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是一篇能让读者得到无穷的心理和艺术上的享受的美文,但在很多“徐志摩作品集”之类的书籍中,他的散文却大都被归于旅游散文之列。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创作年代:民国时期
作者:徐志摩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他们都到海边去了。我为左眼发炎不曾去。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大椅内,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清晨的晴爽,不曾消醒我初起时睡态;但梦思却半被晓风吹断。我阖紧眼帘内视,只见一斑斑消残的颜色,一似晚霞的余,留恋地胶附在天边。廊前的马樱、紫荆紫藤、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荫的斜纹。从树荫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的舞蹈。滩边不时见白涛涌起,迸射着雪样的水花。浴线内点点的小舟与浴客,水禽似的浮着;幼童的欢叫,与水波拍岸声,与潜涛呜咽声,相间的起伏,竞报一滩的生趣与乐意。但我独坐的廊前,却只是静静的,静静的无甚声响。妩媚的马樱,只是幽幽的微辗着,蝇虫也敛翅不飞。只有远近树里的秋蝉,在纺妙似的垂引他们不尽的长吟。
在这不尽的长吟中,我独坐在冥想。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的消,只剩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响,更有残缺的贝壳,反映星月的辉芒。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当时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再亦不须辨问,只此眉梢的轻皱,唇边的微,已足解释无穷奥绪,深深的蕴伏在灵魂的微纤之中。
青年永远趋向反叛,爱好冒险;永远如初度航海者,幻想黄金机缘于浩渺的烟波之外:想割断系岸的缆绳,扯起风帆,欣欣的投入无垠的怀抱。他厌恶的是平安,自喜的是放纵与豪迈。无颜色的生涯,是他目中的荆棘;绝海与凶献,是他爱取自由的途径。他爱折玫瑰;为她的色香,亦为她冷酷的刺毒。他爱搏狂澜:为他的庄严与伟大,亦为他吞噬一切的天才,最是激发他探险与好奇的动机。他崇拜冲动:不可测,不可节,不可预逆,起,动,消歇皆在无形中,狂似的倏忽与猛烈与神秘。他崇拜斗争:从斗争中求剧烈的生命之意义,从斗争中求绝对的实在,在血染的战阵中,呼叫胜利之狂欢或歌败丧的哀曲。
幻象消灭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剧;青年的幻灭,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夜一般的沉黑,死一般的凶恶。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同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异彩,不能永久的朗照;转瞬间,或许,便已敛熄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烬与残灰,在未灭的余温里自伤与自慰。
流水之光,星之光,露珠之光,电之光,在青年的妙目中闪耀,我们不能不惊讶造化者艺术之神奇,然可怖的黑影,倦与衰与饱餍的黑影,同时亦紧紧的跟着时日进行,仿佛是烦恼、痛苦、失败,或庸俗的尾曳,亦在转瞬间,彗星似的扫灭了我们最自傲的神辉——流水涸,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
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在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的。
在远处有福的山谷内,莲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乱石间跳跃,牧童们,有的吹着芦笛,有的平卧在草地上,仰看交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黄的稻田中缥缈地移过。在远处安乐的村中,有妙龄的村姑,在流涧边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在预度秋收的丰盈,老妇人们坐在家门外阳光中取暖,她们的周围有不少的儿童,手擎着黄白的钱花在环舞与欢呼。
在远——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
在此暂时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亦可以忘却花荫中掉下的枯叶,私语地预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却苦恼的僵瘪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却纷争的互杀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们凶恶的兽性;亦可以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行云与朝露的丰姿,不能引逗他们刹那间的凝视;亦可以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绚烂的春时与媚草,只能反激他们悲伤的意绪。
我亦可以暂时忘却我自身的种种;忘却我童年期清风白水似的天真;忘却我少年期种种虚荣的希翼;忘却我渐次的生命的觉悟;忘却我热烈的理想的寻求;忘却我心灵中乐观与悲观的斗争;忘却我攀登文艺高峰的艰辛;忘却刹那的启示与彻悟之神奇;忘却我生命潮流之骤转;忘却我陷落在危险的旋涡中之幸与不幸;忘却我追忆不完全的梦境;忘却我大海底里埋首的秘密;忘却曾经割我灵魂的利刃,炮烙我灵魂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飚与暴雨;忘却我的深刻的怨与艾;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
过去的实在,渐渐的膨胀,渐渐的模糊,渐渐的不可辨认;现在的实在,渐渐的收缩,逼成了意识的一线,细极狭极的一线,又裂成了无数不相联续的黑点……黑点亦渐次的隐翳?幻术似的灭了,灭了,一个可怕的黑暗的空虚……
作品赏析
这是有点牵强的。编者大致出于两种考虑:一是题目的景名是很醒目的;二是文章中也三言五语地说了相关地点的一点话。然而,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例如写景,作者的主要意图并不是要把北戴河区的风光美景写出,更不是要写出其异于他地之处,而是通过描写喧闹来衬托其所得境地的寂静。北戴河并不重要,也可是南戴河,还可是虚名山,只要能在热烈中带一点静思的氛围就符合作者的意图了。
这是一篇坦露作者心迹的佳作。徐志摩是一个情感热烈的作家,喜欢象征着活力的运动。他说:“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见徐志摩《落叶》)动,被他提到生命意义的高度,可见“动”对于徐志摩的轻重。然而,该文却对“静”进行了刻画——“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作者心中有着要急于吐露的郁结。
青年富有反叛和冒险精神,对未来有无穷的幻想,不甘心理想受到压抑和摧残。然而,正如作者所清醒地意识到的:“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同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焰舌,不能永久的朗照。”此言,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年人致命的弱点。青年人一旦失败,将会“流水润,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作此文时(1924年),作者依旧年轻,他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痛苦的心迹。他之所以忘情于“艳丽的日辉”、“有福的山谷”、“安乐的村”,正是因为有着自然与人生的大和谐,才有继之而来的无限的解脱。他在文中抛开了纷纭尘世的种种“意绪”,又抛开了自身的“幸与不幸”,使自己沉浸在消失了“过去”与“现在”的虚幻之中。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浓厚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诗人和作家,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是他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在剑桥求学期间,结识了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她那反传统、爱人类、爱自由,眷恋大自然的本色美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徐志摩的心灵;伟大的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对大自然的倾慕,也对徐志摩有着很深的影响。热爱自然,崇尚大自然的和谐与安乐正是他所追求的幸福。
在描写自然时,文中显露了充满鲜活的灵性。该文写冥想前的喧闹,给读者绘了浓丽的彩图:“廊前的马樱,紫荆紫藤、青翠的叶与鲜明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灯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舞蹈。”
返璞归真的自然和谐的世态,徐志摩寄寓它无限的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了“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和快乐,无限的春光”,作者才能忘却人间纷争,忘却自己的恩恩怨怨。
田园风光的抒写处于文章的中段,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意义,更重要的,它完成了两种思想、两种心绪的转折和过渡,它是作者平息心灵痛苦的文字,也是该文的文心。寥寥数笔,作者纵情于日辉、山间、农舍之间,将这些内容推到了很高的位置。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酣畅淋漓的特点。语言的多姿多彩反映了一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是这种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各种事物和作者的心理活动。
徐志摩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难以把握的精神和情感。人在失望和情绪低落时往往会回忆过去,这种忧郁痛苦的心境,他这样写道:“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的消翳,只剩下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响。”“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徐志摩用这样的文字让读者了解到了他的内心世界。
写景状物,空灵挥洒,徐志摩对他珍爱的自然和远村就是这样。他很少用写实的笔触描摹其色其质,而是以意写之,使物象如同淡墨山水和袅袅浮云一样自然地呈现出来,“妙龄的村姑”和“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和“预度秋收的丰盈”等等,从春到秋,从妙龄到须眉,全在他的笔下显得其乐融融。
文中的最后两段,用了大量的排比,500多字,有23个忘却,然而意犹未尽,末尾还留下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借助这些排比,作者极力渲染了情绪,既宣泄了他对世风日下的人间的诅咒,又集中展露了自己情感和心灵的历史以及思想的变迁。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海宁市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市附近因飞机失事身亡。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目录
概述
作品概况
作品原文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