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会
宋朝榜眼进士
曾会(952-1033年),字宗元,泉州晋江人,宋端拱二年(989)。榜眼进士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封楚国公。生于唐五代广顺二年(952)二月,他的父亲叫曾穆,任德化县令,殿中丞致仕,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特进封太师秦国公。
历史评价
曾会在年轻时候,和同郡的钱熙很要好,共席课读。钱熙先甲第,写诗断语寄曾会中道:“好看闽州名士传,东南此事古来稀”。果然,曾会不久也中了榜眼,于是掇钱熙前面的断语回赠。
曾会为官清正廉洁,且能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曾会廷试说未开卷上奏皇帝时,四川人陈尧叟,有俊誉,皇太宗览二人,文藻敏,给不相差亚释裼并授光禄寺丞直史馆,渴告还朝,以亲老愿,补郡迁殿中丞,知宣州。进士起家之荣,前所未有。宋祥符未由三司判,两浙转运使的时候,正当旱灾严重,五谷不登,百姓在饥饿中纷纷离乡背井,流落他乡求生。可是权重一时的丁谓,不但不体恤人民的疾苦,还大兴钱塘捍江之役,民工吃不饱饭,病死的人,丁谓竟然熟视无睹。只见哀声载道,民怨天,包括一些地方官员无例外。但是当时中外人臣都害怕丁谓的权势,满朝文武官员,没有一个提出异议。惟会(指曾会)列其状,使罢其役,军民得安。曾会处官不能希合从事,由是与时龃龉;处事不惮以身犯有势者之怒(见张方平撰的《曾会神道碑》。)还载:夷旷直率,进不干举,退不诡俗,直已而行,且自许亦厚,不以攀援进取为意,种种道出曾会为官处事,都以无欲为纲。也就是说,他不逢迎拍马,不追求虚名势利,真正做到了正直无私。这在当时封建官僚当中,也是难得的。
史籍记载
曾会天姿夷旷,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北宋当时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在仕途上他选择的是 唯诚与恕,不务世求,不与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酷吏同流合污。所以,曾会一直是踱踬不前。当时丁谓太伐后,倾荡出名,中外无敢言者,曾会已解漕职,奏列丁谓其状,有旨中罢,他做官历赵恒赵祯二世,出入四十五年,止于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只是官不过五品(虽然赐股章三品),用不出一郡。张方平在《曾会神道碑》的石铭上非常感慨地说:“唯诚与恕,不务世求,乃与时,往蹇来连,多踬少迁,郎潜一郡,四十五年,外虽不偶,中全所守,富贵在天,将复谁咎”。一个有抱负、有见地的人,他心中所系的并不是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而是国家社稷的兴衰与安危。曾会至晚年时候,回首漫长的任途,在《重登池州萧相楼》时,对朝政不觉发出那无能为力的哀号。这时,他热爱池州九华之胜,并筑室九华山下,奏请辞官致仕,但未获准。后与雪窦僧雪窦重显为方外之友。可谓游清净觉地,证第一义心。
出知明州,于赵祯明道二年(1033)七月,卒,寿八十二岁,赠楚国公。子公度、公亮。曾会生前官历他乡,但泉州晋江是他发迹的祖居地,根据他的遗嘱,把灵柩运回家乡,葬在毫光山翻天马蹄。他在三十八岁那年回晋江市,要揭家入京的时候,至延福寺访契仙上人,并《题名于泉郡南安延福寺聚秀阁》,就已经为他日归宿作了安排了,现将其文抄录如下:余自端拱元年秋入乡解之首,宿是寺。二年进士及第,居甲科之二,夏四月,释褐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冬十二月,请假还乡。淳化元年春三月,揭家入京,复来于此,因访契仙上人,故志于壁,为他日乞骸东归张本也!
轶事典故
曾会对故乡的确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这里摘录他《题清源郡武荣州九日山修寺总记》一文中写道:九日山之胜为山川之秀色,闽中之胜绝,闽中为胜者。清源为灵异。东去郡城十五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左则南安市属邑,市人之所游集。前则晋江通津,海潮之所吐纳。独其西北,岗阜连络,若虎而踞,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而来,豁然屏开,双峰对峙,中垣数里造寺也。始于晋太康九年,在县西南,至唐大历三年,移建于斯,会昌废之,大中复之,五年赐额 庵岩院落,总五十有四,得铭额二十有一。草树阴森,紫藤高盘,檐窗隐映。若在岭沃州之上,虽尘劳俗虑,至而颖脱”。这也是曾会在淳化元年,访契仙上人留下来,以为他日之骸东归张本的另一遗迹。
相关作品
著作也是可称为丰富的,有《杂著》二十卷;景德中,观时政得失又著《景德新编》十卷。其诗文散见于泉州府、县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评价
史籍记载
轶事典故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