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族(赛德克语:Seejiq/Sediq/Seediq)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在其民族语言中,“赛德克”意为“真正的人”。根据居住地不同,赛德克族分为德克达雅(Tgdaya)和都达(Toda)社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
南投县等地。据统计,2022年赛德克族(不包括已独立出去的太鲁阁族群)人口约10600人,使用赛德克语,属南岛语系
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泰雅语组,分德克达雅(雾社)次方言、都达(春阳)次方言、德鲁固(
太鲁阁国家公园)三个次方言。
赛德克族起源于中国台湾的中央山脉,后迁徙至南投县德鹿湾定居。18世纪赛德克族人由于人地关系等问题陆续迁出德鹿湾,分化为德克达雅、德鲁固和都达三个社群。19世纪时赛德克族已在南投、
花莲县等地拓展出其势力范围。20世纪,赛德克族在日据时期受到压迫,赛德克族被并入泰雅族,其居住地遭到一定程度的侵占。1930年,莫那·鲁道率领赛德克族人在南投雾社发动了武装抗日行动,被称为“
雾社起义”,此后赛德克族遭到了血腥镇压。日据时期
日本台湾总督府实施的“蕃童教育”对赛德克族民族历史文化造成了破坏。
日本投降后,
中国国民党当局统治时期,大批赛德克族人迁出山林,被一定程度的汉化了。21世纪初期,基于德克达雅、都达、德鲁固三个族群共同历史的认同,赛德克族发起正名运动。2004年东赛德克德鲁固群被划分为独立的“太鲁阁”族群,西赛德克于2008年被正式认定为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之一“赛德克族”。
赛德克族的宗教信仰以祖灵信仰为核心,并依据祖训行事。其民族语言赛德克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泰雅语组。赛德克族内部的社会组织包括小社、部落和嘎呀团体,生产以农业、狩猎和编织为主。其婚姻、生育、丧葬等习俗与禁忌在各支社中有所不同。饮食方面,赛德克族人以其种植的甘薯、芋头、小米等为主要食物,对肉类会进行腌渍或熏烤,喜好酿酒。其传统建筑为半穴式家屋和望楼,民族服饰多以
苎麻为材料,红、白、蓝色为常见颜色并装饰有条纹。赛德克族纹面是其传统文化中成年的标志,具有美观、辟邪的功能,日据时期后其纹面风俗中断并消失。
族称
早期台湾少数民族并没有“族”的概念,依据日据时期的文献,当时根据发音,称使用seejiq语的人为“纱绩族”,即今所称“赛德克”。赛德克在其民族语言中的意思是“真正的人”。赛德克族人的自称在赛德克语的三个方言中仅有语音上的不同,分别为Seejiq/Sediq/Seediq。在近代的族群分类上,赛德克族长期被归为泰雅族的分支,2004年东赛德克独立为太鲁阁族群,2008年,西赛德克最终被确认为赛德克族。
历史沿革
族源
赛德克族人认为中国台湾
中央山白石山区的牡丹岩地区是赛德克祖先的发源地。先古时期,赛德克祖先乘流木漂流到
台湾岛,最初定居在
台中市、
台南市的平原上,因与当地的
平埔族不和而迁至
埔里镇南边的爱兰,后又继续向东迁移,最终迁徙至德鹿湾(
南投县仁爱乡合作村内)定居与繁衍。
迁移与分化
至18世纪,由于人口增长、土地不足,赛德克人逐渐迁出德鹿湾。因其迁居地不同,而分化出了三个不同的社群:迁至德鹿湾对岸较低的雾社地区,称为德克达雅(Tgdaya);越过
奇莱主山迁至德布阁、古白杨、布落湾等地的称为德鲁固或
太鲁阁国家公园(Truku)群;还有部分越过合欢山北峰迁至上梅园竹村等地,称为都达(Toda)群。这三个族群在迁居地形成群体认同,并以赛德克族都达、赛德克族德克达雅、赛德克族德鲁固为群体间的识别。至19世纪,赛德克族在中央山脉两侧的南投、
花莲县都已拓展出其
势力范围,也有将居于南投的赛德克族都达、德克达雅称为“西赛德克”,居于花莲的德鲁固称为“东赛德克”。
日据时期
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设置
日本台湾总督府对其进行管理,台湾地区进入了日据时期。由于赛德克族的文化习俗与泰雅族相近,自日据时期,赛德克族一直被归为泰雅的亚族。这一时期,台湾总督府以武力征伐和颁布法令的方式,将赛德克族的部落领域被认定为国有,引发了赛德克人的强烈不满。
日本统治者在雾社地区强行要求赛德克人从事劳役,仅支付极低的工资;还故意到赛德克人部落祖先发源的“圣地”马赫坡的猎场砍伐树木。为加强对赛德克人控制,台湾总督府鼓励派驻警察与部落妇女结婚,但常有始乱终弃的现象,甚至有赛德克妇女被骗至日本沦为娼妓。1930年,赛德克德克达雅群系的马赫坡社统领莫那·鲁道率领其族人与周边部落,在南投雾社发动了武装抗日行动,被称为“
雾社起义”。10月27日为
日本台湾总督府所定的“神社祭日”,莫那·鲁道在这天率领来1200余名勇士,对12个日本警察所进行了分队攻击,共杀死
日寇一百余人,伤两百余人,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粮食。台湾总督府得到消息后调派了超过6000名军警对人口仅2000左右的
仁爱村地区进行扫荡,甚至使用
毒气弹攻击和飞机轰炸。面对日寇,赛德克人进行了英勇的反击,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有很多妇女儿童不愿落入日寇手中,将年幼的孩子溺亡后上吊自杀,据统计至当年12月,起义部落战死343人,296人自杀身亡。莫那·鲁道因事败饮弹自尽,其遗体被日本人送往
台北市,直到1973年才被迎回雾社安葬。总督府还在台湾地区设立的“蕃童教育所”,对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儿童进行洗脑教育,以达到消灭部落历史文化的目的。而接受“蕃童教育”的孩子在长大后又被编入
日本“青年团”“壮年团”送上战场,以解决日本军队兵源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当时有超过1万的台湾地区少数民族部落青年被送上战场,至少一般以上阵亡,活下来的大多也重度伤残。这些经历了“蕃童教育”后被送上战场的少数民族后代中,甚至有一部分是
雾社起义中抗日起义部落的后裔。
20世纪50-80年代
1949年,
中国国民党当局溃逃至中国台湾,颁布了新的土地政策和经济举措,大部分赛德克人因此迁出了世代居住的山林。国民党当局为了取得台湾地区民众的政治认同,标举在雾社事件中的赛德克族领袖物莫那·鲁道为抗日英雄。但国民党当局未恢复赛德克族的独立族称,通过行政命令赛德克族人改为汉姓、将其部落改为汉化的地理名称,并推行汉化教育,还派遣官员主持赛德克族传统祭仪等,对赛德克族进行汉化,此后赛德克人中的一部分转变为汉人。
正名运动
赛德克族自1936年后被并为泰雅人的一个亚群,但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运动”开始兴起,赛德克族主张建立独立族群的正名运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赛德克族人为了重新获得族群认同和族群独立,进行了正名运动,要求在中国台湾的社会体系中恢复赛德克族的名称、脱离泰雅族、重新构建赛德克族内部几个不同语群间的族群认同。但由于赛德克族没有书面语言,其民族记忆依托于族中长辈的记忆、居住的山地环境和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但经历了日据时期和
中国国民党当局统治时期,其重构族群认同面临很多困难。
21世纪初期,赛德克人基于德克达雅、都达、德鲁固三个社群的共同历史的认同,发起了正名运动。但迁徙至
花莲县秀林、万荣的自称为“
太鲁阁国家公园族”的东赛德克人更倾向于以太鲁阁族作为其族群名称;而祖居南投仁爱的西赛德克人更倾向于以“赛德克”为名。赛德克族内部对族名问题一直争论不定。2004年中国台湾当局将东赛德克划分为“太鲁阁”族群,成为台湾第十二个少数民族,太鲁阁人并邀请西赛德克人共同登记加入太鲁阁族。但西赛德克人认为太鲁阁族无法涵盖所有赛德克族人,为避免族群认同上的迷失,赛德克族的正名运动仍在继续。最终,2008年中国台湾当局发布公告,认定赛德克族为第十四个台湾少数民族。
人口与分布
人口
赛德克族由于迁徙分为三个支族(东赛德克德鲁固群后来成为独立的太鲁阁族群),在日据时期受到压迫,
雾社起义后人口锐减。2022年统计,赛德克族(不包括太鲁阁族群)约有10600人。
分布
赛德克族群根据其居住地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社群。德克达雅一部分分布于
南投县仁爱乡雾社与浊水、
眉溪流域的互助、南丰、大同等村,一部分分布于花莲木瓜溪流域;都达主要分布于南投县仁爱乡精英、春阳村,以及
花莲县卓溪乡立山村、仑山村。
宗教信仰
赛德克族人信奉超自然信仰观念(Utux),以祖灵信仰为核心。他们认为善神和恶神本质上都是祖先的灵,人死后会前往浊水溪的上游名为Tuhan的神灵聚集之地,善人死后成为善神(Utux malu),可保护人们避开灾祸;恶人死后成为恶神(Utux naqix/Utux naqah),会拒绝人们的祈求、发怒降灾。故赛德克族人必须依据祖训(Gaya)行事,遵从祖灵所留下的风俗和规范,并将其进化为礼仪、禁忌和道德文化也是其民族身份认同的体现。
每当部落内有重大的活动时都要祭祀祖灵以求庇佑,故祖灵祭是赛德克族人最隆重的祭典。但20世纪60年代后,部分赛德克族人因接受西方宗教观念而改信
基督教,各项传统祭仪几乎都被停止了,直到赛德克族得到正名后,赛德克族人文化意识提高,部分部落逐渐恢复祖灵祭。祖灵祭的祭仪一般在小米收割之后举行,具体时间由部落内的传统领袖或长老讨论后决定。举行祭仪时要将酒、
小米糕、农作物、水果、鱼类等祭品绑在竹子上,由长老呼请祖灵来享用祭品。祭祀结束后要在当地食用祭品,没有食用完的祭品不得带回家中。离开时要跨过火堆,表示与祖灵分离,回程路上不能回头看。除祖灵祭外,赛德克族人主要的传统祭仪还有播种祭、收获祭、祈雨祭、狩猎祭、捕鱼祭及猎首祭等。
语言文字
赛德克语属南岛语系
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泰雅语组。2005年12月15日,中国台湾的“教育部”与“行政院少数民族委员会”公布的少数民族语音书写系统中,将赛德克语分为三个方言群:德克达雅(雾社)次方言、都达(春阳)次方言、德鲁固(太鲁阁)次方言。包含
辅音19个:p、b、t、d、k、g、q、c、j、s、x、h、m、n、ng、r、l、w、y,其中舌尖塞擦音j仅德鲁固次方言中有。
元音i、e、a、u、o共5个。此外还有5个双母音(组合音):ay、aw、ey、ow、uy,但并非每种次方言中都包含有以上5个双辅音。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赛德克族的每个社群由若干个小社、部落(Alang)组合而成。支族总头目负责管理其下辖的各小社,小社内有一位头目对外代表该社,对内执行命令。部落是赛德克族中最基本的自治单位,部落领袖为部落中具有领导能力、正直的人,负责对外的联系、协商,对内部问题进行仲裁、维持部落内部和谐。赛德克族头目并没有世袭的传统,若有子承父业或弟承兄职的头目,也都要得到族人的认同并具有一定的能力。部落内的大事由长老举行会议进行决策。赛德克族内部存在兼有宗教和互助性质的团体,即祭祀团体,赛德克语中称为“嘎呀(Gaya)”。因赛德克族人信仰祖灵,而祖先制定的规则与制度被称为祖训,是赛德克族文化中重要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准则,若有违反,祖灵便会降下灾祸,其所属嘎呀中的其他成员也会受到牵连,嘎呀一般为一个或两个近亲群为核心,也会加上其他较远的亲族或姻亲,无亲属关系的朋友也可以加入。赛德克族因地域团体明确,故其嘎呀、亲族关系也十分明晰。身处嘎呀中的赛德克族人都会谨慎遵守这些祖训,以免危及群体。
生产
农业
赛德克族人居住的地区多为山地,平地稀少,所以多在阳光充足、坡度较缓的地方开垦。通常开垦后的土地第一年播种粟,第二年播种稻;第三年播种黍;第四年种植
番薯、木豆。如果土地肥沃,则连续播种两年粟或稻,或同时种植地瓜木豆等作物。赛德克族人不喜水田,认为在水田耕作容易使人生病。赛德克族人种植的作物还有花生、
薏仁、
柑橘、
香蕉树等作物,但不施肥,土地贫瘠后则改种榛树并休耕五六年甚至十年。此外赛德克族人还会在山中放养
水牛和黄牛,其产出的牛肉口感柔嫩,猪和鸡则在社内放养。
狩猎
赛德克族人以狩猎为生,其肉食也多来源于狩猎所得,一般于十月初到次年的五月农闲时进行。猎人狩猎时要先决定好外出天数,准备好粮食并进行占梦,若梦吉或听到祖灵鸟的啼叫即可出发。赛德克猎人会在猎场搭建小屋,并在小屋附近狩猎。若狩猎时间较长,会在小屋附近搭设棚架放置猎物,并生火将其制成熏肉。
毛皮兽角分给狩猎者,头颅分给同行那个灯老者;兽肉均分,但价值较高的部分要分给猎犬的饲养者。
编织
赛德克族妇女大多善于织布缝纫,但也有男性会进行一些缝补工作。Tminun为赛德克族传统编织艺术,可分为“编”和“织”两类。“编”属于赛德克族男性传统编艺技能,主要以黄鳝藤、竹皮、麻线等材料编织生活用具,如背篮、网袋、渔网、鱼篓、鱼笼、圆箕等,“织”是属于赛德克族女性的传统织布技术,在赛德克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以白
苎麻纤维的麻丝为材料,编织制作成各色交织的布匹,再以此为素材制作衣服、被单等,主要颜色有红、绿、黄、白、黑等。
习俗
婚姻
赛德克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祖训中禁止同居、婚外情、未婚生子等行为。赛德克族男女若情投意合,要由男方找媒人向女方提亲,但女方父母不会轻易答应,快则两三个月,慢则两年,在此期间男方父母、亲戚可以前往女方家中劝说。赛德克族的婚姻有专门的季节要求,大约在粟田第三次除草(五月)开始后的五六个月内,此外的时间无人愿意做媒,如果在这期间有男女想要缔结婚约,则要顺延到第二年。女方父母答应婚事后,双方共同决定婚期并通知亲朋好友。吉日来临时男方父母亲戚要携带牛、衣服、饰品等聘礼到女方家中,将聘礼陈列好接受女方父母亲戚的检阅,要女方父母认为聘礼价值与其女儿相配时才会正式允诺婚约。定亲仪式上男方父亲要捧一瓢水至女方父亲面前,女方父亲将右手食指伸入水中宣誓婚约成立。女方的亲戚们无论贫富,都要各送一只活鸡给男方父母,婚礼的第二天男方要将所获得的鸡拿出来宴客,将机头做成串分给所有亲戚。
赛德克族人结婚后三至四年没有子嗣则可离婚,但也有无子却不离婚者。离婚时双方要将结婚时交换的礼物退还,但可留下其中一两件。双方还要宰猪向同社的人谢罪,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要宰杀较大的猪。离婚后的妇女要前往耕地暂住一个月。
生育
赛德克族各支族的生育习俗不同。德克达雅孕妇在生产前就要让其母亲姐妹烧水,以供新生儿出生后为其洗澡;新生儿的期待要用麻线扎紧两处再用剪刀或小刀割断,
胎盘要埋在家屋内的墙角。都达认为孕妇要食用营养丰富无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乳汁分泌;用剪刀或小刀割下新生儿的脐带后不绑紧,只用在根部涂抹少许榛树的树皮灰;产妇预备生产时要把屋内男子全都赶到屋外并关上门。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其父亲要送一些食物给兄弟姐妹,一个月后再酿酒杀鸡宴请客人。新生儿出生十到十五日就可以命名,通常由母亲为孩子取名,名字后面要附加父名,若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则附加母名。
丧葬
赛德克族人去世后要在家屋里的地上铺一块蕃布,把尸体放在上面为其更衣。白天死亡的人要立即埋葬,夜晚死亡的人则在第二天早晨下葬。埋葬时要在谷仓下挖穴,父母死则由子挖掘,子死则由父母兄弟挖掘。下葬时要将陪葬品放置在蕃布上与尸体一起包裹下葬,一般采用屈膝式葬法。葬礼结束后掘墓者要用水清洗身体和衣服。
禁忌
赛德克族的禁忌在各支族中各有不同:德克达雅在开始收割时禁止触碰鱼类和鸡丝菇;开始播种时禁止用热水洗手脚、禁止熄灭炉火;播种期间禁止吃烤鸡和
烤蜜薯;外出狩猎时家人禁止吃
蜜橘、柚子葱、冶金局等;有人出草时家中不可断火和纺织;社中有人死亡时整日禁止外出;壮年人不能吃母鸡,只有老人可以食用等。都达在作物尚未成熟时禁止外出狩猎,不然会引起强风伤害农作物;有人死亡则当晚和次日要停止工作呆在家中,并禁止拿取谷仓中的谷物也不能下田耕作;家中有新生儿时一个月内不可外出狩猎,若有违反要在社众面前宰猪谢罪并分食猪肉串;禁止社内男女私通,否则会引起狩猎者无猎而归,并引起旱灾影响农作物等。
饮食
赛德克族人以农业与狩猎为生,故其食物多为其种植或狩猎所得。
番薯、芋头、小米为赛德克族人的主要食物,还会搭配地瓜、
豆类、
食用野菜等食用。
东方蝙蝠、山猪、
水鹿等动物为其主要肉类食物,赛德克族人会将这些肉类进行腌渍或熏烤,便于长久保存。赛德克人的副食品种类众多,如烤
蚱蜢和
蟋蟀科、生吃
蚕蛹,但并不食用蛙类和蛇类。赛德克人喜好酿酒和饮酒,但由于粟、稻产量不足,故也有用地瓜造酒的方法,但其酒酸而不甘。
建筑
赛德克族传统住宅家屋有两种形式:半穴式的木造住屋为其民族传统住屋的源氏形式,以南投地区为多;一般竹屋是经过迁徙发展后的便利型住屋,以花莲为多。传统的半穴式家屋为在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地上向下挖掘出坑,在坑中立柱建屋,柱子的数量根据住屋大小进行增减,形成一半在地面之下一半在地上的建筑。家屋中设置有两个火炉区,一个位于家屋中央多为三脚式炉灶,用于取暖;一个位于室内侧面墙壁边缘,用于平时烹煮食物。望楼也是赛德克族传统建筑之一,是专门给未婚男子居住的地方,望楼内部一般能容纳四五个人,柱子多为两丈高,直柱用百日红,斜柱多为木,梯子由树木刻出凹槽制成,设有扶手。望楼十分凉爽,赛德克族人认为睡久了能使人身强体壮,但只有参与搭建的人才能够爬望楼,未婚男子如果不睡在望楼上,在家屋中也得睡在架设得很高的床上。旧时各社中都有很多望楼,但现今每社中仅存二三所。此外,赛德克族的家屋还配有谷仓、猪舍、鸡舍等。赛德克族人建造房屋前要先酿酒,酒酿好后再邀请同社族人帮忙挖地、收集木材,完成准各项工作后都要饮酒庆祝。
服饰
赛德克族民族服饰多以
苎麻为材料,红色是其民族服饰中最常运用的颜色,白色、蓝色也很常见。赛德克族男女的传统服装都有苎麻之称的披肩,喜爱佩戴额饰、颈饰。赛德克族男子以白色长袖长衣为主要民族服装,长衣上装饰有红色带状条纹;女子多为红色多条纹长袖短上衣和单片
长裙。二十世纪经过
日本殖民统治后,赛德克族传统纺织技艺被破坏,民族纺织文化逐渐没落。而随着印花棉布逐渐普及,赛德克族的传统服饰也变为以红色棉布为底的立领长袖上衣,在其袖、肩部缝合有蓝色印花布,下摆坠有小铜铃。
纹面
纹面(Patasan)是赛德克族传统文化中成年的标志,具有美观、辟邪的功能。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进行纹面,赛德克族男子必须猎得敌人首级或通过狩猎考验,女子则需要有高超的织布技巧和耕作技术得到了长老的肯定后,才能在面部进行纹面,纹面后方可谈婚论嫁。赛德克族人相信当其离开人间到达祖灵居住之地时,祖先会根据其纹面来判定是否为赛德克族子孙,故纹面还具有宗教、民族认同的意义。纹面的位置以脸部最为重要,但也包括胸部、腹部、手部和脚部。男性通常在下巴处纹直条纹路,女性通常在脸颊两侧纹左右对称的斜线平行纹、交叉纹。额头纹面在男女都有,男性一般为一条约一指宽的横线条,女性则多为五条或七条。日据时期对赛德克族人的纹面进行了禁止,此后赛德克纹面风俗中断并消失。
神话传说
在赛德克族传说中,彩虹桥也被称为鬼魂桥,本是指通向祖灵之家的必经之路。据说不会狩猎或不曾狩猎的人是无法通过彩虹桥的,而女孩要有高超的织布技艺并在脸上纹上两条标记才可通过彩虹桥,要达到彩虹桥的源头得花上好几个月。
在赛德克文化中,祖灵鸟是赛德克人与祖先沟通的媒介。传说赛德克祖先在旱灾时难以存活,便求助于飞禽走兽。飞禽走兽认为赛德克族人遭到劫难是因为他们没有统一的信仰,因此便商议谁能搬动布拉尤对岸山顶的岩石,谁就将成为赛德克族规、社会规范的根源。飞禽走兽一一尝试却都失败了,最终只剩下乌鸦、红嘴黑鹤和眼画眉,其中繍眼画眉因为体型太小而不被看好,但繍眼画眉叫来了无数伙伴合作搬动了岩石。此后,繍眼画眉就成为了赛德克族人的祖灵鸟。
发展现状
2008年包括德克达雅、都达在内的西赛德克被正式认定为中国台湾少数民族“赛德克族”后,其部落历史展开新的篇章。赛德克族名称恢复协会执行董事万坦·迪罗开展了赛德克人户籍登记运动,以增强赛德克族人的身份认同。赛德克族内部组织部落大会展开自治,积极引进新技术以复兴、保护和改革赛德克语言、习俗等民族
文化遗产。
相关影视
2012年5月4日上映的电影《赛德克·巴莱》,让中国乃至世界重新认识了赛德克族。电影讲述了赛德克族人在日本侵占时期被压迫的历史,后在莫那·鲁道的带领下进行了武装反抗的民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