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瓜又名籽瓜,籽用西瓜,是
葫芦科(Cucurbitaceae)
西瓜属(Citrullus)西瓜种(Citrullus lanatus)的普通西瓜
亚种籽瓜变种(Citrullus lanatus ssp.vulgaris var. megalospermus),主要以种子为产品器官。打瓜按种皮颜色分为黑籽瓜和红籽瓜。黑籽瓜起源于中国西北部,1774年时甘肃省兰州市
皋兰县已有种植,红籽瓜的最早栽培记载是在1664年的
江西省信丰县。中国是世界上打瓜生产面积和打瓜产量最大的国家,主要种植区域为新疆、
甘肃省、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江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等地。
泰国也有栽培。
打瓜为一年生
蔓性植物,长势较弱,分枝多,蔓较细,叶为掌状羽裂,叶片较西瓜小,缺刻深,叶色灰绿,刺毛多,根系发达。果实圆球形,为中、小型果,浅绿皮,常有绿色核桃纹带。淡黄白瓢,味酸,汁多,质地滑柔。种子大或极大,常为淡黄色底加黑褐色边,种仁肥厚,味美。
打瓜的瓜籽可加工成各种类型的炒货,是糕点辅料、大众休闲食品、待客馈赠佳品。其瓢汁含糖量低,果实肉质柔软滑润。打瓜可制成瓜汁果茶饮料、瓜汁啤酒等饮品。果肉可用于加工减肥降脂饼干、
果酱等。瓜皮可用于加工果脯、蜜饯,也可用作动物饲料。打瓜还是优质植物油资源,化妆品原料。2010年,中国黑籽瓜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左右,红籽瓜种植面积约2万公顷左右,打瓜
种植业成为一些地区的种植业支柱。
历史
野生的西瓜原产于非洲东北部,最早由
埃及人驯化为栽培种,随后传入地中海地区,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演化为多个
亚种和变种,打瓜就是其中的一个变种。打瓜中的黑籽瓜品种群起源于中国西北部,据记载,1774年时,黑籽瓜在中国
甘肃省兰州市
皋兰县已有种植,中国许多地方的黑籽瓜均系先后从甘肃中部传入。除了中国之外,黑籽瓜的另一主要生产地为
泰国,所种植的籽瓜是1950年前后从中国甘肃引入的。红籽瓜品种群的最早栽培记载是在1664年的
江西省信丰县。
分类
打瓜按种皮颜色分为两大品种群:主要产品为黑瓜籽的叫黑籽瓜,主要产品为红瓜籽者称红籽瓜,如表。
特征
打瓜为一年生蔓性植物,长势较弱。根系发达。分枝能力强,茎圆有棱。蔓较细,叶为掌状羽裂,叶片较西瓜小,缺刻深,叶色灰绿,刺毛多。打瓜坐果节位高,中熟。果实圆球形,为中、小型果,浅绿皮,常有绿色核桃纹带。瓢色淡黄、淡红或者无色,味淡,汁多,质地滑柔。与其它西瓜变种相比,打瓜的种子大或极大,常为淡黄色底加黑褐色边,扁圆,种仁肥厚,千粒重常可达150克以上,味美。
分布
分布范围
中国是世界上打瓜生产面积和打瓜产量最大的国家,主要种植区域为新疆、
甘肃省、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江西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等地,其中,
西北为中国打瓜栽培的主产区。除了中国之外,
泰国也引种栽培打瓜。
栖息环境
打瓜的主产区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种植地常为
荒漠和
绿洲沙地。但多雨的中国
南方地区也能栽培生产打瓜。
习性
打瓜喜温耐热,种子发芽最低温度15
摄氏度,最适温度30~35摄氏度,全生育期120~140天,要求积温2400摄氏度以上。在高温、强光照、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生长健壮,发育快,病害少,产量高。打瓜耐干旱、怕涝,生育期内降水量150毫米左右即可满足其对水分的要求。打瓜耐盐碱和瘠薄,喜生长在沙壤土中,在pH7.5~8.0,含盐量0.3%~0.5%的土壤上可正常生长,甚至在有机质含量低于0.1%,几乎不能种植其它作物的沙地上也可获得一定产量。
打瓜果实和种子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
雌花开放后20天之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果实和种子的生长量最大;雌花开放后20~40天为第二阶段,果实和种子的生长量明显小于第一阶段,处于缓慢生长时期;雌花开放后40天至采收为第三阶段,果实体积略有增大,种子大小不再增加,种子内部主要进行干物质的积累。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则分别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内,第一高峰期决定着果实和种子的大小,第二高峰期决定着种子的产量和品质。
栽培
整地与选地
种植打瓜的土壤应选择较深厚、排灌方便的轻粘土、壤土、沙壤,前作以
豆类、粮食或荒地为好,忌与其它瓜类及豆类邻作、间作。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通常在秋季翻地,并在第二年开春后,适期进行整地。
播种
打瓜选种应从正规种子部门购种,按每亩需种子1.8-2
千克计算。播种前晒种一两天,有利于提高发芽率,并用温水浸种,捞出晾后,用种衣剂包衣,用喷雾器边喷边拌。为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药物进行拌种。播种可采用铺膜播种,为保证苗壮,应做到合播种。
田间管理
打瓜苗期一般不灌水,而是进行蹲苗,同时进行中耕,以达到提高地温、松土除草的作用。当打瓜中午表现轻度缺水,早晚能恢复时,应进行开沟追肥。开沟追肥两三天后,可灌头水,应灌足灌透,并且以后保证打瓜不能缺水,但又必须严格限制灌水,以减轻打瓜的病害。灌水后,田间杂草大量生长,可用药物进行叶面喷雾,对剩余的阔叶杂草,应在田管时及时人工拔除。
病虫害防治
打瓜的主要病害有
炭疽病、枯萎病、霜霉和白粉病,应在开花初期施用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间隔7-10天交替合理用药。虫害主要为
红蜘蛛,用药时配以适当的叶面肥,能防病治病,也达到了根外追肥的目的。
用途
食用营养
打瓜主要以种子为产品器官,其果肉、瓢汁也可食用。其瓜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不
饱和脂肪酸,其中蛋白质含量为38~40%,粗脂肪含量39.6%~48.2%,
亚油酸含量高达38.0%~67.3%,可加工成
五香牛肉干、奶油、咸淡、甜味、多味等各种类型的炒货,是制作糕点的理想辅料,既是大众休闲食品,又是待客馈赠佳品。其瓢汁含糖量低,富含多种氨基酸、
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果实肉质柔软、滑润、多汁而清爽,风味十分独特,大部分成分为水,还有
糖类,少量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元素,除碳水化合物和还原糖含量低于食用西瓜外,其余均超过普通食用西瓜。
除了直接食用外,打瓜的瓜瓢和瓜汁还可制成多种饮品,如瓜乳汁饮料、乳酸
发酵饮料、瓜汁果茶饮料、瓜汁啤酒等。打瓜的果肉可用于加工制作减肥降脂食品,如减肥汉堡包、减肥降脂饼干、
果酱、纤维素片等。瓜皮可用于加工低糖果脯、蜜饯。
工业原料
打瓜是优质植物油资源,其瓜籽油脂含量高于富含油脂的大豆,与高含油脂的油葵的脂肪含量接近。以打瓜为原料可制作化妆品。打瓜的瓜皮可用作动物饲料。
相关文化
在中国甘肃的民间流传着一个“憨大问天”的传说,传说一个叫憨大的人,又呆又懒,他问上天:“世上有没有这种东西:它的汁可喝,肉可吃,子可卖钱,而卖掉子的钱,又可买回此物,周而复始,就能白吃白喝。”上天说:“有!”憨大又问:“此为何物?”上天说:“打瓜!”这反映了打瓜作为籽用西瓜品种的特征。
相关产业
1980年之前,中国打瓜的种植面积较小,主要集中在
兰州市附近的
皋兰县、
靖远县、景泰、
会宁县等县,种植面积约4000公顷。1980年代,中国打瓜生产形势发生了变化,主产区由
甘肃省中部的旱作农业区逐渐扩大到了甘肃河西新疆垦区和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的灌溉农业区,栽培方式从以旱地平作为主发展为以地膜覆盖的水旱塘种植为主。瓜籽炒货
加工业蓬勃发展,炒货产品远销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1990年代中期,中国打瓜生产达到第一次高峰,总播种面积达到了13万-15万公顷,瓜籽产量逾20万吨。其中新疆约占50%、甘肃占了近40%。打瓜种植成为一些地区的主导产业,
种植业领域产值约20亿元。在
兰州市形成了打瓜籽加工和贸易中心,创造出了一些瓜籽炒货品牌,瓜籽炒货销售额超过40亿元。
2000年前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打瓜生产一度跌入低谷,种植面积回落,产量下降。2005年以后,随着新疆一些地区打瓜种植面积的扩大,地膜覆盖水旱塘种植模式逐渐被地膜覆盖平作滴灌种植模式代替,瓜籽总产量大幅度增加。2007年,打瓜的瓜籽产品畅销中国各地及东南亚、
中东地区。
2010年以来,中国黑籽瓜种植面积达到30万公顷左右。红籽瓜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但面积较小,约2万公顷左右。黑籽瓜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新疆地区种植面积超过25万公顷,
塔城地区和阿拉泰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打瓜生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西北的打瓜栽培面积与总产量分别各占全国的80%和90%。打瓜
种植业产值约55亿元,成为一些地区的种植业支柱,并推动着下游约百亿元加工、销售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相关研究
打瓜的瓜皮中含有大量的
果胶类物质,具有一定利用潜力。通过对打瓜瓜皮进行提取试验,得出其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在85°C~90°C、时间60分钟、pH=2的结论。通过对提取工艺的研究,得出利用萃取方法可得到产率为14.1%的高质量果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