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是中国古代志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婴宁》篇的女主人公,在故事中也被叫作“宁姑”,她容华绝代,爱花爱笑,在自然纯真、憨直无邪的同时也有聪慧狡的一面,是作家蒲松龄所塑造出的极为鲜活的少女形象。
在小说中婴宁是狐狸和人所生的女儿,被托付给鬼母在深山里抚养长大,从小爱笑成癖。十六岁时她外出踏青,引来书生王子服的一见钟情,后在王子服的追求下二人成婚。在王家生活时,一次恶作剧害死了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引来官司并受到婆母训斥,婴宁从此发誓不再笑,以后也再未展露笑容。婴宁日后生下一子,却和从前的她一样爱笑。
婴宁的人物形象,寄寓着作者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理想女性的代表。婴宁最终由一个率性自然的少女变为无笑无戚的妻子,也体现了理想纯真与现实庸俗之间的矛盾折衷,以及自然本真的个性难逃
封建社会牢笼的悲剧宿命。
婴宁作为《聊斋志异》中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之一,也常常出现在《聊斋志异》的当代影视改编之中,至今已有多个版本的形象呈现。最早的版本为1965年唐煌导演的电影《聊斋志异》,由台湾演员张慧娴饰演的婴宁。1987年《聊斋系列电视片》中由王伶群饰演的版本也十分经典。
形象设定
出身
婴宁本是狐妖之女,假称是王子服姨家表妹。王子服之母有一姐姐嫁入秦家,但很早便去世,秦家姨夫成为夫后被狐妖迷惑,不久后病死。狐妖生下一女即婴宁,临去世前将婴宁托付给鬼母抚养,并留下狐妖小荣作为丫环侍女。
婴宁从小生活在莒地西南边一处与世隔绝的山谷村落,那里环境优美,自然纯粹,更可谓处处有花。婴宁家住在村落之北,门前种满丝柳,墙内桃杏繁茂,中间种有竹林,不时有野鸟鸣叫。家中有着鸟语花香的院落,以白石铺路,路旁种满红色鲜花,庭院里也满是豆棚花架。婴宁的居室也十分明亮整洁,墙壁粉白,光亮如镜,家具陈设无不整洁,窗边还有海棠枝条伸入。屋后另有小园,杨花散落,细草如毯,花木环绕,宛如世外桃源。
相貌
婴宁相貌美丽,“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虽然爱笑成癖,常常大笑不止,但“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让王子服一见便神魂丧失,日夜思念。
性格
婴宁性格上天真异常,不知道亲戚间的“葭莩之情”和“夫妻之情”的区别,与王子服交流时,言语总是坦率真挚,毫不掩饰情思,也毫无做作之感,鬼母称她“呆痴裁如婴儿”。但与此同时她也聪慧狡黠,嫁入王家后,王子服担心她因憨痴而泄露房中隐事,然而“女殊秘密,不肯道一语”;母亲忧怒时,她一笑便解;奴婢有过,她也总能从中说情而免去责罚。后来用恶作剧诱杀了图谋不轨的西邻子,也说明“其黠孰甚矣”。
她极爱鲜花,所到之处必有花相伴,
元宵节踏青时“拈梅花一枝”,与王子服家中相遇时“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在山野家中处处有花,嫁入王家后更是不惜
典当金钗来购花种花。她爱笑成癖,每逢出场总有笑声,与王子服相认时“户外嗤嗤笑不已”,在树头见王子服到来便“狂笑欲坠”,嫁入王家后依然“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而“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
人物经历
初遇王生
婴宁的狐妖生母在去世前将婴宁交给鬼母抚养,并留下狐妖小荣作为丫环。婴宁十六岁那年,在
元宵节时与小荣一起郊游踏青,手中拿着一枝梅花,在人群中说笑游玩。此时偶遇了独自闲逛的书生王子服,婴宁注意到王生被她所吸引,还不顾禁忌地盯着她看,便回头和小荣说王生眼光贼贼的,随手把梅花扔在地上,笑着离开了。后来王生回过神后把花捡起,日夜思念婴宁。
家中认亲
婴宁生活在莒地西南边一处与世隔绝的山谷村落中,一天早上,她在花园里摘杏花,忽然看到因忍耐不住思念而独行三十里前来寻找她的王生,便拿着花含笑着回去了。等到夕阳时分,发现王生竟还未离去,很是惊讶。
王生受鬼母之邀在婴宁家暂住一阵,同时确认了婴宁正是他的姨
表妹。吃过晚饭后,鬼母叫婴宁过来相认,婴宁却只在门外笑个不停。丫环小荣见王生紧盯着婴宁,就小声调侃王生贼心不改,婴宁听后被逗得大笑。随后婴宁起身叫小荣一起去看碧桃花,用袖子遮住嘴,碎步走到门外,才又继续放声大笑。
晚上,婴宁在屋后花园里的树上看见王生走过,不由得一阵狂笑,差点从树上摔落。爬下树时被王生摸了手腕,又靠着树笑到走不动路。随后婴宁见王生拿出
元宵节那天的梅花,以为是王生也喜爱鲜花,便要送他一大捆。又听到王生说对她有同床共枕的夫妻之爱,婴宁却回答说不习惯与生人睡觉。后来婴宁在鬼母面前直言说“大哥欲我共寝”,让王生十分难堪,婴宁却不懂有何禁忌。王生临走时恳请将婴宁接到自己家中,鬼母答应并嘱托帮婴宁找个好丈夫,二人便一同离开去了王家。
嫁入王家
婴宁来到王家后,其身份受到怀疑,原因是王母和吴生回忆起多年前秦家的变故,以及那个名为婴宁的狐妖之女。然而婴宁却只在屋里笑个不停,行礼时也难忍笑意,惹得众人大笑。吴生后来亲自去婴宁家中一探究竟,却发现村中并无房屋。婴宁于是更加被怀疑是鬼。王母将吴生的所见告诉婴宁,可怜她无家可归,但婴宁却并不害怕和悲伤,只是不停憨笑。婴宁后来被安排与王家的小女儿一起住。
婴宁来到王家后十分勤快,天刚亮就去给王母请安,针线女红也做得极为精巧,同时还是那样喜欢笑,使得人人都很喜欢她,邻里的妇女和姑娘们也都纷纷请她去做客。
王母挑了个好日子,同意婴宁和王生
拜堂成亲,但还是担心婴宁是鬼,直至看到婴宁在太阳下的身影没有异样才放心。结婚那天,婴宁打扮整齐,却因大笑而无法行新娘礼。婴宁嫁入王家后,既用笑声帮王母化解忧愁,又常常替犯错的奴婢讲情。婴宁爱花成癖,几个月后,王家没有一处不种满了花。
害西邻子
一天,西边邻家的少爷看到婴宁在后院采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婴宁一点也不回避,还嬉笑个不停。西邻之子就以为婴宁对自己有意思,心魂更加动荡。婴宁笑着指了指墙根,邻家少爷就以为是在暗示幽会,等到黄昏便就翻墙找了过去,果然发现有个女子,急忙扑上前意欲奸淫,然而仔细一看却发现是一根枯木,还被枯木里的
蝎子蛰到,半夜就咽了气。邻家告上官府,揭发婴宁妖异作怪。但县令一向了解王生的笃实敦厚,就认定邻家是蓄意诬告。
王母斥责婴宁,说她平日过于爱笑,终会给王家和王生招惹灾祸。婴宁从此发誓再也不笑,此后即使故意逗她也再不展露笑容。虽然如此,却也从未见她哀伤。
涕零相告
一天晚上,婴宁对着王生哭诉,哽咽着说出实情,称自己备受关爱,是时候直言相告,她本是狐妖所生,娘亲临走时,把她托付给鬼母,二人相依为命十几年才有了今天。婴宁恳求王生为死去的鬼母迁坟合葬,略尽孝心。
选好日子,婴宁就和王生一起用车拉着棺材前往。在山中婴宁挖掘出鬼母的尸体后,婴宁不由得抚尸痛哭。把尸体拉回去后,就送到秦家墓地合葬。当晚,鬼母来见婴宁,要她转达对王生的谢意,同时婴宁也得知了当初作为丫环的狐妖小荣已经出嫁。此后每到清明节,婴宁都会和王生一起去秦家墓地祭拜
扫墓。一年后,婴宁生下一个儿子,还在怀抱中就不怕生人,见人就笑,大有婴宁当初的风范。
人物关系
王子服
王子服是婴宁的丈夫,与婴宁生有一子,对她一片痴情。他自幼丧父,却聪明绝顶,为人笃实,十四岁就中了状元。曾聘娶萧家小姐,但未入门便夭折。十七岁时邂逅婴宁,念念不忘以致病重
消瘦,舅表哥吴生只好哄骗,称婴宁是王子服的姨表妹,并愿意替他去提亲,王子服这才好转。后来不见消息,就一气之下独自步行到婴宁家中。初至婴宁家便在门口等了一天,提亲时还将自己的姓名忘了,但最终还是将婴宁带回王家。不久后二人成婚,王子服担心婴宁过于憨直,会将房中之事说出,但婴宁始终守口如瓶。一天夜里婴宁向他哭诉实情,王子服才得知婴宁和鬼母的真正身份,但他依然爱着婴宁,并答应她的请求。
王母
婴宁的婆婆,王子服的母亲。王母对
王子服十分疼爱,平日从不让他野外郊游。王子服因思念病重时,王母十分忧虑,想了各种办法让儿子好转。婴宁刚来到王家时,王母总担心婴宁是鬼,却也可怜她的身世,始终善待婴宁。王母曾在太阳下偷看婴宁的身影,发现与常人一样后才有所放心,同意婴宁与儿子结婚。成为婴宁婆婆后,与婴宁关系和睦。西邻子事件以后,王母虽训斥婴宁,但也只是想让她适时而笑,不料婴宁竟再无笑容。
吴生
王子服的舅表哥。王子服十七岁
元宵节时,邀请王子服出游踏青。
王子服因思念而病重后,答应帮他寻找婴宁,但四处打探也没能寻得踪迹,只好谎称婴宁是家中亲戚,又随意编了个婴宁的住处,假意许诺要上门提亲,此后便一直推脱。婴宁来到王家后十分惊讶,这才回忆起曾听闻家中狐妖之女名为婴宁,随后亲自寻找婴宁住处,却发现村中没有一间房屋,只有山花零落。
鬼母
婴宁的养母,是年事已高的老。受婴宁狐妖生母所托,收留婴宁和狐妖小荣,将婴宁抚养长大。面对王子服时假称自己是他的
姨母,而婴宁是自己庶出的女儿,婴宁生母改嫁后才代为抚养。王子服借住期间鬼母热情招待,也十分高兴王子服愿意带走婴宁,但因年事已高,难以与婴宁同行。对婴宁爱笑的毛病屡屡教训,婴宁出门前还嘱咐不断,远远望着婴宁离去,可见对婴宁的亲情之深。
小荣
婴宁的丫环侍女,聪明机灵,受婴宁狐妖生母的托付陪伴婴宁,童年时常常为婴宁找食物,在鬼母家中也负责做饭等家务。在婴宁进入王家后出嫁。与婴宁虽实为主仆,但也是玩伴和朋友,上元节时陪婴宁郊游踏青,在家中陪婴宁摘花玩乐。
出处考证
关于“婴宁”这一人物名称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婴宁”由《韩非子·说难》婴鳞”说演变而来,“婴”意为触犯,“宁”意为安宁、安定、正常秩序等,而“婴宁”即触犯封建伦理道德之意。
另一种通行的主流观点是“撄宁”说。“婴”通“”,“撄宁”见于《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这里“婴宁”意为一种得道的道学境界,“婴”意为动,“宁”意为静,“婴宁”即动而常寂,虽受外物干扰却不为所动的宁静心境。小说婴宁因西邻子之事几遭祸患,经老母劝诫后发誓不笑,达到无喜无戚的 “常寂” 状态,也正就是 “撄而后成” 的过程。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也吸纳这一观点。
另外也有观点不认同“撄而后成”的“
陈撄宁”说,认为“婴宁”应该对应作品中“年已十六,呆痴才如婴儿”,男曰儿,女曰婴,婴宁即意为“像婴儿一般”,取自老庄哲学中向婴儿的
自然状态复归的思想,婴宁这一人物也代表了世俗社会压抑下的童心。
学者陈屈亮考辨后提出婴宁的命名出自《晋书·王衍传》之
白话文“宁馨儿”三个字,大多用在对亲密的人或者美好事物的赞美,所以也可以说婴宁是凝结着蒲松龄对世间纯真情感的向往,而馈赠于王子服的“宁馨儿”。
形象分析
理想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美与善的女性形象,她们虽多为狐鬼花妖,但总为世人带来温馨、快乐与安慰。婴宁正代表了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外貌上,她有着超凡脱俗的自然美,时刻伴随着鲜花和发自内心的温馨笑容,充满了自然的活力;性格上,她有着与生俱来并在自然环境中涵养出来的“真”,语言坦率真挚,情感朴素美好,表现出自然而毫无做作的健康纯洁。婴宁集中体现了女性的美好品格,代表了生活在封建礼教禁以外的女性的本来所具有的,却在丑恶的世俗现实中难以留存的真实面貌。婴宁的形象也因脱离了传统中“贤妻美妾”的封建两性观和男性中心观,着眼于社会压迫下真正的女性性格魅力,体现了真正鲜活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与
蒲松龄笔下的其他女性形象区别开来。
自然的生存状态
婴宁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
道家思想中崇尚的自然的生存状态。蒲松龄创作的主导思想是
儒家的,但同时也受到了道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并广泛地在他的具体创作中体现。婴宁从小生活在自然诗意的山野之间,爱花爱笑,如痴如憨,体现了
老子“复归于婴儿”、返璞归真、遵从自然本性的人生理想;她情感真诚,言语直率,也体现庄子哲学中反对刻意、伪饰,而推崇以“真”为特点的自然之美。
婴宁这一人物也体现了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所盛行的“求真”学说,区别于传统观念中的“求善”,对于自然个性中的“痴”和“癖”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将其与真诚无伪、纯真无垢的“真人”品格相挂钩。从这种角度下,爱花爱笑成癖,如痴如憨的婴宁无疑是符合时代精神、最合乎自然天性的人格取向。
个性与社会的冲突
婴宁还体现了个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有学者认为,婴宁经历西邻子的变故后从笑到不笑,体现了一个女子妥协于社会现实,认识到世事难测,人不可以永远任其天真,最终只有选择自损天真,才能够真正入世,融入婚姻和家庭的社会生活,实现鬼母所说的“若不笑,当为全人”。婴宁最终象征了
道家“
陈撄宁”的不喜不悲、安宁妥协的生存境界,也象征了这一境界背后的理想纯真与庸俗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们在抉择之中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也有学者将婴宁在这一矛盾冲突下的结局看做是更加鲜明的悲剧性,婴宁的失笑是以牺牲自我天性的代价去迎合顺从当时的世俗社会,是自然的灵性、自由的生命在残酷现实面前的谢幕。同时也揭示了自然本真的个性永远无法逃离群体原则牢笼的悲剧宿命,表现对真诚无伪的理想人格的向往。
塑造手法的创新
婴宁这一人物的创作体现了《
耳中人》在诸多方面的艺术创新。《婴宁》不同于传统的爱情故事与志怪小说,而可称为集中塑造特定性格的性格小说,婴宁这一形象也代表一种不为世间所有的极致的天真,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文学形象。
该作品并不以情节为重,而是倾力展现婴宁的性格,其他的诸多人物,如痴情追求的王子服等,以及她居住的幽僻的山村、充满花木的院落,其实都是为了表现她近于童稚的绝顶天真而设置的,用于暗示其原本的属性,
烘托其被赋予的性格。嫁入王家而入世后,受到封建礼俗的约束而不再笑,也意味着原本天真性格的消失。因此可以说,花与笑这样的外在描写象征着婴宁的天真性格,而婴宁天真性格从有到失也象征着
道家哲学中对复归天性的思考,也体现了社会对自然天性的压迫。
人物评价
作者评价
婴宁形象的创作者
蒲松龄,在小说最后化名“异史氏”评价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隐于笑者矣。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
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
“异史氏曰”是《
耳中人》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精辟的议论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为故事画龙点睛。蒲松龄亲切称呼自己的角色为“我婴宁”,可见婴宁的创作发自作者灵魂深处的情感,寄托了一片深情。作者将婴宁比作让人笑而忘忧的野草“笑矣乎”,表达了他对婴宁率性畅笑、纤尘不染的纯天然品格的赞美与憧憬,认为“解语花”般的贤淑女子不过是充满了封建礼教的作态。
学者评价
《聊斋志异》评论家,
清代学者
但明伦评价:“此篇以笑字立胎,而以花为眼,处处写笑,即处处以花映带之。拈梅花一枝数语,已伏全文之脉,故文章全在提掇处得力也。以拈花笑起,以摘花不笑收,写笑层见叠出,无一意冗复,无一笔雷同,不笑后复用反衬,后仍结转‘笑’字,篇法严密乃尔。”肯定了《婴宁》的创作技法,认为花与笑是婴宁这一人物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也是全篇行文布局的妙笔所在。
《聊斋志异》评论家,清代学者方舒岩评价:“昔硕人以倩传情,西子以颦增美。若子服于婴宁,撚梅初过,托掩面而解颜;执杏重逢,更相视而莫逆。似此一笑,百媚丛生,何待千金;两眉常展,诚忧无不忘,而欢可永合矣。虽憨笑疑痴,狂笑似俗,乃房中私急,何曾邻里或闻。而墙下变生,顿使阳城独惑。倘云乐而不厌,亶其然乎?如谓怒者为常,不可测矣。况悲鬼母,不嫌易笑为啼,改葬秦坟,毕竟先号后笑也哉!”对婴宁在形象和性格上的美与善给予肯定。
当代蒲松龄研究学者
马瑞芳评价:“《 聊斋志异 》中最具神采的女性婴宁,一个视封建时代繁文节如东风吹马耳的少女,一个笑得最开心,最悠肆,连结婚
拜堂都笑极不能俯仰的姑娘。婴宁者,触犯了封建伦理,违背了封建道德,打破了封建道德的沉闷也。婴宁姑娘,封建寒冰地狱的一线光明!”“读者一般不会从婴宁身上领悟什么老庄奥秘,却公认这位爬树摘花的姑娘是古代文学画廊最精彩的人物之一。”“婴宁天真烂漫,是人间“真性情”化身,是自由的象征,生命力的象征,
蒲松龄之前的小说还很少出现如此灵动鲜活、顾盼生辉的少女形象。”无论从文化意义还是
文学史意义上,都给予婴宁以极高评价。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学者杜贵晨评价:“这里如果说它描写了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那么对于婴宁而言,这一爱情婚姻和只是她步入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她脱离言笑由心的自在状态进入人世生活的仪式。正是经过爱情、婚姻进而家庭社会生活的历练挫磨婴宁由一个浑沌未开、率性自然的少女一变成为心存至性、态度
庄肃、无笑无戚、从容应世的少妇。这个带逆折性的变化是人类社会理想纯真与现实庸俗冲突的普遍永久的象征。”认为婴宁这一人物展现了传统社会少女入世的必然过程,寄托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体现个性与社会相冲突的悲剧。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