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土战争
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发生的两次战争
希土战争指发生于1897年和1919~1922年期间希腊王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希土战争指希腊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争夺克里特岛而进行的战争,又称三十天战争。战争起因是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人为了摆脱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并入希腊王国而发动的起义,随后希腊政府派遣军队支援起义军。在与奥斯曼帝国交战过程中,因武器和兵力不足,本次战争仅持续三十天,希腊王国便宣告失败,希腊王国被迫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
第二次希土战争是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作为战败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希腊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支持下,试图收回土耳其占领的原本属于马其顿王国拜占庭帝国的土地,由此挑起的战争。战争初期,希腊军队节节胜利,占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大量地区,但也遭遇了土耳其的顽强抵抗,之后土耳其在穆斯塔法·阿塔土克领导下挫败希腊军队的攻势,收复屈塔希亚、布尔萨伊兹密尔、安纳托利亚西部和色雷斯东部,最终取得战争胜利。迫使协约国接受停战协议,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继而于11月在瑞士洛桑安卡拉政府重新举行和谈。
两次希土战争皆以土耳其胜利结束。第一次希土战争的结束使希腊意识到军队现代化重要性,进行了军事改革,但也加剧了希土两国间的国际关系。第二次希土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也对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次希土战争
背景及起因
16世纪时,希腊人处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统治之下。直至希腊经过独立战争才摆脱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统治,但当时的独立并不完全,土耳其统治下的领土仍居住有部分希腊居民。1896年5月,克里特岛的基督教徒同其统治者(穆斯林)的关系逐步恶化,克里克岛上的希腊人为摆脱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统治,并入希腊王国发生了起义事件。1897年2月,希腊王国派兵援助起义民众并登上克里特岛,但遭到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奥匈帝国舰队的阻挠。五国列强抢先占领了克里特岛首府干尼亚,同时宣布克里特岛在“欧洲保护下”实行自治,并于4月5日派军队占领该岛。4月希腊军进攻色萨利亚的土耳其军队,奥斯曼帝国(土耳其)随即对希腊宣战。
战前各方军事力量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邀请德国教官训练该国军队,在战前准备了9.4万步兵、1660骑兵及234门火炮。计划在开战时主要以主力进攻色萨利,留下两个师的兵力防御埃皮鲁斯。
希腊
1897年3月15日希腊发动全面动员,伊兹密尔塞浦路斯和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的支持者向希腊大量涌进(具体数量不可查)。希腊表示拒绝接受西方国家提出的克里特岛自治的方案并准备5.5万步兵、近1000骑兵及144门火炮备战。其指挥部计划在第一阶段出动两个师的兵力防御色萨利,同时出兵向埃皮鲁斯发起进攻。
战争过程
1897年4月8日晚上10点左右,一队希腊非正规军穿过奥斯曼帝国的边界,占领了格雷韦纳山头,并包围当地警卫队、炸毁堡、切断电报线路。本次冲突遭到奥斯曼帝国政府的抗议,并宣称若奥斯曼帝国的边境再次遭遇侵犯行为,则一律视作希腊正规军队所为,奥斯曼帝国一定给予反击。
4月16日夜间,希腊起义军在正规军队的协助下在奥斯曼和希腊边界发起攻击,试图夺回被奥斯曼统治的塞利姆尼亚地区(今属希腊),但遭遇奥斯曼军队的反攻。4月18日上午,奥斯曼一世帝国正式对希腊宣战,并下令所有希腊国民船只必须在十五天内离开奥斯曼领土。与此同时,希腊议会发布王室声明,声称奥斯曼帝国无故袭击中立区,率先挑起战争,而希腊一直以和平的方式追求实现克里特岛的回归。
战争初,希腊军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随着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援军的到达,及装备由先进的武器装备,不久便直接压制了希腊的军队。希腊被迫于4月13日放弃拉里萨城,撤军至特里卡拉市。4月18日,奥斯曼军队夺取了梅卢纳山口的控制权,并在23日在马季河附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败希腊军队,次日又占领蒂尔纳沃斯。奥斯曼军队乘胜追击,于4月末占领拉里萨城和特里卡拉市,5月占领法萨罗斯和沃洛。希腊无法与土耳其抗衡,最终于5月20日签订停战协议。
战争结果及影响
第一次希土战争中虽然有许多志愿军支援希腊作战,但在奥斯曼帝国武器和兵力皆占优势的情况下,希腊最终战败。在奥斯曼军队占领法萨罗斯和沃洛后,便与代表希腊的西方国家进行了关于领土的谈判,但没有成功。1897年5月20日,希腊和奥斯曼帝国签订停战协议。希腊承认其战败,并同意支付赔偿金。随后,1897年12月4日希腊与奥斯曼帝在君士坦丁堡签订的和约,条约规定克里特岛属于奥斯曼帝国管辖,希腊需将色萨利的6个重要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并给土耳其赔款400万土耳其镑。
1898年11月,克里特岛被英、法、俄、意四国军队留守占领,建立自治政府。在欧洲列强的施压下,土耳其军队撤离克里特岛,依据俄罗斯的建议,希腊王子乔治成了该岛的高级专员,1908年西方四国撤离克里特岛。1913年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后,签订的《伦敦条约》将克里特划归给了希腊。
第一次希土战争虽以希腊战败为结局,但本次战争使希腊注意到了军队现代化的优势并进行了军事改革。希腊在战争结束后,便从欧洲国家购买了现代化的武器和装备。第一次希土战争也加剧了希土两国间的关系。
第二次希土战争
背景及起因
地缘政治
从1912年开始,在土耳其控制的巴尔干地区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希腊扩大了疆土,经济实力也得到增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依照《伦敦条约》规定,其领土缩小到伊斯坦布尔和周围一带,其他部分全部划给巴尔干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包括希腊王国)向同盟国(包括奥斯曼帝国)宣战,最终协约国战胜同盟国。英国法国于1918年11月占领君士坦丁堡战役,奥斯曼帝国(土耳其)解体,土耳其大部分领土被瓜分为多个国家。
1919年2月,作为战胜国的希腊首相维尼齐罗斯向巴黎和会提出希望将伊兹密尔地区(士麦那)划分给希腊王,曾经意大利人也曾提出相同的要求,协约国家为防止意大利人抢先占领,便同意让希腊人登陆。
希腊的统一主义
希腊的民族统一主义思想是伟大理想(“大希腊主义”)。其核心思想为恢复拜占庭帝国荣光,建立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市)为首都,以雅典为经济中心的大希腊人国家。即在爱琴海两岸恢复大希腊,将希腊王国边界外的希腊人口纳入领土。伟大理想不仅仅是19世纪民族主义兴盛的产物,且一直植根于许多希腊人的宗教意识中。自1830年希腊独立战争胜利后,希腊的许多政界人士就“希腊王国的扩张是历史必然性”多次发表谈话。
“大希腊主义”的鼓吹使希腊国家并不满足于当前版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短暂实行中立政策后,韦尼泽洛斯参加了赛萨洛尼基起义,并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带领希腊参战。到1917年夏,希腊全部军队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韦尼泽洛斯则通过外交技巧促成了希腊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达成同盟关系。
民族因素
安纳托利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中不仅有土耳其人,还有希腊人,除此之外还有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突厥人等其他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支持的政权各不相同。因此希腊宣称征服安纳托利亚地区(小亚细亚半岛)也是为了解放安纳托利亚中的希腊人口。
对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归属权,除了公元前550-470年前小亚细亚属于阿契美尼德帝国外,从青铜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晚期到12世纪土耳其占领为止,小亚细亚地区一直属于拜占庭帝国(希腊)。因为希腊人自古一直生活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小亚细亚),故对安纳托利亚地区(小亚细亚)有着历史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同样也认为该地区是属于希腊的。第二次希土战争亦是为了让这片土地回归到希腊的治理下。
中东政策的推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俄罗斯、及法国军队因种种原因无暇顾及近东地区状况。英国恰逢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为了提高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进而保障英印帝国的海陆通道顺畅通行。英国只好寻求其他国家来实现中东地区战略的“助手”。因此选择支持希腊来实现中东地区战略。在英国的支持下,希腊试图收复土耳其占领的原本属于马其顿王国拜占庭帝国的大片土地,重塑昔日希腊帝国辉煌,由此挑起希土战争。
战前各方准备
希腊
在第一次希土战争失败后,希腊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国内军事现代化改革。希腊政府首先通过发布征兵令,征收曾参加过战争的有经验的老兵,其次邀请英国皇家海军将领指导希腊海军,实现希腊舰队的扩充和现代化。最后,希腊政府还购买了一系列武器装备,为了满足购买武器的资金需求,希腊通过国内募捐和借贷解决了资金匮乏问题。在希土战争之前,希腊给前线将士配备了法国先进的机关枪和步枪,给陆军配备了法国于1917年开始服役的新式轻机枪,给后方部队配备了法国老式的11毫米机枪和在巴尔干战争中收缴的保加利亚土耳其战利品枪支。另外给全军配备了从英国购买的2万辆战车。
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作为战败方,被迫于1918年10月30日与协约国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根据该协定,奥斯曼帝国政府需要接受遣散军队、交出战舰、允许协约国在海峡要塞派驻军队等条件。至1919年5月,土耳其军队仅剩5万人,故在1920年以前,主要由土耳其革命者与希腊军队对抗;1920年以后,安卡拉政府成立后,则由土耳其陆军对抗希腊士兵,在战争过程中,苏联意大利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援。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希腊军队乘坐英法海底隧道军舰登陆并占领伊兹密尔(士麦那)地区。面对协约国的进攻,土耳其政府无力出兵抵抗,伊兹密尔的沦陷推动了土耳其民众自发的游击抵抗运动。在土耳其民众自发游击抵抗时期,由于缺少先进的武器及战斗经验,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
面对当时的紧张局势,1919年5月19日穆斯塔法·阿塔土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1881-1938)开始组织全民族抵抗运动。当日凯末尔在到达萨姆松后便联系了指挥安纳托利亚部队和各省的军事领导人,至此以凯末尔为核心的反对土耳其被分裂的民族主义组织形成。随后凯末尔在阿马西亚会见了奥斯曼帝国军团指挥官(三人),并起草《议定书》呼吁全面抵抗外国占领。
1920年4月23日,民族主义者选举了大国民议会政府,其认为素丹(当时土耳其领导人)是协约国的傀儡,因此只有大国民议会政府才代表国家。穆斯塔法·阿塔土克在国会演讲中呼吁全国展示“英雄主义精神”,保卫祖国,为崇高的独立事业奋斗。至此,民族主义运动站在奥斯曼素丹政府的反对立场上,致力于积极准备应战,抵制希腊土耳其的进攻。5月,奥斯曼帝国被迫接受巴黎合约条款。依据此项条款,奥斯曼帝国的一切财政均由协约国来监督,其所有欧洲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市周围的一小块)都将割让出去,土耳其海峡也由国际委员会的管控,同时全面恢复治外法权。
同年6~7月希腊军队开始向安纳托利亚内地推进,占领埃迪尔内和屈塔希亚,攻入安卡拉以西50公里的萨卡利亚河流域。试图占领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建立环爱琴海的希腊东正教帝国。同年8月10日,土耳其被迫与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
第二阶段
希腊土耳其战争期间,亚美尼亚也乘机开始扩张,牵制了部分土耳其兵力。因此穆斯塔法·阿塔土克开始积极进行抗敌思想的宣传,同时不断扩军和收集武器装备。9月,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领导下阻止了希腊军队的攻势,致使双方进入僵持状态。凯末尔因此被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加齐的称号,晋升元帅。
同年10月,希腊军队在英国的支持下占领了叶尼舍希尔和伊奈古勒,并进一步向东推进。到了1920年12月,希腊军队已经从西北和士麦那两条战线接近埃斯基谢希尔。为了对抗希腊军队,凯末尔开始征召有战斗经验老兵和农民游击队来组建正规的军队,并加以正确的指挥。
1921年1月,希腊军队出兵6万向厄斯基色希尔发起进攻,第一次伊诺努战役爆发。土耳其军队不敌希腊军队,被迫放弃布尔萨,撤兵至伊诺努附近。10日,土耳其军队和希腊军队在山谷中相遇并发生激战,最终希腊军队因后勤和储备不足撤退至布尔萨。第一次伊诺努战役最终以土耳其胜利结束,此战役是土耳其革命者取得的第一个军事胜利,鼓舞了土耳其军队士气,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谈判,确保了土耳其的东部边境的安全。
3月28日,希腊军队再次向土耳其军队发动攻击,第二次伊诺努战役爆发。希腊军队很快遭到土耳其士兵英勇抵抗,只得败退。30日,希腊军队对土耳其军队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同时,土耳其的援军(苏联)抵达战场,于是土耳其军队乘势对希腊人的左派发起了一次猛烈的反攻,希腊军队只能撤退到布尔萨和乌萨克的旧阵地。而后对军队进行了全面改组,准备下一次的攻势。7月10日,希腊军队再次发动进攻,厄斯基色希尔——屈塔希亚战役打响。希腊军突破屈塔希亚省防线,向北部和东部移动。土耳其军队为避免被希腊军队包围,被迫放弃厄斯基色希尔和阿菲永卡拉希萨尔,撤退至萨卡里亚河东岸。
8月5日大国民议会任命穆斯塔法·阿塔土克为总司令,12日凯末尔便抵达前线指挥战斗。8月23日希腊和土耳其分别出兵10万及9万,打响了阿达帕扎勒之战,希腊一开始就对土耳其南部阵地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切断了安卡拉—波拉特勒公路,将凯末尔的军队截成两段,试图包围土耳其的左派土耳其军队转而向南部转移,并加强该地的武装力量,同时凯末尔在安卡拉和东部地区发布公告召集新的预备部队。随着战争的持续,希腊军队成功渡过河流,占领河流东边的很多重要据点。此时希腊军队再次遭遇装备与粮食短缺的问题。战役的第十七日(9月8日),穆斯塔法·阿塔土克下令发动猛烈进攻,土耳其军队基于灵活的反应和快速的行动,迅速击败希腊军队并占领阿菲永和布尔萨。迫使希腊军队退守伊兹密尔,这一战役对希腊一方的士气造成了毁灭性打击,1921年9月16日希腊下达全面撤军的命令,希腊军队撤退时实行焦土政策。
第三阶段
阿达帕扎勒战役结束后,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的指挥下进入系统地备战状态,同时在国际外交谋求胜利。1921年10月20日,法国与凯末尔签署了和平协定,法军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的奇里乞亚地区撤出;意大利也与土耳其签订和平协定,从土耳其境内撤兵。最终仅剩英国希腊的军队驻扎在土耳其的领土上。
1922年2月,穆斯塔法·阿塔土克颁布新征兵令,至夏天,凯末尔集结约20万士兵。当时希腊军队的人数与此相差不多(约有10万多步兵和5千多骑兵),希腊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比较先进,但在骑兵方面较土耳其落后。8月,土耳其军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的指挥下开始发动全面反攻。
8月26日凌晨,土耳其第一集团军开始对土耳其军队展开炮火攻击,致希腊驻军地大部分观察哨都被摧毁。第二天,土耳其第四军团突破希腊军队的阵线,占领克门山的制高点,希腊军队被迫向后撤离,在途中丢弃大量军需品。希腊军队的将军特里库皮斯带领八千士兵突出重围,赶至乌沙克并准备在此处建立防御阵地,来掩护希腊残军向伊兹密尔撤退。但是土耳其骑兵很快便追了上来,并于9月2日击败希腊剩余军队,俘虏特里库皮斯将军及其下属,同时收复埃斯基谢希尔。之后在穆斯塔法·阿塔土克的领导下,土耳其军队收复了巴勒克埃西尔、比莱吉克、艾登和马尼萨地区,并于9月9日抵达伊兹密尔,俘虏五万名士兵。而后收复盖姆利克和穆达亚地区,整个希腊师投降。9月18日,希腊军队于被驱逐出小亚细亚半岛,穆斯塔法·凯末尔向国民议会宣布战争结束。
战争结果
1919—1922 年的希土战争以土耳其大反攻胜利,希腊退居本国而结束。土耳其废除《色佛尔条约》,并于1922年10月11日,与希腊在穆达尼亚签订停战协议。根据这项协定,各协约国政府同意把在伊斯坦布尔市、海峡地区以及东色雷斯的主权交还给土耳其人。英国法国意大利保留了对色雷斯东部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权,希腊人需立刻撤离这些地区。10月14日,希腊同意这项协定。
伤亡与损失
军队方面
第二次希土战争中希土双方的军队与平民皆伤亡惨重。据战后统计,土耳其军队中6522人被俘、9167人战死、31097人负伤、11150人失踪,另有2474人因伤而死或非战斗减员;希腊军队中13740人被俘、19362人战死、48880人负伤,18095人失踪
及4878名非战斗减员。
平民方面
希腊方伤亡
夏威夷大学政治学教授估计,在1900年到1923年希土战争过程中,土耳其政权杀害了超过4300000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亚述人。其中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土耳其军队屠杀了大约440000名亚美尼亚平民和264000名希腊平民。另外依据当时官方统计,在1921年仅努尔丁帕夏(隶属土耳其)指挥的中央军队便屠杀了11181名希腊人。在土耳其军队进入士麦那地区,亦对当地基督徒及居民进行了屠杀,而后士麦那亚美尼亚区的基督教海滨发生大火,土耳其军队在大火中屠杀大约50000到100000名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对于火灾的责任一直有争议,有记录称是土耳其人肇事导致,另有记录称是希腊人或亚美尼亚人肇事导致。
除此屠杀外,战争过程中土耳其政权还对希腊平民实施了抢劫、强奸、杀害或驱逐的暴行。据贝尔法斯特通讯社报导,在1922年中的几个月内,穆斯塔法·阿塔土克军队便杀害了10000多名的希腊人,安纳托利亚东北部“本都王国”地区的24个希腊村庄也被烧毁。当时任纽约州州长乔治·派塔基(GeorgePataki)发表的一项公告称土耳其政权在希腊人占多数的地区(例如黑海沿岸、本都和士麦那附近地区)屠杀数十万平民,并摧毁城镇和村庄,幸存下来的人则被流放。
土耳其方伤亡
在希腊军队登陆后,当时居住在士麦那的瑞典东方学家约翰内斯·科尔莫丁(JohannesKolmodin)称希腊军队烧毁了当地250个土耳其村庄。
《洛桑条约》谈判期间,土耳其首席谈判代表伊斯麦特·伊诺努称,在希腊占领区大约有150万安纳托利亚土耳其人被驱逐或死亡。在贾斯汀·麦卡锡的报告中估计大约有860000人成为难民,640000人死亡。另有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1246068名安纳托利亚穆斯林因此死亡或成为难民。
1921年9月,希腊军队撤退时实行了焦土政策,即对沿途的土耳其村民进行烧杀抢掠。其中希腊军队在抵达艾丁·维拉耶的土耳其村庄Karatepe时,希腊军队将当地村民集中于清真寺后放火烧毁,少数逃跑的村民则被枪杀,大约屠杀60名妇女和儿童。
战争影响
第二次希土战争是由希腊挑起准备瓜分土耳其的战争,最终以土耳其胜利结束。对土耳其来说,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主权。战争结束后,土耳其废除了《色佛尔条约》及素丹(王权)和哈里发(教权)制度,并于1923 年7月与西方国家(包括希腊)签订了《洛桑条约》,为土耳其政治的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作为战败国的希腊,战争结束后国内政局便失去平衡,并于1922年9月发生雅典政变,共和主义者组建革命政府,希腊成为共和国。但希土双方仍因领土争端的历史遗留问题摩擦不断,战争结束后,苏联与土耳其签订《和平友好协定》,西方列强也陆续退出土耳其领土。
相关评价
现代学者许枝阳评价第二次希土战争是希腊和土耳其双方历史遗留问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国家教唆支持等各种矛盾发展的产物。这次战争对于作战双方及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结束后,两国的外交关系面临新的转机,外交之路仍在持续。
现代学者陈晓丹评价希土战争:对希腊人而言,这次战争失败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记。自古希腊时代以来,小亚细亚深受希腊影响,但从今起,希腊文化传统开始崩溃。
相关书籍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STATISTICS OF DEMOCIDE Chapter 5.University of Hawaii.2023-09-02
Power Kills.University of Hawai'i.2023-09-02
凯末尔传.豆瓣读书.2023-08-21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豆瓣读书.2023-08-21
土耳其简史.豆瓣读书.2023-08-21
土耳其通史.豆瓣读书.2023-08-21
土耳其史话.豆瓣读书.2023-08-21
国别史 土耳其史.豆瓣读书.2023-08-21
Atesten Gömlek.豆瓣电影.2023-08-21
Atesten gömlek.豆瓣电影.2023-08-21
该死的人 Celui qui doit mourir.豆瓣电影.2023-08-21
大风暴 You Can't Win 'Em All.豆瓣电影.2023-08-21
一九二二 1922 .豆瓣电影.2023-08-21
Cumhuriyet.豆瓣电影.2023-08-21
解放 Kurtulus.豆瓣电影.2023-08-21
目录
概述
第一次希土战争
背景及起因
战前各方军事力量
土耳其
希腊
战争过程
战争结果及影响
第二次希土战争
背景及起因
地缘政治
希腊的统一主义
民族因素
中东政策的推行
战前各方准备
希腊
土耳其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战争结果
伤亡与损失
军队方面
平民方面
希腊方伤亡
土耳其方伤亡
战争影响
相关评价
相关书籍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