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wéi]坡兵变(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756年7月15日)又名马嵬驿兵变,是
安史之乱后,以龙武大将军
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在
李隆基出逃长安的途中,要求处死宰相
杨国忠和杨贵妃而发起的一场兵变事件,发生于
马嵬驿(今
陕西省兴平市西)。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
安禄山在
涿州市(今河北省涿州市)起兵反叛,借口讨伐逆臣杨国忠,举兵直攻京城(史称
安史之乱)。大军势如破竹,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攻破长安门户
潼关县(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李隆基听从宰相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中(今四川)。同年六月十三日,李隆基带上杨贵妃姐妹和一些皇子公主以及亲信杨国忠等人,在
陈玄礼所率禁军的护送下,暗中逃出长安。途中经过的城池,官吏和百姓全部逃跑,无人接待,
李隆基及王公贵族和随从官员们都有人献上饭食,将士们只能忍饥挨饿。十四日,一行人抵达马嵬坡,军队发生兵变,他们认为祸乱都是由
杨国忠引起,怒杀杨国忠,又包围驿站,陈玄礼提出要李隆基赐死杨贵妃。李隆基在亲信宦官
高力士的劝解下,同意将其赐死,并把杨贵妃的尸首示众。陈玄礼等人确定杨贵妃已死,向李隆基谢罪,马嵬坡兵变至此结束。
马嵬坡兵变标志着唐玄宗统治时代的结束,
李亨新时代的开始。它直接导致以杨国忠为首的外戚势力覆灭,
李隆基政权也遭受重大挫折,在
唐朝政治史上有重要意义。唐代
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曾为马嵬坡兵变赋诗一首《北征》,夸赞发动兵变的陈玄礼的忠烈,认为没有他的功绩,就不会有后来李亨在灵武称帝,复兴唐朝的伟绩。
事件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李隆基任用李林甫为相,李林甫独揽朝政,堵塞言路,大肆打压异己,朝政日益败坏。兼之李隆基纳儿媳
杨贵妃为妃,封其为杨贵妃,饮酒作乐,荒废朝纲,唐朝政治越加腐败。
天宝三年(744年),
安禄山担任范阳节度,贿赂重臣,李林甫也为其美言,
李隆基越发看重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又请求作为杨贵妃的养子,李隆基还让他与杨家兄妹结为兄弟姐妹。李隆基对安禄山十分信重,往后朝臣
杨国忠、太子
李亨多次上谏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李隆基从不放在心上。
此外,
开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废止
府兵制,招募新军,后来
募兵制逐渐代替府兵制。到开元末年之时,
政治腐败,中央军事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不断强大。加上李隆基大肆设置潘镇节度使,各潘镇势力变强。如
天宝(742年),
边军增加兵力至60万人之多,占到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5%以上。中央兵力削弱,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而
安禄山所占据的范阳等三镇的兵力就达到十几万人之多,
胡人势力日益强大。朝廷势微,社会矛盾尖锐,地方拥有武装反抗中央的实力,最终导致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
涿州市)起兵反叛,借口讨伐逆臣
杨国忠,举兵直攻京城(史称
安史之乱)。因安禄山是以诛杀杨国忠之名反叛,所以军民都对
杨太后愤恨不已。
李隆基鉴于杨贵妃的存在,没有追究杨国忠。安禄山军势如破竹,一路获胜,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攻破
长安门户潼关(今
陕西省潼关县)。李隆基惊慌失措,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建议去往蜀中(今四川)避难。
事件经过
匆忙出逃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文武百官来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李隆基颁发诏书称要亲征,无人相信。他当天移居
大明宫,暗中令龙武大将军
陈玄礼集结禁军,又备好大量马匹。十三日,天色朦胧,
李隆基只带上杨贵妃姐妹,一些皇子、公主和亲信
杨国忠等人,从延秋门出逃,宫外的皇妃公主等人都被抛下。杨国忠走前还想烧掉左藏库,称不留给叛贼,李隆基以留下可以减轻百姓苦难为由,没有同意。李隆基出逃后,京城大乱,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竞相逃命。
中途经历
李隆基一行人经过便桥(今陕西
咸阳市南渭水上)后,杨国忠派人放火烧桥,李隆基声称这会断绝那些逃难之人的生路,令内侍
高力士留下灭火。李隆基派宦官王洛卿先行,让前方的郡县官做好准备,然而他们全都逃跑,军队抵达咸阳,无人接待,征召官吏民众,也无人应召。中午,
李隆基也没吃上饭,
杨国忠自掏腰包买来胡饼,才有百姓争相献上饭食,供给皇孙吃用,李隆基按价给钱。有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人进言,称
安禄山早已包藏祸心,经常有人向李隆基告发,可是他都不相信,以致于到了此种境地。
宋璟为相的时候,敢于犯颜直谏,天下得以安定。而
李林甫为相后,朝中大臣却只会阿谀奉承。李隆基承认这些都是自己的过错,并安慰郭从谨。后来有官吏献上饭食给李隆基,他赐给随从的官吏先吃,自己再吃,命令士兵四散到各村落自己去找吃的。夜半时分,他们抵达金城(今属
甘肃省),县令和百姓都已出逃,但留下了食物和器物,士兵此时才能吃上饭食。
马嵬兵变
杨国忠被杀
十四日,
李隆基等人抵达
马嵬驿(今
陕西省兴平市西),随行将士们饥饿疲惫,内心怨恨深重。
陈玄礼认为如今的祸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想杀死他,令
东宫宦官
李辅国转告太子
李亨,李亨却犹豫不决。恰巧此时
吐蕃使节二十多人拦住杨国忠,向其诉苦自己等人没有吃喝,不等杨国忠回答,士兵们就大喊“杨国忠与
胡人谋反。”并用弓箭射击他。杨国忠匆忙逃命,在马嵬坡西门内被追上杀害,尸体还被肢解,他的头颅被挂在西门外示众,其妻妾子嗣也被尽数杀害。
御史大夫魏方进见状,斥责这些士兵胆大妄为,居然敢谋害宰相,也被杀死。宰相
韦见素听见外面吵闹,出来观看情况,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伤痕累累。还是有人发现是他,大喊不要伤害韦相公,韦见素才保住一命。混乱停止后,士兵们包围驿站,此时
李隆基才注意到外面的喧哗声,询问发生何事,左右告知是
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出门,慰劳将士们,令他们撤兵,无人答应。
杨贵妃被杀
李隆基只好让
高力士去询问原因,
陈玄礼称杨国忠因谋反被诛杀,其妹妹杨贵妃也不能再侍奉皇帝,请求将其赐死。李隆基没有答应,回到驿站沉默不语。很快,京兆司录
参军韦谔[è]前来劝解,表示如今众怒难消,形势危急,请李隆基早做决断。李隆基直言,杨贵妃身处皇宫内院,从不与外人结交,不可能参与杨国忠谋反事件。高力士则告诉他理由,杨贵妃确实无罪,但是
杨国忠现在已经被杀,如果杨贵妃还陪伴在君王身边,士兵们会寝食难安。
李隆基听从劝告,令
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将其勒死,再把尸体抬出去,让众位将士确认。
事件结果
陈玄礼等人确定
杨贵妃已死,便向李隆基叩头谢罪。李隆基没有怪罪他,并晓谕所有的士兵无罪,众将士高呼万岁,然后整顿军队,继续前往蜀中。杨国忠的妻子
裴柔与她的小儿子、
杨氏与她的儿子
裴徽都乘乱逃走,到了
陈仓县,被县令
薛景仙率领官吏抓获杀掉。马嵬坡兵变事件,至此结束。事后
马嵬民众拦阻李隆基,请他留下,李隆基没有答应,令太子
李亨留下向北收拾残兵败将。后李亨前往
灵武市(今属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
朔方郡留后杜鸿渐、河西行军
司马裴冕等人的劝谏下,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
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
重要争议
谁是主谋
关于马嵬坡兵变的幕后主使者,史学界一直争议不休,根据《
资治通鉴》记载,
陈玄礼是发动兵变的主使者,而现代学者东硕则认为,陈玄礼只是表面上的主谋,实则太子李亨才是背后主谋。他认为李亨一手主导了马嵬坡兵变,将矛头指向唐玄宗李隆基,而陈玄礼只是处理了
杨贵妃,对李隆基还是很恭敬。且
李亨是马嵬坡兵变最大的受益人,他后续在
灵武市登基称帝,更能证明他才是主谋。现代学者唐华全也认为,马嵬坡兵变是以李亨为首的太子集团组织发动的,参与的人物有建宁王
李琰和
李豫李豫及
李辅国等人,这些人都在兵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力士和
陈玄礼与发动马嵬坡兵变无关。
唐史专家
黄永年先生则认为高力士才是马嵬坡兵变的主谋。首先他作为
李隆基时期的大宦官,对时政影响极大,而
杨国忠等人想要染指政权核心,与高力士有利益之争。双方权力斗争,高力士有了发动兵变的动机,且他又手握重权,还和禁军首领陈玄礼交好,具有发动兵变的实力。黄永年分析认为,当时扈从禁军都是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掌控下,
李亨毫无实力资本,绝无可能是兵变的背后主谋。所以马嵬坡事变是
高力士指使
陈玄礼发动的一场清君侧活动,目的是为了除去杨国忠。
贵妃之死
马嵬坡兵变之后,关于
杨贵妃之死,历史上却存在争议:
其一,据《
资治通鉴》和《
新唐书》《
旧唐书》这些史料记载,杨贵妃确确实实死在马嵬坡兵变之中。
其二,民间流传杨贵妃并没有死去,是由替身代替受死,杨贵妃本人则偷偷地东渡
日本,在日本生活着,日本有一座“杨贵妃之墓”可以为此提供佐证。此外,还有说杨贵妃死后成仙,生活在海外仙山的说法。
影响
马嵬坡兵变,是
李隆基政权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其威信持续下降的一个结果。马嵬坡兵变对于当时的唐王朝来说有重大意义,它已经不是简单的权力之争,而是在国势危殆之际,以果断的兵变方式,对
丞相杨国忠的弄权误国实现政治清算,本质上这场兵变,是对盛唐后期趋于保守、腐败政治的严肃批判;是李隆基在位后期统治集团内部长期而复杂的矛盾斗争、特别是皇位争夺斗争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马嵬坡兵变标志着唐玄宗统治时代的结束,
李亨新时代的开始。这场兵变覆灭了以杨国忠为首的外戚势力,最终更是直接促成了李亨在
灵武市(今属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称帝。
评价
唐朝著名
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曾为马嵬坡兵变赋诗一首《北征》,夸赞发动兵变的将军
陈玄礼的忠烈,认为没有他的功绩,就不会有后来李亨在灵武称帝,复兴唐朝的伟绩。
现代唐史专家
黄永年先生认为,马嵬坡兵变并非禁军
土兵因饥疲而自发的兵变,而是一次有预谋、有计划有指挥的行动。
现代学者
白述礼在《论“马嵬兵谏”——“安史之乱”背景下禁军将士的救国之举》是这样评价马嵬坡兵变的:“作为唐朝安史之乱背景下的重大历史事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将士们,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为救国救民,“临之以兵”,以武力威逼
李隆基“惧而从之”,铲除了安史之乱的“祸根”二杨,激发了全国军民平定
安史之乱的决心和信心。马嵬事件的性质是禁军的兵谏,因此,马嵬事件宜称为“马嵬兵谏”。安史之乱特定历史背景下突然发生的“马嵬兵谏”,是扭转
唐朝局势推动
中国历史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扭转唐朝安史之乱战局的转折点。“马嵬兵谏”是安史之乱特定历史背景下使大唐“中兴”“国犹活”的救国正义之举。
陈玄礼等禁军拯救大唐免遭灭亡的“马嵬兵谏”,让唐朝历史延续一百多年的历史作用,应该予以充分肯定。陈玄礼将军本人及所统禁军将士的救国之举,应该予以褒扬、称赞,让他们名垂史册。”
后世纪念
马嵬坡遗址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位于
陕西省兴平市西约11公里。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马嵬坡兵变发生后,杨贵妃被赐死在此,如今围绕马嵬坡建造了民俗文化体验园。这是一座西北驿站文化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汇集了西北关中文化元素,园区内,
唐朝文化与近现代民俗结合,还有大唐文化街,可让人体验到“穿越”的感觉。马嵬坡民俗文化体验园已经成为马嵬坡的一大亮点之一,其于2014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12月10日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史料记载杨贵妃死于
马嵬驿,在这里也有她的一座
衣冠冢。
杨贵妃墓占地面积大约0.16亩,高达3米,四周以青砖封砌。《西安府志》上有记载,女子用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使肌肤白嫩细腻,所以不断有女子前来取土,外地游人也会取土,杨贵妃墓的土堆越来越小,所以最后只能用青砖封锁四周,保护墓土。墓葬前有碑刻,上题:“唐玄宗贵妃杨氏墓”,墓侧刻有很多历代文人留下的题咏诗作。
安史之乱结束后,
李隆基从
四川省返回长安,下令收敛埋葬杨贵妃遗体,当时遗体已经不见,所以此墓址是一座
衣冠冢。
杨贵妃墓已被列为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作品
马嵬坡兵变之后,历代都有文人墨客为此题咏创作,以下列举部分作品:
相关作品
戏曲作品
2021年4月
梧州市推出的
粤剧《唐明皇与杨贵妃》,演绎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相爱,直到
安禄山突然反叛,兵临
长安,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出逃,最终大军行至
马嵬驿时,发生兵变,要求处死
杨国忠与杨贵妃,李隆基无奈,赐杨贵妃自缢,一代佳人就此魂断马嵬坡的故事。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