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兽
出土于中国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的西汉金器
金兽,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器物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 厘米。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金兽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中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
其制作工艺和造像形制对研究西汉时期金属器物的营造模式有重要价值,是分析汉代的文化风俗的直接史料。
文物特征
金兽 ,左右长17.8厘米、前后宽16厘米、通高10.2厘米。重9100克,含金量为99%,是中国已发现古代黄金铸品中最重的一件。全身金光闪亮,颈部有铜锈绿斑痕迹,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金兽形状如豹,蜷曲匍伏,瞪目俯耳,圆颅平额,右前爪和左后爪前伸于领下,长尾从档下穿过小腹,斜置于左背。颈部铸项圈三道,头、颈间有一环纽,除项圈和眼部外,遍身满饰堑凿而成的斑点。体内空,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字体形状介于篆、隶之间,分别指代金属质地和序号。
杨海涛、姚迁等学者认为该金兽外形头大、身短且粗壮,全身满布斑纹来看,将其推断为豹的造型。 虎豹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神兽,放在墓中有避邪压胜的作用 。金兽颈部铸有项圈,显然是经过驯养的“猎豹”形象。金兽环纽似仿照权器制造,可比较战国时期秦国的高奴禾石铜权、秦始皇诏的铜铸石权以及盱眙东阳所出的秦铜铸石权,都安有环纽。
出土情况
这件金兽于1982年马湖公路生产队社员万以全在庄东南清理排水沟中淤泥时发现,此次发掘出土历史文物共三十八件,包括金兽一件、铜壶一件,黄金铸币三十六件。金兽重九千克,铜壶则是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黄金铸币嵌有“郢爰”二字,共十一块,金饼二十五块,共重一万一千克,是至今出土古代金币最多的一次,在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金兽出土时盖在铜壶上方,而金币则贮于铜壶内。对比青铜壶来看,这件金兽光彩夺目,以至于后来的学者徐湖平以 “金光耀眼出污泥” 为题赞叹这次发现。窖穴露口处已破坏,现存窖穴下部周壁的直径约2米,深0.6米。此外,出土地点之东有一处汉代遗址,保留有绳纹筒瓦、板瓦的残片等古人居住的痕迹。
工艺技术
金兽整体使用汉代的浇铸工艺,即将金属熔化为液体,浇铸在提前制作出来的模中翻范,器型较为简单的可以一次成型铸造,器型较为复杂的要采用分铸法就是先将各部分单独铸造出来,然后再焊接成为整件完整器物。其余位置的斑点则使用了锤揲工艺,利用金银材质具有延展性、质地又软的特点,将原材料直接锤揲出来打成型的一种工艺。也可以再进一步加工,以锤揲出纹样作为装饰。而从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来说,锤揲工艺要比用铸造工艺消耗的材料少很多,锤揲出来的器物造型也更加丰富多样。这是金银器制作最常见的工艺,其他的工艺大多是在锤揲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制作的。
学术研究
文物断代
姚迁认为这件金兽,形似豹形,与满城区二号西汉窦墓所出金铜豹相似。同时,北京大葆台西汉刘旦墓和江苏汉墓中也出土过铜豹,由此可见西汉前期墓葬中常有豹形文物发现,以此这件金兽也基本上被看成是西汉的文物。
黄盛璋认为金兽内部铭文“黄六”二字,与同一批出土金饼所刻“斤”、“两”、“朱”字体均属于秦汉文字,不似六朝时期的文字,但与其字体的出现时间又偏早,文字几乎与西沟畔匈奴墓金饰牌上的记重刻铭似较接近,因此金兽的生产年代应该置于秦汉之际比较合适。
器物功能
学术界对该器物的功能有两种说法较为流行:一是罗志文、姚迁等学者从外形上判断金兽作为国家财富的象征,以大量黄金铸成金兽是为了彰显持有者的富有和权势,同时也有辟邪压胜之意;同时姚迁也因金兽身上的环纽类似秦代石权(一种度量衡权器),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推测该器物可能为衡量重量的工具。
文物价值
该器物的制作工艺和造像形制对研究西汉金属器物的营造模式有重要价值,是分析汉代的文化风俗的直接史料。
展出信息
2017年1月28日,金兽在海南省博物馆《金玉良缘特展》展出;
2018年9月21日,金兽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负一楼临展厅《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展出;
2023年4月29日,金兽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9号展厅(镇院之宝展厅)《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 展出;
 
参考资料
南京博物院.金兽【南京博物院】.2023-09-11
重达18.2斤,中国出土的最重金属是何“神兽”?.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2023-09-11
南京博物院.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2023-09-11
目录
概述
文物特征
出土情况
工艺技术
学术研究
文物断代
器物功能
文物价值
展出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