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潜艇是以
反潜武器为主要装备的小型
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在近海搜索和攻击潜艇,以及巡逻、警戒、护航和布雷等。
猎潜艇的满载排水量一般在500吨以下,航速24~38节(水翼猎潜艇可达50节以上),续航力700~3000
海里,自给力3~10昼夜,在3~5级海况下能有效地使用武器,5~8级海况下能安全航行。
猎潜艇起源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早期的猎潜艇通常排水量不超过100吨,航速大约在10节左右。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猎潜艇的性能有了显著提升,排水量增至约300吨,最大航速超过20节,并装备了火箭
深水炸弹、
刺猬弹、大型深水炸弹发射炮或投掷器等
反潜武器,以及
声呐、攻潜指挥仪等先进设备。战后,
苏联主要发展了波蒂级、毒蜘蛛级、蜘蛛级、格里莎级4类猎潜艇。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猎潜艇开始以自导鱼雷作为主要的反潜武器,并配备了先进的舰壳声呐、拖曳声呐以及指挥控制系统。现代猎潜艇装备了高性能的
声呐和雷达系统,配备了4到12个
反潜鱼雷发射管,以及2到4座多管火箭式
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发展沿革
初期
猎潜艇起源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早期的猎潜艇通常排水量不超过100吨,航速大约在10节左右。由于当时还没有
声呐等先进的搜索设备,它们只能依靠光学仪器、
深水炸弹和
舰炮来搜寻和攻击浮出水面的潜艇或处于
潜望镜状态的潜艇。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猎潜艇的性能有了显著提升,排水量增至约300吨,最大航速超过20节,并装备了火箭深水炸弹、
刺猬弹、大型深水炸弹发射炮或投掷器等
反潜武器,以及声呐、攻潜指挥仪等先进设备。此外,还出现了一种排水量为600至1000吨的猎潜舰,其搜索、攻潜能力和航海性能都优于猎潜艇。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海岸警卫队主要依靠猎潜艇来对抗潜伏在美国沿海地区的
德国U型潜艇。这些
德国潜艇意欲在商船队离开
美国港口时对其发起攻击。在
太平洋战争,猎潜艇还参与了包括两栖登陆、信使传递和护航在内的多种任务。
二战后
战后,
苏联主要发展了波蒂级、毒蜘蛛级、蜘蛛级、格里莎级4类猎潜艇。其中,格里莎级猎潜艇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猎潜艇,分别由前前苏联卡梅什布伦船厂和哈马罗夫斯克船厂建造,共造46艘。
美国海军猎潜艇数量不多,大多数猎潜任务由其它舰艇代替,但其仅有的猎潜艇的性能十分杰出,特别是“高点”号猎潜艇。
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猎潜艇步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它们开始以自导鱼雷作为主要的反潜武器,并配备了先进的舰壳声呐、拖曳声呐以及指挥控制系统。动力方面,它们采用了轻质但高功率的柴油机-燃气轮机联合动力装置或全燃动力装置。船体结构多采用铝合金材料,并应用了水翼技术来提升其机动性和适航性,同时也显著增强了其搜潜和攻潜的能力。
现代猎潜艇装备了高性能的
声呐和雷达系统,配备了4到12个
反潜鱼雷发射管,以及2到4座多管火箭式
深水炸弹发射装置。它们还装备了20到76毫米口径的
舰炮,数量从1到6座不等。此外,现代猎潜艇还配备了电子对抗系统和舰艇指挥自动化系统,有些甚至装备了
舰空导弹。这些装备的集成使得现代猎潜艇在
反潜作战中具有极高的效率和多功能性。
在中国海军成立的最初十年间,中国独立开发037型猎潜艇(国外称之为“海南”级)。这种型号的艇在驱逐
中国国民党海军离开中国大陆沿海的战斗中,以及在反击外国军舰侵犯
西沙群岛的
海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037型猎潜艇及其后续的改进型号曾是
中原地区海军
水面舰艇部队的主力,对中国的沿海防御作战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海军推出了037型的改进型号,包括037-I型(“海鸠”级)和037-IS型(“海青”级)猎潜艇。
发展趋势
2016年,
美国海军推出了一款名为“海上猎人”的无人驾驶潜艇。这种潜艇采用先进技术,能够在海上自主操作长达三个月,专门用于执行
反潜任务。它的长度大约为40米,并且能够达到最高速度27节,即每小时50公里。
典型型号
格里莎级猎潜艇
格里莎级猎潜艇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猎潜艇,分别由
苏联卡梅什布伦船厂和哈马罗夫斯克船厂建造,共造46艘,其标准排水量950吨,满载排水量1200吨,舰长72米,宽10米,吃水37米,航速30节,编制人数80人;舰上配有1座双联装SA-N4舰对空
导弹发射架,带弹20枚,1座57毫米双联装全自动
高射炮,1座30毫米6管自动
速射炮,2座RBU6000型12管
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双联装553毫米
鱼雷发射管以及对空、对海、导弹制导、导航、炮瞄等多种雷达。
“高点”号猎潜艇
“高点”号猎潜艇,采用
水翼艇型,艇体由铝合金制造,在艇底装有全浸式自控双水翼,满载排水量120吨,最高航速达50节,装备有鱼雷发射管4具,能发射
反潜鱼雷;另外还装备有1门双联装40火炮。这种猎潜艇不仅航速高,而且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在2米高的波浪上平稳前进。
037型猎潜艇
037型艇采用平甲板常规排水型设计,艇首尖瘦高挑,有利于提高快速性和防止上浪。艇身中部和尾部宽度变化小,便于甲板、舱室和艇尾4具
螺旋桨的布置。艇尾上甲板倾斜,方便
深水炸弹投放。
上层建筑简单,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三层结构,包括弹药舱、生活舱、雷达和作战舱室,以及25毫米炮和6641型水面搜索雷达。后部为一层结构,顶部有烟囱和25毫米炮。搜潜设备最初为“塔米尔”小型舰壳
声呐,后替换为国产声呐。
艇首装备4座RBV-1200型火箭深弹发射装置,艇尾前部设有2座BMB-2型深水炸弹发射装置,艇尾中部有2座深水炸弹投放架,共18枚深水炸弹。除两座25毫米双联装
舰炮外,前后还各装1座66式57毫米双联装舰炮。艇上还设有
水雷布放轨道,可携带12枚水雷。
基本设计
机动能力
猎潜艇以其较小的排水量(一般在千吨以内,从几十吨到几百吨不等)、较高的航速(18至30节之间)和出色的机动灵活性而闻名。它们能在海上连续航行700至3500
海里,并可在海上航行五昼夜。这些特点使猎潜艇在近海环境中具有出色的搜索和攻击能力,特别适合与潜艇作战。然而,由于排水量的限制,猎潜艇的适航性、续航力和自持力相对较低,防护力也较弱,因此它们通常以编队形式在近海活动。
猎潜艇的满载排水量通常在100~900t之间,航速20~40kn,续航力700~3000海里,其动力装置通常采用中速或高速柴油机、燃气轮机等。
武器装备
猎潜艇上安装有性能良好的
声呐、雷达、
反潜鱼雷、
深水炸弹、
舰炮、电子对抗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
舰空导弹等,主要用于在近海搜索和攻击敌方潜艇,以及巡逻、警戒、护航和布雷等。
猎潜艇上最强的设备就是反潜武器,包括反潜鱼雷、反潜火箭、深水炸弹等能有效地对付敌潜艇的攻击。此外,猎潜艇上还布设有供自己用的舰炮和进行海上封锁的水雷。
猎潜舰艇的
反潜作战主要包括对潜搜索和对潜攻击两个阶段。对潜搜索是利用声纳设备探测和定位水下潜艇,这是进行对潜攻击的前提。声纳利用
声波在水中传播,通过反射信号来探测目标,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工作方式。水面舰艇首先采用被动方式,以隐蔽性强的特点接收目标噪声,一旦发现目标,便转换为主动方式,以准确测定目标的位置。
由于声纳的工作距离有限,且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水下潜艇的搜索并不容易。历史上,反潜作战中约有75%的时间用于对潜搜索,通常采用多舰艇编队方式提高搜索效率。早期037型猎潜艇使用“塔米尔”小型舰壳声纳,探测距离约8-10
海里,但在高速航行时噪声干扰会影响探测距离。
对潜攻击分为接敌、攻击和攻击后机动三个阶段。使用
深水炸弹攻击时,声纳发现并确定潜艇位置后,舰艇迅速机动到有利攻击阵位,发射或投放深水炸弹,形成散布以覆盖潜艇可能的位置。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后有一段延迟时间,杀伤概率较低,因此常采用多管齐射或舰艇群集中攻击以提高杀伤概率。攻击后需重新建立声纳接触,检查攻击效果。通常需要多次攻击才能成功消灭潜艇。
实战应用
在一战期间,
美国一共建造了超过441艘SC-1级猎潜艇,其中有303艘投入使用,有133艘在海外服役,主要服役区是
希腊的科孚岛、英格兰的普利茅斯和
爱尔兰的昆士敦。作为这一时代
美国海军中最小的舰艇,这些木质猎潜艇主要用于狩猎德国U艇并加入海上封锁以防止德奥潜艇通过狭窄海域,如
奥特朗托海峡。虽然许多猎潜艇在战火熄灭后返回了美国,但仍有一些被指派清除北海雷区。
1919年,为了加快扫雷进度,美国驻欧海军司令威廉·S.西姆斯
少将下令将20艘猎潜艇配属给扫雷部队,用于执行任务。这20艘猎潜艇即将集结于
苏格兰的
因弗内斯执行任务,这一任务的期限不甚明了,因此所有的猎潜艇都将携带足够的备件供应。其余猎潜艇则驶往
布雷斯特,通过
直布罗陀海峡返回本土。
1974年1月17日至27日,中国037型艇2艘与
6604型反潜护卫艇2艘、扫雷艇2艘一起,对入侵的南越(伪政权)海军进行了自卫反击,称“
西沙海战”。1月19日,中国6艇分成3个编队,其中2艘猎潜艇上各装有2座66式双57
舰炮。战斗中6604型艇和扫雷艇与4艘敌舰激战1小时,南越海军4艘军舰受伤。037型两艇编队作为增援兵力用4座66式双57炮对负伤的敌“怒涛”号
驱逐舰进行了3次齐射,使其当即起火爆炸,两小时以后沉没,敌另3艘驱逐舰受伤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