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教堂
英国世界文化遗产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文原名:威斯敏斯特市 Abbey)又称西敏寺,位于市中心的,是英国国教会教堂。英国历代君主都于此进行加冕仪式、也被用作王室成员举办婚礼的大礼堂和安葬国王、王室成员和对英国有重大贡献的人物的陵墓,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宫)西侧。
威斯敏斯特教堂占地面积32,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最初由爱德华一世于1050年下令修建,1065年建成。现存的教堂为1245年亨利三世时重建,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直到15世纪末才告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全长156米,宽22米,大穹隆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它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并列在一起,美丽绝伦,前面两塔高耸,显得庄严神圣。教堂内还包括忏悔者圣殿、、祈祷室、诗人角和教士会礼堂等,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教堂内有一张英皇加冕时用的宝座,那是1300年遗留的。宝座下面是一块来自苏格兰王国的称作“斯库恩”的圣石,两件东西都是英国镇国之宝。
威斯敏斯特教堂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和重要的宗教地位而闻名于世,被称为“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是英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被誉为“荣誉的塔尖”,是伦敦的标志性景点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始建
威斯敏斯特市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因为它坐落在伦敦金融城的西部。这座教堂的前身为616年撒克逊国王塞伯特所建的隐修院。在10世纪中期,坎特伯雷大主教圣邓斯坦说服了当时的英王埃德加,在约公元960年扩建和改建了这座教堂,由本笃会的僧侣主持,作为本笃会修道院。
在11世纪40年代,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也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为纪念圣彼得,了却他夺回王位却没能去罗马朝圣还愿的遗憾,决定在原有的教堂基础上修建一座宏伟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并采用了诺曼底登陆式的建筑风格。这个扩建工程在公元1050年开始,并于1065年完成,此次扩建形成了一个十字形平面的建筑结构,其中包括了中殿、忏悔者圣殿、祈祷室、亨利七世礼拜堂等重要部分。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当时已经成为英格兰共和国的主要宗教中心之一,也是国王加冕和重要礼仪的场所。
公元1066年1月6日忏悔者爱德华去世,他的遗体被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内,成为了教堂的重要圣地之一。此后,他没有直系继承人,国王位传给了他的兄弟哈罗德二世,并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了加冕仪式。不久后,征服者威廉一世在1066年10月成功征服英格兰,并在同年12月圣诞节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成为英格兰的新国王。威斯敏斯特教堂在这一时期成为英格兰共和国国家权力和王室仪式的象征。
改建
13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三世决心在此大兴土木,为其钟爱的一位圣徒再度改建此座教堂,亨利三世曾经访问过法国,对法国的两座皇家教堂颇为欣赏,在他的授意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设计摒弃了当时流行的早期英格兰风格,而以法国盛期哥特风格为主要基调,其主要设计师是来自法国的工匠亨利·德·雷尼斯。
改建从公元前1245年开始,到了1246年,忏悔者爱德华时期的教堂几乎完全被摧毁,教堂完全改造为另一种结构形式。次年,新的工程在从东边的十字形翼部开始。1253年,主持工匠由约翰·格洛斯特继承,之后又在1260年由罗伯特·贝弗利代之。后两位工匠只对教堂做了较小的改动,设计了尖拱,飞扶壁,玫瑰窗和肋拱顶。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269年10月13日成为祝圣教堂。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改建工程还没有完成,很多旧的建筑仍然与新的部分相连,教堂东段被拆除,向十字形翼部的西面延伸修建了新的唱诗班、后殿、耳堂和小教堂。
由于1298年的大火和1349年的鼠疫使亨利三世式的教堂改建工程不时地被打断,直到查理二世即位后,教堂的重建工程才重新开始。1376年,在修道院院长尼古拉斯·利特林顿的牵头下开始了中殿的改建工作。直到查理二世被废黜之前,围墙、拱廊支墩和西端殿宇的最低部分已经建成。而后,由于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王室收入也随之大不如从前,重修教堂的工程再次停滞。直到1441年,才重新恢复重建工程。中殿的改建工作总共花费了将近150年的时间,最终由著名的建筑师亨利·耶维尔完成。这一阶段拆除了忏悔者爱德华时期修建的教堂残留部分,但整个建筑群仍以亨利三世时的早期英国哥特式为主。
扩建
亨利七世在玫瑰战争取胜后,建立起都铎王朝,从1503年开始在大教堂内原为圣母堂的位置建造自己的礼拜堂。亨利七世礼拜堂占了教堂整整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教堂中规模最大的陵墓,花了将近10年,约1512年才修建完成的。这是一座垂直哥特式建筑亨利七世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就埋葬于此。
在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在任时期王权与教会权力的矛盾日益激烈,最终他下令解散修道院。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无人管理,因此不久之后忏悔者爱德华神遭到破坏,贵重物品被掠走,只剩下底座。1540年1月16日,威斯敏斯特修道院院长与托马斯·克伦威尔以及24位硕士签署了《放弃契据》,宣告大教堂正式解散。大部分修道院建筑被拆除,只有教堂幸存。同年12月17日,国王创立主教辖区,将大教堂定为主教座堂。但到了1553年10月1日,玛丽一世加冕后,又被世俗牧师管理。然而,1556年,大教堂再次归本笃会修士控制,忏悔者爱德华的神龛复原,成为虔诚信徒的场所。1558年11月17日,玛丽逝世,伊丽莎白一世于1559年1月15日继任。随后,大教堂在1559年7月10日再次解散。伊丽莎白一世于1560年5月21日将大教堂重建为威斯敏斯特市圣彼得联合教堂,并定为国王专用,不再受主教管辖。从此,它成为专为国王服务的教堂。
在1734至1745年间,威斯敏斯特教堂西侧立面的双塔完成兴建。它们是由修道院的工程师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设计的,最终由工程师约翰·詹姆斯完成。教堂西侧增建的两塔完成之后,就是现在西敏寺的样貌。
修复与重建
19世纪,威斯敏斯特教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由于历史上的多次破坏和自然的损耗,教堂的建筑物需要修复和保护。这个项目持续了几十年,期间进行了广泛的修复工作,包括对大部分建筑进行了重建和加固,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威斯敏斯特教堂变成除牛津市剑桥以外英国最重要的学术重镇。钦定版圣经旧约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约的最后二分之一就是在这里被翻译成英文的。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修整中,设计师大胆拆除了一些非哥特式的构件和艺术作品,使得教堂部分恢复了哥特式风格的原貌,被视为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沧桑之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87年授予其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建筑特征
建筑形制
这座古老的教堂是中世纪最大修道院之一,它结构宏伟,装饰辉煌,整体坐东朝西,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总体占地面积达32000平方英尺。教堂正门向西,由两座全石结构的方形塔楼组成,这是的设计者雷恩的学生在18世纪设计的,双塔耸立,非常壮观。教堂主体部分长达156米,宽22米,本堂两边各有一道侧廊,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11.6米,上部拱顶高达31米,是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拱顶,这样的结构显得本堂比例狭高颀长,巍峨挺拔建。总长为62米,与本堂交会处有4个尺寸很大的柱墩,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而钟楼高达68.5米,十分高耸壮丽。建筑采用了飞扶壁,墙体较薄,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技术进步。
整个建筑古典庄严,高大古朴,弓型的石雕精美细致,挺拔的立柱直指苍穹。教堂最上端林立着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巍峨地冲向天际,如雕似刻,精巧绝伦,抬头仰望会有一种天堂般高远莫测的玄妙和神秘感。教堂四周高处的窗户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装饰而成,它们使以灰色为主调的教堂庄严中增加了几分典雅和华丽的情调。
建筑结构
威斯敏斯特教堂全系石造,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正门向西由两座全石结构的方形塔楼组成,教堂的豪华程度超过了圣保罗教堂。教堂内肋状拱顶的结构被广泛应用,通过将压力转移到承重柱上,实现了更轻盈的屋顶结构,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崇高和庄重。教堂内有圆顶拱门,通道灰暗但庄严,内厅装点华丽。
建筑风格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从最初的,采用圆拱和半圆拱作为主要的建筑元素;墙壁厚重;窗户较小,带有拱形或圆形的装饰。发展到采用尖拱和尖顶作为主要的建筑元素;墙壁为飞扶壁;窗户较大,采用尖形拱形,形成了玫瑰窗和高耸的尖形窗户的英国哥特式风格。然后受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强调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模仿和回归,采用立柱、壁龛浮雕和雕塑等装饰,穹顶巨大,多为半圆形或圆形。尽管在历史上遭受了破坏和重建,但19世纪的修复工作使教堂恢复了其哥特式的原貌,成为了一座典型的,展示了英国建筑的精髓和演变。
细部特征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拱顶高达30米,是英国最高的拱顶。由于通道狭窄,在高度上看起来更夸张。拱门上的纹饰非常精致,大部分特征都是沉重的雕刻和装饰。柱子使用了抛光的珀贝克。由于需要一个像剧院一样的空间供国王和王后加冕,所以在唱诗班开始和高祭坛之间留有很大的区域。屋顶上的凸起物和其他雕刻品原本色彩鲜艳,拱廊墙壁上装饰着金色和红色。
礼拜堂里满是又高又窄的且有着最高质量的细致雕刻的特征性元素。最靓丽的特色就是屋顶扇形拱顶非常复杂,并包括悬挂的吊坠。吊坠建造在半隐藏的横向拱上。圣母堂里到处都是都铎王朝的玫瑰和闸门的象征。在墙上的小洞里有近100尊圣徒雕像。伯纳德·弗劳尔设计了最初的像珠宝一样明亮的彩色玻璃,但遗憾的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教堂的墙壁、柱子、拱门和窗户周围装饰着各种复杂的雕刻和纹饰。这些装饰元素包括花卉、叶子、动物、人物和宗教图像等,展示了当时的艺术技巧和文化意象。
建筑布局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布局设计独特而庄严,将不同的区域和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堂的中殿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南北向延伸,中央是忏悔者爱德华的圣祠、内殿和高坛和一排排装饰精美的靠背椅,与国王加冕宝座一起构成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中心,王室成员的葬礼、婚礼和国王加冕礼都在这里举行。东侧是忏悔者圣殿,是一个独立的小教堂,用于安放国王和女王的陵寝。西侧是祈祷室,设有宽敞的廊台,墙壁上有英国政治家的纪念雕像。另外,位于教堂东端的亨利七世礼拜堂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装饰精美。南侧是著名的诗人角,纪念着众多著名作家和诗人。教堂东北角的教士会礼堂是圆形建筑,用于教士会议。而周围的修道院建筑包括修道士的寝室、食堂等。这些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壮丽的整体布局。
主要景点
西立面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主立面是其西立面,是教堂最具标志性的部分之一。它位于教堂的西侧,面向威斯敏斯特宫。西立面由两座高塔组成,高达68.6米,塔顶是尖顶,中间有一座大型玫瑰窗。它的哥特式造型具有巴黎圣母院和兰斯市圣母大教堂的风格,其钟声被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作为报时声所用。整个西立面被华丽的装饰所覆盖,包括浮雕、雕塑和壁画,展示了基督教的故事和英国历史的重要人物。教堂西门廊上还有10幅浮雕人像,他们都是20世纪的基督教圣徒,其中包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代人赴难的圣科尔伯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的飞拱,起到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支撑体系。
教堂中殿
威斯敏斯特市教堂中殿呈长方形平面布局,延伸自教堂的西立面到侧廊的交叉点。它由一系列的拱廊和拱门分隔成三个通道,中间是中央的中通道,两侧是长廊。这些长廊与中殿相连,并环绕着教堂的中心。每个长廊都由一系列的拱廊和拱门组成,与中殿之间由柱子分隔。每个拱廊上方有一排窗户,提供自然光线照射。中殿的末端与两个横向廊道相连,形成一个十字交叉的平面。这些横向廊道称为北侧廊和南侧廊,也被称为北翼和南翼。它们与中殿的交叉点形成了一个中央穹顶的基座,创造了一个中殿内最高的区域。
中殿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中央部分,是教堂内最长、最高的区域。全长超过100米,宽度约为25米,高度达到了近30米。中殿的天花板高而宽阔,由一系列的尖拱支撑。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使得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而高,使人们产生一种宏伟和庄严的感觉。它通常用于举行大型仪式和礼拜活动。
忏悔者圣殿
忏悔者圣殿是一个独立的小教堂,形状为长方形。它位于中殿与高坛区的交叉点上方,可以通过一组台阶或楼梯从中殿进入。圣殿内部分为多个区域,包括主要的中央区域和周围的走廊。中央区域是圣殿的核心,周围的走廊则环绕着它。忏悔者圣殿的后部是一个半圆形的区域,称为后殿。这个半圆形的设计是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特征之一。后殿是圣殿的高坛区,通常用于安置圣器和重要的宗教艺术品。
圣殿采用了尖拱和尖顶窗,突出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内部装饰非常精细,包括壁画、雕塑和彩绘玻璃等。这些装饰细节呈现出精湛的工艺和宗教主题的艺术形象,为圣殿增添了宏伟和庄严的氛围。
祈祷室
威斯敏斯特市教堂的祈祷室(也称为陵寝或侧廊)是教堂东侧依次排列的一系列小教堂,用于安放从13世纪到17世纪英国历代国王和女王的石棺墓室。有大约十个祈祷室,安息着一些著名的国王和女王,如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三世亨利三世亨利五世亨利七世、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一世等等。
祈祷室内的墙壁、天花板和柱子通常装饰着大量的雕像浮雕和壁画,展示了英国历代国王和女王的形象和历史场景。通道和室内还摆放了许多先贤的石塑雕像,它们或站立或躺卧。石棺上,国王的雕像仰卧在主人的棺材上,棺两侧有仆人的雕像,跪在垫子上。祈祷室的中心是国王的加冕宝座,自1066年以来,除了被废黜的爱德华五世和自愿逊位的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外,英国历代国王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的这把椅子上加冕登基。
亨利七世礼拜堂
亨利七世礼拜堂是由罗伯特·渥都设计的,位于教堂的东端,也是教堂中轴线的末端。它有着独立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小型教堂,有自己的主厅、陵寝和两边的侧廊。礼拜堂的装饰华美精细,是英国晚期哥特式装饰风格的杰出代表。
从外部来看,亨利七世礼拜堂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是英国垂直风格的杰作之一。它展示了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如尖拱、尖顶窗、飞拱和尖顶。这些元素赋予了礼拜堂高度感和优雅的外观,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宏伟的氛围。亨利七世礼拜堂吊顶是扇形拱顶和垂悬拱顶的结合,这是历史上第一座结合了两种形式拱顶的礼拜堂。拱顶部分由威廉·弗图设计修建,而礼拜堂的下半部分则是由罗伯特·杰恩设计修建。
从内部看,礼拜堂的每个拱璧都是多边形的,在拱璧的中间是平顶凹窗。为了让拱璧和玻璃完美的切合,在上部与拱点相交的部分的玻璃为多边形。但彩色玻璃却在国共内战后被清教徒的偶像破坏者打碎。礼拜堂内部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还有其巨大的扇形垂饰,也被称为悬挂扇饰。这些扇形垂饰装饰在拱顶上方,呈现出华丽的花纹和雕刻,营造出壮观和优雅的氛围。而拱顶采用钟乳石造型,拱顶上的石制花纹和雕塑呈现出美丽的装饰,给整个空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墙壁布满了壁龛,共立有95座雕像。这些雕像描绘了各种宗教人物和历史人物,展示了精湛的雕塑工艺和艺术表现力。这座礼拜堂也是不同国家艺术交流的杰作:玻璃由伯纳德·弗劳尔,一位荷兰工匠制作;墓周边的祭坛围屏由托马斯·达斯曼,一位来自德国或者低地国家的工匠制作;意大利人皮特·托里贾尼建造了亨利七世及其妻子、儿子以及母亲的墓。
诗人角
著名的“诗人角”位于教堂的东南角。那是英国文学的殿堂,被英国人视为“荣誉的宝塔尖”,也是一部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这里的碑分两种,一种是镶于墙上的壁碑,另一种是嵌在地上的地碑。英国600年文学史上的巨匠名家,如莎士比亚杰弗雷·乔叟珀西·雪莱约翰·济慈乔治·拜伦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托马斯·哈代等的纪念像或梁启超墓,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在“诗人角”聚集的120位被英国人认可的已逝名家,待遇并不一样。乔叟和莎士比亚无疑是地位最高的。乔叟拥有单独的石棺,虽然体积不大,但在“诗人角”中却是唯一享有石棺的人。莎士比亚虽然没有葬在此地,但英国人却在这里为他立了全身塑像。还有少数名人也有塑像,但往往只是半身像或头像,他们大都分布在莎士比亚的周围。而进入这个角落的绝大多数人,既没有石棺也没有塑像,只享有一块墓碑。可见,英国的等级观念即使在这小小的“诗人角”也表现得泾渭分明。“诗人角”并不限于诗人,也纪念一些有名的作曲家、将军、政治家和科学家等。令人景仰的名字中就有查尔斯·达尔文艾萨克·牛顿等。
教士会礼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教士会礼堂位于教堂的北侧,毗邻高坛区。它由一个大型的圆形空间组成,中间有一根中央柱子或柱廊支撑着屋顶。教士会礼堂作为教堂内部的会议场所,用于教士会议、讨论和决策。在过去的历史中,教士会礼堂是教士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教堂事务、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财产的地方,也是进行重要圣约仪式的场所,如祝圣新教士、授予荣誉称号、宣布重要宗教事件等。教士会礼堂的墙壁和柱子装饰着精美的雕塑和装饰品,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宗教主题,为教士会礼堂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和庄严感。
重要馆藏
威斯敏斯特市教堂内还有大量馆藏,加冕用品以及勋章等庆典用品都收藏于此。还有英国王廷收集的关于历史、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如1500年来富于戏剧性的历史记录都保存于此。人们在赞叹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艺术的同时,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英国的历史。
圣爱德华宝座
祈祷室的中心是国王的加冕宝座,它是1301年为爱德华一世制作的,又称圣爱德华宝座。加冕椅用褐色木板制成,上面雕刻着花纹。椅子的四脚是昂首的雄狮形状,椅背上部呈三角形尖顶状,显得非常庄严。下面曾放置着一块古代苏格兰王国国王加冕时用的命运之石,但后来被送回苏格兰,因为它是苏格兰民族的象征。椅子前面的台阶下摆放着约70把木椅,椅背上装饰着彩色精美图案的贵族家族盾形纹章。宝座和圣石都是英国的镇国之宝。
无名英雄墓碑
在教堂西大门内甬道的正中有一个无名英雄墓,埋葬着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镌刻着“无名者最有名”的著名墓志铭。为了纪念二战中牺牲于不列颠战役中的空军英雄,教堂设立了皇家空军礼拜堂,它的彩色玻璃上镶嵌着参战的68个空军中队的徽章。
博物馆雕像
修道院的地下礼拜堂中设有教堂博物馆,主要展品为历代国王和贵族去世后供凭吊用的雕像。因为都是根据死者的面容精雕细刻的,所以造型真实生动,其中最古老的是爱德华三世(1312~1377年)的雕像。英国皇家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的雕像刻画得最为细腻,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他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海军指挥官之一,曾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拿破仑·波拿巴,最终导致其滑铁卢的失利,被誉为“海洋权威的化身”。
价值与影响
宗教地位
作为英国国教的中心,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皇室和国家重要的宗教场所。自1066年威廉征服者以来,几乎所有英国的君主都在这里加冕和陵葬,并有许多重要人物被埋葬在教堂内,成为英国君主的官方宗教仪式的场所。因此,威斯敏斯特市教堂在英国宗教史和君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价值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建筑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作为一座哥特式建筑杰作,展示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最高水平。其精湛的建筑结构、精细的装饰和雕塑、对高度和比例的掌控以及彩色玻璃窗的应用,使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建筑艺术的杰作,对后来的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元素成为哥特式建筑的重要参考和范例,对英国和全球的建筑师产生了广泛的启发和影响。
文化价值
作为英国最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景点之一,威斯敏斯特教堂吸引着全球的游客和朝圣者。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人们了解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威斯敏斯特教堂还举办音乐会、礼拜仪式和其他文化活动,丰富了文化艺术领域的表演和活动。
国家象征
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英国国家象征之一,代表着英国的传统和文化身份。其建筑的独特性和历史的庄严性,成为英国民众和全球社会认同英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加强了英国民众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它是英国的文化遗产和建筑奇迹,使英国人民和全球社会对英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产生共鸣和敬意。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19世纪初,英国逐渐成为工业化国家,旅游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英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政府和教堂管理方开始着手提升和改善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旅游景点的设施和服务。威斯敏斯特教堂逐渐从一个宗教场所转变为一个备受游客和朝圣者欢迎的旅游胜地。
19世纪中期,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周边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旅游商业区。街道逐渐改善,设立了旅游信息中心和礼品店,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和纪念品购买。同时,周边的酒店和餐厅也不断涌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和美食体验。
20世纪初,随着航空和交通的发展,国际旅游业也迅速增长,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了伦敦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为了更好地接待游客,威斯敏斯特教堂增加了导览服务、多语种解说、虚拟参观等设施,提升了游客体验。
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已经成为伦敦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观和瞻仰。
保护和修复
1808至1822年间,詹姆斯·怀亚特和托马斯·盖菲尔修复了圣母玛利亚礼拜堂的外部。1834年的大火烧毁大半原有建筑,英政府决定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威斯敏斯特宫,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查尔斯·巴里设计,1840年动工,1857年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下院的会议大厅被炸毁,后于1950年重建。19世纪末,约翰·皮尔森对北立面的上部进行了改造和修复.包括玫瑰窗的石雕部分。牧师会堂和南耳堂的山墙在19世纪由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修复。
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英国伦敦政府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管理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并执行保护措施。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教堂的结构稳定和外观完好,致力于保护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和文化遗产。道院的外部结构已经用不同类型的石头进行了多次修复和重新装饰。 1989年4月19日,修道院南侧的石制品中嵌入了一个铅盖盒子形式的时间胶囊,以纪念教堂这一侧的修复工作完成。 北线主要由专业的石材修复师雷恩和他的助手威廉·迪金森完成,其次是霍克斯穆尔,最近一次修复是从1973年到1995年。
列入世界遗产
女王陛下政府通过两种方式保护英格兰共和国的世界遗产。首先,根据《1990年规划(列入名录的建筑物和保护区)法》和《1979年古代古迹和考古区法》,对个别建筑物、纪念碑和景观进行指定;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通过英国空间规划系统进行指定。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证明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和贡献。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在重要的中世纪遗迹原址上于1840年重建的威斯敏斯特宫殿是新哥特式建筑的典型。这里还包括圣玛格丽特教堂,这是一座小型的直角哥特式风格的中世纪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从11世纪起历代国王都在此举行加冕仪式。
伦敦市长计划为伦敦及其未来20-25年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框架,并定期进行审查。包括威斯敏斯特市世界遗产的10个景观,包括从议会广场向威斯敏斯特宫的景观。威斯敏斯特市的核心战略中还制定了总体保护历史环境和具体财产的政策。其跨领域政策规定了历史环境的管理和重要景观、建筑物和空间的保护,特别是威斯敏斯特世界遗产。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宫都有保护计划,根据定期检查计划制定了全面的保护维护制度。威斯敏斯特世界遗产管理计划由该地产的指导小组于2007年发布。
相关文化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常被人们称为英国的皇家教堂,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威廉一世在这里加冕为王后,历代英国国王均在此举行加冕礼;同时也因为这里是许多英国国王和女王的最后安息之地。
加冕
加冕礼(Coronation)是欧洲君主制国家始自中世纪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与宗教仪式,在公元8—9世纪逐渐形成规范的礼仪。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共和国的首都为温切斯特,加冕礼通常是在温切斯特大教堂内举行。国王在此戴上王冠,财宝被保存在这座大教堂内,象征着权力的归属。诺曼征服前后,英格兰的政治中心移至伦敦,加冕礼地点也相应地转移至此。
1066年,威廉一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此后,英国皇室的历代帝王多是在此加冕成为统治者,从11世纪的诺曼“征服者”开始,除了13岁即被谋杀于中的和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1936年自动放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之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当今英女王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就是于1953年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举行加冕典礼的。据统算一共有38位王储在此加冕。
婚礼
王室成员的婚礼以及其他历史性的庆典,也多在这里举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实际上成为了英国皇室的御用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见证了英伦王朝的风雨沧桑。
1981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见证了英国的"世纪婚礼"。1947年,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她的远房表兄菲力浦王子的婚礼也是在此教堂举行。
葬礼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英国君主的陵墓所在,从亨利三世乔治二世的20多位国王死后都葬身于此。不是国王的其他皇室成员即使不能埋葬在此地,至少也要在此举行葬礼。
1997年8月31日,年仅36岁的英国在巴黎遇车祸而身亡,1997年9月6日,英国王室在这座教堂为举行了葬礼,她灵柩就放在这里供人瞻仰、凭吊,当时曾有媒体报道说,估计有2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一场面。
2002年4月9日,它再次以盛大的场面进入全世界的视线:当天250多台摄影机和400名技术人员,动用一万米长的电缆,将英国王太后的盛大葬礼的现场转播到全球187个国家。
参考资料
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官网.2023-07-18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威斯敏斯特教堂官方网站.2023-07-18
Architecture.Westminster Abbey.2023-12-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始建
改建
扩建
修复与重建
建筑特征
建筑形制
建筑结构
建筑风格
细部特征
建筑布局
主要景点
西立面
教堂中殿
忏悔者圣殿
祈祷室
亨利七世礼拜堂
诗人角
教士会礼堂
重要馆藏
圣爱德华宝座
无名英雄墓碑
博物馆雕像
价值与影响
宗教地位
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国家象征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保护和修复
列入世界遗产
相关文化
加冕
婚礼
葬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