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核果(学名:Ventilago leiocarpa Benth.),为
鼠李科(Rhamnaceae)
翼核果属(Ventilago)攀援灌木的一种,别名穿破石、血风根、扁果藤等,因顶端有矩圆形而崩平的翅而得名。翼核果分布于中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于
云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福建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等地,要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野、沟谷、灌丛旁及疏林。翼核果喜温暧湿润的气候,其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生长在
土层深厚且富含
腐殖质的砂质壤中。
翼核果根横走而粗壮,茎多分枝,无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至数朵,或有时成顶生圆锥花序,花瓣5,藏于五角形的花盘内;
核果无毛。花期3-5月,果期4-7月。
翼核果在中医药领域有一定用途,据中国药用典籍《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翼核果的根可入药,具有养血祛风、舒经活络的功效,可治疗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等疾病。此外,《
中国民族药志要》也记载翼核果全株可入药,对闭经、贫血、风湿腰痛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翼核果因顶端有矩圆形而崩平的翅而得名。1925年,
美国植物学家梅里尔(Merrill)根据中国植物学家陈焕铺采自中国
海南岛五指山市的一张标本发表了物种Smythea nitida Merr,他认为该种是扁果藤属(Smythea)在中国新记载的一个种,此后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沿用。后来,中国植物学家对该种的
同源模式标本(存南京大学标本室)进行详细检查,发现该标本具有无毛而具翅的幼果,这个性状与翼核果的幼果完全相同,而且叶形、质地及毛被等特征也与翼核果无区别,再加上扁果藤属约有6种,多分布于缅甸、
马来西亚、泰国、
菲律宾至西
太平洋的岛屿上,在中国并无分布。因此,中国植物学家认为梅里尔所发表的物种实际上就是翼核果。
单叶互生,有
短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6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圆锯齿,两面无毛,有光泽,侧脉4-5对,在中脉与侧脉间有极明显的细小横纹。
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至数朵,或有成顶生圆锥花序。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藏于五角形的花盘内。
核果长3-5(6)厘米,径4-5毫米,无毛,翅宽7-9毫米,基部1/4-1/3为宿存萼筒包被,1室,1种子。
翼核果分布于中国、
越南、
缅甸、
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于
云南省、
湖南省、广东、福建、广西、台湾等地。翼核果主要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野、沟谷、灌丛旁及疏林,在中国广西海拔700米左右、云南东南部海拔1200-1500米
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中常有分布。
翼核果喜温暧湿润的气候,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30℃,也可忍耐0℃的低温。翼核果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生长在
土层深厚且富含
腐殖质的砂质壤中。花期为3-5月,果期为4-7月。
翼核果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在秋季果实成熟变成
褐色时,选取颗粒饱满的果实放于通风处储存。翌年春季播种进行育苗,通过开沟条播的方式,行间距30厘米,种粒间距5厘米,覆盖2厘米土,播种后要保持苗床的湿润,苗高35厘米时进行移栽。
翼核果在中医药领域有一定用途,据中国药用典籍《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翼核果的根可入药,味苦、性温,具有养血祛风、舒经活络的功效,可治疗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贫血头晕、四肢麻木、
月经失调等疾病。据中国地方中药典籍《岭南中草药图谱》记载,翼核果根、茎性甘、温,具有补气血、强筋骨、舒经络的功效。此外,《
中国民族药志要》也记载翼核果全株可入药,对闭经、贫血、风湿腰痛、神经痛、跌打损伤、
胃痛、炎症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有学者从翼核果根中分得三个
蒽醌成分和两个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
大黄素-甲醚、大黄素、1,2,4,8-四
羟基3-
甲基醌、翼核果醌-I和一个新的萘醌化合物,将其命名为翼核果素。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翼核果
乙醇提取物对荷瘤
小家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与荷瘤小鼠胸腺、脾脏、血清
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及肿瘤组织蛋白的表达等功能有关,其中翼核果乙醇提取物对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提高细胞因子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和激活凋亡通路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