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指的是个体思想品德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历程。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积极参与,将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多样。神定论者认为其由上天或神灵的意愿决定;心生论者则主张它源于主观意识;环境决定论者则认为它是环境和教育的被动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科学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国际上的研究表明,思想品德的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而科尔伯格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一问题。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和模仿在道德行为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丘德诺夫斯基根据
艾利康宁的理论,研究了道德发展的年龄特点,提出了品德发展主线是从情境性和依赖性向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中原地区的相关研究始于70年代末,涉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等多个领域。在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和矫正,以及班级集体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