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
中国民间传说的鬼怪
僵尸是民间传说中的鬼怪,又称“旱”。其形象多为清朝官兵或官员的模样,四肢僵直、面容铁青、尖牙利爪、口不能言,目不能视,靠吸食人血为生。
僵尸起源于上古神话小说《山海经》中的“旱魃”。秦汉时期的僵尸是达官贵人保持永生的手段。魏晋时期,僵尸又被视为忠臣的象征。隋唐时,僵尸则被当做尸解成仙的遗蜕。从本质上讲,秦汉到唐五代的僵尸都属于死尸。直到宋朝,僵尸从死尸变为活尸。明清时期,有关僵尸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但僵尸的形象却变成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遍身白毛,目赤如朱砂石,膝盖不能弯曲,只能跳跃前行。民国时期的僵尸作品承袭了明清时的恐怖意象,将僵尸塑造为“身穿清朝官服、头戴官帽、目如獐鼠、玄耳、三宫呈紫”的恐怖人形生物。在当代,僵尸形象多出现于网络玄幻小说、影视剧中。其形象基本来源于民国对僵尸的塑造。
思想观念终将辐射到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关于僵尸的传闻,例如湘西赶尸,飞天僵尸等等 。关于僵尸的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如《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等。僵尸作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生物,横跨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长河。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意象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而是与中国先民礼敬鬼神的传统息息相关,表现了先民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反思。
词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僵:僨也。意为“倒地”。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僵:偃也。今人語言乃謂不動不㱙爲僵。意为“死而不动不朽者为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尸:陳也。象臥之形。意为“像人陈卧的样子”。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尸: 至於在曰。意为“死在床上为尸”。
战国吴起兵法》僵屍而哀之,無逮於仁矣。意为“人死而身体横卧”。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上》:僵尸倚窟,枯骨尚全,惟无肤发而已。意为“尸体”。
鲁迅《坟·写在\u003c坟\u003e的后面》:后二类是不得已的调和派,只希图多留几天僵尸。意为“腐朽的事物”。
基本概况
僵尸,基本特征是死而不化。追求生命永恒和灵魂不灭,根植于中国人的执念当中。中国古代很多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很多王侯将相达官贵人都有一种念想,死后都追求永存尸身,用金银珠宝甚至水银、夜明珠、金缕玉衣等等,其目的是用各种方式保持尸身,以此来达到“永生”,就是僵的表现。现在僵尸的形象通常都是清朝官兵或官员的模样,身穿清朝官服、头戴花、四肢僵直、面容铁青、尖牙利爪、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依靠异常发达的听觉和嗅觉来判断方向。它们靠吸食人血维持生命。居住在阴暗潮湿的洞穴中,昼伏夜出,惧怕阳光火焰和糯米。茅山道士以降服僵尸为己任,他们手持八卦镜、铜钱剑、符咒,操控茅山道法去对付僵尸。
类别和能力
在明清小说中,僵尸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为身上长满白毛,不断跳跃寻求鲜血的恐怖生物。《阅微草堂笔记》描述的是“目如朱砂石、指如曲钩、齿露唇外如利刃”,又根据毛色可分为白僵、黑僵等等。《子不语》的《飞僵》中的僵尸还能飞天,《秦中墓道》中更如厉鬼夜叉一般,被称之为“黑凶”。清朝时期,僵尸就根据尸变程度的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白僵、黑僵、跳僵、飞僵、魃、魔”。《续子不语》中又根据僵尸的体重分为“游尸、伏尸、不化骨”。
《文艺上的异物》中说道:“在中国小说上出现的僵尸,计有两种。一种是尸变,新死的人忽然“感了戾气”,起来作怪,常把活人弄死;另一种是普通的僵尸,据说是久殡不葬的死人所化,性质凶残,又常被当作旱魃,能够阻止天雨。”
第一级是“白僵”,尸体入养尸地后,一月后浑身开始长茸茸白毛,这类僵尸行动迟缓,非常容易对付,它极怕阳光,也怕火怕水怕鸡怕狗更怕人。
第二级为“跳僵”,亦叫“跳尸”,黑僵纳阴吸血再几十年,黑毛脱去,行动开始以跳为主,跳步较快而远,怕阳光,不怕人也不怕任何家畜。
第三级“飞僵”,亦称“飞尸”。由跳尸纳幽阴月华而演变,飞尸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的僵尸,行动敏捷,跃屋上树,纵跳如飞,吸食魂魄而不留外伤。
第四级僵尸已近乎魔,名为“魃”,又称“旱魃”“火魃 ”“干魃”,飞尸吸纳精魄数百年之后,相貌愈发狰狞,可谓青面獠牙人罗刹,还能变幻身形相貌迷惑众人,上能屠龙旱天下能引渡瘟神,旱天瘟疫由此而发。
第五级僵尸由旱魃变成。犼有能口吐烟火的神通,能和龙斗,所以佛才骑他们用来镇压 。
紫僵:刚成型的僵尸,浑身呈现紫色,身体初步保持不腐烂,修炼后能够带动尸气,让身体的紫色越来越浓。
绿僵:尸体呈现绿色,极善跳跃,力大无穷,可移石推树,一跃可达数十丈,周身有毒气盘绕,除阳光之外没有弱点。
飞僵:是修炼有成的千年僵尸,喜食小孩。飞僵擅长法术,身体不坏,免疫部分或多数阳性事物、道术,因为这种僵尸能飞,所以称之为飞僵。
不化骨:不化骨是僵尸的一个等级,是僵尸中最高的等级之一,高于飞僵。有些人死后由于特殊原因,例如特殊的修行、精神灌注等,身体的特定部位可能不会腐化,这被称为"不化骨"。
伏尸:千年不朽的尸体,无法移动,可以说是完整全尸的不化骨,得日月精华就会逐渐化为游尸。
游尸:经受初劫“天雷”的僵尸,集天地怨气而生,不老,不死,不灭,为天地摒弃于六道轮回之外,修成游尸,能出入阴阳二界,上游九天,下游幽冥,做成旱灾,可谓是上天入地,千变万化,无所不能。会随着月气因时节移动,居无定所,久了之后更会化为飞行夜叉。
僵尸克星
本草纲目》有云:“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怵恶。凡人家宜悬大镜,可辟邪魅”。古人认为:明镜可令邪魅不敢进,自见其形。
《太平御览 · 果部 · 卷四》:“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身在鬼门、制百鬼,故令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子不语》:“鬼闻鸡鸣即缩”。僵尸害怕阳光,听到鸡鸣,会以为白天来临而逃窜。
为灭其尸身方法。《子不语》:“放火烧之,啧啧之声,血涌骨鸣。”
形象发展
僵尸起源
清代学者袁枚认为僵尸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旱魃”。他在《续子不语·旱魃有三种》中说:“一种似兽,一种乃僵尸所变,皆能为旱,止风雨。”而这种所行之处皆大旱,能止风雨的生物就是旱魃周作人在《文艺上的异物》一文中说:“在中国小说上出现的僵尸,计有两种。一种是尸变,新死的人忽然‘感了实气’,起来作怪,常把活人弄死,所以他的性质是很凶残的。一种是普通的僵尸,据说是久殡不葬的死人所化,性质也是凶残,又常被当作旱魃,能够阻止天雨。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女魃》记载:“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形象演变
秦汉
秦汉时期的僵尸是仙的替代。达官贵人,帝皇将相,总想让自己的尸首永存。但求仙难得,便退而求其“僵”,当做不能永生的补偿。用金用玉用用云母用珠宝,用黄肠题凑,用金缕玉衣,以图尸体不腐,接近永生。对于仇敌,则碎尸万段,挫骨扬灰。在这种社会观念下,如果在挖掘坟墓时发现某人的尸体不腐甚至面容如生,其原因会被归结于尸主生前有德行或道行,并载入青史。
魏晋
魏晋时期的僵尸被视为忠臣的象征。除了保持肉身不腐外,还衍生出了长指甲和尸香的概念。例如《晋书·卞壶传》“晋义熙九年,盗发故骡骑将军卞壶墓,剖棺掠之,壶面尸如生,两手悉拳,爪生达背。再如《新五代史·闽世家》,记闽王延羲为世子时,倔强难制,国相王倓每抑折之。后来王曦登位,而王倓已死,曦即命发冢戮其尸,开墓后王倓面貌如生,戮尸时血流被体。王倓的尸身不腐而写于史册,史臣认为和他的“正气”相关。
隋唐五代
唐五代时期僵尸被认为是是尸解成仙的遗蜕,除了肉身不腐之外还可以入药。例如唐朝名臣颜真卿死后肉身不腐,装到新棺材中却又莫名其妙消失。当时的道士认为颜真卿早已“尸解成仙”。《旧五代史·朱瑾传》“以瑾尸暴之市中。时盛暑,肌肉累日不坏,至青蝇无敢辄泊”。于是“人有病者,或于暴尸初取土煎而服之,无不愈。”到了他被埋葬之后,“是时,民多病疟,皆取其墓上土,以水服之,云病辄愈,更益新土,渐成高坟。”
宋元
汉到唐五代的僵尸从本质上讲都属于死尸。宋朝时,僵尸衍生出复生的概念,由阴尸变为活尸。可考于宋朝的《太平广记》:“开元中,忽相传有僵人在地一千年,因墓崩,僵人复生,不食五谷,饮水吸风而已。”
明清
明清时期,僵尸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大规模的出现。但这时的僵尸仅从外形上看,已经是恐怖怪物的形象了。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与袁枚的《子不语》中,僵尸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说是:“白毛遍体,目赤如朱砂石,指如曲钩,齿露唇外如利刃。”《子不语》卷二十二:“僵尸抱韦驮:遍身白毛,如反穿银鼠套者,面上结满,两眼深黑,中有绿眼,光闪闪然。”
明清时期的僵尸具有恐怖的外形,还具有身体僵硬,蹦跳前行的特点。例如《子不语》卷八“批僵尸颊”:“见树林内有人跳跃而来,披发足,面如粉墙”。又如清代点石斋画报》“僵尸出嫁”:宁波市某户人家娶亲,交拜之时,新娘“两足如僵,不能跪拜”,众人细看,原来新娘早已“气息全无”,场面一度混乱,迎娶回来的新娘是一具僵尸。
民国
民国时期,关于僵尸的记载不多。但相对于前朝,描述更加全面和详细。此时的僵尸形象按《茅山治邪秘本》记载为:“头戴清朝官帽、身着清朝官服、目如獐鼠、玄耳、三宫呈黑紫色、尖牙、指如钢铁、鼻嗅人气、吸食鲜血的人形恐怖生物。茅山术士用桃木剑、鸡血、黄纸符、佛珠去镇压僵尸。倘若僵尸修为高深,茅山术士也不敌。又因僵尸移动速度极快,凡人遇到绝不能拼命奔跑也不能乱动,只需要屏住呼吸即可。《茅山治邪秘本》还列出详细的治僵之法:凡治僵尸者,先要设一个小坛,坛中有一只鸡。一个香炉,一盘糯米,桃木剑一柄。用铜钱三枚摆在坛中央。焚开坛符一道,然后请神开坛符。焚符之后,师人令小童拿一墨斗,将鸡杀死放血。取鸡血与墨混之则成。但捉僵尸要选择一个月圆之夜,别时则僵尸难以寻攫也。
当代
当代的僵尸形象多见于香港僵尸题材电影。在早期的僵尸电影中,例如《午夜僵尸》。僵尸形象普遍为青色的皮肤,空洞的眼神,肿胀的身体,头发和指甲生长的很长,主要攻击手段为咬,这一段时期的僵尸形象很明显的是在模仿同时期的吸血鬼形象。中后期的僵尸电影,例如林正英饰演的《一眉道人》和《僵尸先生》。其形象基本按照按照民国《茅山治邪秘本》的说法去塑造僵尸形象。因为100-200年前正是清朝,这个时期僵尸正是略高于绿僵的形成时间,修为尚底,不能摆脱道术影响,但可钢筋铁骨最适合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设定。从影视学上来看,清朝官服的直筒状观感会产生沉闷、压抑的感觉,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从文学上来看,僵尸之说盛行于明朝中期以后与清朝,而在清朝才彻底出现了详尽全面完整的僵尸梳理记录,并且清朝开始加强中外交流,对于各种鬼怪民俗文学的记载比较多,更易用于剧本的取材。
相关传说
颍州之蒋太守,在直隶安州遇见一老翁,见其两手颤抖不停,作摇铃之状,蒋太守便原因。老翁说:“我家住某村,居者有几十户。山中有一僵尸,能空中飞行,专吃小孩。每日未至日落时分,百姓皆互相提醒关门闭户,藏匿家中幼儿。虽然如此,仍有幼儿被僵尸攫走。村中人探查僵尸穴居之处,竟深不可测,无人敢于前去捉拿。”听闻城中有一道士,颇有法术。于是村人凑集大量金银丝帛,请其捉怪,道士答允。于是道士择一日来到村中,设立法坛。并郑重其事告诉村民:‘我用法术已布下天罗地网,令妖怪无法飞走。但是需要你们手持兵械相助与我,尤其需要一胆大之人,进入僵尸洞穴'。众村人无有一人敢于响应。于是村民走出,问有何差遣。法师说,‘僵尸最怕铃铛声,等夜间之时,僵尸飞出,你马上进入其洞穴,手持两大铃铛,不停摇动,万不可停。若停止,则僵尸可能会返回洞穴,亦可能会伤害于你’。“大约四更时分,法师开始登坛作法。于是手握双铃,待僵尸飞出,村民便使劲全力摇动铃铛,手如雨点,不敢有停。等僵尸回到洞穴门口,果然面目狰狞怒视,但听到铃声琅琅,便只能在洞口逡巡,而不敢入。”“僵尸前方被困,又无逃处,于是奋手张臂与村人搏斗。直至天色将明,才仆地而倒,众人举起火把将之焚烧。
僵尸拒贼
杭州羊市街石牌楼有一鱼贩,每天五鼓时分出艮山门去贩鱼,途经树林,看见一女子在树林中纺织。鱼贩怀疑该女子是鬼,但并不害怕。某日,一白胡子老叟对他说道:你喜欢这个女子,想要娶她为妻。我有一法,依法行事,则事可成。明天早上带一个饭团闯入她的房间,待其张口,便用饭团塞到她的嘴里,然后背回去。不要让她见到阳光,保证和正常人一模一样。鱼贩依其法,果然如愿。夫妻两人感情深厚,女子白天待在阁楼,晚上便下楼做饭,一年之后便添新丁。过了二十几年,有了儿媳和孙子,家中开了一间茶馆,生活美满。某日,天极热,儿媳听见婆婆下楼,走到楼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走过去一看,婆婆变成了僵尸。鱼贩知道是何原因,痛苦万分,但只能买棺收敛。曾有贼人入室行劫,从前门进,被挡,从后门进也被挡。都是因为有僵尸在护卫。
僵尸贪财
金陵张愚谷与好友李某同在广东省买货,某日,张愚谷有事需归,李某便托其寄信。张愚谷至李某家时,发现李家正办丧事,原是李父过世。一番祭拜之后,李某妻子便留张愚谷宿其家,宿处与灵柩仅隔一天井。夜半时分,张愚谷看见李某妻子在窗缝偷窥,愕然大惊。正欲拒之,忽见此妇手持一炷香,对着其公公的灵位喃喃自语。语毕,便将腰带解下系在张愚谷住处的门环上。张愚谷惊惧,不敢上床睡觉。突然灵柩处传来声响,棺盖被掀开,馆中坐起一人。脸色黝黑,两眼凹陷冒有绿光。此人直奔张的住处,门环上的腰背被立刻崩断,张愚谷急忙堵门,可力气不敌,僵尸破门而入。幸好旁边有一个大木柜,张愚谷便推柜挡尸。柜子正好压住了僵尸,张愚谷也陷入昏迷。李某妻子听闻变故,率人前来。把张愚谷救醒并解释道:此僵尸为李父,生前便行为不端,死后变作僵尸。平生极爱钱财,前夜给我托梦说:“有寄信人张某来此,身上带了两百金。我把他杀害了,你便夺走这两百金,一半补贴家用,一半置于馆中”。李妻以为是做梦,不信其真,直到张愚谷携信前来。于是便焚香祷告,劝公公不要作恶。家丁把僵尸重新收入棺中,为防其继续作恶便将其火化。
相关民俗
湘西赶尸
赶尸在巫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传统习俗,也被称为移灵。它是一种职业,其目的是将死者的尸体从他们去世的地方带回家乡,使他们能够回到故土安葬。根据传统规定,赶尸可以分为"三赶"和"三不赶"。"三赶"指的是以下三种情况的尸体可以进行赶尸:被砍头的尸体(需要将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尸体以及站笼站死的尸体。"三不赶"指的是以下三种情况的尸体不能进行赶尸:病死的尸体、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尸体以及雷击或火烧导致肢体不完整的尸体。有些人认为赶尸是利用死后尸体进入僵尸状态的现象,因为在死后48小时内,尸体的肌体会恢复一些柔软度,然后再次变得僵硬。根据物理条件,尸体的大关节如髋关节仍然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出现轻微移动(约20度),这是死人行走的物理基础之一。赶尸名俗集中于古辰州陵,泸溪县辰溪县溆浦县四县,在地理上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以又称湘西赶尸。
文化内涵
“追求长生”的执念
僵尸作为一种亡灵生物,反映了中国先民对长生的渴望。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或多或少的会服丹炼药,为求长生。在一无所获之后便开始寻求死后肉身不腐,为此修建各种各样的陵墓,以期复活。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能看到国人为延寿而无所不用其极,例如换血、换器官等等。
惩恶扬善
明清时期,僵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都是一种惩戒的角色,只要平时作恶多端、不敬鬼神便会有僵尸来找上门。例如《子不语·骷髅寻仇》一篇中的“孙君寿,性狞恶,好慢神虐鬼”。孙君寿最终死于僵尸之手。作者袁枚在《子不语》 中主要借助善恶兼具的僵尸形象来表现世间百态的人的形象,无论是表现人的良善使僵尸退却的故事,还是表现活人身上不具备僵尸所表现的“人性良善”的故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劝人为善。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僵尸先生》.豆瓣.2023-09-25
《一眉道人》.豆瓣.2023-09-25
目录
概述
词意
基本概况
类别和能力
僵尸克星
形象发展
僵尸起源
形象演变
秦汉
魏晋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民国
当代
相关传说
相关民俗
文化内涵
“追求长生”的执念
惩恶扬善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