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人面纹方鼎(又名大禾方鼎),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
千克。现藏于
湖南博物院。2013年8月,大禾
人面纹方鼎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商代晚期的人面纹铜鼎。
大禾人面纹方鼎因内部刻有“大禾”铭文而定名。1959年秋出土于湖南宁乡县
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新屋湾,被发掘者黄某砸成碎块卖去废品收购站,后被湖南博物院专家寻回,修复完整。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器身外表四周装饰着半
浮雕的人面,人面纹上有角和爪,类似半人半兽,主要材质为
青铜,采用浇注法制作,颜色碧绿,有四个柱形鼎足,鼎足上部有兽面纹。大禾人面纹方鼎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件用真实人面作为装饰的青铜器。
大禾人面纹方鼎以人面为饰,十分罕见。针对此人面纹,一些学者如
孙作云、
石志廉说法各异,有认为这是
饕餮,象征
蚩尤,有认为代表农神,祈祷丰收。大禾人面纹方鼎究竟为何以人面为饰,仍是个谜团。此鼎作为众多商代青铜器的一个代表,显示了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精湛。
名称
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用兽面纹作主题纹饰,
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大禾人面纹方鼎用四个相同的人面纹来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显得十分奇特。在这座鼎的腹内壁近口沿处,刻有铭文“大禾”二字。考古专家分析,这个“大禾”有可能是指此青铜器所有者的名字,即物主标记,这只青铜器因此被定名为“大禾人面纹方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
基本情况
文物特征
大禾人面纹方鼎呈长方形,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
千克。鼎口稍稍大于底部,口沿向外翻,两耳直立,鼎腹较深,有四个柱形鼎足,其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主要材质是
青铜,颜色碧绿。整个
青铜鼎的器身外表四周装饰着半
浮雕的人面,人面居中,方面宽唇,额宽而坦。在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两侧有硕大的 C 形耳,像是角,下巴两侧有爪。每张人面都严肃生动,四只鼎足上部也有兽面纹。大禾人面纹方鼎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件用真实人面作为装饰的青铜器。
工艺特征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禾人面纹方鼎的侧面器身与器耳完整一体,可以确定其制作工艺是采用浑铸法,一次浇注成形。青铜器在铸造过程中,为控制器物壁厚均匀以减少铸造缺陷,需要在结构较厚的部位里面放置泥芯,等器物铸成后,泥芯被完全包裹无法看见,即为盲芯。另外为了隔开盲芯和范之间的距离,要用东西支撑和固定盲芯,这个东西就叫做泥芯撑。大禾人面纹方鼎耳内设有泥芯,左耳耳壁及泥芯间有数个泥芯撑,鼎足内部则有铜质芯撑,盲芯依靠这些泥芯撑在铸型中固定位置,令大禾人面纹方鼎浑铸成形。
流转收藏
1959年秋,中国湖南宁乡县
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个叫新屋湾的地方,一位姓黄的农民在田里刨地时,发现了锈迹斑斑的大禾人面纹方鼎。黄某原想将其当作废铜卖了换钱花,因此鼎又大又重,他用锄头将其敲碎成几块,几天后卖给了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回村后黄某将此事告诉同村人,消息流传到
湖南博物院一位老专家耳中,他赶往宁乡县黄材镇找到黄某。得知青铜器可能是国宝,黄某带着专家去往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却没有找到大禾人面纹方鼎的碎片。几天以前,收购站里的所有废品已被装车送往
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中心仓库,即将送到
冶炼厂回炉冶炼。专家和黄某迅速赶往毛家桥中心仓库,找到了尚未被送去冶炼厂的废品。在一堆废铜中寻找许久,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发现了大禾人面纹方鼎的一块残片,剩下的10多块碎片也被陆续找到,只缺失了鼎的一只鼎足及底部。大禾人面纹方鼎的残片被送往
湖南博物院收藏(即现在的湖南博物院),两年后,此鼎缺失的一只鼎足也被找回。
损毁与修复
早在1959年秋,大禾人面纹方鼎刚出土发掘的时候,被发掘者黄某砸成了碎块。后经过湖南省博物馆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寻找,将找到的十多块青铜器碎片,送到了湖南省博物馆进行修复。在修复师傅
张欣如的处理下,大禾人面纹方鼎被完美修复,缺失的一只鼎足也重新用材料替补上。修复完好的青铜器外观是一只
青铜鼎,鼎体呈长方形,鼎口稍稍大于底部,口沿向外翻,两耳直立,鼎腹较深,有四个柱形鼎足。两年后,此鼎缺失的一只鼎足也被找回,替换了原先代替的“假腿”。
相关研究
纹饰研究
大禾人面纹方鼎器形雄伟,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十分罕见。一些专家学者如
孙作云、
石志廉对此都有过讨论,孙作云认为大禾人面纹方鼎上的人面纹有爪子无身体,是传说中“有首无身”、以人为食的凶兽
饕餮一类怪神,象征
蚩尤。而石志廉则根据鼎内铭文“大禾”二字和部分民族血祭农神来祈祷丰收分析,认为“大禾”或许代表“大禾祭”,而鼎身四面的人面代表着农神,在进行祭祀时,鼎内可能盛放人头。大禾人面纹方鼎的用途可能与祭天祈求丰收有关。在方鼎
人面纹的下方有两只像鸟爪一样的前臂,而鸟爪又是商代巫师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此物或与商代巫师操鸟施法有关。鼎上的四个人面纹,不能简单归为“人”,也不完全属于“兽”,姑且算为“半人半兽”,是兽的形体与人的智慧结合的产物。大禾人面纹方鼎上的人面纹,极可能象征着传说神系中的一位“历史人物”或“文化英雄”,是一件匠心独具的精品青铜器,而它为什么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制作工艺
现代学者凌业勤在《中国古代传统铸造技术》一书中提出,大禾人面纹方鼎应是采用分铸法制造,也就是鼎耳饰另外铸造,最后与鼎身镶铸(按即分铸)而成。
2021年,来自
湖南省博物馆的徐丽莉联合其他学者,在《论大禾人面纹方鼎的结构、工艺和风格》一文中,通过X 射线照相技术以及 X 射线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X射线 CT 技术)分析,大禾人面纹方鼎的侧面器身与器耳浑然一体,是采用浇注法一次成型。而鼎耳及鼎足内部都设有盲芯,盲芯上则有泥芯撑及金属芯撑。
保护与馆藏
大禾人面纹方鼎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因为过于珍贵,在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鼎第一次公开展览,是在2013年9月27日,由18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大型原创展览“鼎盛中华――
中原地区鼎文化展”上,在这场中国首次大规模的鼎的专题文化展中,大禾人面纹方鼎作为140余件青铜器之一展出,一直展览至2014年1月5日才结束。
文物价值
大禾人面纹方鼎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将抽象纹饰与写实结合,采用立体雕塑,布局严密。在鼎身的四面,四个相同的人面纹饰集于器身,既强化了装饰主题,又给人以强烈视觉的冲击,以此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出现,证明商代晚期
青铜制作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大禾人面纹方鼎只是众多商代青铜器的一个代表,现代学者熊建华结合史料研究,认定鼎上的人面纹代表
祝融(神话中南方的火神),此鼎以祝融形象为饰,处处显示了南方祝融借助动物沟通天地的文化因素,体现出了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精湛。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