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式步枪
日本研制的步枪
三八式步枪(日语:三八式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 英文: sanpachi-shiki hohei-juu)是旧大日本帝国陆军、海军的制式兵器,同时也是是侵华战争中日本陆军使用最普遍、中国军民最熟悉的步兵武器。三八式步枪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小石川兵工厂定型生产。其枪名以日本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三十八年命名,被称为“三八年式步枪”或“三八式步枪”。因其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盖,它又被中国军队称为“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是在日本的三十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属于阵地攻防战思想的产物,枪身修长,使用6.5毫米步枪弹,具有射击距离远,精度高的特性。定型生产之后,日本、中国方面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或仿造,衍生出了三八式马枪、九九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等型号
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后(1907年)正式采用三八式步枪为制式武器,这款步枪在日军手中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同时这款步枪也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缴获),抗战结束后,又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重要兵器之一。
历史沿革
研发背景
三八式步枪是在日俄战争后才逐步成为“日本帝国”军队(下称日本军队)装备的制式武器,在这之前日本军队装备较早的步枪是村田式步枪,但是这款步枪因为没有弹仓供弹,只能做到装填一发,射击一发。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受到了清军装备的毛瑟1871式步枪的压制,后者拥有一个五发弹仓,可以连续形成火力压力。随着战争和战场形式的变化,在参考了当时欧洲步枪和弹药技术后,日本军方决定采用6.5毫米无烟发射药弹为步枪制式枪弹,东京炮兵军工厂根据全新的枪弹要求,研发出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及五发固定式弹仓的三十年式步枪
日本军队在日俄战争期间(小)批量换装了三十式步枪,作为首支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生产的采用小口径无烟药枪弹的新式步枪,表现相对良好。但是在后面的军队使用中,三十式步枪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主要是需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改变弹膛的尺寸,防止弹壳在高压下膨胀并紧贴在弹膛上,造成不退壳的故障;二是增强枪机结构,防止损坏;三是为防止弹壳意外炸裂时高温气体进入枪机内部,在机匣上方开设了两个减压孔;四是在枪托处加装支铁,以防止枪托折损。在此背景下,日本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的南部麒次郎奉命对三十式步枪进行改进,也就有了后来的“明治三十八年式6.5毫米”步枪。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日本法国作为陆军军事学习的对象,加以模仿。虽然此时的法国也将步枪改短以适应配合坦克进行攻击,但是法国军界仍然认为坦克等重装武器依旧只是辅助性武器,要塞堑壕火力体系还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而在这样的要塞攻防战作战体系中,长射程武器具备较大的优势,再加当时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即中国军队装备相对日本军队更加落后,可以让日本士兵从容瞄准射击,再加上日本军方对白刃战的推崇,这款步枪的长枪身优势被体现出来,由此,三八式步枪在世界各国缩短枪身以及换装更先进的步枪的时候被日本军队广泛使用。
设计历程
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和三十五年式(海军用)步枪,1902年,为了满足日本海军对新式步枪的需要,南部麒次郎在三十式步枪的基础上,为其加装了直立框型标尺和手动的防尘盖,称为三十五年式步枪。1903年5月,南部麒次郎开始对三十年式的枪机结构和保险进行改造(研制),日俄战争结束后,南部麒次郎又结合三十年式步枪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为其加装了类似三十五年式步枪的枪机防尘盖。
生产历程
1905年,三八式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款步枪前后生产了约350万支,占从1906到1945年的40年间日本制造步/骑枪总数 640万支的一半还多。
现有资料显示,1923 年至1926年期间,三八式步枪的各年产量分别为13000支、400支、1593支、0支,三八式骑枪年产量分别为682支、300 支、0支和792支。1927 年至 1939 年,三八式步枪各年产量分别为0支、0支、817支、3520支、2613 支、960支、2262支、2679支904支、13836支、29062支、136392支和212920支,三八式骑枪年产量为1500支5220支、0支、50支、800支0支、0支、27支、1467支、5792支、8454支25870支和30926支。
装备历程
日军装备
1908年3月,日本明治天皇四十一年,这款被定名为“三十八年”式的步枪,正式配发部队,日本陆军开始有计划用三八式步枪替代三十式步枪,这项工作持续两年时间,1910年基本结束。1914年10月,日本军队的《日常武器携带表中》正式以三八式步/卡宾枪替代了三十年式步/骑枪。三八式步枪自正式服役之后,在日本军队中服役时间超过35年,前后生产约350万支(包括骑枪在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宣战并出兵中国山东青岛,与德国争夺山东半岛的控制权,在这一战中,三八式步枪首次投入实战使用。
出口他国
三八式步枪和其前身三十式步枪还曾向中国、俄罗斯西班牙等6个国家出口约100万支。早在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就大量出口给中国各系军阀。1917年,北洋政府军政部进口了(中国)第一批约4万支三八式步枪,随后,其他个地方武装也纷纷效仿,这些订单虽然有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取消了,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完成了。当时,全国各地军阀累积进口的三八式步枪达到了20余万支。
黄埔军校创立后,也引进装备了4000支三八式步枪。后来,太原兵工厂和东北兵工厂也大量仿造此款武器,使之成为中国装备数量最大的外国步枪,进口和仿制的总数达到近百万支。中国工农红军也曾装备三八式步枪,广州起义的主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装备的步枪就全部是三八大盖,后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都曾有三八式步枪的身影。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三八式步枪的枪身从外观上看,比较简洁,全枪由枪管、瞄具、枪机、机匣、弹仓、枪托、枪刺七大部分组成。其中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来福纹,确定导程为200毫米,这在当时的各型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也使得三八式步枪弹道较为稳定,射击精度较高。三八式步枪的枪托与下护木属于一个整体构件,这与一般的步枪护木和枪托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三八式步枪的在组成上枪托下护木却是拼接而成,枪托上半部分和护木是一个整体,由一整根的长条木制成,而下半部分则是由一小块三角形木块制成,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省木材。
保险机
相对于毛瑟步枪而言,三八式步枪把三十式步枪的“金钩”改成了滚花扁圆柱体,还将毛瑟步枪需要5个零件来完成保险闭合保险机简化为一个,如需进入保险状态,只需要掌心想着枪口的方向轻轻推压保险机,并沿着顺时针方向将其旋转到位即可,击针尾部加工由一个“L”形凹槽,“L”的长边与击针轴向平行,当保险机中心轴上的方形凸起进入击针尾部“L”槽的短边后,击针被凸起阻挡不能前行,即形成保险状态。
防尘盖
三八式步枪采用的枪机一体化的防尘盖,是该枪的一大特色,该枪的防尘盖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实战中的风沙环境。日本气候湿润,加之没有大的平原,山地多,植被覆盖好,所以本土很少起沙尘。而中国的东北、华北风沙较大,这些风沙从密封不严的日本武器开口中穿入枪膛,经常造成卡壳。所以,三八式步枪特别加装了拱形防尘盖。“三八大盖”的机匣上方和右侧各有一道纵向沟槽,用来安装和规正其独特的“大盖子”( 防尘盖)。在防尘盖的后端,有一个供拉机柄穿过的方圆形孔,当枪机拉开时,防尘盖随枪机一同向后滑动,让开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以供射手向弹仓内填压枪弹以及完成抽、抛弹壳动作,当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尘土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这一点即使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不失为点睛的一个妙笔。
瞄具装置
三八式步枪的瞄具采用的是一个直立框型标尺,上面有3个缺口照门,分别应用于三种不同的射击距离,平常使用或者目标在300米范围之内时,标尺在向下扳倒的状态使用,此时标尺板和缺口对应的距离为300米;当目标处在400米以外时,就需要将标尺立起,并将游标上移到对应缺口,此时,标尺板和缺口对应的距离就是400米;随着射击距离增加,则相应移动标尺板上的游标,在使用标尺的情况下,三八式步枪的射击上限为2400米。
运动原理
枪机结构
三八式步枪的枪机结构延续了三十年式步枪的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在此基础上做了相应改进,相比于三十年式延续MI888步枪相对复杂的枪机结构,三八式步枪则更加类似于MI898毛瑟步枪的枪机结构,零件构造比较简单,该枪枪机主要由防尘盖、枪机本体、拉壳钩固定环、拉壳钩、击针、击针簧、保险机等7个部分组成,比毛瑟步枪的枪机零件还要少一个。
运作过程
三八式步枪的枪机在机匣内完成导引枪机运动、实现装弹和退壳,同时与枪机配合完成闭锁。
使用枪弹
三八式步枪使用的枪弹是在三十年式6.5毫米枪弹的基础上,同时参照德国S弹的设计,将圆形弹头改为了尖弹头,装药量为2.15克。这种新弹特别强调初速和侵彻能力。其弧形尖头平底 铅心弹头长径比较大,全弹质量9g,弹头被甲早期为铜80%、20%的白铜合 金,后期改为黄铜合金,弹心铅含量达 95%。装药量则加大到2.3g,膛压增加 到262MPa,使初速提高到770m/s,枪 口动能相应达到2670焦耳
附带器件
枪弹和枪弹盒
枪弹每5发为1组安装在桥夹上,配发时,将3个装有枪弹的桥夹按相同的方向包装在一个纸包内,每个桥夹纸包可收纳15发枪弹。三八式步枪枪弹主要采用枪弹盒的方式携带,一般一个步兵配备三个枪弹盒,两个前盒和一个后盒,挂在腰带上,每个前盒可装弹30发,后盒可装弹60发。
刺刀
三八式步枪的刺刀采用的是三十年式刺刀,该型刺刀全长约长512mm,刀身长400mm,配有钢制刀鞘,刀鞘表面涂成黑色或绿色。三十年式刺刀有初期、中期、后期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刺刀在刀身颜色、设计、护手、刀柄、刀鞘的设计和颜色上有所不同。在刀身颜色上,初期刀身呈现为银白色,1941年以后刀身呈现出黑色。初期型和中期型的刀身上开有一道较宽的血槽,后期型为了简化生产工艺,取消了血槽,仅刀身中间带有一根棱线。
油壶
油壶的作用主要用来携带润滑油,分为步兵和骑兵两种。步兵用油壶的上、下端采用半椭圆形设计,其内可容纳60g润滑油。油壶盖下方连接一根金属棍,作为润滑油的使用工具。早期的步兵用油壶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后来改为采用树脂材料制作。骑兵用油壶是为了收纳在骑兵专用的枪弹盒中携带而专门制作的,其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状。该油壶顶端设有2个油壶口及相应的2个油壶盖,使用方法也是使用与步兵油壶类似的金属棍浸染润滑油使用。
性能参数
延伸型号
三八式马步(骑)枪
三八式马枪由三八式步枪衍生而来,应骑兵部队要求,专门设计而成,其基本结构与三八式步枪相同,三八式马枪可配装标准的三十年式刺刀,便于骑兵在需要的时候与敌人进行白刃战。该枪全长965毫米,枪管长487毫米,重3.3千克,装弹量5发,使用6.5×50mm友坂步枪弹,表尺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3000米,有效射程460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金沙江时曾经使用过这种步枪。
四四式马步(骑)枪
44式马步枪(44式六·五骑)是1909年(明治42年)在三八式马步枪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新型折叠式刺刀新的马步(骑)枪,该型马步枪。1909年9月在骑兵学校教导队中试用,1911年(明治44年)正式定型,称为四四式马步(骑)枪。其特点是准星下方位置上增加了可折叠的三棱锥形枪刺,刺刀座与头相连;刺刀平时折叠于枪管下方,使用时压下刺刀卡笋,使刺刀由下向前打开,枪刺全长350毫米,该枪的其余部分与三八式卡宾枪完全相同。
九七式狙击步枪
九七式狙击步枪,是日本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于1937年设计定型,属于手动枪机式狙击步枪。和原有的三八式步枪不同之处是改用了较轻的枪托、加长的弯拉机柄以及加装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学瞄准镜及加装由粗铁丝制成的简陋单脚架。九七式狙击步枪在刚刚推出的时候,安装的是2.5倍率光学瞄准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生产的九七式狙击步枪则装配了4倍率光学瞄准镜。九七式狙击步枪全枪长1280毫米,枪管长797毫米,总重量约3.95公斤,子弹初速为765米/秒,有效射程可以达到600米,理论最大射程则超过3000米,供弹系统采用内置式弹仓供弹,可以压装6.5毫米枪弹5发。
九九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日本以38式6.5mm步枪为基础改进发展的新一代军用制式步枪。并以当年为日本神武天皇纪元二五九九年而命名。性能与德国98式毛瑟枪相当,却于优先发展海空装备的军工指导思想,仅装备少量。日本军队装备的38式步枪等使用6.5×50毫米枪弹杀伤威力不足,日本设计了7.7×58mm子弹,开始只用于机枪,后来又决定也用于步枪,日军的99式步枪就是为了发射7.7mm子弹而研制装备的。九九式相对三八式,加装了稳定射击的单脚架,可对空射击的高射表尺,后来九九式步枪有开发出了两种变形,分别是加装狙击镜的九九式狙击步枪和配发空降部队,可自枪身中段拆解成两部分的二式伞兵步枪。
一九式步枪
一九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的仿制品,其中“一九”即日本天皇昭和十九年(1944年),改枪取消了三八式步枪的防尘盖和框形标尺,缩短了枪身, 全长与三八式骑枪差不多,该枪曾在北平市的北支兵工厂生产,数量不多,保存下来的极少。
综合评价
“该步枪的优点是精度高、射程远、适合白刃战,再加上其构造简单,适于战时的大规模生产,且结构坚固,易于后勤维护。另一个优点是后坐力小, 可以提高射击精度,减少新手对射击的恐惧感。三八 式步枪使用的6.5毫米子弹,除了后坐力小外,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焰。
国内的影视剧认为,三八式步枪的枪弹虽然射程远,但是威力不足。而根据美国军队的一份报告,由于6.5毫米子弹的材质和加工工艺,射入的枪弹较易在体内破碎,对人体组织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
参考资料
[枪]第十集 三八大盖.央视网.2023-08-03
三八式马枪 枪托截了更好用.中国军事图片中心.2023-08-03
二战日本97式狙击步枪.抗日战争纪念网.2023-08-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研发背景
设计历程
生产历程
装备历程
日军装备
出口他国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保险机
防尘盖
瞄具装置
运动原理
枪机结构
运作过程
使用枪弹
附带器件
枪弹和枪弹盒
刺刀
油壶
性能参数
延伸型号
三八式马步(骑)枪
四四式马步(骑)枪
九七式狙击步枪
九九式步枪
一九式步枪
综合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