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前身为台湾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地质系,是中国
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创办的地质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
1924年
孙中山将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
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邹鲁认为,华南矿产资源丰富,需培养专门人才,特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基础上设立地质学系,归属理学院,成为数、理、化、天、地、生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1926年地质系首任系主任黄著勋教授著《中国矿产》,并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矿物学、
岩石学、矿床学著作之一。
1927年
谢家荣和
朱家骅倡议国民革命政府创办了中国地质学研究和调查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开创中国人于两广地区地质调查先河,首版两广地区地质图、矿产图,是当时国内四个最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所之一。该所隶属于中山大学地质系,由历届系主任兼任所长。同时,两广地质调查所的研究人员兼任地质系的教育工作。
1952年
中山大学地质系整建制迁至
长沙市成立
中南矿冶学院(今之中南大学),后又分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今并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956年原中山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任于1944-1945年、1950-1952年)、1934届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生
陈国达院士提出了大地构造的新理论-地洼学说(活化构造理论)。该学说发展成为国际性大地构造学派。
1972年
中山大学再次复办地质学专业至今。1979年开始招收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矿床学专业、
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国家教委委托代培出国研究生。1984年和1985年,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学先后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设立
第四纪地质学和岩土工程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矿物学
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设立地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点。2005年开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11年开办地质工程本科专业。2010年获得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硕士学位授权,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
地球化学等二级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二级学科为
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2年中山大学
地球科学系成立地球化学学科组、
宝玉石与矿物材料学科组、陆地与海岸带环境变化学科组、地球
信息工程学科组、岩土工程学科组等,赋予学科组具有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功能。现建有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核中大花岗岩与矿资源研究所、第四纪环境研究中心、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宝石矿物材料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地质矿产博物馆、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等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在成矿实验
地球化学与成矿
流体地球化学、
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
花岗石原地重熔与壳内对流理论及其在
铀矿成矿规律的应用、
华南地区地质灾害与矿山环境污染研究、华南地区地质工程研究、
新生代地质和活动构造调查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山大学的地质学教育长期秉承孙中山先生制订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导,继承两广地质调查所的优良传统,办学理念体现“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岭南特色,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地质实验、实习和实际动手能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刻苦钻研,重视吸取相邻学科的精华,不断开拓地质学科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