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南德
古希腊剧作家
米南德(希腊文:Μένανδρος,约前342年-约前290年),古希腊剧作家,出生于,是古希腊新喜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与的旧喜剧齐名。
米南德家境富裕,父亲是希腊将军,是中期喜剧诗人阿莱克西斯。米南德曾服伊壁鸠鲁学说,并师从学习戏剧理论。米南德从公元前321年开始创作剧本,历经30余年的创作生涯,创作了大约108个剧本,曾8次在勒奈亚节获奖。前307年,雅典主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被流放,作为僭主朋友的米南德受审。埃及统治者邀请米南德到亚历山大定居,但米南德宁愿与情人格吕克拉一起独立生活在比雷埃夫斯,他与情人的亲密关系也成为后世作家们的创作主题。据所述,米南德游泳时溺亡,人为其举行葬礼,将他埋葬在通向雅典的大路上。代表作有《》《公断》和《割发》等。
米南德的喜剧创作反映了雅典政治衰败,雅典人精神重心的转移等社会历史情况;米南德的作品通常以性格为中心塑造人物,以“男女邂逅”架构情节及喜剧性的嘲弄作为主要手法;他创造了恨世者克涅蒙的形象,成为性格喜剧的先河,通过揭示权力的虚伪和愚蠢,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人性的荒诞和无奈,通过喜剧性的嘲弄为喜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1世纪罗马文艺批评家昆提利安也由此把米南德的作品比作“人生的镜子”。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米南德生于,家境富裕。父亲是德摩斯梯尼曾为之辩护的将军狄欧皮赛斯,中期喜剧诗人阿莱克西斯是他的,曾教过他写戏。米南德曾和一起服过兵役,并因此受到伊壁鸠鲁思想影响。此后,米南德与之在逍遥学派代表主持的吕克昂学园学习,熟悉和泰奥弗拉斯托斯的戏剧理论,并读过泰奥弗拉斯托斯的《性格种种》。
戏剧创作
米南德从公元前321年开始创作剧本,曾以作品《愤怒》参加了戏剧比赛。公元前316年他的《》在勒奈亚节的戏剧比赛中获奖,次年又在酒神节的比赛中得奖。在米南德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约108个剧本,曾在勒奈亚节获奖八次。
晚年经历
公元前307年,米南德的朋友僭主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被流放,马其顿王国人德米特里执政。米南德也受到审判,他的喜剧一度被拒绝上演,不过在他的剧本中并没有专门描写这一政治事件。统治者曾资助他,并希望他来亚历山大里亚居住写作,但是米南德宁可留在比雷埃夫斯在情人格吕克拉的陪伴下过独立的生活,他拒绝了托勒密一世的邀请。按照在《哀歌集·黑海书简·伊比斯》里的说法,米南德是在游泳时溺死的,人之后将他埋葬在通向雅典的大路上。
人物关系
现存作品
主要剧本
《恨世者》
《恨世者》是他唯一一部完整的传世作品,其于公元前317或316年上演,此剧反映社会,带有现实批判的色彩,并获得奖赏。剧中有一个名叫克涅蒙的老农人,愤世嫉俗,认为人们都只为自己,不顾旁人,因此不同别人来往。有一个名叫索斯特拉托斯的城市青年爱上了克涅蒙的女儿,前来求婚。克涅蒙不慎落到井里,由他妻子的前夫的儿子戈尔吉阿斯和索斯特拉托斯救起来,这使他体会到了人类之间的真诚关心,改变了对他人的态度。
《萨摩斯女子》
现存内容缺少一百余行,完整度仅次于《》。一个名叫摩斯基昂的年轻人和邻家女佛兰贡生了一个儿子。婴儿被交给摩斯基昂的养父的情妇克律西斯喂养。养父旅行归来,误认为婴儿是摩斯基昂和克律西斯的儿子,就把后者赶出家门。佛兰贡的父亲尼克拉托斯告诉德墨阿斯,自己女儿生了一个儿子,德墨阿斯听了,感到欣慰。尼克拉托斯后来得知摩斯基昂是孩子的父亲。于是双方家长为他们举行婚礼。
《割发》
这是米南德的另一部杰作,现存全剧的一半。剧中人的柯林斯人帕泰科斯抛弃了他的孪生儿女。一个年老的妇人收养了女孩格吕克拉,而把男孩摩斯基昂送给了一个名叫米南德里娜的妇人。帕泰科斯后来娶米南德里娜为妻。格吕克拉因为穷,和军人波勒蒙同居。有一天,摩斯基昂遇见格吕克拉,要同她拥抱,格吕克拉知道摩斯基昂是她的同胞,没有拒绝。波勒蒙撞见后,愤而用剑割去了格吕克拉的卷发。后来大家认识,波勒蒙也同格吕克拉和好。
《公断》
推测约有一千二百行,现存八百余行。主人公卡里西奥斯得知妻子潘菲勒于婚后五个月生了一个孩子,愤而离家,包下一个名叫哈布托农的女,却又没有和她发生关系。有一个名叫达奥斯的牧羊人拾到一个婴儿,送给一个名叫叙里斯科斯的烧炭人,叙里斯科斯得到的证物中有一戒指。哈布托农弄到这枚戒指,发现婴儿的父亲是卡里西奥斯。原来卡里西奥斯曾在几个月前和一个女子有私情,并把这只戒指赠给她。最终夫妇二人复归和好。
剧本流传
米南德兰德大部分剧本的原稿已不可考。在古代,这些剧本都是在纸上写出,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得以保存的。米南德在古代早期非常受欢迎,甚至地位仅次于荷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南德的剧本逐渐佚失,并被人遗忘。8世纪以后,米南德的作品逐渐失传,但剧本中的部分称引和台词以《米南德箴言》的形式流传,其中包含了对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戏剧家作品的称引等内容,对米南德的称引只占总量的百分之五左右,并且只是一些零散的诗行。按照11世纪作家米海尔·普塞洛斯的说法,米南德的剧本在当时仅见二十四个。目前能见到的米南德作品更少,其中《》《萨摩斯女子》等较为完整的作品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现的,《公断》《割发》《赫罗斯》《农夫》等残剧主要是1905年发现的。
2009年,梵蒂冈图书馆发现了一份叙利亚重写本手稿,其中包含了米南德的400行诗句。手稿由大量羊皮纸叶片重新使用而成,其中一半诗句来自米南德的戏剧《恨世者》,另一半则来自另一部未知的喜剧。
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
在米南德生活的时代,处在北马其顿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不能谈论政治。米南德的作品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反映当时的社会,表现青年男女要求自由自主的愿望。米南德企图调和阶级矛盾,他提倡平等、宽大、仁慈。他认为人们的幸运与不幸取决于本人的性格,这是的思想。如《恨世者》中主人公克涅蒙是一个贫穷老农,而索斯特拉托斯是一位有钱人邻居之子,为人善良,对克涅蒙的女儿一见钟情,上门向克涅蒙提亲,遭到后者的坚决反对。这部作品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切入,表达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个人价值的民主愿望。
同时,米南德并不是一个似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浅显诙谐,没有玄奥的哲理,却表达了基本的和价值观。在处理个体欲望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上,他表达的多为个体应该坚持克制、适中和妥协的中庸之道,强调个体对共同体需求和社会规范的遵守。因此,米南德的喜剧作品体现了一种复归世俗生活、重建平衡的喜剧意识。
艺术特点
以性格为中心塑造人物
以性格为中心塑造喜剧类型人物是米南德新喜剧的重要艺术因子。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巨大冲击,人们对神明的公正性产生疑问,亚里士多德的门生泰奥弗拉斯托斯曾专门著书《性格种种》,而米南德曾师从泰奥弗拉斯托斯。在这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下,米南德创作了喜剧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癖性人物——恨世者克涅蒙。“当一个人被某种特性所控制,以至于他的情感、精神和力量都被影响某一特定的方向,那么这种特性就可以被称作癖性”。癖性也就是蒲伯所说的由主导性激情支配的《》中的克涅蒙就是一个“情感、精神和力量”被“恨世”所左右的癖性人物。因为“恨世”,克涅蒙认为世人都是自私自利者,对他人不怀好意,由此对所有的人产生一种厌恶感。因为“恨世”,克涅蒙自视高尚、粗野暴戾、爱财如命、固执。克涅蒙的“恨世”性格不仅统治全剧的情节发展,还支配整个喜剧冲突,《恨世者》因此开辟性格喜剧的先河。
以“男女邂逅”架构情节
米南德经常以男女邂逅为情节架构,如《》中,故事的框架就是一位小伙子想得到一位姑娘,且受到某种对立面(通常是父母)的阻挠,但在戏快要结尾时,情节中的某一转机,使主人公如愿以偿。上述“男女邂逅”情节架构出现在米南德的《恨世者》中。富家子弟索斯特勒托斯爱上了“恨世者”克涅蒙的女儿,却遭到克涅蒙的无故反对。后来克涅蒙为了捞掉到井里的水桶,不幸自己掉到井里,幸亏索斯特勒托斯和戈耳奎阿斯及时赶到,克涅蒙的思想发生转变,答应把女儿嫁给索斯特勒托斯。除此之外,米南德还创造了“新婚夫妇分离又和好”的情节模式,比如《公断》中的卡里西奥斯和潘菲拉,《割发》中的波勒蒙与格吕克拉之间的关系。两对新婚夫妇因猜忌和误会分道扬,经历“发现”和“理解”之后又和好如初。两种情节模式一个终于婚姻,一个始于婚姻。
喜剧性嘲弄
喜剧性嘲弄,顾名思义,是指某种行为的结果与初衷不一致,导致出现尴尬或困境的情况,引发笑料。在的作品《公断》中,达俄斯这个牧羊人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他不想抚养这个婴儿,于是把婴儿交给了别人,但他却留下了婴儿身上的钱财。结果这引发了矛盾纠纷,他还不自量力地找人公断,结果弄得自己人财两空,自取其辱。此外,他还误把朋友的妹妹当作情敌,嫉妒他们之间的亲密感情,这纯属一场误会,让自己出了洋相。另外,他本来想在领导面前卖弄讨好,结果却弄巧成拙,反而被厌弃,这无疑也是喜剧性嘲弄的经典案例。
人物影响
米南德是希腊化时代最著名的新喜剧诗人之一,与二人的作品与成就成为古希腊喜剧划分时代的依据。在古希腊喜剧作家中,只有阿里斯托芬和米南德有完整作品传世,但两人喜剧的题材和表现形式都不同,研究者就此将古希腊喜剧分为阿里斯托芬所代表的早期和米南德所代表的晚期,以及两人之间的中期。米南德的创作将新喜剧流派推向顶峰,其与旧喜剧根本的区别之一是,旧喜剧王国里的人物是“公民”,而新喜剧王国的主人公是“人”,前者维护“城邦的愿望”,而后者关心“家庭的利益”。
在米南德所在时期,雅典的失败不仅失去了昔日的民主政治,还丧失了政治的独立性,面对城邦衰败的社会现实,雅典公民的政治热情大大降低,转而关注私人家庭生活,追求个人的幸福快乐。米南德所代表的新喜剧诗人对雅典的日益颓败感到无可奈何,对城邦现存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其作品不愿涉及沉重的现实问题,而从家庭生活中选择喜剧题材,期望借助美好的爱情故事帮助观众摆脱现实的烦恼。
米南德的喜剧中的主人公,往往会在在道德和性格的框架内令误会和隔阂解开消弭,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结局,以使民众能够获得观看喜剧的愉悦。这种创作方式成为了一种传统,喜剧家对米南德的喜剧进行改编,米南德的作品因此而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的喜剧发生影响。
人物评价
罗马时期的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对米南德评价道:“米南德以其魅力显示出他更能使人心旷神怡,在希腊所有创作出的优秀著作中米南德已使自己的诗著在剧场里、在讨论中或是在饮宴上不论是朗诵、教谕还是戏剧竞赛总是成为最叫座的主题因为在语言运用的技巧上他真正展示了其底蕴与本质,为了深化全部主题,他所使用的语言的说服力是无以复加的,而在希腊语言每个语音及涵义的驾御上也是恰到好处的。”
亚历山大大帝学者阿里斯托法涅斯认为米南德作为喜剧诗人仅次于荷马,他赞叹:“米南德啊,人生啊,你们到底谁摹仿谁?”
1世纪文艺批评家昆提利安把米南德的作品比作“人生的镜子”。
后世纪念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剧作家对喜剧的贡献,在雅典卫城东南坡下的修筑了米南德雕像。
相关作品
《安德罗斯女子》
《安德罗斯女子》(Andrias)是的第一部剧本,是由古希腊新喜剧作家米南德的作品为基础改编的双结构剧本。讲述潘菲卢斯与邻居的女儿定婚,却与孤女格吕克里乌姆密切交往。西蒙与赫瑞墨斯不满,西蒙假意举办婚礼以探查儿子的态度并警告奴隶达乌斯不许作梗。哈里努斯爱着赫瑞墨斯的女儿,请求潘菲卢斯不要娶她。潘菲卢斯正想逃避,格吕克里乌姆临产,达乌斯看出西蒙的虚假安排,让赫瑞墨斯知道潘菲卢斯与格吕克里乌姆生了孩子,赫瑞墨斯不愿将女儿许配给潘菲卢斯。格吕克里乌姆的兄长证明格吕克里乌姆是自由人出身,矛盾最终解决,两人如意成婚。
《两兄弟》
《两兄弟》(Adelphoe)是古罗马喜剧作家的最后一部剧本,改编自新喜剧作家米南德的同名剧本,并引入了另一新喜剧《共同殉情》的情节。该剧描绘年轻人的爱情矛盾,并深入探讨年轻人的教育问题,主张尊重生活要求,但反对过度放纵,表现出剧作者的折中倾向。这种倾向体现了泰伦提乌斯对年轻人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关注,展示了他在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时的智慧和圆滑。
人物轶事
米南德同时代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同为新喜剧诗人之一的腓勒蒙,后者的喜剧似乎更受当时民众的欢迎,他在雅典酒神节上三次获头奖,比米南德获奖次数还略多。但是米南德坚信自己比后者更优秀,按照在《阿提卡之夜》中的说法,米南德曾问腓勒蒙“难道你不为战胜我而羞耻吗?”
参考资料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Perseus Hopper.2023-09-26
米南德.豆瓣.2023-09-17
《安德罗斯女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11
《两兄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1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戏剧创作
晚年经历
人物关系
现存作品
主要剧本
《恨世者》
《萨摩斯女子》
《割发》
《公断》
剧本流传
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
艺术特点
以性格为中心塑造人物
以“男女邂逅”架构情节
喜剧性嘲弄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相关作品
《安德罗斯女子》
《两兄弟》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