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位于
闸北区南部(现为
静安区),
吴淞江北侧的
光复路21号。由
大陆银行、
金城银行、盐业银行、
中南银行四家银行共同合组的“
北四行”联合集团建造,故被称为“四行仓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满足四行储蓄会存放货物的需求,四行仓库建立在苏州河与
黄浦江交汇处,
航运便利,位置优越,与
租界隔海相望。作为中国早期的
工业建筑,四行仓库采纳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和室内装饰简洁大方。四行仓库建成两年后,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
建筑结构,四行仓库在此期间被用作防御堡垒。抗战胜利后,四行仓库变为了一个普通仓库。
改革开放后,仓库逐渐民用化,变成了家具城、文化用品市场等批发市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四行仓库慢慢以具有抗战纪念性的特殊工业历史建筑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
2014年四行仓库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四行仓库改建为“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18年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始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上海市是仅次于
纽约、伦敦、
柏林、
芝加哥的全球第五大城市。因为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国内外银行纷纷在上海设点。1921年9月,
盐业银行、
金城银行、
中南银行和
大陆银行成立联合交易所,简称“
北四行”。1923年,这4家银行又成立联合储蓄会,即四行储蓄会。因仓储空间不够,四行储蓄会于1935年在苏州河畔建四行仓库堆放抵押品和其他货物。四行仓库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面为大陆银行仓库,西面为四行储蓄会仓库,均由
通和洋行设计。两座仓库主出入口均设置在南面中心,与入口连接的中轴设南北向通廊,通廊部分设有楼梯和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作为主要交通空间,两侧分5层设仓储空间,布局合理。据1933年1月出版的《交行通信》记载,四行仓库从1933年1月5日开始营业。
损毁
四行仓库竣工后不久,
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为掩护中国守军撤退,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下属某团副团长
谢晋元奉命率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奋勇抵抗,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八百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中国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淞沪会战期间,四行仓库被用作防御堡垒,遭到严重破坏,西立面留下了数不清的弹孔和枪眼弹洞,南北立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淞沪会战失败后日军接管仓库。经历大战之后的“四行仓库”,建筑本体被打得千疮百孔,日军占据之后曾为泄愤而大火焚烧,之后长期荒废。抗战结束之后,仓库归到军方管理。
重建
1945年抗战胜利后,鉴于整体建筑依然坚固,苏州河畔的地理位置又好,便于水运和仓储,“四行仓库”经大规模修补后,继续被作为仓库和办公楼使用。
1949年后,四行仓库交付给
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仍做仓储使用。四行仓库原为5层。1952年,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作为
百联集团旗下核心
物流企业成立之后,便开始管理、运营四行仓库。在此期间,四行仓库功能仅作为普通仓储之用,中央通廊被层层封堵。
发展
1976年因商业发展需要,拆掉了原
女儿墙,在四行仓库原屋面上加建了一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成为该仓库的第6层,使得四行仓库难以辨认。
1995年8月,由四行仓库老员工自发集资筹建的“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室”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该陈列室在天台上临时搭建的40㎡四面无窗的彩钢板小屋内,开放时间为每周五13:30—16:00。虽然展品有限、空间有限和开放时间有限,但是老员工们自发的筹建陈列室这一举措,让四行仓库开始从一座简单的仓储建筑向抗日战争纪念馆转型。
1996年,开发商在天台的陈列室西侧加建
保龄球馆,加建部分完全是四周无开窗的违规棚屋。除东部角落外,四行仓库七层完全被覆盖,原始建筑风貌已不复存在。2002年,七层的陈列室被扩建至120㎡,彩钢板小屋被隔成内外两间,增设一个门厅,入口设
谢晋元将军铜像,陈列室内布置历史资料和沙盘。
2003年四行仓库随
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并入
百联集团。2005年4月,以四行仓库为标志的
吴淞江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成为上海首批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首批9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实现了使用功能由仓储向商业办公的转型。2008年8月,百联集团旗下的上海工业品批发市场整体迁入四行仓库,1~3层为文具市场,4~7层为办公区,使得四行仓库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用品礼品专业市场。
2010年,四行仓库的文物勘察工作启动。在此过程中,百联集团慢慢布局和转变着四行仓库。在修缮前,整个建筑相较于2002年无较大变化,只是拆除了
保龄球馆和家具城的招牌换上了礼品市场的名字,从球馆变为了办公场所,由于功能的需求在立面上增加了横向开窗,建筑西墙多次被粉刷,租户毫无秩序感的采光窗破坏了原有墙面的整体性。2014年起,
上海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4.5亿元,对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闸北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陈列馆等5处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有关的纪念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为呈现整体建筑历史风貌,此次工程拆除了加建的第七层,西立面外加建的民居和超市。复原原建筑立面的
女儿墙以及天窗,细部设计也重现了原建筑特点。除了西侧1~3层设超过4000㎡的“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以外,其余2.2万㎡的面积改造为创意办公及其配套设施使用,增设了电梯、卫生间、屋顶平台等,提高了舒适度。
现状
2015年8月13日,作为
上海市唯一的战争遗址类、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纪念馆落成后,苏州河北岸的滨河步道也改造完成,
晋元路和光复路的交叉口的尽端,用一段台阶将滨河步道与晋元广场相连。四行仓库西墙、广场、马路等室外部分的更新让周边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并且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
静安区承担了文化教育基地的角色,成为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设计
建筑参数
四行仓库占地0.3公顷,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仓库为法式建筑,楼高6层,长120米,宽15米。仓库原结构按东、西两个区分别设计与建造,层数均为5层,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体系。根据检测报告可知,无梁楼盖
预制板厚度多为200~210mm,双向配筋,按配筋方式可分为柱上板带和柱间板带;柱帽高度约为410mm,柱帽顶部直径为1070~1500mm,柱帽上部布置150mm厚度的托板,托板尺寸为1980mm×1980mm。
建筑特色
四行仓库的设计者为当时上海滩的设计“巨头”
通和洋行。仓库原为5层,采用中心设南北向通廊、通廊两侧用于仓储的平面布局。仓储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外墙面设高窗,以最大程度利用空间容量,体现出工业建筑特色。作为苏州河沿岸仓储建筑群中的典型代表,四行仓库是上世纪20-30年代
上海市民族资本大发展和苏州河水路货运的物质遗存。
设计理念
唐玉恩介绍说:“工业建筑同民用建筑不同,注重大的承载力的容量空间,而不是以风格为主。所以四行仓库仅仅在门头、檐部、
壁柱和
女儿墙顶等局部有简化的Artdeco装饰。”
纪念馆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主要围绕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墙、纪念雕塑四个部分开展,被称为“四个一”。布展中的纪念馆位于四行仓库西侧一至三层,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分为序厅、“血
淞沪会战”、“坚守四行”、“孤军抗争”、“英名永存”及尾厅六个部分。保留着淞沪会战和
四行仓库保卫战时期大量的历史照片、报纸和史料。重点展现“
谢晋元与八百壮士”抗战英雄群体的抗战事迹,宣扬民族救亡精神,传承民族大义精神。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场馆内以
浮雕、雕塑、塑胶人、油画等形式,展示指挥战斗、后勤救治伤兵等战斗细节,呈现惨烈战争原貌。
序厅
序厅中央是大型艺术展项“遗书明志”,当时“八百壮士”都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给家人留下了遗书家信,正中央展示的巨幅家书,是谢晋元将军写给妻子的家书,信中提到“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巨幅家书后面,是“八百壮士”一封封遗书组成的爱国主义的精神长城,这长城与祖国的大好河山交相辉映。
展厅的内容分别由“血鏖
淞沪会战、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等四个部分组成。
血鏖淞沪
该展厅介绍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历史背景,根据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庐山讲话、国共第二次合作等历史事件,强调“敌强”与“我弱”。展示了八一三淞沪抗战,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始,同年11月底止,历时3个多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场大规模战役。
坚守四行
第二展厅通过一系列战斗还原场景,以时间线为
主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四行仓库保卫战”。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1营的“八百壮士”,在
中校团附
谢晋元的率领下,于1937年10月26日深夜进入四行仓库坚守。“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
孤军抗争
第三展厅展示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31日凌晨,四行仓库守军奉命全部撤离,进入公共租界,被租界当局滞留在
胶州路兵营,四行孤军坚贞不屈,继续进行抗日斗争的历程。以及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不幸身亡的事件。社会各界听闻此事举行追悼活动,以纪念和缅怀这位抗日
民族英雄。
不朽丰碑
第四展厅展示了整个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以及上海“孤岛”时期,中共上海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政策,领导各抗日救亡团体和广大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既动员市民救护伤兵、慰问前线、募集资金,又组织了深入细致的抗日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向着更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
尾厅
最后一个展厅将视角转至当下,警示人们牢记由鲜血和生命而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勿忘历史、共筑和平的美好愿景。
开发与保护
保护和修复
四行仓库属于国内早期的工业建筑,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2010年
百联集团计划再次修缮。为全面了解此幢文物建筑的现状,为修缮工程提供全面、准确的技术资料,确保在修缮过程及今后使用中保护、利用好文物建筑,百联集团旗下的百联置业有限公司委托
上海市建筑科学院对四行仓库进行文物勘察。经过2010至2015年四年的文物勘察工作发现修复的难点主要在于房屋经过多次加层改建,历史图纸和改造图纸缺失严重。并且四行仓库存在许多损坏情况,房屋承载力亦有所不足。之后技术人员在充分讨论和研究后,认为四行仓库修缮工程需符合以下几点要求:其一,外立面原则应按1937年
淞沪会战时期原貌进行复原;其二,恢复原有两个建筑入口的基本形式和装饰艺术派的线脚花饰;其三,无梁楼盖结构形式不得改变;其四,需要统一考虑周边环境的整治方案。
从项目任务下达开始,参建各方即将其作为重大课题:设计单位采用了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进行现场勘测,采用摄影测量技术分析等手段确定弹孔位置。施工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了多次现场探查。参建各方在业主方协调下,会同文物部门进行了多次方案协商,最终确定了西墙弹孔发掘、粉刷面剥离、墙体加固、墙体防渗、表面固化、表面效果处理等方案。
为了恢复南、北立面历史风貌,参建方以现场实测、原“
通和洋行”设计图纸、历史资料等为依据,进行了立面复原和细部复原。恢复了两座仓库中部入口在历史上的进退关系;拆除了屋面原有加建内容,六层采用退跨形式满足业主使用需求;恢复南北立面
壁柱、门头、
女儿墙、山花等装饰构件;采用铝合金仿钢窗形式,复原外窗;采用内保温形式,提高建筑保温性能。四行仓库弹孔墙作为展示
淞沪会战惨烈战况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被修复并保存了下来。专家们利用现代化手段,对整面西墙进行修缮复原工作,定位、取样、打磨、加固,最终还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真实战争痕迹。
建筑原有的无梁楼盖形式无法满足抗震要求,但根据要求原有结构体系也属于本次保护范围。因此此次利用加大截面、增设
阻尼器、增设阻尼墙、
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等方法,对建筑物进行了整体抗震提示。设计时通过荷载计算进行减震方案的模拟,并通过节点布局进行了抗震加固。
施工过程中各方通力合作,最终复原了西墙,达到了预期效果,并于2015年8月通过了竣工验收。
旅游开发
上海市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于2015年8月13日“
淞沪会战”爆发的这一天正式开放,成为全国少有、上海仅有的战争遗址类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弹孔墙既作为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展览的一部分,也作为公共广场的边界向城市开放。继电影《
八佰》上映之后,四行仓库弹孔墙成为上海市民的打卡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次受到市民的关注。
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四行仓库抗战旧址被国务院列入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行仓库作为具有抗战纪念性的工业历史建筑,是为了纪念因战争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无辜死去的生命,是对历史记忆的淡忘最有力的回击,是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当然就建筑本身的保护价值而言,四行仓库是沿苏州河两岸分布的仓库群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是
上海市仓储建筑的优秀代表和典型范例。
重大历史事件
正值
淞沪会战胶着之际,
国民政府不是积极备战,而是冀望于以英、美、法为主导的“国联”能够居中调停。1937年10月,日军开始猛攻
闸北区、
杨浦区一带,直插
上海中心城区。此时的上海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面对如此窘境,国民政府仍旧寄望于即将在
比利时首都
布鲁塞尔召开的国联会议,幻想英、美、法等列强能以
远东在华利益为考量,对
日本采取制裁或警告等措施,意图扭转战局。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外交背景下,尽管
中原地区守军全线溃退,但是为了能够争取国联对中国的同情“以待时局突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仍旧安排一个团固守苏州河以北地区。
四行仓库是一栋五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位于上海
闸北区吴淞江西岸,非常牢固,高25米,在高度上超过周边的所有建筑。四行仓库侧后不足200米有两个巨型煤气罐,内储30万立方米煤气。日本空军投弹稍有偏差,煤气库就会发生大爆炸。并且四行仓库东侧是
西藏北路与沿河的苏州路,均属公共租界范围,泥城桥和西藏北路又由美英联军和
万国商团负责守卫。日军忌惮英美联军,所以不敢在此发动强攻。经过慎重考虑,国民革命军将四行仓库作为兵团司令部是最佳的选择。
事件经过
1937年10月26日,八一三
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中国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
吴淞江以南阵地。为掩护大军撤退,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第88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
闸北区,牵制日军。四行仓库是一栋五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非常牢固,高25米,在高度上超过周边的所有建筑。仓库侧后不足200米有两个巨型煤气罐,内储30万立方米煤气。日本空军投弹稍有偏差,煤气库就会发生大爆炸。因为四行仓库东侧是
西藏北路与沿河的苏州路,均属公共租界范围,日军忌惮英美联军,所以不敢在此发动强攻。经过慎重考虑,
谢晋元指挥部队冒着日军炮火,转入四行仓库大楼内,与日军血战。
10月27日,日军向谢晋元部发起进攻,遭到守军顽强还击。激战中战士
陈树生眼看众多日军已冲到大楼门外,当即把一捆
手榴弹绑在身上,拉开导火索,毅然从五楼窗口纵身跃入敌群,与20多个日军同归于尽,极大地震慑了日军。激战三小时,日军仍无法冲进大楼,只得将大楼包围。当时为壮声势,同时也为了迷惑日军,守军宣称有800人,外界因此盛传四行仓库内有一个团兵力,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
经过4昼夜激战,守卫四行仓库的将士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
火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大部队西撤的任务。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
租界。10月31日凌晨,经多国上海领事馆的斡旋,
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撤到了公共租界,从此,被困在那里长达4年多。而谢晋元也在1941年4月遭到暗杀。
事件影响
守军奉命死守四行仓库的任务结束后,八百壮士英雄事迹广为传播。四行仓库战役,削减了日军侵华的威风。同时淞沪抗战歼击和消耗了相当一部分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分散和牵制了日本军事力量在华北战场的集中使用,减轻了华北中国军队承受的压力,打乱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打破了“对华一击”论的战略企图。抗战胜利后,上海为纪念四行仓库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在上海命名了晋元路、晋元中学等。
建筑价值
留存价值
四行仓库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无疑是其保存和修复的重要意义所在,然而,建筑本身的科学布局和结构体系也具有特别的留存价值。通过专家勘察发现,四行仓库空间布局的先进性和结构体系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心通廊设于建筑南北向中轴线上,作为交通空间和采光天井;其次,两侧仓储在中心通廊两侧分布仓储空间,沿中心通廊布置各库出入口;再次,设计符合物流基本准则,高窗台设计和通透的大空间符合现代仓储空间的功能要求;最后,建筑仓储部分采用无梁楼盖结构结构体系,增大仓储容量,体现了结构设计的先进性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历史价值
上海市四行仓库遗址建于19世纪末,是当时上海的货运中心之一,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进程。在此发生的
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各民族同胞、
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的共同体胜利的象征,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具有广泛传播的历史意义。
社会价值
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一历史事件是由于电影《
八佰》的热播而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其38亿的高票房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上海市四行仓库抗日纪念馆也由无人问津的历史展馆变成上海必去的打卡景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游览量更是激增,出现预约困难的状况。如今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以静态的展示、动态的展演、数字化的景观、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已成为红色文化旅游的热点与成功案例。同时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基地,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所获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