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晒秋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的一处时令景观
因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屋顶架晒成了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篁岭村民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屋顶搭起晒架。篁岭将这种晾晒农作物的场景叫作“晒秋”。
篁岭是始建于明代中叶的典型山居村落,已有近600年历史。2010年左右,篁岭因年轻人大量外出而成为空心村。2012年2月,婺源篁岭文旅Inc.以“产权置换,搬迁安置”的模式,在山下建设篁岭新村,106户村民搬迁下山,古村则修旧如旧,打造成网红景区。篁岭景区对每年六月六的中原地区传统“洗晒节”进行重构,以此作为“晒秋节”的渊源,并将时间移置于立秋日。每年“晒秋节”,篁岭景区都会举办启动仪式。
独特的晒秋景观在2014年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
名称
爱新觉罗·旻宁婺源县•山川》载:“此地古名篁里,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初名“篁里”,明代后期改称“篁岭”。
篁岭村为典型的山区地貌, 地势复杂, 村中“地无三尽平”, 村民房屋呈阶梯状分布在山坳间, 因房屋在坡地上建, 农作物没有较好的晾晒场所, 村民就利用竹晒将农作物晒自家的房前屋后、屋顶木架及窗台等地方或屋檐挂晒, 即“晒秋”。
历史沿革
篁岭拥有500多年的建村史, 但是由于地质地貌、交通不便且严重缺水等原因, 村里大部分闲置房屋年久失修, 腐烂倒塌。2009年, 民营企业家吴向阳等人成立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开始开发篁岭古村。公司斥资1200万元, 通过产权置换 (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 等方式, 对古村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 全面收购村庄产权, 实现村落资源、资产的产权明晰。
2010年公司邀请专家编制《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将村庄对篁岭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对中国传统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进行规划与保护, 在保持整个村落布局不变的前提下, 请徽州“三雕” (木雕石雕砖雕) 师傅对全村古建进行全面修复, 建设篁岭民俗文化村。景区核心面积为5平方公里, 于2013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篁岭村庄的房屋结构开式特殊, 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 大门后是厅堂, 户户二楼开后门可到达更高处的另一大路, 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 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 用以晾晒农副产品, 较好地解决了坡地建村、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晒晾农作物使用竹晒簟, 既不占地方, 又便于收藏。每年的收获季节, 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 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重重叠叠, 甚是壮观。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篁岭村提出创意,在晒工坊的场地上用500斤红辣椒、稻谷和白芸豆,“晒”出了一面长5.76米、宽3.84米的“国旗”,这面国旗,令篁岭一炮走红。2014年,篁岭以独特的晒秋景观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篁岭村(118°06’E,29°19’N)地处婺源县县东端,位于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隶属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距婺源县城中心39公里、下江湾高速后约9公里处。距离景德镇罗家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均约为80公里。
地理环境
篁岭村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C,年平均降水量1820.2毫米,无霜期约246天,66.7%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
篁岭村坐落在山间,它被正南方与东北方分别被石耳山、石门山包裹其中,四周山岭更是阻挡了来自各个方向的风,这就让晾晒在屋顶上的农作物不易被风吹走,扇形布局也进一步扩大了晒秋空间范围,在屋顶上晾晒还能够最大化的利用阳光,晾晒所需要的巨大竹匾与木杆则取材于环绕着篁岭村野蛮生长的竹林与高大乔木
晒秋民俗
晒秋
篁岭村受地形限制,村庄房屋建在一个陡坡上,房屋高低错落、呈半环状分布。村内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篁岭村的农耕生活成就了篁岭村的“晒秋”景观。
篁岭是最早展现晒秋农俗景承观的景区,古朴厚重的徽派建筑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五彩缤纷的晒秋色彩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画照片,向世人展现了其别具一格的特色景观。篁岭晒秋主要是秋天晒丰富的农作物,比如辣椒、稻谷、玉蜀黍属、黄豆、菊花、茶叶等,从古楼往窗外看色彩斑斓、延绵有序。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期间,篁岭大妈使用红色的野山椒、黄色的稻谷和白色的芸豆摆出了一幅巨型国旗造型,以篁岭独有的晒秋方式为祖国生日献礼,献礼方式一经推出,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国庆晒秋照片在电视和网络等众多媒体上被广泛宣传,篁岭晒秋的景观从此深入人心。
篁岭晾晒农作物的这种习俗,在婺源县是比较独特的,既是一个农俗景观,也是一个人文景观。社会资本介入后,篁岭景区围绕“晒秋”进行了一系列重构活动:一是修复、搬迁徽式老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老宅120多栋,并异地搬迁来30多栋徽式古建筑,其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婺源三雕”技艺得到较好呈现,尤其是怡心楼,采用了“寄养模式”,使徽式老宅得到保护,且更为恢宏、集中,俨然成为一个徽派建筑古建筑博物馆。老宅古建筑的修复、迁入,使“晒秋”场所更为壮观、集中、唯美,“晒秋”农俗景观更为震撼、绚丽。
二是规划村落整体布局,篁岭古村纵横的街巷,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一条天街(长388米)横贯东西,三座桥(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通往村内外,九条街巷在以天街为“主轴”的基础上纵横交织。这九条街巷是:大丰巷(长160米)、担水巷(长178米)、添丁巷(长93米)、厅屋巷(长140米)、团箕巷(长40米)、五桂巷(长147米)、犁尖巷(长157米)、月光巷(长169米)、方竹巷(128米)。这些街巷有平路,有台阶,曲折延伸,通达于村庄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道路均以石材铺就,坚固耐久。同时,引入茶坊、酒肆、篾铺、伞店、砚庄、邮驿等传统业态,使其与晒秋景观更为协调。
三是加强“晒秋”农俗的设计。在景区开发前,村民对“晒秋”对象并没有特定要求,想晒什么就晒什么,景区开发后,“晒秋”成为一个专门化工作,有负责“晒秋”设计的管理人员、有具体操作“晒秋”的晒秋大妈,晒什么、什么时候晒都有讲究。“晒秋”所用原材料,有时也要向周边村民购买。而且,篁岭景区发展出四季“晒秋”理念,春晒茶叶、蕨苗、水笋,夏晒茄子、南瓜、豆角,秋晒黄豆、稻谷、辣椒等,一年四季延绵有序,“晒秋”成为一个丰收符号和文化景观,而不仅仅是一个农俗活动。
晒秋文化节
篁岭景区对每年六月六的中原地区传统“洗晒节”进行重构,作为“晒秋节”的渊源,并将时间移置于立秋日。每年“晒中秋节”,篁岭景区都会举办启动仪式。
2015年六月初六,篁岭景区举办了首届篁岭晒秋文化节,从此将篁岭晒秋旅游品牌的符号化形象正式以固定节日的形式进行传承。篁岭景区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晒秋文化节,成为篁岭景区的固定节日。晒秋文化节是为篁岭晒秋量身定制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节日。通过举办中国篁岭晒秋文化节,不断丰富婺源县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与传统节日的相互发展,让传统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完美整合,使传统民俗得以活态化传承,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晒秋文化,丰富了篁岭晒秋品牌的产品形式。
2023年8月8日,以“崖上古村·天地晒场”为主题的第九届篁岭晒秋文化季开幕式暨首届篁岭海内外网红创作行在婺源县篁岭景区启动。此次文化季从8月8日一直持续到12月22日。其间,晒秋人家赏秋色、古村踏秋寻乡愁、晒秋美宿枕星空、丰收盛宴贴秋膘和来晒生活创艺术等五大特色主题产品活动同步上线,吸引国内外游客深度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沉浸式感受晒秋人家的地域乡土文化。
项目定位
“‘晒秋’源于篁岭村民生活所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一环。篁岭景区在复原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晒秋’的原真性,不是‘为晒而晒’的道具式展示,而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篁岭村将“晒秋”作为黄金卖点不断放大,打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秋农村景观,把“晒秋”塑造成篁岭的超级IP。
篁岭村的晒秋并不限于秋天。晒秋的“秋”,指收获的农产品。在篁岭村,只要出太阳,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产品可晒——春晒竹笋、蕨苗,夏晒茄子,秋晒辣椒、玉米,冬晒红薯。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2020第五届中国国家旅游年度榜单,篁岭晒秋荣获年度臻选特色古镇。
目录
概述
名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晒秋民俗
晒秋
晒秋文化节
项目定位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