部下手,3月间出兵使占了奥地利。在奥地利灭亡以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侵略矛头立即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当法西斯德国侵略火焰蔓延的时候,英法帝国主义采取了“绥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凡尔赛体系并不满意,就通过绥靖德国来削弱法国的大陆霸权,增强英国的政治影响。而法国最关心的则是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因而极不愿意得罪意大利。英法海底隧道企图牺性捷克斯洛伐克,引导德国向东扩张,进犯苏联。9月底英国首相约瑟夫·张伯伦、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同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城举行了会议,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苏、德关系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署了《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秘密会谈的结果,德国缓解了苏联反对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的情绪。事实上,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此时苏联已与德国达成秘密协议:如果法国或英国因德国进攻波兰而加入对德国的战争时将会帮助德国;同时,两国在分裂包括波兰在内的东欧地区上达成共识,商定该国西部三分之一属于德国而东部的三分之二属于苏联。
德、波关系
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纳粹德国对波兰的战争是阿道夫·希特勒称霸世界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拿下波兰既可消除进攻英法海底隧道的后顾之忧,又可建立进攻苏联的基地。所以,波兰战役德国的既定目标。
波兰政府战前外交
波兰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国际上仍为弱国由于长期的亡国境遇,波兰人民曾分属于不同法律、不同行政制度之下,大战中服务于不同国家的军队,还曾相互厮杀,所以重建后的波兰国家,政治动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复国。波兰既不想被德国吞并,也不想招惹苏联,于是对苏德战争两国奉行“等距离外交”。布拉格事件发生后,面对德国的侵略威胁,波兰做出回应:一方面积极调动军队向但泽集中;另一方面正式向英法海底隧道发出了援助请求。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反感,以及对苏联军事潜力的不信任,英法两国也把波兰看作在东线上遏制德国的关键环节。1939年3月底,英法两国政府明确宣布在波兰的独立受到威胁时,英法两国将全力支援波兰抵抗侵略。
战役进程
德国战前准备
为了制造进攻波兰的借口,阿道夫·希特勒导演了“格莱维茨事件”。 1939年8月31日晚,一伙身穿波军制服的德军占领了位于德波边境地区的德国格莱维茨电台,发表了一段反德声明后逃之夭夭。为了能把戏演得更逼真一些,德国人还准备了几名死因,在用毒针把他们毒死后补上枪伤随后将尸体丢在格莱维茨,让这里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发生过战斗。希特勒随即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
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的航空兵对波兰机场、交通枢纽、铁路、经济与行政中心实施突击。预先开到波兰沿岸的德国“石勒苏益格—何尔斯泰因”号战列舰炮击费斯泰尔普拉塔半岛。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等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人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阿道夫·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牌,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拉多姆战役
龙德施泰特命令第10集团军总司令莱歇瑙上将从北、南、西三个方向包围拉多姆附近的波兰军队。莱歇瑙的意图十分明确,他要摧毁横挡在德军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目标——部署在华沙和维斯图拉河之间的最后一支波军主力。9月8日晚些时候,战斗正式开始,第4、第14和第15集团军参加了此次战斗。波兰军队奋起反抗,但在德国空军的帮助下,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的德国军队毫不留情地打垮了波兰军队。9月11日,德军占领了拉多姆,同时还俘获了6万名波兰战俘。
苏联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6日波兰政府越过边界逃亡罗马尼亚。几乎在同时,苏联政府对全世界宣布: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17日凌晨,苏联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将军和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将军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苏联红军红军的入侵行动历时12天,向西推进将近350公里。苏军在推进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最后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死亡734人,伤1862人)。苏军的这次入侵为自己在后来的战争中赢得了巨大的缓冲地带。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向苏联索要领土的时候,苏联给予的答复是:德国是战败国,你们应该去索要他们的领土。由此,人们将两国的这次有关领土主权的对话形象的形容为:向左转,齐步走
华沙战役
9月18日,德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华沙近郊。三天后德军击溃了在郊区的波兰守军,22日完成了对华沙的合围。此时,除了极少数俄波边界的波军仍在抵抗外,波兰其余部队已经支离破碎,陷入一片无序当中。此时雷兹元帅已失去对部队的控制,波兰大部分地区已不再做抵抗。 在德国第3集团军从北面轰炸华沙的同时,9月26日上午,第8集团军也开始对华沙发起了进攻。德国步兵冲破外围防线,开始取得进展。经过一天的激烈攻势之后,波兰军队要求停火休战,但这一要求遭到了德军的拒绝,因为他们要求驻守华沙的波军无条件投降。败局已不可扭转,为了保护平民不受到更大的生命威胁,波军被迫接受了德军的条件。9月27日下午2点,驻守在华沙的14万名波军开始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双方对比
战争准备
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88.6万人、2800辆坦克、1939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龙德施泰特指挥,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迁回华沙;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包克指挥,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集结在这里的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迁回华沙。
波兰政府在德军进攻的威胁下与英法结盟后,波军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趁德军主力尚未东调之机,波军首先向北进攻,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以消除北方威胁,在西部和西南边境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打败德国。为此,波军组成了波美拉尼亚、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可夫、喀尔巴阡、纳雷夫7个集团军,沿北部边境部署了2个集团军,沿西和西南部边境部署了4个集团军,另外1个集团军部署在维斯瓦河以东地区,作为预备队。但是在人数和装备方面波军较之德军大为逊色。直到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展开仍在继续。
主要将领
冯·博克(1880—1945),德国元帅。费多尔·冯·博克 生于德国勃兰登堡省库斯特林。毕业于普鲁士王国皇家高级军官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任职。1938年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二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侵占波兰。1940年调任B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晋升陆军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同年底在莫斯科会战中败退,被阿道夫·希特勒解职。1942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不久调任B集团军群司令。后因反对希特勒的战略再次被解职。1945年5月5日死于盟军空袭。
斯米格威·雷兹(1886—1943),波兰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J·毕苏茨基领导的波兰军团中任旅长,与俄罗斯军队作战。1935年成为波兰事实上的独裁者。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对一战中的战术理论非常精通。而波兰军队的作战理论正是一战的模式,把军队一字长蛇式地平行部署,这种部署能在第一时间发挥最大的火力威力。在阵地战中,这样的部署尤为有效。  但是德国采用“闪击战”,大败波军。后来,他又错误估计形势,寄希望于英、法派兵参战,未及时进行战争动员,在德军闪电进攻面前措手不及,甚至指望以骑兵对付坦克,致使波军行动迟缓,指挥混乱,迅速瓦解,本人逃往罗马尼亚。1941年潜回国内,加入地下抵抗组织。据传,1943年被德军杀害。
双方战损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联红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  德军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大的战果。德国波兰作战的胜利,德国空军的空中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机械化部队相互配合,达成了闪击战的战术意图。
事件后续
波兰的重建
1939年10月8日和2日,德国相继颁布法令,将波兰部分领土并入德国,并成立波兰总督区。11月1日和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也通过决议,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入苏联相应的加盟共和国。至此,波兰遂再次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
1939年9月30日,成立了以西科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它先后在巴黎和伦敦以波兰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及时转移到西方的部分波兰军队参加了保卫法国和英伦上空的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同时,在波兰国内,由流亡政府领导的国家军和由波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也积极开展斗争。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波兰人民的反苏情绪有了很大的缓解,两国关系顿趋好转。1941年7月30日,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签订了苏波协议,苏联方面宣布苏德两国在1939年签订的有关领土变动的协议均告无效,并允诺在苏联领土上建立起一支由苏方装备和指挥的波兰军队。1945年6月23日组成了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基础,吸收工人党、农民党、社会党、民主党和基督教劳工党成员参加的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
战争的影响
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电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这场战争,后来的史学家都认为它是“闪电战”的成功范例。德国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法,使得空地协同第一次以强大的突击力量的形式出现在战场上,为后来的一系列军事变革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范例。
闪电战
闪电战最初作为流行词出现在英国,概括了德国击败波兰和法国的闪电速度。这个词在德国首先次出现在 1935 年《德意志国防军》上,此后被阿道夫·希特勒看到后引用过来利用它宣传西方对德军恐惧。法国将军保罗·阿门瓜德在波兰战役后对闪电战的定义是能够对敌军阵地进行战术打击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坦克和轰炸机结合攻破敌军防线并深入敌军后方作战、为步兵占领并肃清抵抗势力占领领土开辟道路的体系。东密歇根大学罗伯特·奇蒂诺概括德军闪电战的含义时提到两个关键词,追击和消灭敌军。最后结合多种定义古凯森给出他的定义:结合大规模装甲编队和飞机穿透敌人的防御体系对敌军剩余的力量进行包围的作战方式,在执行过程中要保留指挥的灵活性。
波兰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闪电战在战争中的首次应用,德军为了隐蔽战争企图,战前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政治欺骗和战略、战役伪装,希特勒在“但泽应归于德国”的外交喧闹中,以"谈判”作掩护,秘密进行动员和扩军,井以演习和构筑工事为名,组织部队逐步向集群地展开;在进攻的方式上采取突然袭击,先发制人。战争的第一天,德军就以大量的飞机和坦克实施猛烈的突击,灌毁了波兰的有生力量和军事设施,破坏了波兰的交通枢纽和指挥机构,使对方一开始就处于混乱和瘫痪状态,从而失去了抵抗力;在战役行动上,首次使用了在空军密切配合下行动的快速兵力,以每昼夜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波军主力,迅速完成了占领。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2023-07-11
二次大战全彩实录.豆瓣电影.2023-07-04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全记录.豆瓣电影.2023-07-04
纳粹警示录.豆瓣电影.2023-07-04
格莱维茨事件.豆瓣电影.2023-07-11
鸟儿,鸟儿.豆瓣电影.2023-07-11
希姆莱行动.豆瓣电影.2023-07-1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两大策源地
英法绥靖政策
苏、德关系
德、波关系
波兰政府战前外交
战役进程
德国战前准备
大战爆发
拉多姆战役
苏联入侵波兰
华沙战役
双方对比
战争准备
主要将领
双方战损
事件后续
波兰的重建
战争的影响
闪电战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