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
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岛
硫磺岛(日文名:硫黄島(いおうとう));英文名:IwoJima),日本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岛之一,位于小笠原群岛(OgasawaraIslands)岛链的南部,火山列岛(Volcanicarchipelago)的中部,北距日本东京1200余公里,南距赛班岛(Saipan)1100余公里,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4°47',东经141°19'。该岛东北至西南最长处约8.3公里,岛岸线长约22公里,面积约23.73平方公里,是小笠原群岛面积最大的岛屿。岛内最高山体的海拔是170米。由于该岛终年喷发雾气,硫磺气味弥漫全岛故,此得名。
硫磺岛是一座由火山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火山岛,其地形起伏、沟壑纵横、熔洞密布、状似火鸡,岛屿南部有一小片被梯状的海滩相较平坦。硫磺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漫长、炎热且潮湿,冬季宜人,大部分时间阳光明媚,全年多风岛内生活着红尾蝶、目黑等珍稀海洋鸟类。
硫磺岛首次出现人类生活是在1889年,由父岛居民田中荣次郎带领十余人在此定居生活,此后岛民人数逐渐增加至1051人。1940年硫磺岛开始实行镇村制,成为硫磺岛村。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硫磺岛成为一线战地。1971年后,日本政府为缅怀在战争中去世的岛民和军人,陆续在岛上建立了“硫磺岛战死纪念碑”“硫磺岛和平纪念馆”。
硫磺岛归属于日本海上自卫队,由自卫队进行管理,岛上建造了全长2650米的空军机场,该岛不对外开放,上岛需要自卫队特许,该岛也是日本自卫队唯一能进行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的地点,美国则将该岛作为舰载机陆上起降训练的地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发现及命名
硫磺岛是一座由火山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火山岛,其南部尚未完全冷却的折钵山终年还喷发着雾气,致使硫磺味弥漫全岛,硫磺岛也因此得名。
1543年,由贝尔纳多·德拉托雷(Bernardo de la Torre)带领的西班牙探险船只圣朱安号在行驶时发现该岛,将其命名为火山岛(Vulcano)。1779年,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率领的英国舰队发现了硫磺岛群,并将其命名为“北岛”“硫磺岛”“南岛”。1891年,该岛被日本帝国下令编入日本领土,隶属东京小笠原岛厅管辖,被命名为硫磺岛(サルファー島),与北硫磺岛(サン・アレッサドロ島)以及南硫磺岛(サン・アグスティン)一起构成火山群岛。
1968年,东京都政府顺应小笠原村岛民的民意,将此岛改名为“井岛(いおうとう)”。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2007年,6月,日本地理空间信息局和日本海上保安厅海洋信息部在“地名等统一联络会议”上通过了硫磺岛原岛民对硫磺岛的改名要求,正式从“井岛”更名为“硫磺岛(硫黄島(いおうとう))”。
位置境域
硫磺岛,位于小笠原群岛南部,火山列岛的中部,是小笠原群岛群岛的第二大岛,向北距东京约1200公里,向南距塞班岛约1100公里,东南方向该岛距马里亚纳群岛(MarianaIslands)290海里,该岛地处于北纬24°44′,东经141°22′。该岛南北最长约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4公里,岛岸线长约22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该岛地处于“第二岛链”上,可以监控包括钓鱼岛宫古海峡在内的广大海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历史成因
硫磺岛火山属于海域火山,且非常活跃,其破火山口的形成机制和时期等详细形成史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硫磺岛地壳运动史中可得知,元山上部是在1000~3000年前的破火山口中央的海底所形成的,由水中熔岩或湿状渗入岩和凝灰岩构成。约1000年前,元山上部以平均每年15~20厘米的速度逐渐隆起至离海面较近的地方,并且受到剥蚀作用形成阶地,此时,元山处于一稳定期。17世纪开始,处于破火山口外浅海区域的折钵山逐渐诞生,其下部是水中沉积的凝灰岩。与此同时,元山和折钵山开始逐渐链接,在1779年完全连接起来,把两者相连的区域被称为千鸟原。
地理特征
气候
硫磺岛纬度上略偏南,受洋流作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漫长、炎热且潮湿,冬季宜人,大部分时间阳光明媚,全年多风。
气温
硫磺岛年平均气温24摄氏度,日温差为6~7摄氏度,年内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硫磺岛每年6月至10月气温普遍超过30摄氏度每年2月份为最冷月,气温约为12摄氏度。
降水
硫磺岛内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夏季多暴雨,每年6月~11月份的降水量约为12月~次年5月的两倍,略低于东京(Tokyo)的降水量,8月份降雨天最多,平均有11.7天。
硫磺岛全年平均风速为6米每秒,风向随季节变化,冬季风向由东北吹向西北,春夏两季的风向则是从东向南。并且,每年经过硫磺岛及其周边(300海里以内)的台风为5~10个,通常是从东或东南接近并向西穿过。
地质
地质构造
硫磺岛内分布着许多断层和开口裂缝,其中,千鸟浜[bāng]的未固结砾石层分布区域经常发生位移的断层和裂口,由沿破火山口边缘的方向和连接折钵山和元山的方向构成,呈Y字形排列。而元山地区则分布着很多切断喷发物的断层,东海岸是断层密集的区域,多为比较高角的断层,呈现正断层状的表观位移。走向和下落的方向没有明确的规律,在元山跑道东侧的元山熔岩上面有两条外观落差约20米的位移断层,形成了东西延伸的地沟状构造。但由于大多数断层对地层分布几乎没有影响,因此位移量多在10米以内。此外,在断层以外的构造变形方面,元山凝灰岩(火碎堆积物)的成层构造在海岸附近向海侧倾斜了20°,呈现出以元山为中心的圆顶状隆起构造。
岩石地层
元山(元山)地区
元山地区的地层结构分为:离岩熔岩、离岩砂层、日出滨火山碎屑流沉积物、元山熔岩、金刚岩火碎沉积物、元森林火灾碎堆积物、元山西轻石质砂砾层七类。离岩熔岩位于元山最下层,熔岩表面有着一块厚度超5米长度8米左右的大型斜长石斑晶;离岩砂层是由少量分布的凝灰质沙层,覆盖着离岩熔岩。离岩砂层整体成层结构发达,由厚度为5米左右,长10厘米的粗面岩组成;离岩砂层上层则是含有新鲜褐色火山玻璃片的黑色火山砂,其属于日出滨火山碎屑流沉积物;元山熔岩从元山东侧半山腰的旧海蚀悬崖到东海岸这一区域广泛露出,其表层部由与结晶度低的暗灰色枕状熔岩岩岩块同质角砾组成的厚度为几米以下的火山角砾岩组成;金刚岩火碎沉积物:元山东侧海岸附近分布着含有大型枕状熔岩岩块的无层理火山角砾岩或凝灰角砾岩。枕状熔岩岩块的大小在0.5米到20m之间,在海岸阶地面上由于基质被侵蚀除去而形成了突出的岩块地形。金刚岩也因变质作用而变色,是枕状熔岩块之一,不整合地覆盖元山熔岩、日出浜火山碎流堆积物、离岩砂层;元山火碎堆积物分布在元山全境的浮岩凝灰角砾岩或火山砾石凝灰岩、凝灰岩层,现存的层厚为60米左右,包括淡褐色至灰色的轻石砾石和黑曜岩砾石。元山西轻石质砂砾层则位于元山西侧的旧海蚀崖和加里谷壁露出的轻石质沙砾层。厚度最大为8米左右,覆盖在变质固结的元森林火灾碎堆积物的凝灰岩上。
折钵山(摺鉢[zhé bō]山)地区
折钵山地区的地层结构由折钵山下部火碎堆积物、折钵山中部火碎堆积物、折钵山熔岩及折钵山上部火碎堆积物四部分构成。折钵山下部火碎堆积物是由折钵山海岸沿岸的悬崖上露出的浮岩凝灰角砾岩和轻火山砾石凝灰岩组成,露出部分的层厚约30m,这是折钵山最古老的研钵层,含有淡褐色~灰白色的轻石砾石、灰色~黑灰色的韩国砾石和黑曜岩砾石;折钵山中部火碎堆积物由分布在折钵山东南侧海岸地区的砂质凝灰岩和富含黑灰色的韩国质火山砾石的火山砾石凝灰岩或凝灰
角砾岩的互层组成。其层厚约6米,向西南倾斜5°。整体呈现平行层理,但砂质部分呈现平板状或
槽型斜交层理;折钵山熔岩在环绕擂钵山半山腰的旧海食崖和飞石鼻海岸有所露出,大部分都是由
熔岩形成的粗糙裂缝,裂缝经高温氧化,呈现出红灰色;折钵山上部火碎堆积物:擂钵山的上部是
火碎丘特有的地形,由凝灰岩、火山砾石凝灰岩和韩国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的相互层陡斜堆积而成。
千鸟原(千鳥ヶ原)地区
千鸟原砂层是遍布千鸟原地区全境的砂层。表层部以淘汰良好的未固结沙层为主体的海滨砂或沙丘砂,富含结晶和致密的火山玻璃岩片。
地形地貌
硫磺岛是从水深1500~2000米的海底升起的层状火山的顶部。火山基底直径为40多公里。火山体东北侧坡面陡峭,西北约20公里处有一圆顶状的小岗。
硫磺岛被大部分厚厚的火山灰覆盖,硫磺岛内沟壑纵横,熔洞密布,悬崖峭壁临海高耸,从高空俯瞰,硫磺岛外形犹如一只火鸡,“鸡头”位于岛的西南端,折钵山为全岛最高点,“鸡背”北部一直到“鸡尾”东北部是一片错落起伏的高地,由一系列小山岗和陡峭的峡谷构成。硫磺岛顶部是直径约10km的破火山口地形,其中心部地带是稍微偏北的元山地区,呈现出海拔100~120米左右的平坦的台地状地形。岛内海拔最高的折钵山(海拔161米)是位于岛的西南端的陡峭的小型火山,此火山是在破火山口边缘外产生的侧火山,元山地区和摺钵山由被称为千鸟原的沙洲连接起来的。
海岸阶地
硫磺岛内除折钵山的中心部以外,几乎全岛都分布着海岸阶地。这些海岸阶地大多不是由于隆起速度的缓急造成的,而是由于波浪强度的变化等外力的变动形成的。元山平坦的台地地形是其周围10°左右倾斜的火山构造层顶部削平后形成的波蚀阶地。
土壤
硫磺岛被很厚的棕色的火山灰烬和黑色的火山岩烬所覆盖,这些灰烬看起来像沙,但比沙轻得多,人员很难在上面行走,轮胎和履带车辆都须铺上垫板才能通过。但是这种火山灰烬有一种优良的特性,只要与水凝混合在一起,就能生成十分坚固的混凝土。
生物
硫磺岛内生存着目黑这样的珍稀海洋鸟类以及红尾蝶、白尾蝶、蝎子等动物。此外,硫磺岛周围的海域通常会出现鲨鱼等海洋动物。由于硫磺岛没有河流,并且大部分都是地热较高区域,所以植物很难在此生长,在其他区域则可以种植菠萝、香蕉和橙子等热带水果。
火山活动
硫黄岛是日本110座活火山中活动最剧烈的一座,火山活动活跃。
人类活动
硫磺岛战役
1945年2月,美国军队对日本硫磺岛发动进攻,被称为“硫磺岛战役”,双方战斗损失惨重,战役被称为“太平洋的绞肉机”。
战役背景
硫黄岛位于小笠原群岛岛链的南部,火山列岛的中部,是日本在太平洋上残存的前哨阵地。该岛北距日本东京1200余公里,南距赛班岛1100余公里,地理位置几乎介于东京和美军占领的赛班岛中间。并且硫磺岛中部地区有一处广阔的谷地,并且岛内已有两个大型机场,美军为了给B-29轰炸机提供紧急着陆场,给P一51战斗机掩护B-29飞机轰炸东京提供基地,必须夺取硫磺岛。日军为了东京的安全,也必须要死守硫磺岛。这座杳无人迹的火山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成为日美必争之地。
战役过程
成功登陆
1945年2月16日,美国军队两栖支援编队和舰炮掩护队(其中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6艘)对硫磺岛滩岸和纵深防御阵地进行3天舰炮火力轰炸,共发射炮弹7500吨,摧毁了日军的水际障碍,为抢滩上陆扫清了道路。19日,美舰编队开始了对硫磺岛登陆前的直接火力准备,轰炸持续2小时,发射炮弹38550发。在但由于日军的工事异常坚固,伪装严密,在美军火力摧毁下损失较小,有生力量未受重大杀伤,各类工事被破坏的程度仅为22%。
随后,美国军队登陆编队在舰炮火力准备的掩护下,顺利登陆,登陆过程十分顺利,但这是日军为其设下的陷阱,当美军全部进入内陆时,提前隐蔽的日军开始对其进行炮轰,美军登陆的官兵伤亡惨重。此时,美军后续部队陆续跟上来了,海面上的舰队也有效压制了日军,形势扭转。随后,美军派出7个营在海滩上建立起了数个立足点,为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依托。美军巩固滩头阵地后,陆战第5师迅速分兵进攻折钵山和千鸟机场。陆战第4师一部向千鸟机场进攻,另一部沿海岸向北发展。此举成功切断了折钵山的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逐寸争夺
20日,美国军队开始对折钵山发动进攻,但因日军在折钵山的下部斜坡及它的底部地区有着蜂窝状密集的工事,山洞和地道一个接一个,整座山变成了一个地下要塞,各种工事相互支援,美军只能选择沿着山体的两边海岸对折钵山实施包围战。经过3天的浴血苦战,美军成功占领折钵山。与此同时,美军第5陆战师第26团、第27团和第4陆战师向北推进,终于在登陆的第六天拿下了1、2号机场,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
美军虽然占领了2号机场西南的高地,但在机场东、北两个方面的崎岖山地上,还有日军大量的工事,他们完全控制着机场及周围美军占领的地区,为摆脱被动美军3个陆战师并列向东、北同时进攻,攻占硫黄岛中部,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3月9日美军才将日军压缩到岛的北部和东北部沿岸的地带,突破了日军的第二道防线。
随后,美国军队开始向东北部和北部的残余日军发起最后攻击,日军主将栗林中将率残部在岛的北部通往海面的峡谷中抵抗。这一峡谷四面都是峭壁,上面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炮位,可以向各个角落发射炮弹,所有的天然岩洞都已用钢筋水泥加固,洞中有复杂的地道连接,防御工事完善,且有精兵把守,美军苦战至3月24日,宣布完全占领硫磺岛。25日晚,日军300人残余部队偷偷向2号机场进行大规模的渗透袭击,美军在此地留守的地勤人员、炮兵、工兵以及其他野战后勤人员与日军展开厮杀,双方损失惨重,日军在硫磺岛剩余的力量也全部被歼灭。26日,美国军队宣布硫黄岛登陆战役结束。
战役影响
硫磺岛战役共持续36天,最终以伤亡2.6万余人(阵亡6812人),损失舰艇33艘(其中航空母舰1艘)、飞机168架的代价,消灭了日军2.3万余人,摧毁日军舰艇12艘、飞机37架,此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场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大于日本守军伤亡人数的战役。硫磺岛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美军成功地突破了日军的太平洋第二道防线之左翼,加快了日本投降的进程,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战后处置
日本政府一直在对“硫磺岛战役”中牺牲的士兵进行遗骸收集,从1952年到2018年间,一共收集了10,454具遗骸,只有总数的一半,还有许多遗骸未被发现。
1971年,厚生劳动省为纪念日军阵亡的将士,建立了“硫磺岛战死纪念碑”。1983年,日本政府在此建立了“安魂山”,以纪念日本和美国的战争死难者。2002年,硫磺岛和平纪念馆开放,此馆作为访问硫磺岛的人参观坟墓火收集遗骸的住宿设施。
经济发展
硫磺岛的产业主要是开采,种植甘蔗、古柯叶和渔业等,所有产业都由硫磺岛产业公司掌握,岛上的居民多半与此公司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于地理条件的关系,居民的经济收入并不高,农业生产也十分困难,甚至连白米都需要从日本本土购买。
硫磺岛基地
1968年,小笠原群岛回归日本,美军使用的飞机跑道和军用建筑等各种设施被硫磺岛的自卫队接管。目前,硫磺岛上驻扎着日本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基地建有一条长2650米、宽60米的跑道,还保留了一条宽度为30米的的平行滑道作为紧急跑道。2014年,日本政府把该岛作为新的离岛防卫据点,在硫磺岛建立通信监控基地,用以加强对出入太平洋的周边邻国军舰的监视。
海上自卫队
海上自卫队主要分为硫磺岛空军基地部队、第21航空队硫磺岛航空分遣队以及硫磺岛警务分遣队。其中硫磺岛空军基地部队主要负责航空基地设施的维护以及对飞来的飞机进行航空管制、气象业务、供油、救援活动,此外,还负责包括航空自卫队硫磺岛基地队在内的设施维护管理、队员纪律的统一;第21航空队硫磺岛航空分遣队负责小笠原群岛火山列岛周边海域的救援活动,以及灾害派遣、航空救援和海上救援活动。并且还需负责运送父岛、母岛等没有机场的岛屿上的急救患者,与航空自卫队共同开展该地区的医疗活动;硫磺岛警务分遣队主要负责维护部内秩序的司法警察业务以及保安业务。
航空自卫队
航空自卫队只有硫磺岛基地队一个单位,其主要任务是支援硫磺岛的飞行训练以及后方支援。此外,硫磺岛基地队除了支援各航空团等在硫磺岛的移动训练、美国军队舰载机的起飞和着陆训练、日美共同训练等之外,还实施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协同训练等。
政治活动
2005年6月19日,日本政府在太平洋战争激战地硫磺岛主办纪念阵亡者的追悼仪式,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以及遗属等近百人参加了仪式。
2010年12月,日本首相菅直人[jiān zhí rén]访问硫磺岛。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硫磺岛,安倍此次走访硫磺岛旨在视察战亡日本士兵的遗骨收容作业情况,此次陪同安倍前往硫磺岛的有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总务大臣新藤义孝等人。
相关文化
影视作品
《父辈的旗帜》
2006年,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片《父辈的旗帜》上映,该片根据同名畅销纪实小说改编,讲述了1945年的硫磺岛战役中,6名美国士兵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上了硫磺岛最高点,成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中最标志性的一刻。该片除了展现战场的硝烟之外,还将视角聚焦在战争之后的美国士兵们内心的创伤。
《硫磺岛来信》
在《父辈的旗帜》上映后的两个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再次推出影片《硫磺岛来信》,该片则是以一部以日本的视角来描述“硫磺岛战役”。该片由根据真实的历史战役改编,讲述了日本和美国在硫磺岛上展开厮杀的故事。因“硫磺岛战役”中日本没有幸存者,所以该片是通过日本士兵和栗林忠道将军亲笔书写的信件来还原当时日军面临的战争场面。
文学作品
《父辈的旗帜》
父辈的旗帜》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布拉德利、罗恩·鲍尔所著,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詹姆斯·布拉德利的父亲硫磺岛升旗手约翰·布拉德利,他通过父亲留下的“硫磺岛战役”的资料,探寻他父亲以及另外五位升旗手的过去。书籍展现了所有硫磺岛升旗手的生活,表现了作为普通的美国人在国家危机的年代里是如何地发挥自己非凡的勇气,尽其所能,取得难以想象的成功。书籍问世后,获得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得第一名。
参考资料
硫黄岛.小笠原村首页.2023-07-20
概要.小笠原村官网.2023-07-20
硫磺岛航空站气候.weatherspark.2023-07-27
歴史.小笠原村官方网站.2023-07-20
日本硫磺岛火山连续喷发.环球网-今日头条.2024-09-05
硫黄岛 有史以降の火山活动.日本气象厅.2023-07-23
父辈的旗帜.豆瓣读书.2023-07-23
目录
概述
发现及命名
位置境域
历史成因
地理特征
气候
气温
降水
地质
地质构造
岩石地层
地形地貌
海岸阶地
土壤
生物
火山活动
人类活动
硫磺岛战役
战役背景
战役过程
战役影响
战后处置
经济发展
硫磺岛基地
海上自卫队
航空自卫队
政治活动
相关文化
影视作品
《父辈的旗帜》
《硫磺岛来信》
文学作品
《父辈的旗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