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515年~约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是前
苏格拉底时代的
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通常被认为是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
巴门尼德出生在地处
意大利西海岸南部的埃利亚(Elea),生于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据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Plato)的对话《巴门尼德》,可以推测巴门尼德出生于公元前515年左右,由此看来,他活跃于公元前五世纪早期至中期。对话中提到,巴门尼德在弟子
埃利亚的芝诺(Zeno)的陪同下,大约在65岁时访问了
雅典,与还是年轻人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进行交谈。
据古希腊哲学家
第欧根尼(Diogenēs)记载,巴门尼德只创作了一首
形而上学和宇宙论的诗歌,采用的是传统史诗的六韵律诗体,以《
论自然》(On Nature)为名流传下来。巴门尼德是第一个提出“存在”概念、研究存在本身性质的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就是存在,它不是产生出来的,不是运动的。存在物是不可分的,存在是一个连续的唯一整体,它充满一切、遍及一切。巴门尼德历来被视为哲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他挑战了前人的宇宙论,并提出了任何成功的体系都必须符合的形而上学标准。他以逻辑的理性力量,冲击了传统的
自然哲学,标志着
古希腊思想从早期朴素的自然哲学向柏拉图式的古代
理性主义的过渡。他对存在性质和存在方式的论述,为后来
本体论哲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生平
人们对巴门尼德的生平知之甚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于大希腊地区的埃利亚(亚平宁半岛第勒尼安海岸的一个希腊人定居点),就在萨勒诺湾以南,现位于
意大利阿谢亚。古希腊哲学家
第欧根尼称巴门尼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其父亲是皮雷斯(Pires)。
巴门尼德的出生日期争议很大,关于其猜想基于两个古老的来源。一是第欧根尼根据
希腊画家
阿波罗多罗斯(Apollodoros)的文章,其中记载巴门尼德在第六十九届
奥运会(公元前 504-500 年之间)期间 "茁壮成长"——通常被理解为年满四十岁或一个人达到思想生涯的顶峰,由此推测巴门尼德生于公元前544年至公元前540年间。二是根据
柏拉图(Plato)的对话《巴门尼德》描绘的场景——65岁的巴门尼德和40岁的
埃利亚的芝诺前往
雅典参加泛雅典运动会,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还很年轻的
苏格拉底(Socrates),这被解释为苏格拉底不到二十岁,由此推测巴门尼德的出生发生在公元前515年左右。
其中柏拉图在他的文本中描述了诸多年龄细节,表明这一来源更具有精确的年代性,而阿波罗多罗斯所选择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是为了使其与哲学家的成熟期相吻合,因此柏拉图对话的来源更被采纳。
哲学思想
存在论
巴门尼德哲学的中心议题是“存在物存在, 非存在不存在”,存在和非存在是绝对对立、互相排斥的。他没有直接给存在一个明确的定义, 而是通过对其属性的阐发来规定存在;存在不是产生出来的, 不具体有时间顺序性, 没有过去和未来, 仅仅是现存的;存在不具有空间的广延性, 它是充满真理的、不可分割的唯一;由于没有空间, 存在是不运动的, 永远在一个地方, 居留在自身之内;存在是有限的, 在各方面都是完满的, 如一个球体。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主要体现在三对
哲学范畴中, 即真理与意见、思想与感觉、存在与非存在。
根据巴门尼德的说法,“有一条道路是,一种不是”(一种事实或真理的方式,一种对事物的看法的方式),人们必须理解“这是”的方式,才能理解生命的本质。既然“某物”不可能来自“无”,那么“某物”必须一直存在才能产生可感的世界。因此,人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属于一种物质,并且来自的同一物质,而居住在其中的人共享这种物质的统一性。因此,如果一个人从“无处”出生,或者一个人死了,去了别的地方,这两种看法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不是”,也永远不可能“不是”。
真理与意见
巴门尼德将对存在本身的认识 (思想) 叫做真理,“真理”不能通过“存在”自己显露出来, 而要靠人的思想去思考、用语言去表达,它才能显露出来。就是说,人要靠自己的认识去揭示真理, 而人类认识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理。巴门尼德认为, 只有他的存在学说才是可靠的真理, 他是依靠思想, 用推论和证明的方法去得到普遍的知识。巴门尼德哲学中,“意见”与“真理”是相对的,据《希英大辞典》记载,“意见”希腊文作“doxa”,本义是期待、希望,后引申出“幻想”、“猜想”的意思,再一转成为“见解”、“意见”、“看法”的意思。巴门尼德认为意见是因人而异、不确定、不可靠的。在残篇中可以看到巴门尼德将“意见”放在黑暗的居所,将真理放在光明的世界。他认为意见的本性是不可靠的、欺人的,认识的理性即可靠的理性才是真理的标准。
思想与感觉
巴门尼德认为思想和感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能力, 思想的方法是进行论证, 而感觉的方法是进行猜测, 并且它们产生于不同的认识器官。思想的器官和感觉的器官都是由火和土 (或光明和黑暗、热和冷) 两种成分混合而成的, 不过二者的比例不同, 混合方式不同而已。感觉是由同类成分引起的, 而思想只能由火和光明的成分所引起。思想之所以能获得真理, 是因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 而感觉之所以只能获得意见, 是因为感觉的对象是非存在。
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 是指被不断变化着的现象所掩盖着的客观事物的不变的本质, 因为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稳定的, 所以能够被思想、被命名、被表述。他所谓的“非存在”并不是指虚无, 它是一个负概念, 没有正面的肯定什么, 即没有具体的规定性, 而是指存在的缺失。实际上, “非存在”就是指和存在相反的东西, 是指有生灭的、可分的、非连续的、运动着的东西, 其实就是指现实的现象世界。
认识论
巴门尼德最早指出了两条认识途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所谓真理之路, 就是“存在物存在”, 它能通向真理。在巴门尼德看来, 通往真理的道路关键就在于要放弃用感官经验来把握世界,而要听从理智。用理智来解决和达到的, 只有理智、思想才能认识到存在, 而只有存在才是真实的, 非存在是不可言喻的、虚妄的, 因为只有存在和思维才是统一的, 思想有其对象, 这个对象即是存在。意见之路则是指“非存在者存在”。巴门尼德认为, 在这条路上人们什么都不能得到, 因为它是用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 意见的对象不是真正的存在, 它们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言说。
相关著作
《论自然》
巴门尼德的唯一作品是一首双折六步诗,后被命名为《论自然》,现仅存一些片段,最初的总篇幅可能接近 800 节,现存约 160 节。《论自然》现存三个主要章节:引言性的序言,包含一段寓言式的叙述,解释了作品的目的;前一部分称为“真理之道”,后一部分为观点之道。
序诗
序诗描述了叙述者一段从一位不知名的女神那里获得关于现实本质的启示的旅程。其中包含了各种寓言象征,如
车桥发光的飞驰战车、骏马、黑夜之屋、黑夜与白昼之门,以及护送诗人从普通的白昼世界前往人类道路之外的陌生目的地的 "太阳之女 "。巴门尼德在序诗中明确地宣称其目的就是要沿着女神所指引的异于常人的路径, 去寻求不可动摇的圆满真理:“载我的马车引我前进, 随我所欲的奋力驰骋。他将我带上女神的著名的道路, 他引导有学识的人走遍所有的城。因为这远不是一般人走过的路。走上这条路你就可以学到一切东西, 既有不可动摇的圆满的真理, 又有不包含真实信念的凡人的意见。”
真理之路
被称为"真理之路"的这部分讨论的是真实的东西。这部分巴门尼德指出有两种探究方式:一种是“是”,另一种是 “不是”。他说:"因为不存在不存在的事物,这种说法永远不会占上风"。这一部分巴门尼德区分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他坚持认为自然界的统一性是真实的,而自然界的多样性是不真实的。这与 "观点之道 "部分的论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讨论的是虚幻的东西。
观点之道
此部分巴门尼德提出了关于 "
表象世界 "及其发展的理论,但他指出,根据已经确定的原则,这些宇宙论的推测并不仅仅是现象。宇宙的结构是一个支配着所有具体事物的表现的基本二元原则: 一个是 "火焰的乙太火",它温和、柔软、稀薄、清澈,自成一体;另一个是 "无知的黑夜",它厚重、自成一体。宇宙论构成他诗歌的主要部分,解释了世界的起源和运行规律。
《巴门尼德篇》
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叙述了巴门尼德和年轻的
苏格拉底的对话,是对“形式论”的批判性研究。“形式论”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中期的对话中阐述和捍卫的一套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根据这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个谓语或属性都有一个永恒、不变、不可分割、不可感知的形式。这些形式的理论功能主要是解释事物(尤其是可感知事物)具有它们所具有的属性的原因。
对话中,柏拉图描述了关于分享关系的两种说法。根据第一种“饼模型”的说法,X对Y的分享就是Y的全部或一部分在X中(作为X的一部分)。根据第二种“
范式”说法,X对Y的摄取就是X与Y相似。在对话的第一部分,
柏拉图提出了一些理由,说明根据这两种关于摄取的说法,形式理论在内部是不一致的。
在对话的第二部分,柏拉图以形式 "一 "为例,将这一方法具体化。柏拉图特别说明,无论“一”是或不是“一”,都不具有一系列成对的相反属性,如整体和部分、运动和静止等。柏拉图还表明,无论“一”是或不是“一”都具有(或至少看起来具有)所有这些相反的属性。
传承
师承
色诺芬尼(Xenophanes of Colophon)在公元前 6 世纪末至 5 世纪初生活在
古希腊的不同地方。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对宗教中的拟人化进行了新颖的批判,部分推进了一神论,并对知识的条件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他被视为埃利亚特哲学的创始人。
色诺芬是已知的第一个提供一套
神学主张的
希腊人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对古希腊流行宗教的批评,特别是将神拟人化的倾向。色诺芬以相当大胆的方式指责他那个时代的经文以消极和错误的眼光来渲染众神。他的一神论坚持认为独一神是纯灵,与世界完全不同。
据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提乌斯(Diogenēs)的说法巴门尼德的老师是
色诺芬尼。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
泰奥弗拉斯托斯都明确声称巴门尼德是色诺芬的直接私人学生。色诺芬尼的一神论认为这个神与人类完全不同,这是巴门尼德主张单一物质包含所有现实的基础。色诺芬尼现存的作品内容和总体结构与巴门尼德的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色诺芬首先明确地挑战了
荷马和
赫西俄德的教义,特别是凡人对神的理解。巴门尼德的《普罗姆》显然以一段以荷马和赫西俄德神话为基础的旅程开场。
弟子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由他的学生
埃利亚的芝诺(Zeno of Elea)倡导,巴门尼德反对
多元论和任何变化的现实,对他来说,一切都是不可分割和不变的,任何与此相反的都是
幻觉,都会被理性驱散。巴门尼德的哲学遭到许多批评者的嘲笑,作为他的学生,芝诺写了四十个
悖论来捍卫他的主张,即变化,甚至运动,都是为了了解自己和
宇宙的本质而必须忽略的幻觉。芝诺通过攻击批评者为巴门尼德辩护:他试图证明,否定巴门尼德的观点在逻辑上也会产生同样的荒谬。即
芝诺悖论:你认为有许多事物?那么你一定会得出结论:万物既无限小,又无限大。你认为运动是无限可分的?那就没有东西在运动。
思想传承
柏拉图在晚期的几篇对话中经常使用一个被称为 "埃利亚式异乡人 "作为主要人物,在他的同名对话《巴门尼德》中也经常使用 "埃利亚式异乡人 "来审视形式论的一致性。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巴门尼德的
本体论一样,把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对立起来,并把一般(
共相)作为独立于个别(感性具体事务)的绝对真实的存在,柏拉图从多方面继承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又对其进行改革和发展。柏拉图的形式论与巴门尼德中的“是什么”类似,每种形式都是一个永恒的、不变的、完整的、完美的、独特的和统一的整体。它们只能通过理性来理解,而理解它们是可以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其中一个人拥有一定的知识。形式也是最基本的本体论层面,在所有语境中总是真实和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也借鉴巴门尼德的哲学,在他的
形而上学中发展他自己的哲学。亚里士多德断言
宇宙万物的第一原因是原动机(或未移动的推动者),使万物运动但不自行移动的力量——这可以直接追溯到巴门尼德关于现实本质上是固定不变的主张。
影响
埃利亚学派
埃利亚学派是
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发源于
意大利南部的
希腊殖民地埃利亚(或维利亚)。埃利亚学派在公元前5世纪蓬勃发展,以其激进的
一元论而著称——即它的“一”学说,根据该学说,所有存在(或真正真实)的东西都是存在本身的静态集合体,没有任何与存在相对立或相矛盾的事物存在。因此,一切分化、运动和变化都是虚幻的。这种一元论还体现在它认为存在、思想和表达合而为一。
巴门尼德被视为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埃利亚学派的每个成员都信奉一种独特的埃利亚主义:巴门尼德追求的直接和合乎逻辑的思维过程,并将存在视为有限和永恒的;
埃利亚的芝诺同意巴门尼德的学说,但采用了归纳荒谬和无限回归的间接方法(
芝诺悖论);梅利苏斯修改了教义,认为存在是无限广泛和永恒的暂时的。埃利亚学派对存在本质的看法上坚持巴门尼德所谓的“真理之道”(“是什么”)。
法治
根据
古希腊哲学家斯佩西普斯(Speusippus)的证词,古希腊历史学家
普鲁塔克(Plutarch)、
古罗马历史学家斯特拉博(Strabo)和古希腊哲学家
第欧根尼(Diogenēs)认为巴门尼德参与了城市的管理和组织,并为其制定了一整套法律,这些法律在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有效并得到遵守。
哲学
巴门尼德的哲学为可知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他的存在学说的宗旨就是要为人们获得真理指出一条正确的认识途径。他对思维与存在的
同一性的强调, 是要透过变化万千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巴门尼德对真理的追求和信念直接影响了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将对真理的追求转向了人类本身: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是实现至善, 人类社会将在善的理念的指引下走向无限美好的未来。巴门尼德奠定了两千年来西方先贤一直努力追求的真、善、美理想社会的认识论基础,并第一次系统地采用了逻辑论证的方法阐述他的哲学,
埃利亚的芝诺将这种方法大大推进,使得重视逻辑推理一直成为
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相关人物
名言
“那能被思维和被言说的必定存在, 因为它的存在是可能的, 而不存在是不可能存在的”。——巴门尼德《
论自然》
“第一, 存在者存在, 不可能不存在;第二, 存在者不存在, 非存在者一定存在;第三, 存在和非存在同一又不同一。”——巴门尼德《论自然》
“一条路——存在,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皈依之路 (因为它伴随着真理) ;另一条路——非存在,需定非存在。我向你指出这是完全不可认知的一条路, 因为你无法认识非存在 (这是不可行的) , 也不能指出非存在。——巴门尼德《真理篇》”
评价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认为巴门尼德可敬可畏,形容他具有“高贵的深度”。柏拉图在《诡辩家》中提到 "我们的父亲巴门尼德"的著作,认为应该被非常认真地对待和尊重。
考古发现
1960年代,在卡斯特拉马(古希腊时期的埃利亚)发现了一幅公元1世纪的巴门尼德肖像头像,上面刻有铭文——“巴门尼德,皮雷斯的儿子,奥利亚德斯,自然哲学家”。
1969 年,在维利亚挖掘出一座可追溯到公元 1 世纪的
雕像基座。基座上有四个字 ΠΑ[Ρ]ΜΕΝΕΙΔΗΣ ΠΥΡΗΤΟΣ ΟΥΛΙΑΔΗΣ ΦΥΣΙΚΟΣ。前两个字清楚地写着“巴门尼德,皮雷斯之子”。第四个词φυσικός通常用于指代致力于观察自然的哲学家。另一方面,对第三个词(οŐλιάδης,ouliadēs)的含义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它可以简单地表示“埃利亚人”,也可以表示“属于Οὐλιος”,即医学院。
参考资料
Parmenides.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