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训明,出生于1970年12月,获
天津医科大学神经介入放射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教授、
主任医师、神经病学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
2000年10月至2002年12月,吉训明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做博士后工作。其后,他先后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长、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等职,并于2007年6月担任副院长。2014年7月,吉训明任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10月,在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国首都血管学术论坛上,吉训明被任命为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委员会副主席兼脑血管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并于同年12月被任命为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2017年12月,吉训明被任命为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2019年11月,吉训明被聘为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2023年11月22日,吉训明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训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脑梗死溶栓与神经保护治疗研究、慢性脑缺血的适应保护治疗研究和脑静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擅治疾病主要为狭窄和闭合性脑血管病,颅内高压症,静脉窦血栓。吉训明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和软著等授权100余项,曾被评为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2016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202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3年创先争优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吉训明,出生于1970年12月,2000年7月获
天津医科大学神经介入放射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0年10月至2002年12月,吉训明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做博士后工作。2003年3月起,他先后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长、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6年6月,吉训明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助理,并于次年6月担任副院长。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吉训明就读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
工商管理硕士(MBA)。
2011年,吉训明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后简写“科技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局部脑损害(
脑卒中与脑胶质瘤)的脑网络研究”,并于次年开始负责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脑血管病项目“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运重建微创技术体系研究”。
2013年11月,吉训明被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国家杰出青年。次年,他先后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政府特贴专家。
2017年10月19日至21日,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国首都血管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委员会及 25 个专家委员会,吉训明任副主席兼脑血管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
2018年4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成立了心脑血管病共防共治专家委员会,吉训明任主任委员。同年9月,吉训明团队在《Neurology》发表原创性研究,题目为“Elevated
三甲胺 N-
氧化物 related to ischemic brain lesions afte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12月,他被任命为教育部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次年11月,吉训明被聘为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2022年10月13日,吉训明牵头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国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试验(BAOCHE)研究结果正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该研究由中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次年8月,吉训明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于同年11月22日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吉训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脑梗死溶栓与神经保护治疗研究、慢性脑缺血的适应保护治疗研究和脑静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专长
吉训明擅治疾病主要为狭窄和闭合性脑血管病,颅内高压症,静脉窦血栓。
承担项目
主要贡献
吉训明的主要贡献分为:针对
脑卒中神经保护治疗临床转化不理想的困境,研究并提出脑缺血后“血管内皮应激-神经元求救-胶质细胞线粒体能量转移”的卒中脑损伤新理论和“血管优先”的血管神经联合保护新策略;创立卒中靶向低温救治新技术,研发自体血低温器官保护设备,解决了低温治疗卒中的转化难题,被国际誉为“脑卒中治疗的里程碑”;在疑难与重症卒中救治方面,提出重残率和死亡率超过80%的脑干血栓救治新策略,使重残率降低33%,死亡率降低27%;针对极易误诊误治、重症病死率高达30%的脑静脉血栓,建立生物影像诊断新技术和多模式救治新策略,使早期确诊率提高约3倍、救治成功率提高约1倍、病死率降低2倍以上;针对中国
脑卒中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主要病因、预防效果不佳的困境,提出束臂-脑缺血预适应新理论,研发专用治疗仪器和临床防治方案;技术拓展用于高原病防治,组建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
牵头主要课题
出版物
论文
吉训明以通讯作者在N Engl J Med、Lancet Neurol、
自然等期刊发表
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00余篇,被引18600余次,H指数67,曾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专利
吉训明获得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著等专利 104 项,5项转化应用于临床。
专著
人才培养
有人担心把研究生送出国培养就回不来了,吉训明却觉得即使送出十个只回来一个,也要坚持培养人才,因为学校和医院要突破靠的就是高端人才。他会花大量时间了解学生,确定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他会引导学生,不光教做事,更多教做人。在吉训明的带领下,学生们也是白天参加临床训练,晚上挤时间做研究。吉训明常对学生说:我们是新时代最幸运的一群人,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满怀信心,实事求是。
2016年,中国国内最知名大学的附属三甲医院毕业生招聘,在5名候选者中没有选择另外4名博士,却把一个名额给了吉训明的一名硕士,因为他们看重了该生在硕士期间扎实的基础研究、临床培训、文章发表、国际发言等方面展现出的潜力。
社会活动
2014年12月26日至28日,
首都医科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举行,时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副院长吉训明等专家与 500 余名研究生出席。次年2月,国际卒中大会在美国举行,吉训明率团队出席。同年6月26日,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待了美国
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神经学系主任 Bruce Ovbiagele教授一行。
2020年6月23日,吉训明在由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主办的 “他山之玉”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系列讲座做了题为《适应医学及临床转化》的讲座。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科研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不忘奉献的初衷,让身兼数职的吉训明,每个角色都演绎出色。他用行动诠释了奉献,用奉献为人生做了最好的注脚。(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评)
吉训明教授是低氧适应医学转化领域的先行者和带头人。(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评)
参考资料
吉训明.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2023-12-03
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3-12-03
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23-12-03
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3-12-03
脊髓感觉机制.中国权威的出版物数据服务平台(PDC).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