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lower required reserve ratios),全称是
国家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每单位储蓄可以支撑更多的存款,并且商业银行可贷金额会增加。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
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使用的三种主要政策工具,而法定存款准备率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这一政策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来实施,并利用货币乘数效应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释放商业银行的储备金,这些额外的准备金可用于偿还借入款项或进行更多放款,进而扩大信用规模,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其次,降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稳定了市场信心,促进了经济的稳健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和民生水平,推动经济的繁荣。但同时,降准也有可能导致存款利率下滑,进而削弱了存款人的收益并对其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效果。此外,降准还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贬值以及外汇储备减少等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降准对银行、股市、楼市和通货膨胀都有影响,包括降低理财收益率和可投资资产、提高资金流动性、缓解股市压力、刺激楼市销售和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幅度为0.25个百分点(不包括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调整后,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6%。
概念解释
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银行法规定,
商业银行按照规定比例储存在
国家银行中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不可动用。
中原地区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经济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支付备用金,用于保证金融机构的支付安全。其次是用来控制信用,以防止过度放贷和金融风险。最后是用来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中国特有的做法,即通过
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控制一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再贷款和直接贷款的方式来调整信用资金的结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的准备金总额与客户存款总额之比,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将剩余的存款金额用作最大贷款额度。
具体而言,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保留的存款比例降低,从而使每单位准备金可以支持更多的存款。这进一步导致商业银行可贷余额的增加,并通过货币创造乘数效应产生更多的派生货币。因此,整个货币供给量由原始存款量以及由于货币创造乘数所引发的派生货币组成。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可以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经济活动,并推动整体经济复苏和增长。降准通常在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企业融资困难、通货膨胀压力较小等情况下采取。
全面降准
全面降准是指
中国人民银行对所有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一次性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以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用于保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稳定金融市场。全面降准意味着央行将降低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促进贷款和信贷的扩张,刺激经济增长。全面降准通常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下出现较大压力时,央行采取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旨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定向降准
定向降准是指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状况,选择性地降低特定银行或特定领域的存款准备金率,以达到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和支持特定领域发展的目的。与全面降准相比,定向降准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异化来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如支持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绿色经济等。定向降准可以更有效地调控金融市场,满足特定领域的资金需求,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计算方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总额。
存款准备金占比存款总额的比例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由公式可看出:法定准备金率和法定的准备金同向变动。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下简称:降准),每个存款银行能用于贷款的钱就越多,创造货币供给也越多,货币乘数就越高。货币乘数的大小和准备金率有关系,降准会放大货币乘数,从而间接增加市场流动性。在不考虑现金漏损的情况下,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货币乘数=1/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完整的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和印钞票不同,降准不直接增加总货币量,而是释放原本被冻结的货币。降准释放资金具体指的是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购买债券或向
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等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增加市场上的流动资金。降准释放资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政府存款中的财政存款)*降准百分比
降准优点
(一)银行
1. 降准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减少准备金要求后,银行的资金相对更充裕,有助于增加信贷供应。另一方面,降准也可以促使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并为未来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和信贷资金。
2. 降准政策能够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并促进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这有利于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关键领域的稳步发展,使得经济发展能够稳中有升,并有效地防止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
3. 降准可以振奋市场和企业信心,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精神支撑。通过为银行提供更多支持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降准政策可以放松货币信贷条件,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并为实现经济软着陆做好前期准备。
(二)房地产经济
降准之后,部分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房价会上涨,同时银行释放出的流动性,也能够鼓励投资者购置房产,增加楼市的成交量,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但是因为三线以下的城市房子库存量过大,房价和购房量不会有太大影响。
(三)股票市场
1. 降准政策可以为股票市场带来利好,并避免股灾危机。降低准备金率可以提供更多资金用于投资,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投入新兴项目,刺激投资扩大消费。
2. 降准也对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起到减震作用,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企业投资信心,可以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运行,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降准局限性
降准政策的实施效果可能受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心理法则的限制,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削弱其作用。随着准备金率的降低,
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然而,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会遇到投资项目收益递减的问题。这意味着即使有更多的信贷资金可用,企业和个人也可能会因为投资回报变得不够吸引人而选择节制借贷需求。在经济状况不确定或信心下滑时,人们更倾向于保守性消费和储蓄。尽管降低准备金率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并降低融资成本,但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或担忧,则他们可能会选择延迟消费或投资决策,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降准意义
当经济陷入萧条或低迷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提升总需求,国家一般会采取扩张性
货币政策。关键之一就是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来增加货币供给。
降准的主要意义包括:
1. 促进信贷扩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
商业银行的可贷款额度,降低银行对贷款的成本,从而刺激银行放贷,促进信贷市场的扩张。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和个人的融资能力,促进经济活动的增加。
2. 降低融资成本:降准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借款人,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3. 支持实体经济:降准可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使得银行更容易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通过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降准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4. 稳定金融市场:降准可以提供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减少金融市场的紧张程度,降低金融风险。通过稳定金融市场,降准有助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
总之,降准的主要意义是通过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促进信贷市场的活跃,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稳定金融市场,推动经济增长。
降准影响
(一)对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影响
在浮动汇率下,不平衡的国际收支会导致名义汇率调整而非货币供应变化。降准会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提高本国收入和进口,推动外国总收入增加。资金流出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外国
货币升值。贬值增强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总产出和利率;升值降低了外国产品的竞争力,并降低了总产出和利率。这更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对银行的影响
降准将进一步宽松资金流动性,此举对银行理财可调配资产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和可投资资产减少,从而使银行理财收益率降低。通过提高资金流动性,银行可以在未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融资条件和信贷服务。这有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并提高消费者的贷款购买力度,推动经济升温。
(三) 对股市的影响
定向降准重点支持债转股和稳妥推进去杠杆。这释放了流动性并缓解了资金压力,有利于改善市场情绪。此举主要对情绪方面产生影响,可以缓解市场紧张情绪,避免股市大幅波动;此外,在当前股市较为敏感的时期宣布放松流动性政策消息无疑也是对股市有利的。
(四) 对楼市的影响
降准虽然政策意图明确,但资金流向难以控制,最终往往流向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历史规律表明,降准对地产行业有刺激销售的直接作用。
(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货币供应迅速增长的结果。通货膨胀源于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三个方面。根据通货膨胀理论计算公式,它等于货币增长率减去产量增长率,并加上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降准扩大了市场上的流动性,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历次降准
1998年,随着
亚洲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经济增长势头逐渐减弱。为刺激信贷,
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3月和11月采取了两次降准措施,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幅度达到7个百分点。根据1999年末存款余额计算,这相应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超过7000亿元。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经济增速也随之下降。为了应对
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冲击,避免经济过度下滑,中国在2008年9月至12月期间连续进行了四次降准措施,11月9日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1个百分点,将其降至17.5%,12月更是连续降准了两次。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根据2011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变化进行防御性防范措施,在10月份后下调了0.5个百分点的
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在于防止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并及时纠正之前连续提准的操作。
为了应对
经济下行压力并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农村农民和重大
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央行于2015年多次实行降准举措,其中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11月以来最大力度的一次降准,对缓解银行资金压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包括贸易战、房地产调控等。为缓解银行资金压力,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
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并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增加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在这年4次降准释放资金约3.65万亿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央行在年内的3次降准释放资金总额达1.75万亿元。这些降准政策的实施满足了银行体系在特殊时期的流动性需求,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并发挥出积极的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2021年7月和12月两次降准各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2.2万亿元。与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采用的政策模式不同,2021年
中国人民银行在通胀上升和风险防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表现出稳健的特征,并回归中性。
在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向实体经济提供了超过一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同时,将结存利润上缴1.13万亿元,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
公开市场业务等多种方式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2023年3月27日,央行决定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25个百分点。此次下调后,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2024年1月24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1月25日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直线下行,10年期
国债券收益率下行1.35BP至2.49;
恒生指数涨后回落又反弹,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市场的认可度。央行本次降准时间和幅度均超市场预期,释放了较强的积极信号,充分展现了
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发力、支撑经济增长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