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卓别林(Charles Spencer Chaplin),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
英国伦敦,英国著名
喜剧演员,世界经典
喜剧大师。
查理·卓别林出生在一个经济拮据的演艺家庭,5岁那年便代表母亲登台演出,1906年,17岁的他加入了弗雷德·卡尔诺的喜剧剧团,该剧团于1910年开展了美国巡演。这次巡演的成功让他获得了
好莱坞著名喜剧导演麦克·塞纳特的青睐,1913年12月,他被邀请进入了吉斯通电影公司。1914年,他因在电影《
威尼斯儿童赛车》中塑造了一个手持竹竿,头戴圆顶礼帽,身穿黑色小礼服和松垮裤子,脚踩大头皮鞋的“
流浪汉”角色而一举成名,一年内,他以“流浪汉”形象作为其独特的喜剧表演风格自编、自导、自演了三十余部喜剧电影作品。正是这个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喜剧形象”让他火遍全球成为了“默片时代”公认的国际巨星,并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人之一”。
1917年6月,查理·卓别林与第一国家制片厂签约,之后他建立了卓别林制片厂;1919年,他与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玛丽·皮克福德和
大卫·格里菲斯成立了联合艺术家(UA)。此后,他还拍摄了多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如1925年的《淘金记》入围了第15届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录音奖,喜剧片
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奖;1929年的《马戏团》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1931年的《
城市之光》,荣获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并且被评为年度十佳影片;1936年的《
摩登时代》获得了芬兰胡西电影奖最佳国外电影人,金卫星奖提名等多个奖项;这些作品都是无声电影末期的经典,在为他赢得了巨大票房的同时也让他获得了很多有名的国际奖项。
1940年,查理·卓别林因自导自演了一部反法西斯主义的喜剧电影
大独裁者而引起了轰动。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功的有声电影,他也凭借着该影片入围了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独裁者》不仅让卓别林获得了大量的赞誉和称号,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改革者的代表,1952年,查理·卓别林离开美国去
英国参加电影《舞台春秋》的首映仪式,因涉嫌
共产主义,美国取消了他的再入境许可;此后,查理·卓别林和家人定居
瑞士。1967年,他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5年,因其在电影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了他爵士勋章;两年后,88岁的查理·卓别林在瑞士家中逝世。
查理·卓别林还出版了书籍《我的自传》,另外,他的电影《移民》《孩子》《淘金者》《
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和《
大独裁者》被
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名录。
人物经历
童年遭遇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在英国
伦敦一个演艺家庭中,他的父母都是舞台演员,由于父亲工作不稳定和
酗酒的原因,家庭经济一度十分拮据。后来,父亲抛弃家庭不知所踪,他便与同母异父的哥哥和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的困境使得查理·卓别林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剧场里做杂役、小角色,5岁那年,母亲登台表演时因喉咙发炎无法发声,卓别林便临时代替母亲上台表演,获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喜爱,同时,这些经历也为其日后的演艺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岁那年,卓别林的母亲失业了,他和哥哥被先后送入了贫济院和收养贫困孤儿的学校。后来,卓别林从学校里跑了出来,靠卖报和打零工为生。13岁那年,母亲因精神疾病被送入疗养院,他的哥哥
西德尼·卓别林也参加了海军,只有查理·卓别林无处可去。
初登荧幕
1903年,14岁的查理·卓别林终于在一家杂技团获得了一个“报童”的正式角色。
1906年,在哥哥的举荐下,17岁的卓别林加入了弗雷德·卡尔诺的喜剧剧团,在这个团队里,他开始尝试写剧本和导演,这也为他日后的电影事业打下了基础。该剧团于1910年开展了在美国的巡回演出,正是这次巡演让他获得了好莱坞著名喜剧导演麦克·塞纳特的青睐,1913年12月,他被邀请进入了吉斯通电影公司。这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从喜剧演员走上电影之路的开始。
1914年,他出演了个人首部电影《谋生之路》,同年,他在电影《威尼斯儿童赛车》中首次塑造了一个手持竹竿,头戴圆顶礼帽,身穿黑色小礼服和松垮裤子,脚踩大头皮鞋的“
流浪汉”的角色一年内,他以“流浪汉”形象作为其独特的喜剧表演风格自编、自导、自演了包括《20分钟的爱》《阵雨之间》《梅布尔的婚姻生活》在内的三十余部系列喜剧电影作品。正是这个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喜剧形象”最终让他火遍全球成为了“默片时代”公认的国际巨星,并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人之一”。
名声大噪
1915年,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在这里他拥有更自由的创作环境,他擅长用
喜剧来展现那些被轻蔑和损害的小人物以此来揭露和讽刺
资本主义长久以来的弊病,先后创作了《工作》《警察》《流浪汉》《女人》《
银行》等
电影作品,这些作品让他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为其日后的“涉嫌
共产主义”和被
驱逐出境埋下了伏笔。
1916年,卓别林开始与互助电影公司合作,作为
出品人、
编剧和导演共制作了12部电影,他拥有自己鲜明的喜剧风格,他的作品在表达幽默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时期的作品有《移民》《安乐街》等。
1917年6月,查理·卓别林与第一国家制片厂签约,为其拍摄八部喜剧片,为了拍摄这些喜剧片,卓别林开始建立自己的制片厂来制作电影,并开始自己为电影作曲。1918年,在经历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婚姻麻烦和创作瓶颈等系列问题后,电影《狗的生活》问世了,该影片讲述了一个流浪汉与一只小狗相互救助的故事,这是卓别林最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其后的《
从军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被称为“最好的战争片之一”,深受美国士兵的喜爱。
1919年,为了抵制电影行业的垄断行为,他与
道格拉斯·范朋克、
玛丽·毕克馥、
大卫·格里菲斯一起创立了
联美(United Artists),这个公司为卓别林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度和
经济资源。但由于和第一国际电影公司的合约,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有精力开始为联合影片拍摄电影。
演艺巅峰
在联合影片公司的支持下,卓别林拍摄了很多很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1925年,查理卓别林导演了一部史诗级的喜剧片《
淘金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在加利福尼亚
淘金热时期的经历。这部电影是查理卓别林最受欢迎和最成功的电影之一,也是一部经典的无声电影。该电影获得了1932年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奖和193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奖,并被列入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百部最佳电影”名单。1929年,电影《
马戏团》获得了
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提名,1931年的《
城市之光》荣获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并且被评为年度十佳影片。该影片是无声电影末期的杰作之一,被评为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最受欢迎的电影第52名,并获得了当年法罗岛电影节金火车奖-最佳电影。
在这一时期,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意味着“默片时代”即将落幕,而卓别林的这些作品都是无声电影末期的经典,在为他赢得了巨大票房的同时也让他获得了很多有名的国际奖项。
“默片时代”落幕
1936年,卓别林拍摄了他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是卓别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反映了当时
工业化和
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劳动力过度使用和劳工剥削等,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如查理·卓别林扮演的工人在
流水线上操作机器、不停转动螺丝钉等,以其创新性和深刻的社会评论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高的票房。此外,《摩登时代》虽然广泛地被看作是无声电影,其实影片并不是完全无声,有一些背景声音,比如说电视机的声音。另外,在电影结尾曲中也能听到卓别林自己哼唱的歌曲。此后,卓别林的主要创作告别了无声时代,开始转向有声电影。
卓别林的首部有声电影作品《爵士乐时代》在1928年上映。尽管卓别林在这个时期已经是电影界的巨星,但他对有声电影技术的应用还很陌生,而且对有声电影态度并不积极。
重要转折
1940年,卓别林的电影事业又迎来了一个里程碑,他自导自演了一部反
法西斯主义的喜剧电影《
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该电影讲述了一个犹太理发师和一个虚构的纳粹独裁者的故事,对当时的
纳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这部电影不仅让卓别林获得了大量的赞誉和称号,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改革者的代表。这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成功的有声电影,也是对纳粹德国的一个强烈的讽刺。这部电影深入人心,尤其是卓别林那著名的演讲,这是他第一次在影片中开口说话,这也意味着他一直以来塑造的那个经典的“流浪汉”形象将最后一次出现在荧幕上。该影片获得了1941年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奖和1941年国家评论协会奖,并被列入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百部最佳电影”名单,查理卓别林也凭借着该影片入围了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大独裁者》公映以后,卓别林因“政治立场”问题受到了“北美调查委员会”的指控。
驱逐出境
1952年,卓别林拍摄的《
舞台春秋》在
英国上映,这是卓别林的第三部有声电影,也是他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卓别林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与自己生命经历有关的角色,卡尔·埃德蒙是一个曾经饱受赞誉的喜剧演员,但在当时的社会变革中,他显得有些过时和不合时宜。该影片通过卓别林自己的生命经历,展现了一位老牌喜剧演员在晚期事业低谷期间的自我启示和人生感悟,《舞台春秋》获得了
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最佳原创剧本,
意大利国家记者联盟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银带奖等奖项。
1953年,查理·卓别林离开美国去
英国参加该影片首映仪式,因涉嫌
共产主义,美国取消了他的再入境许可;此后,查理·卓别林和家人定居
瑞士。
晚年时期
1957年,查理·卓别林拍摄了《
纽约之王》,这部作品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探讨了言论自由、政治迫害和反共主义的问题。但是在这部电影之后,卓别林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作为一个喜剧演员不应该过度政治化,而是应该“站在政治之上”。
1972年,他与他的夫人受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邀请回美国领取
奥斯卡荣誉奖。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
签证。
1975年,因其在电影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了他爵士勋章;两年后,88岁的查理·卓别林在
瑞士家中逝世。
个人生活
感情经历
查理卓别林于1918年结婚,他的妻子名叫
米尔德丽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是一位16岁的演员。然而,这段婚姻只持续了2年,他们于1920年离婚。
1924年,他再次结婚,他的妻子是一位名叫丽塔·格雷(Lita Grey)的16岁女演员。这段婚姻持续了4年,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小查尔斯·卓别林和悉尼·卓别林。这段婚姻以不愉快为告终。丽塔·格雷在1927年离开卓别林,声称她在未成年时就被卓别林强迫结婚。这场离婚成为了当时的头条新闻,并对卓别林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1932年,他与女演员
宝莲·高黛(Paulette Goddard)开始一段关系,二人在这段时间内合作拍摄了包括《独裁者》《摩登时代》在内的多部电影。到了1940年,两人关系结束时,才出来共同发表声明,说两人在1936年已经秘密结婚。从普通法的角度来说,两人的事实婚姻1942年结束,卓别林付给她一笔赡养费。
1943年,他第四次结婚,他的妻子名叫奥娜·奥尼尔(Oona O'Neill),是剧作家
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一位19岁的演员和作家。这是卓别林的最后一段婚姻,他们生活在一起直到卓别林1977年去世。他们育有8个孩子,包括五个女儿三个儿子。
丑闻与争议
亲子诉讼
查理·卓别林曾和 22 岁的女演员琼·巴里短暂约会,1943年5月,琼·巴里告知卓别林她怀孕了,并提起了亲子诉讼并声称未出生的孩子是卓别林的。虽然其后的审判过程中验血证明卓别林并不是孩子的父亲,但最终卓别林依然被命令每周支付75美元,直到孩子年满21岁。
政治立场
卓别林的政治立场可以被描述为左翼自由主义。他在20世纪初期的
美国和欧洲都非常受欢迎,但在20世纪中期,他成为了美国政府的政治打压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查理·卓别林作品引发了联邦调查局局长J·埃德加·胡佛和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的怀疑,他们认为卓别林正在将共产主义宣传注入他的电影中。
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探讨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他关注
工人阶级和穷人的利益。例如,他的电影《
摩登时代》中,他讽刺了
工业化和
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工人阶级的贫困和机器化对人的剥夺。他的电影也强烈反对
法西斯主义,在《
大独裁者》中,他扮演了一个独裁者,这部电影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可怕性,并呼吁人们反对它,尤其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查理·卓别林因支持
俄罗斯对抗入侵的
纳粹党分子而受到审查,美国政府质疑他的政治观点并怀疑他与
共产主义有联系。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还因此在 1947 年对他进行了
传唤。卓别林否认了这一指控,他称自己只是一个反对不公正的人。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以上数据来源于:
其他作品
1936年,查理·卓别林威电影《
摩登时代》创作了一首未命名的爱情歌曲;1967年,在电影《香港伯爵夫人》中创作了一首民谣《这是我的歌》。
1965年,76岁的查理·卓别林出版了他的书——《我的自传》,该书籍由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和发行。由
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电影《卓别林》便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创作而来。
杂志封面
*以上数据来源于:
荣誉奖项
影视奖项
*以上数据来源于:
其他奖项
*以上数据来源于:
人物相关
电影传记
*以上数据来源于:
艺术特色
查理·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那个名为夏洛特的“流浪汉”是他所塑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形象,他的喜剧电影作品常常具有揭露、讽刺和批判的作用,与一般的喜剧形象不同的是,它常常以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作品往往带有深刻的悲剧性。查理·卓别林用那些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形象打破了西方传统美学观念,开创了
戏剧美学的新境界。
人物影响
在那个全是黑白胶片的时期,
喜剧的表现手法还停留在最肤浅的层面,
喜剧演员通常为了博取观众一笑而扮演狡猾、轻浮或丑陋的角色。而卓别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他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并用幽默滑稽的表演方式将观众们带入到那些小人物的世界中,让人们在发笑的同时引发人们的深思。
1972年,查理·卓别林受
好莱坞邀请在美国接受了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美国电影学院院长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他说:“卓别林先生对电影有难以评估的影响,使电影成为本世纪特有的艺术形态。”
1975年,因其在电影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了他爵士封号。
人物评价
查理·卓别林凭借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并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新世纪周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