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成公主
隋宗室女
义成公主(?-630年),隋宗室女。开皇十九年(599),和亲东突厥启民可汗的安义公主卒,为发展与突厥的友好关系,杨坚以宗室女(即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有隋一代,少数民族首领连娶两位公主者,唯启民可汗一人。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为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之可敦(后妃)。唐贞观四年(630)二月,被唐将李靖所杀。
人物生平
开皇十九年(599年)十月,突厥归附启民的男女万余人,皇上命长孙晟率领五万人在朔州市修筑大利城以安置。当时隋朝安义公主已经去世,又派长孙晟持节护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他,启民可汗对这个来自大隋王朝的妻子十分满意。大业三年(607年)夏,隋炀帝巡游至榆林郡,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来行宫朝见,前后献马三千匹。炀帝非常高兴,赐物万二千段。八月,炀帝出塞,来到启民可汗之帐,萧皇后也住进义成公主之帐,启民可汗与义成公主各获赐金瓮一副,以及衣服、被褥、锦彩等物。随后启民可汗扈从隋炀帝入塞,到定襄郡时,炀帝命其归藩。
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去世,其子始毕可汗继位,请尚公主,隋炀帝要求其遵从本族习俗(即按收继婚习俗继娶义成公主)。 其后,因裴矩欲嫁宗室女于叱吉设、诱杀史蜀胡悉等风波,始毕可汗不再朝贡于隋,隋朝和突厥开始交恶。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巡幸至汾阳宫,阿史那·咄吉世遂派数十万人袭击隋炀帝。由于“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所以义成公主能够事先得知始毕可汗的计划,随即赶紧派使者来告变,隋炀帝遂退守雁门,被突厥大军围困,束手无策,以致“抱赵王而泣,目尽肿”,内史侍郎萧瑀请求遣使联络义成公主,隋炀帝听从,派密使求救于义成公主。义成公主派使者告诉始毕可汗“北边有急”,隋朝各路援军也陆续赶来,始毕可汗就撤军而返。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宇文化及弑杀于扬州市,翌年宇文化及被夏王窦建德所杀,萧皇后亦被窦建德俘虏。当时阿史那·咄吉世已死,其弟处罗可汗继位,仍娶义成公主。义成公主听说后,派使者迎萧皇后及其孙杨政道入突厥,窦建德以上千骑兵护送,并送上宇文化及的首级,杨政道则被立为隋王,延续隋朝社稷,义成公主无疑是幕后的主导人物。 处罗可汗在位一年即生病,义成公主给他吃了五石散以后就死了。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黜不立,改立处罗可汗之弟咄苾,即颉利可汗,自己改嫁颉利可汗,居于云中郡故地。
此后,义成公主仍在推动颉利可汗与唐为敌。例如武德六年(623年)的马邑之战,本来颉利可汗想向唐朝求婚,并按李渊的要求放弃进攻马邑,但在义成公主的坚持要求下攻下马邑。
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义成公主被唐将李靖杀害;颉利可汗西逃吐谷浑,途中被张宝相俘虏。
主要事件
以下参考资料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的“雁门关之围”。那年夏天,喜欢游历河山的隋隋炀帝突然北上巡游,突厥始毕可汗得知后率骑数十万,准备突袭炀帝的乘舆。雁门关一线正是隋与突厥的边界,炀帝被围困于此。
“雁门关之围”几乎倾覆隋朝,一个多月的围困与突围的角力过程,隋军一度极为被动,雁门郡四十一座城池被突厥攻破三十九座,隋军只死守雁门关和崞县城池。
事先,义成公主已派密报给隋炀帝,说这次阿史那·咄吉世和大隋正式翻脸了,赶紧避险。炀帝的人马疾驰冲进雁门关躲避,最危急时刻,突厥围城,飞箭已经射到炀帝眼前,而城内余粮仅够20天,隋炀帝抱着儿子哭肿了眼。
其实在之前的几十年,突厥已完全臣服隋,隋通过公主和亲及各种离间手段,把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西突厥一度败走远遁,东突厥在始毕可汗的父亲启民可汗的统领下,依顺隋,养兵富民,定居河套一带。
但609年启民可汗死后,隋大臣裴矩认为突厥日渐强大,需要分化离间,就想将宗室女下嫁阿史那·咄吉世的兄弟叱吉设,并册封其为南面可汗,由此始毕可汗怨恨倍增。所以,雁门关之围并非无缘无故。
困守雁门的一个月,隋炀帝备受煎熬,局势胶着中,有人建议和远在定襄的义成公主通信,求帮忙。炀帝听从了。
义成公主马上行动派人飞马疾驰始毕可汗,说北方边境有紧急情况,请可汗回兵——可见公主对大隋说一不二的忠心。如果不是她谎报军情,或是她没有足够的威信说服可汗,隋炀帝迟早要被突厥捉住。
义成公主救了隋炀帝,令局势再次回到从前。
史籍记载
《隋书卷三·帝纪第三·炀帝上》
(大业三年八月)乙酉,启民饰庐清道,以候乘舆。帝幸其帐,启民奉觞上寿,宴赐极厚。上谓高丽使者曰:“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皇后亦幸义城公主帐。
《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
大业十一年)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阿史那·咄吉世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壬申,车驾驰幸雁门。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民部尚书樊子盖固谏乃止。齐王以后军保于崞县。甲申,诏天下诸郡募兵,于是守令各来赴难。九月沈从文,突厥解围而去。
《隋书·列传第四十九》
上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居之。是时安义主已卒,上以宗女义成公主妻之,部落归者甚众。阿史那·雍虞闾又击之,
上复令入塞。......
大业三年四月,隋炀帝榆林市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来朝行宫,前后献马三千匹。帝大悦,赐物万二千段。启民上表曰:“已前圣人先帝莫缘可汗存在之日,怜臣,赐臣安义公主,种种无少短。臣种末为圣人先帝怜养,臣兄弟妒恶,相共杀臣,臣当时无处去,向上看只见天,下看只见地,实忆圣人先帝言语,投命去来。圣人先帝见臣,大怜臣,死命养活,胜于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其突厥百姓,死者以外,还聚作百姓也。至尊今还如圣人先帝,捉天下四方坐也。还养活臣及突厥百姓,实无少短。臣今忆想圣人及至尊养活事,具奏不可尽,并至尊圣心里在。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中原地区。臣今率部落,敢以上闻,伏愿天慈,不违所请。”表奏,帝下其议,公卿请依所奏。帝以为不可,乃下诏曰:“先王建国,夷夏殊风,君子教民,不求变俗。断发文身,咸安其性,裘卉服,各尚所宜,因而利之,其道弘矣。何必化诸削,以长缨,岂遂性之至理,非包含之远度。衣服不同,既辨要荒之叙,庶类区别,弥见天地之情。”仍玺书答启民可汗,以为北未静,犹须征战,但使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也。帝法驾御千人大帐,享启民及其部落酋长三千五百人,赐物二十万段,其下各有差。复下诏曰:“德合天地,覆载所以弗遣,功格区宇,声教所以咸。至于梯山航海,请受正朔,袭冠解辫,同彼臣民。是故《王会》纳贡,义彰前册,呼韩入臣,待以殊礼。突厥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志怀沈毅,世修藩职。往者挺身违难,拔足归仁,先朝嘉此款诚,授以徽号。资其甲兵之众,收其破灭之余,复祀于既亡之国,继绝于不存之地。斯固施均亭育,泽渐要荒者矣。朕以薄德,奉灵命,思播远,光融今绪,是以亲巡朔野,抚宁藩服。启民可汗深委诚心,入奉朝觐,率其种落,拜首轩,言念丹款,良以嘉尚。宜隆荣数,式优恒典。可赐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帝亲巡云内,氵斥金河而东,北幸启民所居。启民奉觞上寿,跪伏甚恭。帝大悦,赋诗曰:“鹿塞鸿旗驻,龙庭翠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至,
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帝赐启民及主金瓮各一,及衣服被褥锦彩,特勤以下各有差。先是,高丽私通使启民可汗所,启民推诚奉国,不敢隐境外之交。是日,将高丽使人见,敕令牛弘宣旨谓之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明年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使人甚惧。启民仍扈从入塞,至定襄,诏令归藩。
明年,朝于东都,礼赐益厚。是岁,疾终,上为之废朝三日,立其子咄吉世,是为阿史那·咄吉世。表请尚公主,诏从其俗。十一年,来朝于东都。其年,车驾避暑汾阳宫遗址,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诏诸郡发兵赴行在所,援军方至,始毕引去。由是朝贡遂绝。明年,复寇马邑李渊以兵击走之。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县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僣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戊辰,阿史那·咄吉世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先遣使者告变。壬申,车驾驰入雁门,齐王暕以后军保原平市。癸酉,突厥围雁门,上下惶怖,撤民屋为守御之具,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雁门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门、不下。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定兴从之。
帝遣间使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始毕云:“北边有急。”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月,甲辰,阿史那·咄吉世解围去。帝使人出侦,山谷皆空,无胡马,乃遣二千骑追蹑,至马邑,得突厥老弱二千馀人而还。
亲属关系
婚姻生活
以下参考资料
历史上对义成公主的一生记载的并不是非常的完备,她出生于公元586年,在630年离开了人世,她自小就生活在官宦世家,家中经济实力也很雄厚,自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长大后的她被迫嫁到了突厥地区,与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三十年之久。据历史记载,义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在此之前,已经娶过一任妻子。
由于当时文化因素的影响,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要迎娶自己父亲的妻子,义成公主第二任丈夫为始毕可汗。
义成公主和始毕可汗年龄相仿,有很多可以交流的话题,婚后生活非常甜蜜。不幸的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再次离开人世。
义成公主在突厥这些年里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培养出了自己心腹。在义成公主与第三任丈夫处罗可汗在一起后,处罗可汗很快就因为中毒而身亡。
义成公主的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地膨胀。后来,在她的扶持之下让第一任丈夫的另一个儿子颉利可汗登上了王位。
之后,她再一次嫁给了颉利可汗。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事件
史籍记载
亲属关系
婚姻生活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