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苹如(1918年-1940年2月),浙江兰溪人,抗日女英雄。
郑苹如父亲郑是检察院法官,母亲是日本名门之后。她早年就读上海法政学院,日语流利,家庭殷实。1937年,上海沦陷后,因美貌及日本背景,被选中成为中统间谍。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结识了众多日本高级官员,获取了不少重要情报,曾两次上报汪精卫叛变日本的消息。1939年,她开始参与暗杀汪伪特务头目丁默邨,因屡次失败而暴露身份。12月,她想再次尝试进行刺杀时,被丁默的对手李士群抓捕,随后被关押到汪伪特工第一大队的驻地。被捕后她坚持自己是为情所困才买凶杀人,拒不承认为中统间谍。1940年1月,郑苹如被秘密处决,光荣牺牲。
郑钺的好友作家郑振铎称郑苹如是为了祖国而壮烈的死去,比死在沙场上还要壮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郑苹如,祖籍浙江兰溪,于1918年在日本名古屋出生,他的父亲郑钺,曾在清末考取官费留学生,前往日本法政大学就读,回国后在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执教,后在上海法院担任检察官。郑钺在日本时结识了日本名古屋的名门之后木村花子,即郑苹如的母亲。他们育有二子三女,郑苹如在家中排行第二,童年时在日本长大,直到十一岁时才定居
上海市。郑钺身为检察官为人正直,在日本时就跟随孙中山参与同盟会,而木村花子也受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影响,对中国革命持同情态度。郑苹如自小跟随母亲学习日语,同时深受父母爱国教育的熏陶。
郑苹如自小聪慧,性格活泼,曾就读于上海市北中学、大同中学及民光中学。学生时期的郑苹如不仅外表美丽、举止大方,还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她对体育、文艺、摄影、社会活动都很感兴趣,喜欢游泳,还向弟弟学过柔道;会弹钢琴,能唱京剧,喜欢演话剧。1931年3月12日《图画时报》上,就刊登了一帧她扮演话剧《父归》中女主角珍娘的角色照,她因此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校园明星”。8月,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上海民众同当地守军共同抵抗侵略。郑苹如还购买慰问品,跟随慰问队上前线慰问抗日将士,还为负伤的将士们洗衣、倒水、擦脸。同时还花自己的钱刊印了一批宣传抗日的传单,和同学们一起在浦东张贴和散发。郑苹如还在学校组织的抗日爱国文艺演出中,自编自演话剧《抗日女生上前线》,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少入中统
1937年春,郑苹如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她本打算在秋季与时任上海航空作战大队小队长的未婚夫王汉勋去香港旅行结婚。8月,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沦陷,这时的郑苹如积极支持抗战,还带着礼物前往慰问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家属。三个月后,驻守上海的最后一支守军撤退,由于郑母是日本人,郑苹如一家得以继续留居。而他的未婚夫王汉勋则在撤退当日,赶来再见郑苹如一面。王汉勋拿出一张他新近拍摄的照片,照片后面写着:亲爱的苹如,留念!永远爱你的汉勋。二人随后紧紧拥抱,相约抗战胜利后再会面。
之后,上海各界开始建设地下抗日机构,郑钺当时任职上海特区法庭最高检察官,于是转入参与地下抗日工作,对外称辞职在家养病,并拥有一台独立与重庆保持秘密联络的电台。当时中国
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也是郑钺的老朋友陈果夫,看中了郑苹如的日本血统,以及她所具有的年轻貌美的优势,同时她还操着一口流利的国话、上海话及日本话,还了解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母亲又与日本高层有所来往,认为她十分适合打入日本内部获取情报。便同郑钺商量郑苹如加入中统地下抗日组织之事,获得同意。1938年1月,陈果夫让人将郑苹如带到中统抗日组织的秘密联络站,郑苹如正式加入中统情报机关。
深入日方
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大肆残害抗日人士,并四处招降汉奸。由于郑钺妻子是日本人,郑钺出现在了诱降名单中。1938年3月的一天,日本使馆书记官清水董三前来拜访郑钺,并邀请其出任正在筹建的伪司法部部长,郑钺以患病为由拒绝。而正伺机打入日伪内部的郑苹如,便自告奋勇的表示愿意替父亲为他们工作。
郑苹如以流畅的日语和半个日本人的身份,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周旋在军官和文职人员之间,很快融入了侵华日军驻沪各机关的中上层交际圈。她时常约他们在日本俱乐部喝咖啡、喝清酒,还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听日本唱片,吃日本料理。由此结交了首相近卫文麿之弟近卫忠麿、谈判代表早水亲重,陆军特务部的花野吉平等近百位日本“朋友”,郑苹如很快可以自由进出日本驻沪军事部门等机构。她还成为了掌管日本海军情报的负责人小野寺信的翻译,还担任了日军报道部的播音员,获取了大量的高端机密。驻沪日军特务机关长片山大佐还经常在重要会议或场合中携郑苹如进出,使许多日伪高层视郑苹如为片山大佐的私人秘书。
秘谋绑架
当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正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担任职员,近卫文隆不思进取,喜好在赌博、赛马、妓馆等娱乐场所流连,让受近卫文麿之托看管他的早水亲重深感担忧。他担心近卫文隆无所顾忌的行事影响他自身的安全,于是安排郑苹如前往“照顾”近卫文隆。1938年秋末的一次联谊会,郑苹如经过早水亲重的介绍与近卫文隆结识。此后二人经常会面,近卫文隆还将其视为未婚妻。日常交往中近卫文隆时常口无遮拦,总在不经意间说出听到或得知的重要消息,成为了郑苹如重要的情报来源之一。
基于郑苹如和近卫文隆的关系,中统方面便策划绑架他,借此要挟日本作出停战让步。一天郑苹如在与近卫文隆约会时将其灌醉,之后带到一家酒店客房“软禁”。郑苹如得手后,总部却来电要求放人,他们认为绑架其子不仅不能逼迫日本退兵,还可能引起日军在上海进行大规模的搜捕和屠杀,让更多的潜伏人员有暴露危险。当天,日本方面得知近卫文隆“失踪”,紧急封锁所有交通要道,并出动宪兵队在上海各处搜寻。直到郑苹如带着近卫文隆出现,日方得知他们只是在酒店客房睡熟,才认为是虚惊一场。翌日,近卫文隆被遣送回日本。不过在近卫文隆的嗣孙近卫忠大所著《太平洋战争中的近卫家族》和西木正明依据史实撰写的近卫文隆传记体小说两书中,近卫文隆是基于同郑苹如共同的反战意识,才决定前往重庆,因被阻止而未果。
在郑苹如获得的诸多情报中,最重要的当属从早水亲重那里获得的汪精卫叛国消息。1939年8月,早水亲重向郑苹如吐露,日方已派人去重庆同汪精卫洽谈合作事宜,获得其同意。郑苹如迅速将此消息传递出去,但未引起重视。之后,郑苹如再次获悉,汪精卫已与日方谈妥条件,将离开重庆投效日本。郑苹如再次发出绝密加急电报,但依然没有得到重视。12月底,汪精卫离开重庆,宣布投效日本,并建立汪伪政权,郑苹如的情报信息才开始得到重庆高层重视。
谋刺汉奸
丁默邨原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三处处长,与原二处处长戴笠平级。1937年后,统计局分为中统和军统,戴笠成为军统的首脑人物,并以改革的名义剥夺了丁默邨的实权。心有不甘的丁默邨在汉奸李士群的撮合下投靠了日本人。1939年2月,丁默邨和李士群成立了特工组织,为日本人迫害抗日志士,由于丁默邨对中统和军统较为了解,因此对中统和军统产生了较大的打击,铲除丁默邨成为中统和军统的首要任务。丁默邨其貌不扬,患有肺病,常年干咳,却十分好色。由于郑苹如曾在民光中学上学,而丁默邨曾在该校任校长。中统上海区区长陈宝骅以此为契机,利用丁默邨好色的弱点,派郑苹如接近他。1939年5月的一次晚宴,丁默邨与郑苹如相识并相谈甚欢,随后二人常相约跳舞、喝咖啡。但丁默邨十分谨慎,几乎不接受郑苹如邀约,而是直接安排两人见面场所,而这些场所必配有严密的安保。还常变换目的,如事先约定去巴拿马舞厅,到了却是在大华舞厅。还有一次,两人相约在丁默邨喜好的咖啡馆门口见面,丁默邨刚到门口,因看见有三个神情不定的人,便立即让司机驾车而去。
刺杀小组因此决定在郑苹如家门口进行刺杀,1939年8月,丁默邨与郑苹如约会后送其回家,郑苹如已事先安排人员潜伏附近。到家门口时,郑苹如表示家中无人,希望丁默邨能送其到家中。丁默邨一听便想下车,正要开车门时却见窗外有黑影走来,于是赶紧让司机疾驶而去。12月,丁默邨邀请郑苹如参加宴会,半路上她向丁默邨表示想购买一件大衣,并要求丁默邨同去。丁默邨认为既不是事先约定的地点,也不会停留过久,便放下了疑心。此时中统的人已在此等候,但丁默邨走到店门,就看见附近马路出现形迹可疑的人员在左顾右盼。但他仍不动声色地走进店门,当郑苹如在试穿时,他忽然丢出一迭钞票让郑苹如自己挑选,便夺门而出。此时徘徊在店外的暗杀人员没来得及反应,丁默邨便越过马路跳上车内,枪手们反应不及,慌忙掏枪胡乱扫射。但丁默邨已躲入防弹车内,再次逃过一劫。这次失败,也引起了丁默邨对郑苹如的怀疑,本不该再继续进行,但郑苹如不甘心就此收场,便决定孤身杀敌,完成计划。
惨遭杀害
郑苹如之后与丁默邨通电,将枪击事件归咎于意外,并表示确实是自己想要购买大衣才引起暗杀事件。丁默邨在电话中与郑苹如假意柔情,并约她共度圣诞夜。郑苹如想趁此次机会再行刺杀,同时丁默邨的对手李士群监听到了这通电话,便想借此机会扳倒丁默邨。
郑苹如前往看望丁默邨时,被李士群心腹抓获,将其关押到汪伪特工第一大队的驻地。关押期间,李士群数次派人刑讯逼问郑苹如,但郑苹如坚称自己只是因为丁默邨另有新欢,才花钱买凶杀人,更不承认自己是中统特工。
1940年1月16日,关押中的郑苹如给家人写下了最后一封书信,便被看守她的林之江以购买衣服的理由,骗往“76”号刑场。行刑前,林之江问她可有什么想说的,郑苹如用上海话回道没有,并要求不要打她的脸。随后连中三枪,倒地而亡。
家族成员
父亲:郑钺,郑苹如被杀害后,在两年后因病去世。
母亲:木村花子,后改名郑华君,抗战胜利后,以受害者家属身份向法院起诉丁默邨,使其伏法受刑,1966年以80高龄病逝于台湾。
姐姐:郑真如,是上海摩托车驾照的第一个领有者,生女王蓓蓓不久后去世。
大弟:郑海澄,精通柔道。曾在日本留学,后进入空军,在执行任务中牺牲。
二弟:郑南阳,在郑苹如逝世后,将其存款全部购买药物捐给民政部门。
妹妹:郑静芝,定居美国。电影《色,戒》上映后,曾召开记者会表示电影对女主角的描写完全不符郑苹如形象。
妹妹:郑天如,爱好艺术,是画家、雕塑家张充仁的入室弟子。
未婚夫:王汉勋,是郑海澄的空军战友,曾两次写信约郑苹如去往香港成婚,1944年在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
人物轶事
明星梦
当时上海有一家王开照相馆十分有名,许多知名演员都在这里拍过照片。郑苹如少时就崇拜胡蝶、阮玲玉等三十年代的著名女演员。每当王开照相馆的橱窗陈列著名演员的漂亮照片时,她就会驻足欣赏。郑苹如还有明星梦,她曾通过朋友的关系到影片公司请求当演员,但因父亲传统观念较重,她想当演员的请求被否定。
明星梦无法实现,郑苹如便喜欢上了拍照,她时常去王开照相馆模仿明星的姿态拍照,有的还被陈列在了王开照相馆的橱窗内。1937年她的照片还被《良友画报》杂志选中,刊登在封面上。
人物评价
与郑钺相熟的著名作家郑振铎,曾在1945年为郑苹如发表追悼文章《一个女间谍》,称:她为了祖国,几次出生入死,为了祖国壮烈的死去,比死在沙场上还要壮烈。
存放在台北“清溪山庄”的汪精卫电文档案和中统“卧底日志”,称:“郑苹如在1939年因执行刺杀任务失败而牺牲。郑苹如两次刺杀丁默村失败,身份因此被揭穿,为了不连累家人,原来被安排逃亡的郑苹如决定自动投案,只身赴死!由始至终,郑没有对丁默邨动真情。”
作者边芸在《喋血刀锋:民国杀手的人生沉浮》一书表示:郑苹如以身报国的内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为外界所知,郑苹如本人则被诬陷为“迷恋汉好情人”死后一度备受责。而后事件最真相大白,郑苹如是舍命除奸的女中豪杰,所谓巾帼不让须眉,这一奇女子的爱国壮举为敌后抗战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作者于继增在文章《郑苹如:湮没在历史中的美丽灵魂》中称赞:郑苹如作为一个中日混血儿,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了自己苦难的祖国,不惜一切代价,在放弃了如锦的前程之后又抛却了如花的生命。她独特而杰出的奉献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相关作品
文学形象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听其夫
胡兰成讲述过郑苹如施美人计的故事,于是以此为蓝本,创作了短篇小说《
色戒》。这本书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经过数次修改,直到1978年才收录在《惘然记》中出版。
影视形象
电影
2007年,由著名导演
李安指导的影片《色,戒》上映,该片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该影片中的女主角
王佳芝的原型便是郑苹如。
后世纪念
上海王开照相馆发现一批历史照片,其中郑苹如的照片被其侄子郑国基认出。1983年,相关部门为落实政策,重新调查了郑苹如的革命经历,正式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将她的照片等遗物移送到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与其他烈士一起,供人们祭奠和瞻仰。随后上海青浦福寿园还为其树立
塑像,特请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著名雕塑家
唐世储先生创作,作家许洪新为纪念像提供了碑文草稿。
2009年6月6日,上海各界人士和党派组织在上海福寿园为抗日除奸女英雄郑苹如举行了塑像落成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