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恕(1915年-1991年),江苏武进人,其父袁励衡是中国银行业之父、交通银行的第一任行长,
伯父袁励准是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清代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老师,丈夫
陈致平是著名历史学家,女儿琼瑶是台湾言情小说家。
1915年,袁行恕出生在江苏武进袁氏大家族长房,排行老三,自幼在
北平市生活。就读北京两吉女中时,与大七岁的教员陈致平产生恋情。1935年与陈致平结婚。婚后,她继续进入
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37年,抗战开始,袁行恕与丈夫逃难到四川成都,任职于
泸南中学。1938年4月,生下一对龙凤胎。1940年,生下第三子,然后回祖籍
衡阳市,应聘于南华中。次年,任教于剑河中学。1943年,向
广西壮族自治区逃难,辗转到
重庆市。1949年全家迁到台湾,任教于建国中学,1988年后得了“失智症”,1991年7月去世。
袁行恕与
陈致平属于师生恋,遭到袁行恕家长的反对。袁行恕的女儿
琼瑶18岁也陷入师生恋时,她将老师告到教育局。后因琼瑶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
窗外》,母女矛盾升级。
1915年,袁行恕出生在江苏武进袁氏大家族长房排行老三,字心如。父亲袁励衡是
中国银行业之父、交通银行的第一任行长。袁行恕自幼在
北平市生活。就读北京两吉女中时,与大七岁的教员陈致平产生恋情。1935年,袁行恕与陈致平结婚。婚后,她继续进入
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1937年,“
七七事变”发生了,袁行恕与丈夫逃难到四川成都,租住在
成都市暑袜街布袋巷,衣食无着,投奔五妹袁彬,在泸南中学教书。
1940年,袁行恕生下第三子巧三。为逃避战火,袁行恕携一家大小自成都,辗转
贵州省,回祖籍
衡阳市老家。袁行恕夫妇一同应聘于南华中学任教,袁行恕教授美术、国文。次年,袁行恕任教于剑河中学。
1943年,日军攻破
长沙市防线,进犯衡阳,袁行恕一家向
广西壮族自治区逃难。在广西境内邻近东安城的一个小镇上,两个儿子不见了。后在
桂林市找到了儿子。桂林失守,袁行恕一家随搬迁机关逃到融水,辗转去
重庆市。
1988年,袁行恕搬离北投,住进
琼瑶为父母买的新居台北东区,由护士、女佣照顾。不久,袁行恕得了“失智症”。
袁行恕与陈致平属于师生恋,他们的恋情和婚事被认为门不当户不对,遭到袁行恕家长的反对。袁行恕出身望族,家境殷实;陈致平是穷教书先生。陈致平的父亲陈墨西得知儿子的婚事遭到女方家庭的阻挠,便亲自给袁父致信。陈父的信让袁父改观,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袁行恕在逃难途中丢了两个儿子,一度带着女儿
琼瑶要自杀。在琼瑶18岁陷入师生恋时,袁行恕将老师告到教育局,老师被解聘。20岁的生日会上,袁行恕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琼瑶这段师生恋。三年后,琼瑶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
窗外》。袁行恕认为,女儿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骂自己,给自己贴上封建家长的标签。1964年,
建业地产买下了《
窗外》的电影版权。电影上映,琼瑶母女的矛盾进一步升级,琼瑶在母亲的床前跪了几天几夜,才将此事平息。1973年,《
窗外》重拍,但拍摄到一半一度中断。最后
琼瑶与导演、制作人达成协议,电影继续拍,但不在台湾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