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元,1935年1月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一位微纳电子科学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主任。
王阳元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前往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1986年北大微电子学研究所成立,王阳元任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2003年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奖;2005年担任中芯国际董事长一职;2006年获得
北京大学首届
蔡元培奖。
王阳元主要从事微电子学领域中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结构电路的研究,是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科奠基人和我国
集成电路产业的开拓者之一。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35年1月1日,王阳元出生于浙江宁波柴桥镇,其父亲则在上海一家文具厂当会计。王阳元的父母对其要求严格,敦促着王阳元认真读书求上进。1941年,王阳元在柴桥小学学习,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7年,小学毕业的王阳元考上了
浙江省宁波中学。
大学任职
1953年,王阳元考入
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1956年,王阳元作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半导体
专业学生被重点培养 。王阳元从1958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门化专业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1978年的时候王阳元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室室主任,也成为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科的奠基人,1986年王阳元担任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十年后,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第二年,王阳元担任北京大学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
创立中芯国际
2000年,作为发起人之一,王阳元创建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2002年的时候王阳元担任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和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系主任 。2005年,王阳元出任中芯国际的董事长,2009年6月辞职。
2022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王阳元针对芯片问题,认为在这种国家的重要时刻科学家们必须得把卡脖子的问题解决掉。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5年,王阳元主作为科技的开拓者,持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栅N沟道技术和中国第一块1024位MOS DRAM(MOS:金属
氧化物半导体,Metal
氧化物 半导体;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动态模拟 Random Access Memory)是由王阳元主持研究的,这项研究推动了MOS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
北京大学成为我国硅栅N沟道MOS技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北大微纳电子学科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王阳元作为学科的创建者,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多晶硅薄膜氧化动力学新模型和应用方程,以及与同事合作在国际上提出了关于MOS绝缘层中可动离子和电荷陷阱的新测量方法。多晶硅发射极超高速集成电路技术的率先开发,也让中国双极集成电路技术大力发展。此外,王阳元还创建了绝缘衬底上的硅 (Silicon-On-Insulator)新器件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王阳元也是SOI新器件与电路和MEMS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等研究领域的推进者。1993年,王阳元在任全国
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全国集成电路产品开发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中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和300多种集成电路新产品是由王阳元领导研制成功的。王阳元还致力于绿色微纳电子学科的建设,率先开展低功耗和纳米级集成电路研究。2000年,王阳元还与国际同行共同创建了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也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主要论文与著作
根据2021年3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显示,王阳元共发表和合作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9部。
科研项目
2000年,王阳元与林兰英院士、
李志坚院士和
吴德馨院士等一起发起,建立了由
北京大学牵头的“973”基础研究课题,从事亚50nm的新器件和工艺的研究。
2004年,王阳元与
严晓浪教授、
张汝京博士等一起发起,由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等与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申请建立了“863”高技术课题,进行90nm-65nm大生产技术研究。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以上信息来源:
社会影响
学科建设
从1978年成立微电子研究室和教研室,至2000年北大微电子学科以100%支持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思维影响
2003年11月由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院士思维》著作中中记录了王阳元的学习的思维。其中王阳元用很大篇幅强调了辨证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人才培养
根据2023年9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显示,王阳元培养了百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设立奖学金
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励基金
1999年,杨芙清院士捐赠其所得的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5万元
港元以及王阳元院士捐赠其所得的潘文渊研究杰出奖50万
新台币,由
北大青鸟集团进一步出资而设立的基金。
王阳元—杨芙清院士奖教奖学金
2007年4月,由恩友基金会出资,王阳元院士及其夫人杨芙清院士,向母校一次性捐赠8.6万美元(等值人民币66.2万元),设立“王阳元—杨芙清院士奖教奖学金”,用于表彰
浙江省宁波中学优秀学生和教师。2013年年初,经王阳元多次协调沟通,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决定向宁波中学一次性捐赠人民币33.8万元,用以增加该奖励基金的额度。至此,该奖励基金额度共计为人民币100万元 。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以上信息资料来源:
科研荣誉
根据2021年3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显示,王阳元取得发明专利授权62项,拥有20项重大科技成果。
以上信息来源:
个人生活
名字寓意
王阳元出生于1935年1月1日,由于是阳历年
元旦,祖父为他起名阳元。
人物背景
王阳元的祖父在一家中药铺当伙计,是当地中药行土专家,王阳元父亲的工作是给上海一家文具厂当会计,母亲则是一位干练的家庭妇女。他有弟妹七个,王阳元是家中长子。一家有十口人,十分清贫。
幼年理想
幼年时期的王阳元立志成为一名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科学家,在宁波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他一篇《未来的科学家——宇耕在成长》的作文,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当时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宇耕”,意思是宇宙的耕耘者。
婚姻伴侣
王阳元在
北京大学读书时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杨芙清,同样是学生会干部,共同的追求与理想让二人走到了一起。两人专业都是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学科,一个进入了
计算机领域,一个加入了当时的半导体研究行列。留校工作后的两人选择结为终生伴侣的,事业与共同的理想使得两人结合并组成了家庭,幸福的家庭又在支持着我们俩各自的事业。王阳元妻子杨芙清在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人育有一儿、一女。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从1953年跨进
北京大学的校门,王阳元就再没离开过母校。他把自己青春的热血撒在燕园的土地上,在这里耕耘理想,培育更年轻的建设者。在燕园,王阳元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对祖国有贡献的科学家。他有了与自己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爱人,有了热爱生活和事业的儿女,有了自己钟情的工作岗位。他用五十多年无可辩驳的业绩,证明了自己执着的一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评
王阳元入党60年来,始终以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以党和国家战略需要为使命,终身奋斗,锐意创新,锲而不舍,以60年党龄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他“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精神,在教学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
北京大学评
参考资料
王阳元.广东工业大学图书管理系统.2023-08-31
王阳元.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08-31
王阳元.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08-31
王阳元文集.ecsponline.2023-09-01
科学研究.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