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菊石
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杆菊石(学名Baculites)杆菊石属于菊石亚目,杆菊石科。俗名为菊石,处于白垩纪晚期,分布在全世界。菊石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
物种简介
杆菊石及白垩纪笔直的菊石目很多时会与直角石混淆。两者都是长管状,在石市场也同样普遍。两个分支分别地在不同时代演化成长管状。直角石的时代比杆菊石长很多。不过,直角石的缝合线较简单,而杆菊石的则较复杂。这种笔直菊石的生活方式仍无定论:有的古雅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在水中是垂直生活的,触须在海床中搜索食物;有的则认为它们是水平地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地方。
形态特征
杆菊石是一种生活在水柱中的生物,它们的壳可以长到非常大,长达2米。传统观点认为杆菊石是以头向下直立的方式生活的,因为它们的壳的另一端没有平衡物。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杆菊石物种可能以较接近水平的方式生活。杆菊石的壳初期是盘绕状的,直径约为1厘米。随着它们的生长,壳逐渐向外扩展。成年杆菊石的长度可以从7厘米到2米不等。根据壳上同位素的分析,科学家们认为杆菊石生活在水柱的中间部分,而不是接近海床或海面。在一些地层中,杆菊石很常见,这表明它们可能是以大群生活的。然而,它们的分布并不像直角石那样密集。雄性杆菊石的长度只有雌性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并且壳上的棱纹也较浅。杆菊石的壳内部有住室,这些住室中含有气体,用于维持它们的浮力。住室之间有连室细管与头部相连。杆菊石自身位于最末和最大的住室中,能够控制每个住室的气体水平和浮潜。住室之间由隔壁与外壳相连,并有缝合线。不同杆菊石物种的缝合线纹样各不相同。由于杆菊石化石非常脆弱,发现时通常已经断裂。它们往往会断成两截或分成几片,常常是断裂沿着缝合线发生。
亚种分化
杆菊石及白垩纪笔直的菊石目很多时会与直角石混淆。两者都是长管状,在石市场也同样普遍。两个分支分别地在不同时代演化成长管状。直角石的时代比杆菊石长很多。不过,直角石的缝合线较简单,而杆菊石的则较复杂。这种笔直菊石的生活方式仍无定论:有的古雅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在水中是垂直生活的,触须在海床中搜索食物;有的则认为它们是水平地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地方。
生活习性
 杆菊石近亲现在都已经完全灭绝,所保留下来的都是比较稀有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经过研究之后,也都是制作成了模型。杆菊石很喜欢生活在活水中,并且还是一个比较爱拥有的生物,可以称得上是能手。杆菊石比较喜欢去猎食一些鱼类以及甲壳亚门的小生物,一些爬行纲的生物是自己的天敌,所以每当遇到天敌的时候都会以非常迅速的速度逃离。在化石上能够看见有很多牙齿的痕迹,并且还有墨水的痕迹。这可能是遇见了敌人,所以,会用喷墨的方式来击溃敌。
杆菊石的颚部不对称,下颚是上颚的两倍还长,且上颚更加灵活,它的齿舌则布满了网状齿,有些可以折叠。在齿舌上发现了伤痕,表明菊石亚纲应该不是那种极为暴力的、能直接从鱼等猎物身上撕扯肉为食的生物,它们的嘴部结构显示它们很可能与广海中的章鱼一样,以磷虾桡足类桡脚类)及其他小型生物为食。解剖学的对比能够缩小菊石的食谱,但一些极偶然保存的化石却能提供较可靠的食物证据,一块杆菊石标本(AMNH66253)的嘴部结构中仍然保存着等足目(isopod)、腹足纲幼体等无脊椎动物的结构残余。
相关内容
菊石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亚纲”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菊石是一种和鹦鹉螺科类似的头足纲软体动物门,且种类众多。根据化石壳室结构与外壳花纹以及化石年代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目前发现的菊石亚纲分成6个目(有些分类法分为9个目),在目和亚目以下,又进一步分为总科(约80个),科(约280个)和属(约2000个),它们种类丰富,形状各异,分布于全球各地。但都生活在海洋里,没有淡水种类。
追本溯源发现菊石是由更早的奥陶纪时期的杆石演化而来的,而杆石是鹦鹉螺亚纲中的一个目(共2科8个属)。菊石们拿过奥陶纪时期鹦鹉螺科残党的接力棒,成功步入泥盆纪,快速壮大。将不同时期的菊石对比,发现它们的旋卷呈现出奇妙的演化趋势,即在古生代由平面松卷至紧密旋卷,在中生代再度由紧密旋卷向松卷发展,甚至白垩纪出现沿三维方向旋卷的幽灵螳螂菊石。  
菊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菊石大致可以分四个发展阶段, 泥盆纪以无棱菊石为主, 石炭纪二叠纪是棱菊石繁盛的时期, 三叠纪以齿菊石类为主, 侏罗纪和白垩纪则是菊石类的全盛阶段。白垩纪末期一场物种灭绝随恐龙一起销声匿迹。
关于菊石的相关文化
菊石确实是一个非常神秘且有趣的史前生物。它们的化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古人们引发想象和神秘感的来源之一。在古埃及,人们崇拜的阿蒙神Amon是一位头上长着绵羊角、留着茂密胡须的威严男子。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中世纪的欧洲人都崇拜和相信神明的存在,并通过发现菊石化石中的羊角来证实他们的信仰。这些羊角被认为是神明的遗迹,因此菊石亚纲Ammonoidea得名。
而在古代英格兰人眼中,菊石是一条石化的蛇,因此又名“蛇石”。传说七世纪的英格兰有位名为希尔达的基督教圣人,为了消灭当地众多的毒蛇建立修道院(因为早期基督教认为蛇与魔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希尔达施咒把惠特比的每条蛇变成了一卷石头。另一位基督教圣人卡斯伯特则对所有蛇下达了斩首诅咒,他们的传说可能解释了为什么菊石一侧通常没有头部。商人们为了增加售卖的吸引力,有时会在菊石亚纲的开口处刻上蛇头。
而在中国,菊石的命名与神话故事无关,而是因为它们形状与菊花相似,所以被生物学家们以这个名字命名。
参考资料
杆菊石.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3-07-19
菊石究竟以什么为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3-07-20
2022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中国海洋湖沼学会.2023-07-19
博物循声No.19|菊石.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2023-07-19
目录
概述
物种简介
形态特征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相关内容
菊石
菊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关于菊石的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