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纯顺,男,1951年12月1日出生于
上海市,祖籍
鄂城区,毕业于
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旅行家、探险家,被称为“当代徐霞客”。
余纯顺早年家境贫寒,父亲余金山也对探险很有兴趣,但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未能实现。余纯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立志四方。
1988年7月1日,余纯顺开始孤身徒步穿越全中国的探险。八年间他的足迹覆盖了中国的23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五十九个探险项目,并收集了1500多枚邮戳,接近阿根廷人托马斯徒步行程九万余华里的世界纪录。余纯顺走访了中国三十三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总程达八万四千华里,沿途写下了上百万字的日记、笔记和著作,并举行了150多场以"壮心献给父母之邦"为主题的演讲。1996年6月13日,在即将完成对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徒步探险时,余纯顺不幸遇难,享年45岁。
余纯顺首次完成了川藏、青藏、
西藏自治区、滇藏和中尼公路的全程徒步穿越,穿过阿里无人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西藏的奇迹,被称为中国徒步第一人。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余纯顺早年家境贫寒,6岁母亲患精神病,他自幼被贴上了“神经病儿子”的标签。父亲余金山少年时期阅读了
英国探险家
马尔克·斯坦因和著名
瑞典探险家
斯文·赫定等人在中国西北考察探险后写成的专著,立志成为一名探险家,但是由于工作、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在父亲的影响下,身体强健的长子余纯顺也有这个志向。余金山从1958年起就被下放到上海郊县进行劳动改造,余纯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患病的母亲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与姐姐相依为命,频繁遭受欺凌使他选择了离群索居,躲进家中,独自沉浸在大量的书籍中,立志走向四方。
在农场工作了十年后,余纯顺回到
上海市,被安排在上海电器成套厂工作。在厂里上班的时候,余纯顺也不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最终考上教育学院中文系并完成四年的学习。
因为每天早出晚归,余纯顺没有时间陪伴妻子,二人婚姻陷入危机。妻子希望生一个孩子来挽救婚姻,但最终孩子夭折,余纯顺的婚姻以失败告终。离婚不久,弟弟余纯也在30岁时患
肝癌去世。
徒步经历
徒步中国
1988年7月,余纯顺开始了孤身徒步旅行。起初他用家里的积蓄作为经费,后来余纯顺的故事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陌生人给他提供物质帮助。
1994年7月,余纯顺从
狮泉河镇出发。1995年,余纯顺穿越了
阿里地区,开始了他徒步青藏高原的第一站。这次徒步旅行被记录在《山野》1995年4月刊的文章中,标志着余纯顺探险生涯的开端。
1996年,徒步旅行8年之后,余纯顺走完了青藏高原全境,成功穿越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中尼等5条被称为天堑的公路,沿途走访了中国33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写下了400多万字的日记,徒步里程数则达42000多公里。其中,他前后用1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
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5000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总行程8.4万华里,接近阿根廷人托马斯徒步9万华里的世界纪录。
罗布泊之行
发生背景
1996年5月13日,余纯顺向新闻媒介宣布了他全方位考察丝绸之路和横穿中国六大沙漠的计划。上海电视台、《
新民晚报》等有影响的传播媒介都给予了广泛报道。上海电视台宣布成立《当代徐霞客--余纯顺专题》5人摄制组随行采访,而新疆罗布泊是第一站。
余纯顺原计划于同年10月进行孤身徒步穿越
罗布泊的探险,但是因为上海电视台准备参加十月份举行的国际纪录片大赛,这与余纯顺的孤身徒步探险主题非常契合,余纯顺决定将计划提前到了6月。
团队准备
为了探险的顺利完成,整个团队为此次探险做了充分准备,包括物资、通讯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支持。
为了保障探险的人身安全,余纯顺和他的探险队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他们向巴州国际旅游总公司领取了《罗布泊画册》《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研究》报告集,以及关于天气、地理位置和地貌的详细资料。 5月28日余纯顺先向
若羌县前行并熟悉路线,6月2日余纯顺安全返回。 同时上海电视台摄制组抵达库尔勒,准备跟随余纯顺记录这次探险。
次日上海电视台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余纯顺的探险计划。巴州国际旅游总公司和中国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地质调查三处联系,租用了两辆装备有通讯电台的沙漠车,还邀请了新疆地质矿产局的
高级工程师赵子允担任向导,以及熟悉
罗布泊一带情况的彭戈侠担任顾问。
组团出发
6月5日,一切准备就绪。6月6日,取“六六大顺”的好意头,举办方在楼兰宾馆前为余纯顺举行了隆重的壮行仪式。余纯顺表示要如期穿越罗布泊,以感谢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的厚爱。
6月6日下午3点30分,余纯顺和他的探险队伍出发,队伍总共10人,分乘两辆奔驰沙漠车,由地调三处卫导队的两名驾驶员负责驾驶。他们在车上装载了大量急救物资,包括方便面、矿泉水、饮用水、八宝粥等,以确保在探险过程中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第一天他们前往塔里木35团场甘草霜厂宿营,中途观赏了龙城附近的雅丹地貌。第二天一早,他们继续前行,晚上抵达
罗布泊西岸的三号营地。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一路走过干涸的罗布泊湖、古楼兰国的古墓群和大佛塔,余纯顺在日记对楼兰古城遗址作了详细的描述,认为水是新疆南部变迁的主要原因。
6月10日,队伍返回楼兰城内商议探险计划,余纯顺提议徒步穿越罗布泊,然后返回库尔勒。他们在
日产楼兰乘车沿着之前的路线返回,然后在司机露营处乘车返回楼兰城内商讨探险计划。根据余纯顺的建议,彭戈侠为他绘制了楼兰到前进桥的线路图。在整个探险的路线上,他们根据预定计划每隔7公里埋下了矿泉水和食品,以备不时之需。这些食品和矿泉水用塑料袋装好并埋入地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在探险的过程中预拍了一些余纯顺徒步行走的镜头,因为进入正式探险时,余纯顺不允许任何人跟随。
最终团队其他人员在6月13日晚上返回土垠宿营,余纯顺再次表达了他徒步穿越
罗布泊后,要徒步回到库尔勒的决心,但这个计划被上海摄制组否决。余纯顺考虑到《走向罗布泊》纪录片的纪实性,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独自穿越罗布泊。
独自探险
6月11日早上8点45分,拒绝车辆、人员随行的余纯顺离开土垠向南边罗布泊走去。他带着4瓶矿泉水、2罐八宝粥、10包牛肉干、帐篷和睡袋独自前行。
当天气温高达
摄氏度40度,地表温度甚至达到摄氏65度至70度,他不断地补充水分以防
中暑。余纯顺在第一个埋水点没有进行补给,之后在第二个埋水点进行了休息,留下了两只空
水瓶座和几只烟蒂,附近有余纯顺凌乱的军用胶鞋印和一处坐痕。下午3点,向导和摄制组不放心,乘车追踪了他,1个半小时后,在距离33公里的地方追上了他,那时他走了8小时,孤身徒步走了33公里,距离他徒步计划中的第一个宿营点还有3公里不到。大家劝他上车休息,但他执意不肯,坚持要继续徒步前行。余纯顺表示自己可以走完全程,于是摄制组返回土垠以北10公里处的戈壁上宿营并约定13日接应余纯顺会合。
6月12日21:45分,罗布泊刮起6-7级的大风,掀起了罕见的沙尘暴。
人物搜救
6月13日上午,沙尘暴依旧肆虐,余纯顺没有在约定的地点出现。面对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赵子允、彭戈侠和摄制组的孙鹭组成一个小组,决定离开大本营前往接应余纯顺。然而由于极端天气的影响,车辆无法行走,只能徒步寻找,效率非常低下,最终不得不无奈返回营地。
14日大风停了,小组决定在前进桥土丘高处放置矿泉水和食品,并留下纸条告知余纯顺他们的情况,并请求他留在原地等待。彭戈侠带领孙鹭再次前往寻找,他们徒步行走了7个多小时,约15公里,最终抵达了
楼兰东北的小佛塔。仍然没有发现余纯顺的任何迹象。大家猜测余纯顺遇到沙尘暴后可能在路途中多逗留一天,决定返回大本营,向其他成员汇报情况。
15日,摄制组分成两组分别沿着
孔雀河往东北和东南方向前进,寻找余纯顺可能偏离的区域。但是因为沙尘暴的原因标记变得模糊不清,他们徒步行进了10多公里,仍然没有获得任何线索。摄制组决定向外界求援,并通过电台与巴州旅游局取得联系。巴州旅游局得知余纯顺失踪后,立即向巴州党委和巴州人民政府汇报。巴州党委书记张舟批示政府办公室、旅游局、接待处等部门要全力以赴营救余纯顺,并上报自治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张云川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
16日,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再次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去电传,详细报告了余纯顺的失踪情况,并请求协调解决增派直升飞机协助寻找。同时有关方面积极抽调人员,组织抢救物资,筹划营救方案。7名巴州旅游系统的人员从库尔勒出发,加入搜救行动。
18日早晨的第二次搜寻中,直升飞机在北纬90°19'00'',东经43°33'40''的地方发现了余纯顺的帐篷。走近帐篷后发现了他的遗体。
举行葬礼、追悼会
根据余纯顺生前的遗愿和国际探险界的惯例,余纯顺在
罗布泊就地掩埋。摄制组通过飞机带来了花圈、墓碑和工具,并于6月18日19时35分找到一处避风处挖掘墓穴,准备安葬余纯顺。
余纯顺的绿色睡袋、白底红条T恤、背包、草帽、红色太阳镜、睡垫、胶鞋和藏刀等个人物品被放入墓穴中,在临时墓碑上,彭戈侠亲手写下了“余纯顺壮士遇难地”,为余纯顺竖起了一座临时墓碑。
一年之后,上海电视台摄制组、余纯顺红颜知己徐金玉、好朋友等人再次进罗布泊,给余纯顺建立了墓碑。
余纯顺的悼念活动在他遇难后得到了广泛展开。新闻迅速传播,各大媒体如新华社、《
中国青年报》《
新疆日报》和《
新疆经济报》等都于19日和20日报道了他的遇难消息。此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市、
浙江电视台、《
新民晚报》等媒体也相继报道了这一事件。
6月22日,余纯顺的追悼会在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宾馆的二楼礼堂举行。超过400名出席者向摆放在鲜花和
翠柏之中的余纯顺遗像默哀。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涵盖了巴州宣传部、巴州旅游局、巴州新闻界、上海电视台、
新民晚报社、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每周电视报、新华社新疆分社等单位。
此外北京的知名探险家和朋友发来了唁电,并自发举行了追悼会。上海各界也寄来了数十封唁电,表达了对余纯顺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盗墓事件
余纯顺的墓地后期遭到了盗墓者的袭击。墓地被挖掘后,墓堆已不复存在,但仍然可以看到竖立在基前的墓牌。盗墓者只是草草地回填了挖出的土,没有恢复原状。帐篷、睡袋的一部分、T恤衫等物品被扔在墓地附近。
虽然不清楚盗墓者具体偷走了哪些物品以及造成了多大损失,但彭戈侠强调,除了余纯顺遇难时的随身遗物外,墓中并没有其他随葬物品。在距离墓地西南约两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辆可能和余纯顺墓地被盗相关的被抛弃的沙漠越野车。这辆车附近没人,也没有车牌照。车轮已经陷入了沙土中,车辆背风面油漆保持完好,但迎风面的油漆和漆字因风沙的侵蚀开始剥落。从车辆的状况来看,众人猜测已经停放至少有半个月以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际旅游总公司及
新疆广播电视台摄制组一行8人在为余纯顺举行遇难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将散落墓外的帐篷、睡垫、T恤衫等物品重新埋入墓中,再次堆起一个比原先还要高的基堆。
遇难原因分析
事后专机赴
罗布泊腹地对余进行死因勘查:死者头北脚南,仰卧于沙土包北边的便携式单人帐篷中,其所携带的物品较整齐的放置于帐篷中身体的右侧。尸长175cm,面部胡须较多,长约3.5cm,全身赤裸,衣物在帐篷内。尸体发育正常,营养佳。尸体高度腐败,全身布满了较多的腐败水泡及腐败静脉网,手指完全干燥,尸体上有较多的
蝇蛆,长度为0.6cm,全身未见损伤,检验全身骨质无骨折。解剖胃:胃内未见食物残留及胃液,胃粘膜有小片状褐色出血。分析说明:1、根据现场勘查尸体周围的足迹,当即进行确认后,对所留一处痕迹经痕检技术人员对死者所穿球鞋比对,系余纯顺本人所留。故现场周围无异常足迹。2、勘验结合
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及气候条件,分析余纯顺系在高温环境下运动中无水饮用造成急性脱水引起衰竭死亡。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结合其尸体腐败程度及尸体上
蝇蛆长度分析:尸检距残废时间约在5天左右。尸体的高度腐败已不具备进行其他部位的解剖检验。
脱水而亡
根据法医的结论,余纯顺的死因最终被解释为急性脱水导致全身衰竭死亡。这一结论的依据包括遗体的外观特征,尤其是高度腐烂的状态,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结果。在帐篷内还发现了半包未吃完的牛肉干,这提示余纯顺在失踪期间可能饮食不足,缺乏食物和水供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脱水情况。
没有进食
法医的初步解剖结果表明,余纯顺胃内未发现食物残留及胃液,而且胃粘膜出现小片状褐色出血。这些迹象可能表明余纯顺在死前可能没有进食,同时可能存在胃部问题。然而由于遗体的高度腐败,法医无法进行对心脏、心血管及其他部位的解剖检验,这增加了对具体死因的生理解释难度。
迷失方向
余纯顺在
罗布泊不幸遇难的地点,座标为东经90°19'00'',北纬43°33'40''。余纯顺本应在东经90°18′、北纬40°34′的T字路口向西拐弯,因为全程没有带一台GPS定位仪,他错过了T字路口,径直走向了路口以南偏东的方向。
气候原因
罗布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夏季环境十分恶劣,白天的地表温度往往可轻松攀升至60°C至70°C以上,俨然一个巨大的
太阳能聚光镜。这一现象源自于罗布泊地处低洼干涸的湖盆,缺乏植被覆盖,阳光直射地表,使得这片区域如同一个火炉。同时
罗布泊的夏季极度干燥,
降水稀缺,这使得这片区域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考验场所。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即便是对于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也需要具备先进的跟踪设备、可靠的保障条件以及应急救援措施。
突发疾病
根据部分专家对遇难现场照片的分析,他们认为余纯顺的遇难时间应该是在11日晚上,距离摄制组分手后向南前行大约2-3公里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在12日的沙暴来临之前,余纯顺已经遇难,这一分析支持了突发性死亡的观点。后来整理余纯顺的遗物时发现,他已经将带的2包人丹全部吃完。在采访余纯顺的父亲余金山时,他提出余纯顺可能是因心脏病发作而遇难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老人正处于悲痛之中,记者无法深入询问是否有关于心脏病的先兆或家族史的信息。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人物评价
余纯顺的向导彭戈侠评论道:探险应当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物质条件、科学的智慧而进行的行动。
《
深圳晚报》评论余纯顺为了让电视台筹拍的纪录片能如期赶上10月份的国际纪录片大赛,非要打破“六月不能进罗布泊的神话”,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弄丢,是蛮干的行为。传媒也应该为此负责。
上海电视台宋继昌编导评价道:余纯顺为人诚信,他希望能满足大家的愿望,完成横穿罗布泊的奇迹。哪怕只有很少的胜算,他也会执着前行。
学者杨希鏸评价道:像余纯顺这样勇敢却缺乏严谨科学态度的探险者来说,再次独自涉足罗布泊腹地,实为极度草率的决定。他的整个探险活动都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本身已经表明了他在探险活动方面相对于现代文明的落后。尽管他拥有勇敢的冒险精神,但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使得他并非一位成熟的探险家。
《
新民晚报》评价余纯顺具有伟大的性格和男子汉阳刚的魅力,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
学者
余秋雨在纪念余纯顺时说:“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
后世纪念
1996年7月18日,余纯顺的
衣冠冢和纪念碑坐落在上海青浦福寿园陵园内。冢前以他的铜像为中心,纪念碑碑身刻有其事迹和精神内涵。
1998年,为继承其遗志,余金山在古稀之年开始徒步穿越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