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尾巴老李是民间传说人物,传说在
山东省大地、
东北三省和北方多数沿海地区广为流传。中国与流传故事相似的文字记载,见于
清代袁枚的《
子不语》。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秃尾巴老李传说故事源远流长。大部分学者及
传承人认为该故事应当起源宋代,形成于元代。一是清
顺治《
招远县志》载:“山之麓(山指罗山山脉的马山),有龙门洞,可容百许人,世传有妇人产龙于此。”这表明秃尾巴老李传说故事已在民间流传甚久,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否则不可能明文收入
清代县志。二是秃尾巴老李传说故事脉属
道教文化。罗山班仙洞属
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史载道教全真派创始
丘处机曾在此修炼多年,其时间即在
招远市建县期间。所以秃尾巴老李传说故事当从那时起已在民间开始流传,后经过明、清和近代民间的口头传播,故事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承,因而在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在流传于
山东省、
河北省和
东北地区的“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版本大约有六种。故事的版本虽然不同,情节却大同小异,都以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的基调把一个生在山东,活在
黑龙江省的“秃尾巴老李”的形象展现于人们面前。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莒起源地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寨里河乡龙尾村。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当地有一
李姓农家生一青蛇,此蛇见风就长,丈夫大骇,挥锄把蛇的尾巴劈下。那蛇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后被称之为神龙“秃尾巴老李”。此龙以勤劳、善良、忠厚、贤孝著称,每年都来龙尾村祭母,保佑这个地方风调雨顺,留下一串串动人的佳话。
秃尾巴老李传说在
即墨及
山东省各地、
黑龙江省和陕西等地广为流传。在即墨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为:据传
北宋初年,龙山下有一李姓之妻王氏生一小黑龙,因闪失削去尾巴,小黑龙痛极,一爪抓出山顶的龙池,后飞去黑龙江战胜行灾作恶的大白龙,为民除害兴利,人们把这条扬善除恶、行云布雨的黑龙称为“秃尾巴老李”,极为尊崇。宋代,人们在龙山传说中的“天井”旁建了龙王庙,供奉秃尾巴老李
塑像。
每年
农历六月十三日是秃尾巴老李的诞辰,当地举行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属夏天雨季,龙山附近经常下雨,传说和自热现象融合,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形成官方主持、民间参与的大规模祭龙祈雨活动。明清以来盛行的“取龙牌”祈雨则演化成了许多民间传说,如
慈禧出迎十三里接龙牌,亲书“泽周壮武”匾额等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现存明清以来地方官员为求雨所刻的金、银、铜质求雨龙牌63面,史料数量之多,为国内仅有。
相传,有一天,回龙山下一个
郭姓妇人到昌阳河中洗衣服,饮用河中之水怀孕,但三年没有生产,一天夜里雷雨交加,妇人终于生下了一条小龙。小龙天生会腾云驾雾,每天晚上都来喝奶。妇人丈夫姓李,对此很恼火,一天夜里挥起刀向小龙砍去,砍中了它的尾巴,小龙负痛飞走。故事中的小龙,便是李龙王。这便是“秃尾巴老李”的由来。李龙王母亲死后,葬于阳山。李龙王念母情深,将龙母坟又迁至回龙山上。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前后,人们都要在回龙山上举行盛大的山会,烧香许愿,乞求福泽。
相传在龙都街道南三里庄有个庄稼汉叫李憨,娶桃红为妻,二十余年未生子女。这年夏天桃红怀身孕,夫妇大喜,十一个月上,桃红生下一条小黑长虫,李憨一怒之下,拿起把铁锨铲下小长虫尾巴,小长虫疼得蹦到屋脊,然后掉到桃红的怀中,鲜血淋漓,眼泪直掉。桃红惊、吓、气袭身去世。小长虫在娘怀中,三个时辰长到四尺有余,向他娘点了三下头,说:“娘,我去了。”一溜火光去了黑龙江。后与黑龙江中的恶白龙打斗三天三夜,在山东人的帮助下斗败了白龙,从此江边再无洪水泛滥,五谷丰登。因小长虫姓李,又是条黑龙,所以叫没尾巴老李,黑龙江也由此得名,而黑龙沟子村的来历也流传至今。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山东省文登市、
即墨区、诸城市、
莒县等地可谓家喻户晓,虽然传说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故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关于“秃尾巴老李”投胎于山东民家、断尾后落户
黑龙江省的故事,而且,这些地方拥有大量关于秃尾巴老李的风物遗存。如在文登市有李龙王显灵之地“回龙山”,即墨市有龙山、龙池,诸城市有黑龙沟,莒县有龙尾村、龙头、海眼、龙母垃、龙泉、龙母泉、龙须泉等。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对地方民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在文登市,相传每年
农历三月初二为龙母诞辰,届时远近百姓都齐聚回龙山下“妆演
杂剧为龙母上寿”。而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八其生日这天,李龙王都要回乡祭母,方圆百里的人们纷纷蒸上大前来上供祝寿,祈求它保佑风调雨顺。从明清至今,回龙山山会兴盛了数百年。在诸城市,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是秃尾巴老李生日,当地百姓在这天都会携带祭品到龙山谢龙神降雨之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而久之,形成了龙山庙会。秃尾巴老李传说是中国几千年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图腾文化的生动演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