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虚,是指道士在醮坛上吟诵词章所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这种旋律宛如仙人缥缈步行虚空,故名“步虚声”。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或“步虚声辞”,成为诗体的一种,有五言,有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宋人
郭茂倩《
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
从音乐声韵层面上来理解,“步虚”自当为众多“道乐”“仙曲”中的一种。从词与乐结合的层面来讲,“步虚词”与“乐府”诗歌相似,可与“曲子词”相媲美。隋唐以后,“步虚词”成为独立的诗体,
隋炀帝曾作过《步虚词二首》,
刘禹锡也有《步虚词二首》。
步虚音乐舒缓悠扬,平滑优美,适于道士绕坛穿花时诵经唱赞,故而“步虚”声辞在
道教斋醮法事活动中盛行。步虚词大都寄托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或者对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但是,它们大多并未进入后世的道教仪式。
道教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这种词,描述歌颂众仙飘渺升天的美妙景象。步虚词的起源,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从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三国时期应当有步虚词行世。步虚词的歌唱节奏大体依照八卦九宫方位,从而造成阴阳回复的韵律。步虚词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
道教斋蘸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今所见《金录斋三洞赞咏仪》与《
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例如《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由于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历史上为文人们所雅好的词牌也多具神仙蕴含。据《
钦定词谱》所录,《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
道教蕴含。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诸如柳永、
黄庭坚、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合,通过双关语的应用,而产生奇特联想效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