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剧
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的沉默式表演
默剧(英语:mime),又称模仿剧,是一种演员不可以说话,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表达的表演艺术。演员可以发出笑声、哭声等语气词,一些情节还可以通过旁白来完成。默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剧场演出。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就已有默剧,到了18世纪,默剧成了英国最风行的戏剧形式。由于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花费过高,默剧最终被现实主义戏剧取代。
基本介绍
默剧的演员不可以说话,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表达,但可以发出笑声、哭声,一些情节还可以通过旁白来完成。默剧主要是表达严肃的题材,场景单调但充满象征意义。演员的表演强调默契,动作、表情比较夸张,情节一般不复杂,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默剧被定义为“静默的艺术”,界乎舞蹈与戏剧之间,演出者基本不用文字语言,只以身体的形体动作,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节与故事。在现代默剧表演中,演出者甚至不用任何道具,只以动作让观众感受幻想中的无形道具。有些默剧艺术家为令观众注意力集中在其身体而非面部表情,会戴上素白的面具演出。从70年代开始,后现代默剧在表演时大多加入说唱、道具、电脑投影等元素。
起源
默剧的起源可追索至古希腊时期的剧场演出,其中一个称为Pantomimus的戴上面具的角色会以舞蹈及形体动作介绍当天的剧目。古罗马时期已有默剧的存在,并在18世纪的英国达到顶峰。随着时间的推移,默剧逐渐演变,加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如后现代默剧的多样化表演手法。
区别
一般人都称呼"以肢体动作取代语言"的戏剧形式为"哑剧",认为"哑剧"就是"默剧"。其实,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观点。哑剧的"哑"是指喑哑、无言语,其前提是否定了语言功能,在舞台上纯粹以手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演绎戏剧;而默剧的"默"是指沉默与默契,并没有否定语言功能,而是透过舞台的形式来表现戏剧中"非语言性"的意境。哑剧是以外表形式为出发点,默剧则是以精神面貌为其根本,两者之于戏剧的意义泾渭分明,因此绝不可混为一谈。
默剧艺术家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默剧艺术家,他们对默剧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
- Jacques Copeau(法国
- Etienne Decroux(法国)
- Jacques Lecoq(法国)
- Marcel Marceau(法国)
- Jean-Louis Barrault(法国)
- 霍达昭(香港)
- 查理·卓别林(英国)
- 王仁千(台北市
- Pablo Zibes
- Carlos Martínez
这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新和表演,将默剧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影响了后来的表演者。其中,查理·卓别林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对默剧艺术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起源
区别
默剧艺术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