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其核心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该定律是由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其2009年出版的书籍《异数》中提出的理论。莱维提等神经学家进行了研究,为了完全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认为人类脑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技能,以达到大师级水平。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很多成功案例,刘翔在赛场上以飞快的速度闻名,苦练了19年。达·芬奇从绘画鸡蛋开始学习,经过练习,创作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青岛港的吊装大师许振超,多次打破了世界纪录。
对于一万小时定律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一项发表在《The Royal Society》(皇家学会哲学会刊)杂志上的研究,通过对小提琴手进行对比实验,发现真正的“天才”或许不需要过度刻苦的练习,这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天才”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问题的争论。
理论起源
马尔科姆·葛拉威尔2009年出版了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数》,其核心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认为无论你从事何种活动,只要坚持进行一万小时的专注练习,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亦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理论依据
格拉德威尔对该定律的阐述就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英国神经学家莱维提通过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他指出,为了完全理解和吸收某种知识或技能,人类的脑部确实需要花费上万小时的时间,只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达到成为大师级水平的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泰施勒默在他们的经典文章中指出,虽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对于那些优秀的表演者(如小提琴艺术家),他们的成就与大量刻意练习密切相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心理学教授迈克·侯威致力于研究天才和神童,他进行了一项统计研究,以学习钢琴为例,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还不错的业余钢琴家,就需要专注地练习3000个小时,而如果想要达到专业水平,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训练。
后来的科学家们仿效了埃里克森的实验设计,招募了三组小提琴专业学生,按照演奏水平分为精英组、优秀组和良好组。然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学生回顾他们每周练习小提琴的次数,并将这些次数乘以一年的周数,得出一年的估计练习量。最后的实验结果发现,小提琴演奏水平与练习时间有直接关系。练习时间越多的学生,演奏水平越高;而练习时间较少的学生,演奏水平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持续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提高小提琴演奏技巧非常重要。
不同观点
一项发表在《the Royal Society》(皇家学会哲学会刊),题为《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expert performance: revisiting Ericsson, Krampe \u0026 Tesch-Römer (1993)》的研究,通过对小提琴手们进行对比实验,发现真正的“天才”或许不需要过度刻苦的练习。这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天才”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问题的争论。埃里克森和泰施勒默认为天才是后天形成的,强调刻意的大量练习对于优秀表现的重要性。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则支持“先天论”,认为天才是由优质的基因所传承的。这项研究通过重复实验发现,练习时间与小提琴手的演奏水平之间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虽然精英组和专业组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较多,但精英组的练习时间反而显著少于专业组。此外研究指出刻意练习只能解释演奏水平变化26%而已,与埃里克森历史研究的48%相比较低。因此这项研究的团队认为“一万小时定律”在解释成为音乐专家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成功案例
刘翔是一位在田径比赛中以飞快的速度著称的选手,他在赛场上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已经从7岁开始苦练了整整19年,不知道刘翔究竟跑了多少个一万小时,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位画家,他在学艺时选择了从绘画鸡蛋开始,每天都坚持练习,不论是不同角度还是不同光线,持续了很多年,少说也练习了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正是通过这些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练习,掌握了通往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种刻苦练习使得他创作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画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许振超是青岛港的吊装大师,他将吊装技术练得犹如绣花般的精湛,毫无疏漏,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胜出,压倒众多对手,并屡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将技艺达到这种出类拔萃的地步,孜孜不倦地练习了至少30年,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畅销系列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5岁时收到一摞厚厚的《上下五千年》,从此开始读上历史,才有了后来的成绩。
相关评价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法则”,即通常需要花费大约十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在任何领域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诺贝尔奖得主、瑞典科学家司马贺和埃里克森共同建立。这种观点可以用中国古话“十年磨一剑”来类比,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你能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在某个职业或领域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十年,那么你一定能成为该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德清新闻网)
人们常常羡慕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但很少有人想过,他们大多数也只是普通人而已。他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拥有超人般的耐心和毅力,愿意花费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不断学习和积累。正是通过这样的持之以恒,他们才能像水滴穿石一样,最终取得了成功。如果也希望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不要总是抱怨没有机会、没有遇到贵人,而是先反思自己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否下了足够多的功夫,是否投入了至少一万个小时的时间来努力奋斗。(内蒙古师范大学就业信息网)
参考资料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知网空间.2023-07-28
异类.豆瓣读书.2023-07-28
职业生涯之 一万小时定律.内蒙古师范大学就业信息网.2023-07-28
从“一万小时定律”谈起.中国知网.2023-07-27
一万小时定律和十年磨一剑.德清新闻网.2023-07-28
拿出一万个小时来.知网空间.2023-07-28
目录
概述
理论起源
理论依据
不同观点
成功案例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