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国(1941-),男,
满族,耿庆国于1941年1月生于北京市,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震学家。耿庆国师承著名地震学家
傅承义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1965年8月,耿庆国于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地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地质部物探研究所。三年后,担任地质部物探所地震预报室技术负责人和北京管庄地震前兆预测台站首任台长。于1972年10月正式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的方法原则,并对1976年发生的
唐山地震提前提出了告急。1980--1989年,耿庆国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从事地震预报应用研究。后来,历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现任名誉主任,
联合国行政管理与减灾全球计划项目科学顾问。期间,又成功预测了包括
5·12汶川地震在内的若干次地震。
耿庆国曾出版《
中国旱震关系研究》等著作,发表《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等论文,并曾获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奖励基金。2008年获评“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耿庆国于1941年1月生于北京市。1965年8月,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地震专业毕业,分配到地质部物探研究所工作。1968年1月,地质部物探所地震预报室技术负责人和北京管庄地震前兆预测台站首任台长。1970-1979年在北京市地震队工作。1972年,耿庆国在探索6级以上大地震的中期预报时,发现大地震发生前的1-3年半,震中区会出现干旱。旱区面积越大,发生地震的震级也越大。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旱震关系,并将它运用到大地震中期预报方面,预测出了1975年2月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期间,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汇报工作。
1976年,在一次围绕“旱震”理论的研讨会上,耿庆国根据前期对华北北部地区异常干旱的情况,再次做出预测,指出1976年7月份前后,在北京、
天津市、
唐山市一带,有大概率会发生大地震,只不过有一些人当时并没有完全相信。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造成20余万人丧生。
1980--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从事地震预报应用研究。后来,历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现任名誉主任,
联合国行政管理与减灾全球计划项目科学顾问。期间,发表了《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和《
中国旱震关系研究》。2002年,我国
甘肃省、
四川省等地出现了受灾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严重干旱,耿庆国预测该区域会有很大的几率发生强震,距离耿庆国预测的6年后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的特大地震。
1972年,耿庆国在探索6级以上大地震的中期预报时,发现大地震发生前的1-3年半,震中区会出现干旱。旱区面积越大,发生地震的震级也越大。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旱震关系,并将它运用到大地震中期预报方面,已在
炉霍县、
昭通市、
海城市、唐山、松潘、龙陵等大地震的中期预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在孕震过程中,伴随地下放出的
热能、电磁能、化学能以及载流、载电的物质流上升到地表,这些能量造成了孕震区的低空大气异常,地热的增高,使近地面出现干热现象,导致了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平均绝对湿度变小,不但改变了云的状况,而且由于缺乏水汽条件而不易产生
降水,使地表面干旱。他的观点和事实,主要发表于《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和《
中国旱震关系研究》。
对于耿庆国提出的旱震理论,学术界也存在争议。比如,早在2011年,时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利用千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
于震前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