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民(1073年-1151年),字
方叔,
扬州市(今江苏扬州)人,李定之孙。11112年(
政和二年)
进士,历任给事中、
礼部、
吏部侍郎、
中书舍人等职,官终徽阁待制。1140年(高宗绍兴十年)知陈州时,被
金朝俘虏,驱车北上。1142年(绍兴十二年)绍兴和议成,被释放归回中原。李正民有《大隐集》三十卷,早佚,
清代四库馆臣自《
永乐大典》辑《大隐集》十卷。
高宗时,为中书舍人,尝奉使通问
隆裕太后。後守陈州,金人虏之北行。绍兴十二年,(公元一一四二年)和议成,始放归。在朝尝为给事中,礼部、吏部侍郎;在外尝知
吉州区、筠州、洪州、
湖州市、
温州市、
婺州、淮宁府,两浙、
江西省、
湖南省抚谕使。官终徽猷阁待制,丐宫祠以归。正民著有
大隐集三十卷,《
宋史·艺文志》又有己酉航海记一卷,《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并传於世。
臣等谨案。大隐十卷,宋李正民撰。正民有《
己酉航海记》,已着录。正民《
宋史》无传,事迹始末不可考。惟据《航海记》所述,知其高宗时为
中书舍人,尝奉使通问
隆裕太后而已。今以集中诸表考之,则在朝尝为给事中、
礼部吏部侍郎。在外尝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
温州市、
婺州、淮宁府。扬历颇久,晚予宫祠以归。又考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载“绍兴十二年五月,金元帅来书云:‘汴梁留守孟庾、陈州
知府李正民及毕良史者,比审议使萧毅等回,具言江南尝询访此人,今并委沿边官司,发遣前去。’六月,
金朝放
东京留守孟庾、知陈州李正民还”云云。是正民于知陈州时尝为金人所获,以和议成得还。集中《南归诗》所云“沦身绝域久睽孤,投老归来鬓疏”者,盖即其事。特孟庾以东京附金,归后
李治弃不复用。而正民屡更任使,终始弗替。则其在金朝当犹未至于失节,特史文阙略,不能得其详耳。其集见于《
宋史·艺文志》者三十卷,传本久佚,惟《嘉兴府志》载其《海月亭》诗一首。今据《
永乐大典》所载,掇拾编次,厘为文六卷、诗四卷。中多
中书制之作,温润流丽,颇近浮溪。其诗亦妍秀可诵。在南渡初,犹不失为雅音焉。
臣下我谨慎地查阅了《大隐集》十卷,这是宋代李正民所著述的。李正民写有《
己酉航海记》,我们已经记载下来了。李正民《
宋史》没有传记,其生平的事迹无法考证。我只能根据《航海记》中记载的内容知道了他在
赵构时担任
中书舍人一职,曾经奉命去问候
隆裕太后罢了。按照文集的各个表来考证,得出李正民在中央期间曾经担任给事中,
礼部吏部侍郎。在
地方时,李正民担任过吉州,筠州,洪州,
湖州市,
温州市,
婺州,淮宁的
知府。在外任职了许久,晚年任命为宫祠一职回到中央。又根据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绍兴十二年五月,
金朝的元帅来国书说: ‘汴梁留守孟庾、陈州太守李正民和
毕良史,以及审议使萧毅等人回来,都说江南曾经寻问这个人,现在一起托付边境的官府,发送遣返回去。”六月,金人放
东京汴梁留守孟庾、陈州知府李正民还归
南宋。”等说法。所以李正民在担陈州知府时曾经被金国军队捉获,因为和议成功才得以还归
南梁。文集中《南归诗》所说的“沦身绝域久睽孤,投老归来鬓发疏”的诗句,大概描述的就是这件事情。只不过孟庾把
北宋东京城遗址归附金国,回到南宋后
赵构罢弃他不再重用。然而李正民数次出任更任使,由始至终没有更替他。因为他在
金朝时应该是没有失节,不过历史文献缺失,无法知道详细情况罢了。他的文集在《
宋史·艺文志》中是三十卷,然而传世的版本已经没有,只有《嘉兴府志》记载了他的《海月亭》诗一首。根据《
永乐大典》的记载,编辑补漏,分成文六卷,诗四卷。其中大多是他当担任
中书舍人时所作的诰命之类的作品,文章温润华丽,很像《
浮溪集》的风格。他的诗也是妍丽隽秀,十分上口。在
南宋初年,还算的上佳之作啊。传记:李正民,字方叔,号大隐,为
扬州市李姓,名族也。祖父定任翰林,知制诰,父景渊因遗恩得京官,正民诸侄孙辈合著《李氏花萼集》,家声扬于两淮间。正观元年,正民入
宣城市官学,俯首五载,登进士第。
政和七年,以迪功郎中辞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校字。时逢
靖康之变,正民累迁中书舍人,随高宗南渡避锋。后高宗使正民诣
南康郡通问
隆裕太后,除给事中,试
礼部侍郎,正民坚辞,帝不允。期间多有建言。
绍兴元年,出知吉州。绍兴三年因应办军储迁一官,为宣谕刘大中所劾,正民不自安,请投闲,未允。越年,因故罢为宫祠,寓居
衢州市;七年,于
嘉兴市广置田产。绍兴八年,差知筠州,不赴。绍兴九年,起知淮宁府,会
金朝兵锋掠
南梁,正民以城降,为敌所掳。及宋金议和,金放正民等南归,不复重用,使提举江州太平观,临安洞宵宫,其时寓居嘉兴,邑中碑记,多出其手。
绍兴市二十一年,卒,葬湖州乌程县南衡山中。评曰:“正民世出望族,文采流离,一时之雅儒也;然时逢
靖康,为敌所掳,名节不保,寄身老庄,其
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谓?身陷绝域,蜷身求死,其正民之哀也,抑有宋一代,时之哀也?”呜呼!