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亨
民间管乐演奏家
杨元亨(1893年~1959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名小白,号老利。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家、管乐演奏家、吹歌艺人。
杨元亨因家境贫寒,被迫到本县兰州白云观出家当道士。9岁在吕祖庙里,除了向师傅学唱、念、写经文外,还学习唱读工尺谱,演奏管子、海笛、笙等多种乐器,15岁就精通道教音乐。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入侵冀中地区,杨元亨还俗回乡务农,在民间吹歌班社中以管子为生,1950年,56岁的杨元亨被中央音乐学院特聘为民乐系管子教师。1959年,杨元亨病逝于家乡。
杨元亨于中央音乐学院开创了该院管子专业,并精心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管乐艺术家,经他演奏加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音乐和其他民俗音乐有106首,部分已经录音记谱传世。目前仍用于管子专业教学中的有《放驴》《小二番》等三十余首,深受师生喜爱。
杨元亨曾获“管子王”的称号,国家媒体以“人民音乐家”的高度,肯定了杨元亨的艺术成就及艺术影响力。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元亨1893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宋村,名小白,号老利。因家境贫寒,被迫到本县兰州白云观出家当道士,法名元亨。9岁在吕祖庙里,除了向师傅学唱、念、写经文外,还学习唱读工尺谱,演奏管子、海笛、笙、笛子、箫、二胡板胡打击乐器等。经过多年的积累,各项技艺水平不断提高。15岁就精通道教音乐,还能够演奏民间乐曲,每逢庙会或各地民间鼓乐班在吕祖庙举办道门、佛门音乐活动时,杨元亨演奏的曲目最多,演奏技艺水平高超,受到当地民众和艺人的称赞,曾获“管子王”的称号。
职业经历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入侵冀中地区,道观被毁,道教活动停止,杨元亨还俗回乡务农,在民间吹歌班社中以管子为生,一是向人们传授管子技艺,二是钻研管子演奏技法,在管子演奏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扩充自己演奏曲目的数量。同时,对民俗音乐,还有昆曲河北梆子、评戏等戏曲的唱腔,一字一句使用管子模拟吹奏,将戏曲唱腔与笙、笛子、二胡.板胡打击乐器等进行组合、改编、加工。
1950年,56岁的杨元亨被中央音乐学院特聘为民乐系管子教师。为适应教学演奏曲目的需要,他摸索创造出新的演奏技法,如齿音、齿滑音、齿颤音。
逝世
1959年,杨元亨病逝于家乡。
主要作品
杨元亨演奏加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音乐和其他民间音乐有106首,已经录音记谱传世。目前仍用于管子专业教学中的有《放驴》《小二番》等三十余首,深受师生喜爱。
主要成就
杨元亨于中央音乐学院开创了该院管子专业,并精心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管乐艺术家,如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胡志厚,中国北派笛子大师、中央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王铁锤等。杨元亨一生创作民俗音乐曲子100余首,临终前,中央音乐学院抢录其作品80余首留存至今。当时,国家媒体以“人民音乐家”的高度,肯定了杨元亨的艺术成就及艺术影响力。
杨元亨集一生之聪慧,创立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管乐高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杨元亨开始授艺于深泽县韩甲贵,把毕生之艺术修养倾传于弟子,使韩甲贵在继承师傅杨元亨演奏艺术的同时,把管子名曲、名段又加进了许多时代元素,并在某些方面创新、发展了杨元亨的技法。
获得荣誉
杨元亨曾获“管子王”的称号。
相关事件
2017年2月,杨元亨的外孙李国英带着杨元亨生前的乐器来到了杨老的故里——安平县角邱村,将陪伴杨老一生美好时光的管子、唢呐和手写的工尺谱和简谱无偿捐献给了家乡。在此次捐赠的杨元亨所用物品中,有一张特别珍贵的工尺谱,是百年前他亲笔手书的,上面还有亲笔签名,这种工尺谱,是自宋代至民国时期普遍采用的音乐记谱方式,上世纪初简谱传入中原地区后,才被逐渐取代。
人物评价
杨元亨是当时能够熟练掌握两种曲谱并顺利互转的数位极少的音乐家之一,足见其音乐功底之深厚。(衡水晚报评)
时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兼教务长的江定仙说:“杨先生讲得好,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具有中国音乐特色。”
杨元享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管子演奏技术上有独到之处,技巧上有创新,是一位卓越的民间管子演奏家和民间管乐教育家。(民族器乐评)
参考资料
杨元亨.杨元亨.2024-08-25
安平籍管乐大师杨元亭所用乐器捐赠家乡.安平籍管乐大师杨元亭所用乐器捐赠家乡.2024-08-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职业经历
逝世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