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位于
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杏仔村东南海域,东北距离圣杯屿200米,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
福建省至台湾南下
菲律宾航线)的交汇处,是中国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元代沉船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2023年,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
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
沉船遗址水深约30米,主体区域残存有木质船体和成摞摆放的船货堆积,范围约300平方米。考古发掘发现,沉船船体残长约16.95米,最宽处保存约4.5米,残存9道隔舱板和10个船舱,单层板结构,发现桅座、龙骨板、龙骨补强材以及龙骨等船体构件。
2023年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首期考古中国(水下考古专项)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会中介绍包括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在内的三个重大水下考古项目的调查、发掘情况,以及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发掘历史
2010年10月,第13号台风“
鲇形目”在
漳州市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吹翻了当地渔民的养殖箱。渔民雇请潜水员下海打捞时,却意外发现了少数散落的瓷器,消息迅速传开,引来了一批盗捞的人。次年11月,边防支队和漳州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经过3个晚上的蹲守,他们抓到7个盗捞人,缴获722件瓷器,其中三级文物有112件。2014年,考古队第一次对圣杯屿海域进行水下调查。
2020年11月,圣杯屿沉船遗址再次陷入盗捞危险。漳州当地警方打掉了2个水下盗捞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追缴各类文物1500余件,其中宋元龙泉窑“海捞瓷”846件。
2022年9月,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正式在圣杯屿海域的元代海船遗址全面启动水下考古发掘。同年11月上旬,“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发现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
漳州市博物馆举办。考古专家指出,
圣杯屿元代沉船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中国古代瓷器外销链条中的国内运输这一重要环节,对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具有重要价值。
2023年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首期考古中国(水下考古专项)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会中介绍包括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在内的三个重大水下考古项目的调查、发掘情况,以及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相关展览
2022年9月21日,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在
漳州市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分为“海船迷踪初浮现”“滤沙去泥探桅”“古港扬帆勇踏浪”三大部分,共展出漳州海域出水文物共422件(其中漳州市博物馆馆藏及国考中心移交文物365件,
东山县博物馆馆藏45件,
龙海区博物馆馆藏12件),凸显出
漳州市海域水下
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价值巨大,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流互鉴的实物见证。
出土发掘
发掘出水文物标本约1.7万件,主要为龙泉青瓷和陶罐、铅锤、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其中龙泉青瓷数量达到1.6万余件,器形包括碗、盘、碟、盏、洗、缽、香炉和
高足杯等,年代为元代晚期,为典型的外销贸易瓷。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推测该沉船可能是从
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
商船。
高足杯
这件高足杯的足呈喇叭状,顶着一个口微向外撇的圆杯;青绿釉泛灰,通体冰裂纹;内壁上、下部各刻划一圈细弦纹,内底模印一图案,模糊不清;外壁上部刻划四道弦纹和五级短斜线,下部用三齿篦梳刻划五瓣花卉,“五线谱纹”是人们对此类纹样的通俗称谓。
青釉双鱼洗
这件文物仅有巴掌大小,可爱的是内底模印两条游鱼,倘若倒入水,随着水波荡漾,鱼儿也像是游起来了,饶有情趣。
龙泉大盘
口径35厘米、足径6.2厘米、高4.3厘米;青绿釉泛灰,内底中心微隆,外底较平;内壁刻划一圈草叶纹,是通过印花的方式刻划出来的,印花最大的好处是能大量、简易而高效地生产受到市场青睐的瓷器。
影响与评价
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中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沉船、船货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对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
圣杯屿沉船重现了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近几年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