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善
陆学善
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浙江吴兴人,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顾问。1928年,陆学善从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1930年,他在清华大学理科研究院学习。1933年,他硕士毕业后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48年至1950年,陆学善担任北平研究院结晶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50年陆学善担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副所长、代所长、学术顾问等职。陆学善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晶体学研究室,并在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晶体学专家。
人物经历
生平
1905年9月21日,陆学善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
1923年,陆学善考入之江大学
1924年,陆学善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物理学系。
1928年6月,陆学善毕业时校系改名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担任助教。
1930年,陆学善在清华大学理科研究院学习。
1933年,陆学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之邀去该所任助理员。
1934年夏,陆学善前往曼彻斯特大学X射线晶体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1936年,陆学善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年底回国,担任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镭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7年,陆学善兼任暨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至1949年)。
1948年,陆学善担任北平研究院结晶学研究室(上海)主任、研究员(至1950年)。
1950年8月,陆学善担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更名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副所长(1950年—1951年)、代所长(1951年—1955年)、学术顾问(1967年—1981年)等职。
1955年,陆学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1981年5月20日,陆学善在北京逝世。
职业生涯
早期
陆学善,著名晶体物理学家、我国X射线晶体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5年9月21日出生,浙江吴兴人。1923年考入之江大学,1924年又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物理学系,1928年毕业时的校系改名台湾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28~193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1930年入清华大学理科研究院学习,193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之邀去该所任助理员。1934年夏赴世界闻名的曼彻斯特大学X射线晶体学研究中心、诺贝尔奖得主W.L.布喇格主持的实验室深造,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于年底回国,任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镭学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起兼任暨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8年主持上海晶体学研究室。1950年8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副所长、代所长、所学术顾问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先后任《物理通报》《物理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刊编委。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在30年代初,他研究了拉曼效应中强度关系以及多原子气体的X射线散射,两次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研补助金。1933年夏,在中国物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多原子气体所散射X射线之强度》的论文,后来与他人合作研究了压力对X射线照相的影响。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选择了X射线应用方面的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的物理学家,发表了两篇关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论文,还完成了对Al二元合金系的全面深入研究,1937年发表了“Cr-Al系相的X射线研究”及“Cr2Al和Cr5Al8的晶体结构”两篇论文。他对Cr-Al合金系相图的测定以及创立的利用点阵常数法测定相图中固熔线的方法,在晶体学中是个重要的进展,至今仍为国内外晶体学家所沿用。
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时,陆学善与人合作,以X射线为光源,系统研究了压力的普遍照相效应,提出照相潜象的形变理论。后又研究了背射照相机测定点阵间隔时所有可能的系统误差及其校正方法。1945年后,他研究创立了提高测定点阵间隔精密度的新图解法。
中期
50年代初,陆学善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晶体学研究室,此后30年中,他指导和培养了许多年轻科研人员成为优秀的晶体物理学家,并使研究室成为我国晶体物理的重要研究中心之一。1954年起,他与人合作,对Al-Ni三元合金系中τ相金属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成果,他在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方面有卓越贡献。60年代前半期和70年代后半期,陆学善进行并指导了关于Ga二元合金相图和晶体结构的一系列研究,其成果对探索和应用新材料乃至发展国民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晚年研究了从粉末法X射线衍射,测定晶体的德拜特征温度的方法,以及测定晶体内原子或离子特征温度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的方法,以及应用电子计算机标定粉末照相指数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社会任职
科研成就
陆学善早年首创的利用晶体点阵常数测定相图中固溶度线的方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陆学善研究了拉曼效应中强度关系以及多原子气体的X射线散射,两次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研补助金。1933年夏,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多原子气体所散射X射线之强度》的论文,后来与他人合作研究了压力对X射线照相的影响。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选择了X射线应用方面的研究,成为中国最早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的物理学家,发表了两篇关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论文,还完成了对Cr-Al二元合金系的全面深入研究,1937年发表了《Cr-Al系相的X射线研究》及《Cr2Al和Cr5Al8的晶体结构》两篇论文。他对Al合金系相图的测定以及创立的利用点阵常数法测定相图中固熔线的方法,在晶体学中是个重要的进展。
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时,陆学善与人合作,以X射线为光源,系统研究了压力的普遍照相效应,提出照相潜象的形变理论。后又研究了背射照相机测定点阵间隔时所有可能的系统误差及其校正方法。1945年后,他研究创立了提高测定点阵间隔精密度的新图解法。
1954年起,陆学善与人合作,对Al-Ni三元合金系中τ相金属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发表发表《铝、铜、三元合金系中τ相的晶体结构变迁》论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半期和七十年代后半期,陆学善进行并指导了关于Ga二元合金相图和晶体结构的一系列研究,其成果对探索和应用新材料乃至发展国民经济,都具有一定意义。晚年陆学善研究了从粉末法X射线衍射,测定晶体的德拜特征温度的方法,以及测定晶体内原子或离子特征温度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的方法,以及应用电子计算机标定粉末照相指数进行了研究。
影响
早年首创的利用晶体点阵常数测定相图中固溶度线的方法,被广泛采用。50年代发表《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τ相的晶体结构变迁》论文,获国内外同行学者高度评价。60年代发表《铜金二元系中超结构的形成与点阵间隔的变迁》等数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指导和参与大量研究项目,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他不间断地从事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工作近50年,毕生提倡实验科学。他在多晶X射线衍射方法、粉末衍射照相机的设计、衍射图谱指标化、德拜特征温度、超结构相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相图以及晶体结构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陆学善论著甚多,发表有学术论文40余篇。
人物评价
陆学善毕生提倡实验科学,在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方面有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陆学善在多晶X射线衍射方法、粉末衍射照相机的设计、衍射图谱指标化、德拜特征温度、超结构相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相图以及晶体结构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敬魁评)。
陆学善是中国X射线晶体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物理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一生始终积极参加与关心学会的各项活动以谋物理学之进步及其普及为己任,关心物理学刊和书籍的编译与出版。他和夫人王守黎合译的《物理实验室应用技术》中,强调要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验技术来创造我们自己的技术。他从50年代直到去世和杨肇燫、周昌寿等为中原地区物理学名词的审查和统一做了大量卓有贡献的工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冰评)。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生平
职业生涯
早期
中期
社会任职
科研成就
影响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