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大院
清代宅院、现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
石家大院(英文名:Shi Family Residence),别名“尊美堂”,是清代天津市八大家”之一石家的宅院,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47号,有“天津第一家”和“华北第一宅”之称。
石家大院源于清代石家家族。石家原籍山东省乾隆五十年(1785年)开始落户杨柳青。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石家兄弟四人各立门户,分产为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和尊美堂四堂,大规模的建筑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建设,后仅存“尊美堂”宅邸,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278间,分布在18个庭院中,庭院采用合院式布局,整体北高南低,轴线明确,布局均衡对称,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大院内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封闭式民宅戏楼,院内收藏了大量杨柳青镇木板年画的历代作品并拥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天津市砖雕,再现了清末古老的天津民居风貌,弘扬了杨柳青地方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
1991年,石家大院作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的馆舍正式开馆,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2022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石家原籍山东省,祖辈因漕运起家,乾隆五十年(1785年),从石衷一开始落户杨柳青,其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资日丰。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历代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爱新觉罗·旻宁三年,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父亲遗嘱分家为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和尊美堂四堂。其中尊美堂后代石元俊在科举考试中中举,尊美堂愈发兴旺,而后世其他堂门的子弟不求上进,堂门逐渐衰落。
此后石元俊致力于家族产业的经营,在光绪年间(1871-1908年)大兴整改宅邸。光绪十年(1884年),石元仕继石元俊之后主持尊美堂,他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现石家大院即为仅存的“尊美堂”宅地。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七年(1918年),石家大院为办尊美堂石宝珩长子石元士的七十大寿,接朋引客,大摆筵席,不料次年石元士因病故去,便在杨柳青地区大办丧事。随后国家动荡不安,连年战乱,石家生意不景气,地租难收,渐显衰落之势,石元士故去后,其家人离开尊美堂老宅,全部迁往天津市定居。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石元士夫人去世,大办丧事,家业彻底崩盘,石家开始负债度日,而石家大院的老宅陆续变卖,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平津战役曾在石家大院设立前线指挥部,20世纪50年代一度为天津专署所在地,直到1956年天津专署迁出后,石家大院被改为学校。1987年,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将“尊美堂”宅邸(俗称:石家大院)列为天津市西青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复加以保护,此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投资560万对石家大院进行系统修复,1992年,石家大院被天津市文化局命名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2006年,石家大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布局
石家大院位于天津西郊杨柳青镇古镇中心,紧邻京杭大运河,原为“天津市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宅邸,也称为“尊美堂”,是迄今保存最为完好且规模较大的北方民宅建筑群之一。
石家大院的基地南低北高,呈长方形,南北长96米,东西宽72米,占地60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45平方米,共有278间房屋,分布在18道院子中。在总体布局上继承了合院的布局方式,大院拥有五道门十二个院落,全部采用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等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三落五进的布局形式。其建筑典雅华贵,装饰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展现着浓厚的民情。
整个建筑群共有平行的南北向四条纵向轴线,每条轴线上有四进或五进院落。由估衣街进入石家大院北门,能看到一条长长的甬道,它是整个大院的中轴线。甬道上有形式各异、建筑精美的5座门楼。甬道两侧,是对齐排开的五对院门。月亮门和影壁在南端西侧,直对着运河。甬道东侧有共五进院,由南向北。
第一进是南书房,周围气氛幽静,当时私设学塾。第二、三、四进是石氏家族主人的卧房、闺房和起居厅。第五进为招待客人的大厅与账房。在中轴线甬道东边还有一条小甬道,沿侧的房间有厨房、车棚、马厩、下房及护院男女用人住所。中轴线甬道的西侧也有五个院,从南向北。第一个院是外账房与大影壁,外侧是大垂花门,此门平时不开,只有达到足够阶层的人才可以从这里通过。第二院南侧为接待贵宾的花厅,北侧是陈列古玩的院落。第三院是戏楼及南客厅。第四院是串廊院。而最北侧的是一院北客厅及佛堂。整个建筑群体在中轴线的统领下井然有序,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讲究对称、讲究秩序的民族特色,表现了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主要景点
长廊回廊
估衣街跨进石家大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大青方砖铺就的长甬道,大约有800米。甬路上有形式各异、建筑精美的5座门楼。从南向北门楼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为“连升三级”。
甬道的东侧,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寝室,现今是展品陈列区,陈列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和砖雕艺术品。甬道西侧,主要有花厅、戏楼、佛堂等建筑,是石氏家族会晤宾朋、娱乐消闲、诵经礼佛的场所,现辟为博物馆的“石府复原陈列区”。
平安门
平安门位于石家大院正门左路,门壮如花瓶,寓意平安,门两侧有凤戏牡丹、麟吐玉书的图案,门上有砖雕的“幽径”二字,门内是长廊,长廊西侧便是石府花园。
石府花园
入平安门后,于长廊西侧便可看到石府花园。花园原貌不得而知,现在的花园于2002年重建,占地约1100平方米,以环廊、奇石、碧水、曲径、方亭、绿草、娇花装点,景观赏心悦目,宛如置身苏杭园林。该花园四周是呈“回”字形的走廊,共计32自然间,可环绕花园一周。在四角亭旁边有棵百年枣树,至今枝叶繁茂。
花园中间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围绕着一块50平方米的绿地花园,在“回”字走廊的上横处有一清水平台,平台下方有4个龙头型雕刻,龙嘴呈管状。在东侧走廊的墙壁上刻有杨柳青年画,每幅画有形状各异的画框,画的内容皆是历史典故,画中人物表情生动形象,肢体语言表达丰富。回廊下方有一排竹子耸立在几尊大石头后边,竹枝挺拔修长,四季常青,花园内还种植了牡丹和月季尽显富贵吉祥。
戏楼
石府戏楼处于石家大院中心位置,也是整个大院最高建筑。戏楼正北有穿山游廊院和佛堂院贯穿相连,正南接南花厅院。进入戏楼正门,上方有“厚德载福”的匾额,在整个院落空间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石家大院戏楼是中国目前唯一完好保存且规模最大的民宅封闭式戏楼,以楠木为原材料,采用了砖木抬梁式框架建筑结构,总面积达410平方米,最高处地面至顶部约9米,由54根立柱支撑,屋顶采用铅皮封顶,并铆钉铜制“寿”篆体字于铅皮上,寓意长寿不竭。厅内的木雕装饰,包括雀替、隔扇、柱头等,戏楼横梁下还悬挂着双雕宫灯,造型古朴华丽,梁柱间镶嵌有精致的木雕,高约3米处的立柱结构上方围有一圈回廊,回廊以上设有宽敞的窗户,确保阳光不会直射到戏楼座位上,同时避免了影响台下观众的视线。
戏楼建筑结构设计巧妙,其特点是冬暖、夏凉、音质好。冬日虽寒冷,但由于戏楼的墙壁是磨砖对缝建成,严密无缝隙,并设有地炉取暖,楼内仍温暖如春。到了夏季,戏楼内地炉空气对流,方砖青石坚硬清凉,东西两侧开有侧门使空气形成对流,空间又高,窗户设计的阳光不直射却分外透亮,使人感觉十分凉爽。
音质好主要由于戏楼建筑用砖均是三座马蹄窑指定专人特殊烧制,经专用工具打磨以后干摆叠砌,用糯米面打糊白灰膏黏合,墙成一体,北高南低,回声不撞,北面隔扇门能放音,加上“走马廊”还有一个回旋声音的作用,因此拢音效果极佳。若大戏楼不用扩音器,不仅在角落听得清楚,而且院内也听得明白无误,在此唱戏便可找到绕梁三日的感觉。石府戏楼堪称“民宅一绝”。
当年石氏家族鼎盛时期,逢年过节,石府宴请客人都要把戏楼装饰一新,灯火辉煌。1918年农历11月,尊美堂的石元仕70寿诞,在该戏楼唱堂会。京剧界名角孙菊仙余叔岩、陈德霖、王君直等都应邀演出。
花厅
与戏楼一墙之隔的就是花厅,花厅即客厅,现已按照原来的陈设进行复原。
花厅主要用来接待贵宾,清末石家在此设支应局与官府洋人勾结,镇压义和团运动;北面大厅是陈设古玩字画的地方;还有一间屋子是解放初天津专员公署刘青山、张子善办公之处,刘、张后因贪污被枪毙。
建筑特色
石家大院的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单体形式,主体结构均为抬梁式构架,两端辅以硬山架,室内少柱或无柱,以获得最大的使用空间。而在保持传统形式和风格的同时,建筑形式又受到内部功能需要的影响和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建筑形体在统一中呈现出多变的态势,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效果。
其中的砖雕、木雕、石雕在华北建筑特色当中堪称三绝。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多姿多彩,民情浓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全宅无论总体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皆反映出清末民初文化遗韵和民俗民风。
建材
石家大院的建筑用料考究,其建筑材料分为砖瓦和木料两部分。苏州市临清市以制作高质量的砖瓦而闻名,当地生产的砖瓦有着优良的质地和外观,故砖瓦大部分从苏州和临清运来。用于大院的建筑框架和装饰的木材来自云南省贵州省等地,包括楠木檫木楸木柏木等硬木,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廊亭艺术
檐廊
石家大院中有大量的檐廊,分布于账房院中,男花厅院与女花厅院中,戏楼前的天井院中等等,其中檐廊宽度最窄的半米有余,最宽的近2米,高度大致都在3米,廊柱间距3米左右,柱径约15厘米,柱高2.5米左右,两柱之间设有空栏坐凳,距离地面半米,其建造是典型的抬梁式框架结构,扩大底层建筑面积的同时,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性,房屋与柱子用榫卯连接,柱下有柱础石,起到防腐防潮的作用。
园廊
石家大院中有一个占地约1100平方米的花园,花园以环廊、奇石、碧水等巧妙装点,32自然间长廊环绕一周,廊型丰富,或曲或直。其中直廊修长平直,位于四合院和花园的交界处,南北落差一米左右,通过线条横竖的衬托,将花厅、戏楼和花园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而花园中的曲廊因地制宜,随型而弯,依势而曲,有的折转向外,有的则依墙而建,另外长廊的白墙上还雕刻着9幅杨柳青年画。
石家大院中的亭子临水而建,通过两侧的园廊,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四面攒尖顶,没有槁扇,属于凉亭,其内檐天花没有顶棚,外檐在柱间安防挂落与栏杆,柱间设有美人靠供人休息,柱上刻有对联“亭小能容月,花繁乱入诗”。
雕刻艺术
石家大院的雕刻采用了石雕、木雕、和砖雕等多种手法,每一种手法都运用了不同的技术和风格来体现。其中石雕以线雕浮雕透雕和圆雕为主,营造出石材的质感和形象的立体感,木雕则以透雕和高浮雕为主,使木构件细腻生动,富有层次感,而砖雕主要是圆雕、浮雕和透雕,形成建筑墙体上的精美装饰。这些雕刻作品主要以吉祥如意、福善喜庆为题材,动物有不死鸟丹顶鹤、狮子等,植物有葫芦、莲花等,以及各种祥云、如意的纹样都广泛运用于雕刻中,为其建筑增色添彩。这些雕刻工艺非常精湛,作品表现细节丰富,栩栩如生。无论是石雕、木雕还是砖雕,都表现出匠心独具的特点,使得建筑充满艺术气息。这些艺术雕刻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技巧和审美追求,还蕴含着院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砖雕
在石府大门内的影壁上采用了浮雕的手法,雕刻了众多的砖雕图案,在其中心部分由正方形方砖拼接,中间无纹饰,四角刻有“狮子滚绣球”的浮雕图案,周围排列紧凑的装饰了花鸟、植物和几何等吉祥图案,影壁下方须弥座上刻有五只蝙蝠浮雕,其分别叼着佛手、桃子、句子、柿子、石榴,其寓意为“有福聚财”“福寿双全”“吉祥幸福”“事事有福”“多福多子”结合的“五福临门”。
木雕
在石家大院的三座垂花门的垂柱上,雕刻有三个不同时期莲花的图案,在第二座垂花门上方有三个木格,每个木格中雕有三只精美丹顶鹤,仙鹤背后还雕刻了许多外圆内方的古钱币,其皆采用了圆雕的方式,巧妙的将构思创意与传统技艺结合了起来,雕刻的莲花“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三个花期,合称“垂柱联姻。另外,在大院内的男花厅内藏有石家的木雕精品“八扇屏”,该屏采用了精美的四季花鸟,两面图案完全一致,屏中间以薄纱取代玻璃,以达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效果,将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
石雕
石家大院的在装饰建筑上使用了大量精美的石雕,其选用了上等的石料为戏楼的房檐雕刻装饰,另外还有院内第一座垂花门的三级台阶和垂带条石上均有精美的花纹回路组成的图案,垂花门下,有整个大院内最精美的一对抱鼓石雕,门左侧抱鼓石上雕刻有“狮子滚绣球”,最上方的较大的那只为雄狮,意为“寰宇一统”,门右侧的抱鼓石上方较大的为雌狮,其余皆为小狮子,意为“子嗣昌盛”,每块抱鼓石雕刻的狮子数量并不相同,左侧一大三小共四只,右侧一大四小共五只,合为九狮戏绣球。
家族发展
开基立业
石氏家族是山东莱州石家岭村人,先祖石蓬以船运为生,后迁至杨柳青镇。石氏家族在杨柳青镇经营运输业,并利用漕运和沿途缺粮地区销售货物积累财富。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石衷一开设了万兴粮行,经营粮食运输和收购,积累了大量财富。其后,石氏家族逐渐兴盛,成为富户。
清嘉庆三年(1798年),石万程加运小麦到北京,因洪水成灾无法行船,遣散船工后与继妻高氏在船上厮守过年。翌年,他们收留了一个无家可归的高姓少女,因其聪明伶俐、深得石氏夫妇喜爱,就让儿子石献廷收为第四房小妾。后来,高姓少女坦诚自己的身世,原来她竟是和珅府的一名丫环,在和珅家被查抄后,她携带贵重珠宝逃离。这位少女是满族旗人且德高望重,被尊称为“旗奶奶”,她嫁入石家后,一连生下五个儿子,使得石家人丁兴旺。此女带来了财运,石氏家族逐渐红火兴旺。
清嘉庆六年(1801年),天津市地区水灾,粮价暴涨,石万程借此大发其财,家资更加雄厚。清嘉庆十年(1805年),石氏家族在杨柳青前大街购买了大片旧房基地,盖起了八个相连的大四合院。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石献廷之子石宝庆又在老宅西北与之紧邻地盖起了六个大四合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刊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测量的石府住宅图,其范围东起成德胡同,西至大寺胡同,南至前大街,北至后大街。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发生白莲教起义,清廷为了调兵镇压起义,急需武士人才,年年开考武童、秀才、举人进士等武备官员。石氏儿孙皆贩粮出身,身大力壮,在高氏策划下安排石宝庆参加武科举考试,果然在保定考中丁卯科省试武举第一名,石府挂出“武魁”匾。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石献廷次子石宝菩又在保定市考取了戊辰科举人,石府挂出“兄弟联登”的大匾额。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石宝庆又考取了武进士,石氏家族成为地方名流。
各奔前程
清道光三年(1823年),遵照父亲遗嘱,为避免树大招风,石献廷的四个儿子协议分家。将账簿、现银、土地、房屋、家具、当铺等按四份平均分配、各立门户。长门福善堂分得万兴粮店、两处当铺、400余顷土地。后因战乱和经营不善等原因,万兴粮店受损歇业。福善堂子孙以农商为业。
长门福善堂,福善堂是石宝善和石宝福的名字组合而成,分得大量资产。但在太平天国军北伐和捻军兴起后,粮店歇业。石宝善年老后将家产分给七个儿子,立七门。其中石均和石毓铎在土改时交出土地80余顷。
二门正廉堂,石宝庆考中进士后建起六所大四合院。其子孙多次参加科举,并在省试中取得武举。其中石作绶在保定省试中取得武举,其长子在光绪五年参加省试中举。正廉堂在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挂上著名书法家戴彬元题写的“祖孙父子同登科甲”的横匾额。怀德堂后人石绍廉迁居北京,其四子石毓浔后改名石年,到香港后化名杨柳青从事影视导演,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
三门天锡堂,石宝苓善于理财,家业庞大。光绪元年家中设有银库院和珍品院,外有合作经营的天源化银炉房,在天津市和其他县有当铺10处,土地300余顷。其子石元熙好花会,费巨资置办道具,死后由其子石文光继承家业。但石文光纨绔成习,奢靡无度,最终导致天锡堂家破人亡。
四门尊美堂,石宝珩立堂名为尊美堂,生三子。长子元俊聪颖过人,中举后因父老弟幼未到任,后经商并创建多处产业。光绪四年与族侄石作等人成立崇文书院,为当地科考的晋身阶梯。清光绪十年(1884年)左右,石元俊病故,无子,其弟石元仕掌管尊美堂。石元仕的严谨持家使尊美堂在四大门分家后,成为财势最大、维持时间最长的一支。现存的石家大院就是尊美堂的房产。
家道中落
石元仕掌管尊美堂时37岁,他继承了父兄留下的产业,又致力经营,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财势超过同族各门,政治势力也不断扩大,成为集官僚、地主、资本家于一身的显赫人物确立了名副其实的“津西第一家”地位。
石元仕掌管尊美堂期间,家族生意和社会影响达到顶点。他不但经营有方,财源广进;而且广结权贵,娶张之洞族侄女为妻,子女也多与官绅豪门结姻。为抵抗八国联军,石元仕出资“支应局”,以保四方平安。为此慈禧李鸿章接见,赏赐四品卿衔。随后被选为天津议会委员,集官僚、地主、资本家于一身。他的日常生活也极尽奢侈。1919年,石元仕病故。
尊美堂在石元仕死后由石作藩管理,但家业已大不如前,其他族门也已明显败落。1917年后,由于地方不靖和杨柳青镇水灾,尊美堂家迁往天津市,开支巨大且频繁应酬导致家道越发衰落。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入杨柳青后,石家收入锐减,不足开支的百分之五,只有靠变卖古玩细软填补生活亏空。1940年石元仕夫人去世后,尊美堂家道越发一落干丈,最终家产散尽,繁华不再。
重要文物
杨柳青博物馆内有蜚声四海的杨柳青年画简史陈列、天津砖雕陈列、天津民俗陈列、石府复原陈列四个部分。杨柳青年画、刻砖刘、风筝魏、泥人张彩塑被世人称之为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的四绝,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盛誉。
在杨柳青博物馆内,陈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杨柳青精品年画百余幅,有造诣颇深的神品书画师钱慧安、高桐轩等人的精品。此种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作品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着重反映人民的生活及风俗习惯。艺术形式受宋、元传统绘画的影响,手法上善用寓意、装饰来表现。印绘结合是杨柳青年画的主要特点。通过民间艺人的精心套印和手工彩绘使画面栩栩如生。以其所具有的细腻刻画及晕染的面部、色调明快的服饰、丰满的构图,成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珍品。曾多次出国展出为众多的国外人士喜爱和收藏。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在天津砖雕陈列馆中,展出了清末民初的130余件精美的砖雕艺术品。砖雕俗称“刻砖”,是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成就很高。其中被誉为刻砖刘(刘风鸣)的作品最负盛名。他把原有的浅浮雕发展成为深雕、透雕。其特点是层次多,主体感强,装饰味浓。作品的内容多为人物、动物、花鸟、屋宇、桥梁等。刻制手法细腻,对眉目、羽毛、花芯、叶筋匀有生动的描绘,各具特色。
相关荣誉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石家大院),是天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拍摄基地、也是天津市重要的旅游景点,曾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
1987年6月,西青区人民政府将“尊美堂”宅第列为区级文物(俗称石家大院)加以保护,并出资修复。
1992年,石家大院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晋升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石家大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0月,石家大院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石家大院馆内“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为第一批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
2020年11月20日,石家大院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
2022年3月,石家大院被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认定为第一批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杨柳青博物馆以石府院落为基础展现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是文物古迹与博物馆相结合的产物,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既具有博物馆职能,又具有文化旅游景点的特征。内设杨柳青镇年画陈列、天津市商俗陈列、华北民居等专门展室,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着杨柳青的历史及当地的民风民俗。石家大院是民居建筑与独特民俗展示结合的精品,可谓相得益彰,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和弘扬。
石家大院作为文化遗产在2006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点)景区,成为民众了解天津近代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窗口。石家大院开发利用作为民居建筑群、民俗博物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使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在协调中持续发展。同时带动了杨柳青周边古迹文化的传承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安家大院的开发、古玩城的建立、明清一条街的落成等。
保护
1987年6月,西青区人民政府将石家大院列为区级文物,加以保护,并在天津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多次进行了修缮工作,其中包括翻修墙面,对院内破损地面进行了维修铺,对常暴露在室外的门窗、长廊等进行了油饰保养外部,对院内所有水道进行了彻底的清理、疏通和维修,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和增建全院消防系统,加强防火防盗。为全院的最高建筑物——石府戏楼安装了避雷系统以确保“华北第一民宅戏楼”的安全。
2003年政府恢复重建了石府的花园,维修并改造了东大门西侧的平房和庭院,理顺了大院的排水系统,此次维修还包括改造、扩建石家大院东部区域2000多平方米、四个仿明清式四合院,建成后将成为石家大院附属陈列室,使馆藏更加丰富、布局更加合理。
相关影视
石家大院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由于它具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已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电影《活着》,电视剧《日出》都是在石家大院拍摄的,形象而逼真地为观众们展示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此外,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石挥就是石家的第六代世孙,他自导自演了电影《我这一辈子》。
参考资料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石家大院).天津市人民政府.2023-10-25
石家大院.天津人大.2023-10-25
石家大院.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5
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中国文明网.2023-08-09
杨柳青博物馆景点介绍.中外著名景点介绍.2023-08-09
活着 (1994).豆瓣电影.2023-10-25
我这一辈子(1950).豆瓣电影.2023-10-25
日出(2002).豆瓣电影.2023-10-25
京华烟云 (2005).豆瓣电影.2023-10-25
梅兰芳 (2008).豆瓣电影.2023-10-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景区布局
主要景点
长廊回廊
平安门
石府花园
戏楼
花厅
建筑特色
建材
廊亭艺术
檐廊
园廊
雕刻艺术
砖雕
木雕
石雕
家族发展
开基立业
各奔前程
家道中落
重要文物
相关荣誉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保护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